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对卢梭《忏悔录》的“忏悔”之借鉴

合集下载

论郁达夫创作的忏悔意识

论郁达夫创作的忏悔意识
, ,
事被我把握住 了 但是放开 紧紧捏 住的拳头来一看 我手里只有一溜青烟

,
: “
我是违 犯道 德的


( 育烟 》 )
, ,
叛逆 者 我是 戴假面 的知 识阶 级 我 是衣冠 的禽 兽 】
《 过去 》 中的老三摆脱 我 的纠缠 我对卑娜 的灵魂 自
“ ”
,
事情 一点儿也没有做过

, ,
对人类 对社会 甚而至于对 自己 有益 的
,


,
而其
人们争相购买 一时洛阳纸贵


五 四 潮落 郁

,
忏 悔意识也是这 种苦闷 的心态 郁 结 请看 达夫的 自
52
安 徽教育学院学报 述

r u
几l
a o
1 u 内由 u i 1 城 i t

o
日加口石。n
1 99
年第
b 期 J总第
1 f

f
者 自身堕落的大 胆率真 的忏悔告 白啼 《 春风沉醉 的
:

— —
,
我的过去的半生是洲篇败残的历史


晚上 》 我 忽而起了无可思议的感情 想拥抱陈二妹 但 听了理性的命令后
,


,
,
空虚 阿 啊吃尽 了千辛万苦 自家 以为 已 有些物
, , ,

)) 觉得周 围比以前更光 明 ( (《 秋
,


柳》 我对病态 的 自我 留宿 妓女处深 深忏悔 清醒的 自 在前来讨 教的青年面前 内心欢 腾


,
刻荒妄与无能而发出的忏 悔

暴露与忏悔——卢梭《忏悔录》对郁达夫散文的影响探析

暴露与忏悔——卢梭《忏悔录》对郁达夫散文的影响探析

出版 了 i 午多 日 记 。 同郁 达 夫 的 其 他 体 式 的 散 文 相 比 , 他 的 日 记更 加 鲜 明 地 展 现 了 他 毫 无 伪 饰 的 心 灵 。 在 出 版 的 诸 种 日记 中 , 的 《日记 L 》自 1 2 他 种 9 7年 问 世 以 来 , 社 会 上 反 响 极 大 。 在 这 些 日 记 中 郁 达 夫 真 实 在
部著作 的价 值的 永 久 。 ‘ 郁达 夫 不 仅 高度 赞 扬 它 , ” 。
这 种 自我 告 白 和 暴 露 最 突 m 的 表 现 便 是 郁 达 夫
也 极 力 借 鉴 它 , 梭 郁 达 夫 的 作 品 中 , 其 是 他 的 卢 尤
传 记 1留 下 _ 划 的 烙 印 。 这 种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 r深 下 儿 个 方 面 : 胆 而 牢 真 的 “自 我 暴 露 ”、 重 的 忏 悔 大 浓 意 识 与 超 俗 的 口我 审 视 。
的 位 , 梭 对 郁 达 火 的影 响 是 终 生 的 。这 种 影 响 涉 及 剑 从 , 活 到 创 作 的 方 而 面 。 卢 梭 晚 年 的 自 传 《 卜 忏
写 成 什 么 样 的 人 ”。在 郁 达 夫 看 来 , 有 “ ”的 作 品 只 真
才 具 有 “ ” 品 格 , 要 具 备 了 “ ” “美 ”, 就 必 美 的 只 真 和 也
的 x- 性 真 实 和 艺 术 真 实 的 追 求 , 郁 达 夫 的 艺 术 观 , j 人 对 产 生 j深 刻 影 响 。 郁 达 夫 创 作 中 尤 其 是 自 传 中 进 , _
月 薪 水 心 理 很 是 不 安 , 汇 到 了 北 京 , 要 使 荃 怕 又
作 为 五 四 时 期 蓖 要 的 代 表 作 家 , 达 夫 所 受 外 国 郁

卢梭与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忏悔意识

卢梭与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忏悔意识

品位·经典20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n卢梭与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忏悔意识○高志彤(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大连 辽宁 116024)[摘 要] 卢梭的《忏悔录》是自传文学的里程碑作品,他大胆地袒露了自己的罪恶并进行忏悔,影响了瞿秋白、巴金等许多国内作者。

