文言文阅读 第十八讲 何惧浮云遮望眼——文意理解与内容分析(中)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测试卷含答案(最新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四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甲文:(《孙权劝学》)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乙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③及为相④家人发箧视之4、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3 分)A.蒙/ 辞以军中多务B.非/复吴下阿蒙C.太祖/ 常劝以读书D.家人/发箧视之五、阅读《游山西村》回答下列问题3.翻译下列句子。
(4 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4.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
(至少二点)(5 分)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诗,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3、一个“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 ”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二)登幽州台歌( 5 分)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全诗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扩展资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字词解释:1 柳州:今广西柳州市。
2潇潇:象声词。
3 梦回:从梦中醒来。
4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5 “人传书”句:暗用《世说新语·任诞》中典:殷洪乔出为豫章太守,京中人士托其传书,殷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6 面如田字:《南齐书·李安民传》载,宋明帝目安民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后李安民在齐高帝时封康乐侯。
7 班超:东汉名将。
《后汉书·班超传》载,有相者说他“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后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翻译:风雨萧萧,虽然是夏天,可眼前的景象,多么像是晚秋;乌鸦早已归巢,寺门也已紧闭,我只有僧人相伴,庙里无比清幽。
浓重的云雾弥漫了整个世界,见不到秀丽的山岩;溪水上涨,耳边的哗哗声响,是千涧万壑泉水争流。
声声钟鸣,惊回了思乡的美梦,我空自惆怅迷惘;亲友的书信一封也没有收到,使我加倍地忧愁。
我的长相非常平常,并不是面方如田;因此上,不羡慕班超,飞而食肉,万里封侯。
试题:(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2)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答案:(1)(3分)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
(“夏天的傍晚”1分,“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 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4分)侧面写雨: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3)(3分)用典,(1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文本助读(含解析)

高中语文:第18课 心 术国家富强之道,在于用兵,兵者谋定而后动。
自孙子创兵家以来,各将相谋士纷纷以民富国强为己任,深思兵法谋略,智于用计,巧于用兵,勇于用将。
苏洵以强兵为己任,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不利局面,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痛心疾首,念之急切,思之至深,呕心沥血,多提佳策。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二、背景资料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忧国忧时,为当时的军事将领提出文中的建议。
文白对照为将 之道, 当 先治 心。
泰山崩于前而作为将军的道理,应当先治理他的心。
泰山倒塌在前面,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 目 不 瞬, 然后面色不变,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眼睛不眨一下,这样之后可以制 利害, 可以待敌。
可以制服各种利害关系,可以对付敌人。
⎣⎢⎡ 为:作,作为。
道:道理。
当:应当。
崩于前:⎦⎥⎤倒塌在前面。
兴:突然出现。
瞬:目动,眨眼。
诗词鉴赏-期末专题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诗词鉴赏-期末专题训练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含答案解析)诗词鉴赏-期末专题训练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诗歌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下列各项对《晚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晚春》不写百花稀落、暮春调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B.“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中描写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作漫天飞雪,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C.我们可以透过《晚春》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
D.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6.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结合诗句内容,说一说画线诗句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诗人情感变化的。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
“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出了迎接春社活动的场景,描摹了南宋时期的农村风俗画卷。
C.尾联反映诗人希望自己可以乘月色闲游,夜访村民的意愿。
D.诗人有感于民风民俗,然而热闹的乡居生活却让作者感到不安不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徽蒙城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及答案

安徽蒙城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文言文阅读 第十七讲 何惧浮云遮望眼——文意理解与内容分析(上)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D
(2013年高考福建) (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
(2013年高考辽宁)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2.试题特点
筛选文中信息这类试题,从阅读材料中选择6句,编为四组, 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历年高考提 取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情 操和才智等几个方面,题干设置一般有“直接、间接、全部”等
三、能力突破
知识链接 阅读要有全局观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层次。记叙性的 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人物之间
“性格”指什么?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强、开朗、懦弱。
(2)理解关键词义,领悟词义内涵 (2012年高考广东)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1)史传类文章的信息要素
⑧作者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用了哪些褒义词或假托文中哪个
人物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⑨试题中要求翻译的这几句话大都代表作者或人物的观 点、态度,其内容关键在哪里?
(2)政论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是针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文章用了哪些论据?
(3)写景类文章的信息要素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字词解释:1 柳州:今广西柳州市。
2潇潇:象声词。
3 梦回:从梦中醒来。
4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5 “人传书”句:暗用《世说新语·任诞》中典:殷洪乔出为豫章太守,京中人士托其传书,殷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6 面如田字:《南齐书·李安民传》载,宋明帝目安民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后李安民在齐高帝时封康乐侯。
7 班超:东汉名将。
《后汉书·班超传》载,有相者说他“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后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翻译:风雨萧萧,虽然是夏天,可眼前的景象,多么像是晚秋;乌鸦早已归巢,寺门也已紧闭,我只有僧人相伴,庙里无比清幽。
浓重的云雾弥漫了整个世界,见不到秀丽的山岩;溪水上涨,耳边的哗哗声响,是千涧万壑泉水争流。
声声钟鸣,惊回了思乡的美梦,我空自惆怅迷惘;亲友的书信一封也没有收到,使我加倍地忧愁。
我的长相非常平常,并不是面方如田;因此上,不羡慕班超,飞而食肉,万里封侯。
试题:(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2)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答案:(1)(3分)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
(“夏天的傍晚”1分,“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 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4分)侧面写雨: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3)(3分)用典,(1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或夸大事实,或偷
(2013年天津高考)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
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 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
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
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 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 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
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
(2)中心句、关键句,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 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 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四、备考指津
解题技巧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 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
(2013年北京高考)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 礼品后如数上交。
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 备,并有所防范。 【答案】D
(2013年四川高考)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忧国而献良 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C. 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归纳、概括三步走:
第一步:定——阅读选项,基本确定这个选项的整体内容子啊原 文中的位置,再看选项中有哪些人、物、时、地、事、理。体会其中 作者的感情倾向、观点。
谢谢您的观看!
怎样正确解答文意的理解与内容分析题
1.考试大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高考频率:高频率考点。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
归纳和概括。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13年高考四川卷改为表述 题。分值3分。
二、典题直击
1.典题呈现(2013年高考江苏)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 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 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 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答案】A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⑤不 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 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 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3)从命题角度看,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命制题目:一是看出有 关的观点及其根据;二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三是有关内容 的评价。
三、能力突破
知识链接 1.归纳概括的原则:
如其分地进行概括。
2.归纳概括的注意点:
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 特点和精神风貌。
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处“笑”的缘由。
【答案】 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 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 曹彬的赏识。
2.试题特点 (1)从命题类型看,一般按照原文的思路命制试题,要求选出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或者正确的一项,通常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