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都国际化水平监测评价报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川办函[2012]54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川办函[2012]54号](https://img.taocdn.com/s3/m/3340091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1.png)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要点的通知(川办函[2012]5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为加强政务调研工作,搞好省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省政府研究室在广泛征求省政府领导和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和各直属机构、有关高校、研究机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梳理、统筹,并报省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形成了我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要点。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为提高调研成果的时效性、针对性,充分发挥政务调研的决策咨询作用,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落实责任,细化方案,整合资源,强化保障,尽快开展调研工作。
4月底前,各课题承担单位向省政府研究室报送课题研究方案;8月底前,形成调研成果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形式报送省政府研究室,并报送3000字左右的课题成果摘要。
省政府研究室负责对成果摘要进行筛选,将优秀成果摘要通过《调研报告》及时上报省政府决策参考,并在年底前后汇编成书出版。
联系人:白鹏远魏玲电话:************,************传真:************邮箱:*****************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五日附件:四川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要点一、重大课题(一)四川“两化”互动战略实施路径研究课题负责人:蒋巨峰;联系人:万鹏龙(二)关于深化政府工作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魏宏;联系人:敬茂明(三)四川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研究课题负责人:钟勉;联系人:赵勋锋(四)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黄彦蓉;联系人:鞠敬(五)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路径研究课题负责人:王宁;联系人:胡玉清(六)“两化”互动背景下四川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文华;联系人:徐凡凡(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四川工业转型升级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捷;联系人:张敏(八)四川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创新研究课题负责人:曲木史哈;联系人:雷磊(九)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课题负责人:甘霖;联系人:陈友清(十)以民意需求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安机关服务水平研究课题负责人:侍俊;联系人:周妤(十一)优化四川政务服务环境研究课题负责人:于伟;联系人:蔡民二、综合课题(十二)以专业市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万鹏龙、刘龙章;联系人:资军(十三)加快四川第三产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万鹏龙、高鹏凌;联系人:白鹏远(十四)新形势下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万鹏龙、敬茂明;联系人:葛晓鹏三、专项课题(十五)加快成都充分国际化进程研究承担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课题负责人:赖齐;联系人:邹克俭(十六)自贡市产业发展与就业形势分析承担单位:自贡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江声全;联系人:荣正权(十七)攀枝花市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研究承担单位: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张剡;联系人:达士杰(十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壮大泸州临港产业集群研究承担单位:泸州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张文军;联系人:佘克明(十九)德阳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承担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陈新有;联系人:姚曙光(二十)绵阳市“两化”互动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绵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李炜;联系人:李建国(二十一)后重建时期地震灾区保持项目投资平稳增长研究承担单位:广元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严广;联系人:陈永剑(二十二)新形势下促进全民创业问题研究承担单位:遂宁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邓为;联系人:白争春(二十三)深化财税管理改革,提高财税收入质量研究承担单位:内江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任晓春;联系人:黄国华(二十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与思考承担单位:乐山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蒋辅义;联系人:李代敏(二十五)南充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课题负责人:陈琳;联系人:郭宝灿(二十六)四川宜宾临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单位:宜宾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徐进;联系人:宋才慧(二十七)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承担单位:广安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任峰;联系人:李华昌(二十八)创建四川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的实践与探索承担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何健;联系人:覃永利(二十九)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巴中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魏文通;联系人:吴兴德(三十)“巴山新居”工程内涵与推进模式研究承担单位:巴中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侯中文;联系人:吴兴德(三十一)打造雅安生态城市品牌的思考承担单位:雅安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陈越良;联系人:杨术兵(三十二)眉山市全面融入成都实现同城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单位:眉山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肖忠良;联系人:李建章(三十三)资阳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对策研究承担单位:资阳市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邓全忠;联系人:邓爱华(三十四)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研究承担单位:阿坝州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胡培柱;联系人:刘侠、周利庚(三十五)甘孜州资源开发与促进“两化”互动研究承