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完整版)文言文实词的推断(经典)

(完整版)文言文实词的推断(经典)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温故知新法): 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 想比较推断。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C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拔:“其后伐赵,拔石城”(攻取、攻下) 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退的人)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登上) 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使……归附)
徐绩说:“他们确实有罪,可是他们都是饥饿体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 责,姑且染黑他们的胳膊来警告他们,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气,想 一并弹劾徐绩,徐绩据理力争,丝毫不改变,使者也不能改变他。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私,私情,偏爱
惊走,后不复至。(2011高考广东卷)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苦于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放开
2、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 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陈公弼传》(2011江苏卷)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
轻视
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 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 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
方法二:联想迁移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
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精选课件
8
• 一、试猜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
•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 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 2.抚军厚赉成 赏赐
• 巡抚重赏了成名
•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是以“纟”为偏旁, 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 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 关。
﹙绡:丝织品﹚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缢:上吊,吊死﹚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精选课《件 烛(之缒武:退用秦师绳》子往下吊)7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6.“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带”字的意思是 答“案_:____治_玉__,__雕__琢__玉_石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带”,象形字,上半部精分选像课带件 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 11 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 4.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卖出米
• 二月里蚕刚刚出生,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
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
精选课件
9
•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 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 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 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导读: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字(一般都是实词),或者没有见过,或者是见过而不能确知其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题的第一个题目,就是考察实词含义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及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

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

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后汉书寇恂传》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高考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学习目标
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与技巧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学习过程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解释划线实词的含义
题组一: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总结方法:
巩固练习:
1、秦王购之金千金《荆轲刺秦王》
2、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3、金就砺则利《劝学》
4、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题组二: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总结方法:
巩固练习: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题组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3、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总结方法:
巩固练习: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2、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题组四: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言听计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析】出类拔萃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解析】不速之客:
总结方法:
巩固练习:
1、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2、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5、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题组五: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解析:
3、秦王方还柱走。

《荆轲刺秦王》
解析:
总结方法:
巩固练习:
1、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4、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组六: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解析:
——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解析: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3、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解析: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总结方法:
总结
综合练习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讴(ōu):徒歌(无伴奏)歌唱。

这里指唱歌。

课下作业:
解释下面文段中实词的含义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 )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 )草具其事仪法,色尚( )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 )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 )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 )国,其说( )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尽害之,乃短( )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 )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 )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 )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 )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

贾生因具( )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 )之,今不及也。

”居( )顷之,拜( )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 )自此起矣。

贾生数( )上疏,言诸侯或( )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 )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