担单位:甘孜州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陈荣;联系人:多吉格西(三十六)四川南向国际大通道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研究承担单位:凉山州人民政府课题负责人:罗凉清;联系人:陈军(三十七)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承担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课题负责人:刘媛;联系人:杨昕(三十八)提升四川产业竞争力研究承担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课题负责人:王海林;联系人:顾红松(三十九)推动四川教育强省建设研究承担单位:教育厅课题负责人:涂文涛;联系人:傅明(四十)四川省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研究承担单位:科技厅课题负责人:彭宇行;联系人:高量(四十一)四川民族地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民委课题负责人:敬全林;联系人:周发成(四十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发展大局---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承担单位:公安厅课题负责人:吴健;联系人:刘景平、陈亮(四十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承担单位:安全厅课题负责人:李俊;联系人:王奎(四十四)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保证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研究承担单位:监察厅课题负责人:徐波;联系人:文金鱼(四十五)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助推四川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研究承担单位:民政厅课题负责人:黄明全;联系人:梁军(四十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研究承担单位:司法厅课题负责人:刘志诚;联系人:金莉、朱剑(四十七)支持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承担单位:财政厅课题负责人:王一宏;联系人:付小华(四十八)农民工就业形势研究承担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课题负责人:叶壮;联系人:黄晓东(四十九)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承担单位:国土资源厅课题负责人:靳治平;联系人:瞿亮(五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服务水平研究承担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课题负责人:田利娅;联系人:代弋戈(五十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政策研究承担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课题负责人:田文;联系人:文技军(五十二)开展集中建设攻坚大会战,实现四川交通跨越发展研究承担单位:交通运输厅课题负责人:高烽;联系人:刘中南(五十三)四川环保产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环境保护厅课题负责人:张金汉、赵乐晨;联系人:王忠(五十四)四川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承担单位:水利厅课题负责人:王华;联系人:陈鹏(五十五)四川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单位:农业厅课题负责人:任永昌;联系人:付洪(五十六)保护和发展四川珍稀树木调研承担单位:林业厅课题负责人:包建华;联系人:张革成(五十七)西部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研究承担单位:商务厅课题负责人:谢开华;联系人:陈友清(五十八)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政策研究承担单位:文化厅课题负责人:郑晓幸;联系人:刘传、赵红川(五十九)四川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研究承担单位:卫生厅课题负责人:沈骥、赵晓光;联系人:杜小清(六十)四川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相关政策研究承担单位:卫生厅课题负责人:沈骥;联系人:江涛(六十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人口计生委课题负责人:徐凡凡;联系人:徐凡凡(六十二)四川社保资金审计研究承担单位:审计厅课题负责人:余川;联系人:曾令科、党欣(六十三)加强海外安全保护工作,服务四川开放大局研究承担单位:省外办课题负责人: XXX、谭欣;联系人:周鹏、段小丁(六十四)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省属国有企业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国资委课题负责人:任丁;联系人:陈明权、张永海(六十五)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建设中产业园区地方税收管理问题研究承担单位:省地税局课题负责人:单晨光;联系人:干莹(六十六)四川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研究承担单位:省广电局课题负责人:陈原祥;联系人:鲜华章、李翔(六十七)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广电局课题负责人:陈原祥;联系人:鲜华章、李翔(六十八)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承担单位:省体育局课题负责人:朱玲;联系人:孙小阳(六十九)四川“两化”互动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承担单位:省统计局课题负责人:熊建中、熊祖辕;联系人:车茂娟(七十)四川省广告产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工商局课题负责人:白云生;联系人:邬春晖(七十一)四川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新闻出版局课题负责人:周国良;联系人:吴永志(七十二)发挥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究承担单位:省质监局(七十三)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富民惠民研究承担单位:省旅游局课题负责人:王继春;联系人:王燕林、魏社(七十四)四川机关事务管理体制调研承担单位: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课题负责人:苏京平;联系人:陈国忠(七十五)海外人士来川工作创业情况调研承担单位:省侨办课题负责人:周敏谦;联系人:杨东(七十六)四川行政复议机制创新研究承担单位:省法制办课题负责人:胡科建;联系人:张蒲(七十七)发挥四川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承担单位:省国防科工办课题负责人:史志伦;联系人:李泓睿(七十八)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落实人防建设研究承担单位:省人防办课题负责人:赵恺;联系人:范强(七十九)完善粮食直补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研究承担单位:省粮食局课题负责人:石恩祥;联系人:柳易(八十)以安全社区建设为载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承担单位:省安全监管局课题负责人:田刚;联系人:张胜军(八十一)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项目档案工作调研承担单位:省档案局课题负责人:周书生;联系人:林红(八十二)四川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研究承担单位:省畜牧食品局(八十三)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承担单位:省知识产权局课题负责人:黄峰;联系人:高晓宇(八十四)四川省招商引资统筹推进机制研究承担单位:省招商引资局课题负责人:张谷;联系人:方青、张明强(八十五)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地质资源保障与承载能力研究承担单位:省地矿局课题负责人:杨茂华;联系人:甘建军(八十六)加强煤炭资源勘查,提升“两化”互动能源保障能力研究承担单位:省煤田地质局课题负责人:肖建新、魏文金;联系人:尹中山(八十七)四川建设大型先进辐照装置研究承担单位:省核工业地质局课题负责人:江涛;联系人:梁翊(八十八)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研究承担单位: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课题负责人:底瑜;联系人:张碧军(八十九)精心办好西博会,提升开放开发新水平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博览局课题负责人:慕新海;联系人:秦勇(九十)川东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难点与公共政策体系研究承担单位:省扶贫移民局课题负责人:何大清;联系人:吴守清(九十一)四川省物流发展政策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物流办课题负责人:李家国;联系人:蒋军(九十二)四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课题负责人: XXX德;联系人:於红焰、肖露(九十三)突发事件应对绩效评估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应急办课题负责人:严卫东;联系人:赵良(九十四)加快推进中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单位:省政府金融办课题负责人:傅瑜;联系人:莫凤英(九十五)四川民族地区医务人员短缺情况调研承担单位:省政府参事室课题负责人:冯玉麟;联系人:崔园(九十六)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财税政策研究承担单位:省国税局课题负责人:张崇明;联系人:王勇群(九十七)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工作机制研究承担单位:省地震局课题负责人:张宏卫;联系人:漆德方(九十八)四川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研究承担单位:省气象局课题负责人:李扬富;联系人:谢迎春(九十九)加快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承担单位: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课题负责人:余国珊;联系人:程忠(一○○)大力促进航空产业发展,助推四川经济腾飞研究承担单位:四川航空工业局课题负责人:刘平;联系人:何行军(一○一)新时期四川通信业发展与管理研究承担单位:省通信管理局课题负责人:王钢;联系人:董焰(一○二)推进快递物流集群建设调研承担单位:省邮政管理局课题负责人:张生泰;联系人:唐军(一○三)成都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调研承担单位:人行成都分行课题负责人:方昕;联系人:龙阅新(一○四)县域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研究承担单位:四川银监局课题负责人:王兴;联系人:刘平(一○五)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能,助推四川优势产业上规模、调结构研究承担单位:四川证监局课题负责人:杨勇平;联系人:颜晓红(一○六)优化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四川社会融资规模的分析承担单位:省金融学会课题负责人:杨宇焰、何乐;联系人:杨雪(一○七)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单位:省委党校课题负责人:杜丽红;联系人:杜丽红(一○八)四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社科院课题负责人:张序;联系人:赵婷(一○九)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承担单位:省农科院课题负责人:李跃建、吕火明;联系人:刘宗敏(一一○)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风险控制与农民权利保障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姜晓萍;联系人:衡霞(一一一)人事编制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方案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一一二)四川实施行政强制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徐继敏;联系人:龚学德(一一三)城乡统筹进程中四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调研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王国敏;联系人:王国敏(一一四)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的四川“三化”统筹模式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课题负责人:杜黎明;联系人:杜黎明(一一五)政府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负责人:于建玮;联系人:霍微(一一六)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承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陈光;联系人:雷斌(一一七)市制改革与推进四川新型城镇化研究承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戴宾;联系人:雷斌(一一八)四川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承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王永杰;联系人:王永杰(一一九)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研究承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李良;联系人:李良(一二○)四川民营经济现状调研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刘方建;联系人:王玥(一二一)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四川增长方式转变研究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一二二)产业承接、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研究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吴应军;联系人:王玥(一二三)四川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刘志文;联系人:王玥(一二四)四川“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关系调研承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课题负责人:蒋南平;联系人:王玥(一二五)四川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现状调研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殷焕举;联系人:任大廷(一二六)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评价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蒋远胜;联系人:张韬(一二七)实施库区后扶政策,确保库区长治久安研究承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曾令秋;联系人:曾令秋(一二八)建立健全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机制研究承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课题负责人:赵金洲、何沙;联系人:朱跃琼(一二九)四川石油天然气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承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课题负责人:秦扬;联系人:朱跃琼(一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承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课题负责人:李桂东;联系人:朱跃琼(一三一)促进四川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文化生态建设研究承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课题负责人:段俊霞;联系人:朱跃琼(一三二)四川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承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唐涌;联系人:李康(一三三)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策研究承担单位: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课题负责人:杨祥禄;联系人:侍慧宇——结束——。
201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全市经济社会呈现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90.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624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3∶46.6∶49.1。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税收收入571.6亿元,增长17.3%。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982.3亿元,增长15.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9.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4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4.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9%,烟酒及用品上涨3.4%,衣着类上涨11.6%,交通与通信下降0.7%,居住类价格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6%。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0.2%。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其中种植业294.0亿元,增长5.2%;牧业实现产值244.6亿元,增长1.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6.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9万公顷,减少1.8万公顷。
成都市2001-2012年空气污染指数及PM10浓度变化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成都市2001-2012年空气污染指数及PM10浓度变化刘 毅(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摘要:根据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2001-2012年成都市的API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得到PM10的浓度,进而分析成都市2001-2012年空气污染指数及PM10浓度变化。
结果表明:2001-2012年,成都市API大多为良,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节>秋季>夏季,PM10 气浓度较大,基本上都超过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但环境空气质量未超出,受轻度污染。
PM10年平均浓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与API年平均值的变化趋势相似,PM10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与API变化规律相似,为:冬季>春节>秋季>夏季。
关键词:API;PM10;成都引言:为了与国际接轨,成都市计划于2013年开始从“API时代”向“AQI时代”过渡。
新增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等监测物[1]。
在2012年及以前,成都市的首要污染物大多为PM10。
根据马筛艳[2] 等人对2000-2012年银川市PM10浓度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
高文英[3]等人对郑州市2001-2004年大气污染状况的分析,表明这4年来郑州市PM10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但是,四年均超过了最新二级标准。
近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己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并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及居民身体健康。
由于成都市处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地处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与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交接地带,气流易受高山阻挡,空气水平扩散条件差,具有季节性,根据戴莉等人的研究发现,成都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季节排序为冬季>春节>秋季>夏季,冬季无集中供暖,污染源类型常年比较稳定[4]。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数量尺度方法,能综合、简便、直观,适于表达不同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及污染程度[5-6]。
2012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反映当地“两化”融合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 能力
①上表中所有调查数据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调查行业应为当地总产值排名前 4 位的重点工业行业, 调查企业应为上述每个行业中产值排名前 10 位的企业和 10 家中小企业 (划
6
分标准参考《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中小企业的选取由各地自行确定) 。 ②装备数控化率是指数控装备占生产装备的比例。
56.97 56.39 53.1 52.6 52.13 50.34 49.5 48.05 47.51 43.2 43.09 42.83 41.8 29.02 59.07
7
三、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根据上述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对 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300 多家企业网上调查,采用综 合评分法,对 2010 年和 2011 年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进行了评估。
(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情况分析
从 2011 年各省份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看,江苏、 上海、山东、北京、广东“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 位,福建、浙江、天津、湖北、辽宁紧随其后,甘肃、青海、云 南、贵州、西藏等地区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其余各省 处于中间水平(如表 2 所示) 。
56.68 64.94 50.51 56.02 51.1 52.6 48.39 46.05 48.36 44.82 45.53 47.31 35.77 27.15 56.13
53.06 43.4 52.71 49.1 50.45 49.69 53.13 42.81 49.12 35.52 37.89 40.46 46.09 34.84 65.65
Mbps
基础环境 (25.0)
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2—2016年)

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2—2016年)为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大要求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我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成都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大意义(一)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持续高增长,我国逐渐成为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我国要从经济大国成长为经济强国,必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分享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先进成果的同时,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并必然会有一批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宏观格局已由沿海、沿江、沿边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转变,西部地区正成为对外开放新战场。
作为在西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心城市,成都肩负着带动全省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必须把握机会,发挥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在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大局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引领内陆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
(二)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战略举措。
全球化时期,核心城市间的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体现。
未来一段时期,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将深刻影响今后的城市格局和地位。
成都如果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就会在未来的国际产业分工及全球和区域要素配置中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落伍。
成都必须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紧迫意识,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尽快融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体系,明确发展定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城市发展道路,才能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三)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成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当前,成都正面临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具备了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历史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作者:龚育雄张廷全王小艳杨荣军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把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成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成华区应当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担重任、挑大梁。
本文阐述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根据国际城市评价体系,确定成华区所处国际化发展阶段,提出了提升成华区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五大发展理念成都市成华区“国际化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带上的皇冠。
2016年4月国务院通过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把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国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成为或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
因此,成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既体现了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国家意志,也更有利于成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成华区作为成都面积最大的主城区,不仅有基础和条件,更有责任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担重任、挑大梁,牢固树立“五大理念”,大力提升成华国际化水平。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国际化是一个开放性变量,国际化的各项指标在迈进国际化的进程中有高有低,有快有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化城市的研究在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进一步展开。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地理学家沃尔夫(G.Wolff)和弗里德曼(J.Friedman),他们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对世界城市作了新的假说和理论上的全面概括。
简单来说,国际化城市就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外交往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
国际化城市按能级和综合实力可分为四个层次:全球性的国际化城市、洲际性的国际化城市、区域性的国际化城市、国内开放型大城市。
2012年成都土地市场分析报告

2012年成都土地市场分析报告一、成都市宏观经济运行概况1.GDP保持平稳增长2012年,前三季度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001.9亿元,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将达到8100亿元,较去年增长13%左右,增速低于2011年,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加至27245元,较去年增长13%左右。
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大幅上涨2012年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01.4亿元,同比增长18.5%。
其中房地产投资额达到1679.67亿元,同比增长19.0%。
截止2012年11月成都市房地产投资额已接近去年全年房地产投资额。
2012年虽然调控基本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地方政策小动作不断,市场复苏迹象明显,整体上房地产市场已度过最坏的时期,处于良好的水平。
基于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等方面考虑,2013年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逆转,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势,量价保持平稳,或小幅上扬。
二.2012年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市场整体概况市场低迷成交冰封2012年房市逐步回暖,市场对限购政策以逐步适应,呈现出低开高走、曲折上行的态势。
相较与11年度,供应小幅回落,成交稳步回升,供应略显吃紧。
在供应方面,主要是因为上年度受限购等政策的大力调控,市场表现低迷,挤压了大量库存,致使本年度供应市场表现出去化存量的特征,新推量也随之有所减少,但因市场需求的强劲表现,增强了开放商的推盘信心,所以供应量只是出现小幅回落。
预计后市因前期存量的良好去化,减轻了开放商的资金链上的压力,再加之需求端的良好表现,供应量将稳中有升。
在成交方面,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旺盛、政策稳定,对前期限购等政策逐步适应,致使本年度成交量在曲折中上行。
尤其在第四季度,市场表现活跃,形成“暖冬效应”。
预计后市,随着市场向好的大势,成交市场将平稳上行。
图1:2008-2012年成都市主城区商品住宅供需走势(万平米)数据来源:中原数据库三.成都市主城区土地供需市场1.主城区招拍挂市场整体概况反弹明显商住逆转2012年,成都市主城区(包括高新区)共公开拍卖、挂牌住宅类及商业类国有建设用地87宗(未包含四宗流拍后再次上台交易成功地块),总出让面积5122.41亩,成交5098.84亩合计86宗;未成交地块1宗,共计23.57亩;成交地块中,住宅类用地40宗,商业类用地46宗,根据各宗地商住实际比例统计,2012年共成交2720.77亩住宅用地及2377.19亩商业用地,分别可建面积为687.63万平米、671.35万平米;与去年情况有所不同,今年商业与住宅用地供应出现了逆转,重新恢复住宅为主的秩序上来,但二者差距也并不太大。
成都国际化水平监测评价报告

(成都市统计局)2012年是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2-2016年)》,为及时反映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情况,成都市统计局制定了《成都国际化水平监测(评价)体系》,现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根据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化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结合我市城市定位,按照科学性、可比性、阶段性、实用性、客观性原则,着重从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开放合作环境、城市品质四个方面提出18项指标作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权威组织及研究机构通行的指标完成进度法,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对我市的国际化水平进行总体评价。
从全年数据监测结果来看,18项指标中达到国际化城市标准的指标有3项,分别是外贸依存度、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的指标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落户本市世界500强企业数2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90%之间的指标有6项。
总体来看,目前我市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大部分指标与国际化城市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开放合作环境和城市品质四个方面监测结果来看,与国际化城市标准对比,经济实力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71.25%,比2011年提高5.88个百分点;国际影响力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56.79%,比2011年提高3.41个百分点;开放合作环境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53.77%,比2011年提高6.88个百分点;城市品质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92%,比2011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近年来我市对外开放环境改善明显,实现程度提高幅度较大。
二、分项指标监测评价(一)经济实力监测评价经济实力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指标,分别从经济规模、水平、质量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反映经济实力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统计局)2012年是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2-2016年)》,为及时反映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情况,成都市统计局制定了《成都国际化水平监测(评价)体系》,现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根据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化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结合我市城市定位,按照科学性、可比性、阶段性、实用性、客观性原则,着重从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开放合作环境、城市品质四个方面提出18项指标作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权威组织及研究机构通行的指标完成进度法,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对我市的国际化水平进行总体评价。
从全年数据监测结果来看,18项指标中达到国际化城市标准的指标有3项,分别是外贸依存度、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的指标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落户本市世界500强企业数2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90%之间的指标有6项。
总体来看,目前我市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大部分指标与国际化城市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开放合作环境和城市品质四个方面监测结果来看,与国际化城市标准对比,经济实力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71.25%,比2011年提高5.88个百分点;国际影响力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56.79%,比2011年提高3.41个百分点;开放合作环境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53.77%,比2011年提高6.88个百分点;城市品质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92%,比2011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近年来我市对外开放环境改善明显,实现程度提高幅度较大。
二、分项指标监测评价(一)经济实力监测评价经济实力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指标,分别从经济规模、水平、质量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反映经济实力状况。
1、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138.94亿元,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居第3位,占西部地区比重为7.19%。
增长13%,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
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我市经济规模实现程度达到81.39%,比2011年提升11.88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市积极融入世界产业体系,打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创建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汽车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保持30%以上的增速;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西部交通物流中枢,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地位。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12年为9133美元/人,为全省的2.6倍,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3位(按初步测算数据排位)。
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91.33%,比2011年提高12.98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12年为49.1%,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65.47%,比2011年下降1.33个百分点。
2012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00.26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旅游总收入1050.78亿元,增长30.5%。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3.7%。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9.0%、13.5%,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8.8%。
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12年预计为 2.34%,实现程度为46.8%。
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39.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1%,比2011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从以上指标来看,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国际化城市标准差距不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国际化城市标准差距较大。
(二)国际影响力监测评价国际影响力指标包括外贸依存度、落户本市世界500强企业数、外国金融机构数量、在本市投资的国家(地区)数量、境外游客入境人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和常住境外人口比例等指标,分别从对外贸易、国际会议、涉外旅游等方面反映我市的国际影响力。
1、外贸依存度:2012年为36.87%,达到国际化城市标准。
2012年我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75.4亿美元,增长25.5 %,占西部地区比重超过20%,其中出口额达到303.6亿美元,增长32.4%。
2、落户本市世界500强企业数:2012年达到233家,今年新增26家,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93.2%,比2011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3、外国金融机构数量:2012年达到43家,今年新增4家(中航三星人寿保险四川分公司、精联诚和基金管理公司(暂名)、第一金租赁(成都)有限公司、泰国泰华农民银行成都分行(暂名)),落户我市外国金融机构主要来自于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地区),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外国金融机构数实现程度为43%,比2011年提高4个百分点。
4、在本市投资的国家(地区)数量:2012年达到29个,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58%,受当前国际形势影响,比2011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在我市投资的国家(地区)主要有香港、台湾、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等国家(地区)。
2012年我市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金额达85.9亿美元,增长31.1%,增幅低于2011年。
5、境外游客入境人数:2012年达到158.13万人(含港澳台),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26.36%,比2011年提高5.91个百分点。
6、举办国际会议次数:2012年举办76次,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76%,比2011年提高22个百分点。
我市举办的国际会议主要涉及生物材料、汽车、航空、教育、信息化、投资以及城市峰会等领域。
7、常住境外人口比例:2012年我市常住境外人员达7771人,主要来自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占常住人口比例为0.05%,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1%。
2012年我市持证外国专家人数达1802人,比2011年减少493人。
以上七个指标中,只有外贸依存度达到国际化城市标准,其他六个指标均未达标。
受国际形势影响,我市常住境外人口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三)开放合作环境监测评价开放合作环境指标包括轨道交通客运比重、国际直飞定期航线数、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和信息化综合指数等指标,分别从公共交通、对外通航能力和信息化等方面反映开放合作环境。
1、轨道交通客运比重:2012年轨道交通客运量达到11128.9万人次,占全市客运量的6%,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10%,比2011年提高3.5个百分点。
轨道交通客运中,地铁累计客运量达10307.57万人次,增长86.4%,约占全市客运量的5.6%。
2、国际直飞定期航线数:2012年已开通27条,比2011年增加7条,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54%,比2011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国际直飞航线抵达的国家(地区)有5个。
3、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2012年达到3159.5万人次,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70.21%,比2011年提高5.6个百分点。
我市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列中西部城市第一,已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国内航空第四城。
4、信息化综合指数:2012年初步测算为64.7%,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80.88%,比2011年提高4.42个百分点。
全年我市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86万户,预计家庭宽带普及率为62.8%,网民规模达到780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达55%,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交通通信及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75%。
从以上指标来看,我市对外通航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较高,轨道交通起步晚发展快,对外开放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四)城市品质监测评价城市品质指标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等指标,分别从居住条件、教育水平、环境质量等方面反映城市品质。
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2年初步测算为32平方米/人左右,超过国际化城市标准值2平方米/人。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2年初步测算为38%,对照国际化城市标准,实现程度为76%,比2011年提高4.4个百分点。
3、空气综合污染指数:2012年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38%,达到国际化城市标准要求。
2012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3天,优良率为80.1%。
从以上指标来看,我市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创建“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环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城市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与国家中心城市比较选择国家住建部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分别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对外通航能力和涉外旅游等方面进行比较。
从经济规模看,2012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增幅高于北京(7.7%)、上海(7.5%)、广州(10.5%),低于天津(13.8%)、重庆(13.6%)。
经济规模不大,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北京的45.6%、上海的40.3%、天津的62.9%、广州的59.8%、重庆的70.8%。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高,按预计数测算,相当于北京的66.2%、上海的67.8%、天津的61.3%、广州的54.4%,为重庆的1.5倍。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看,2012年我市为49.1%,高于天津(47%),重庆(37.9%),但是与北京(76.4%),上海(60%),广州(63.6%)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外贸依存度指标看,2012年我市为36.87%,高于重庆(29.31%),低于北京(144.65%)、上海(137.16%)、天津(56.64%)、广州(54.56%)。
从对外通航流量情况来看,我市已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国内航空第四城,2012年航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3159.5万人次,仍然未达到国际化城市标准。
从境外游客入境人数看,2012年我市境外游客入境人数达158.13万人次,相当于北京的31.57%、重庆的70.59%(上海、天津、广州三市数据未定)。
从以上比较分析的情况看,我市国际化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比较,无论在经济规模、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外向度方面,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附表成都国际化水平指标监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