其中的忏悔行为与中国耻感文化意识结合,给中国传记文学注入忏悔意识,催生了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发生和转型。

[关键词] 《忏悔录》;……《多余的话》;……《随想录》;……耻感文化;……忏悔意识自传文学向来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的显学,能够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并不多,其中首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

卢梭对中国现代文学有重要的影响,而他的《忏悔录》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创作,催生了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忏悔意识。

卢梭《忏悔录》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奥古斯丁《忏悔录》与蒙田《随笔集》的传统,但是又形成了超越,卢梭以彻底的坦率,毫无保留地进行自我剖白。

他“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而不是把自己粉饰成历史伟人,但也正是这种坦诚展现了不同凡响的人格力量,使得《忏悔录》与他本人成为“坦率”的代名词,使得他成为真正的历史伟人。

卢梭的《忏悔录》传入中国之后,郁达夫、巴金等一批作家都对其顶礼膜拜,这种对《忏悔录》的推崇,渗透于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发展中,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忏悔意识。

一、生命的最后剖白瞿秋白《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绝笔,历来也受到争议,认为其是革命进行曲的不和谐。

十年浩劫中,这封绝命书屡受批驳,直到近些年观点才有所反转。

事实上,《多余的话》的创作基调与《忏悔录》是有相似之处的。

瞿秋白虽然情绪消极,却无一字批评革命,他只是陈述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藩篱的文人,在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中,心中难以忽视的迷茫与怯懦。

这是他作为伟大革命者的真实“心史”,是和卢梭相似的“否定之否定”,在忏悔与剖白的同时,寄语后来者更深的期望。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

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

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一七六二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

毫无疑问,象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的确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

但卢梭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将会牵涉到一些当时的人和事,而卢梭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情况到《爱弥儿》出版后有了变化,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

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也下令烧他的书,他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蒂亚,教会发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没法继续呆下去,又流亡到圣彼得岛。

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沉重的一击又接障而来:一七六五年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攻击并不是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显然是友军之所为。

卢梭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亚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

郁达夫的文艺观与卢梭的影响

郁达夫的文艺观与卢梭的影响

郁达夫一向“ 信任感情 中的 自 我” 。卢梭那种 真率而大胆的“ 自我暴露” 的精神深深触动了郁达
夫 。五 四时 期 中 国特定 的社会 文 化语 境 也 为郁 达 夫 接 受卢 梭 的表 现 自我 提 供 的传 统思想 观念受 到了
Fe b . 2 0 l 5
郁达夫的文艺观与卢梭的影响
曹文刚
( 淮北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摘 要: 五 四时期特定 的社 会语境 , 以及相 近 的个性与 内在 气质 , 使 郁达夫走近 了卢梭 。作 为郁达夫 最喜
爱的外 国作 家之 一 , 卢梭 对郁达 夫的文学创作 产生 了深 刻的影响 , 主要体现 为大胆的 自我 暴露 、 返回 自然的思
卢梭是法国 l 8 世 纪 伟 大 的启 蒙 主 义作 家 、 思
想家 , 是 一个 划 时代 的人 物 。他 以非 同寻 常 的 文
响中 , 突 出 的就 是 对 自我 的 大 胆 暴 露 。在 西 方 文
学史上 , 卢 梭 是 最 早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表现 自我 的人
字和思想“ 深入 了 、 改造 了、 革命 了他那个世纪 以
想 以及情景 交融的 自然描写 。郁 达夫在接 受卢梭影响 的同时 , 又有 变异 。在表现 自我与 对 自然的态度 方面 , 他
们既 有一 致的地方 , 又有差异 。
关键词 : 卢梭 ; 郁迭 夫; 自我暴露 ; 返 回 自然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8 3 ( 2 0 1 5 ) 0 1 — 0 0 9 1 — 0 4
表 现 形 式 。虽 然 他 的 创 作 受 到 了 卢 梭 的 直 接 影 响, 但 郁 达 夫没有 离开 中国特有 的历 史 文化氛 围 。 卢 梭毫 不 避讳 地 描写 自己卑 鄙 、 丑 陋 的恶行 , 体 现 了他 对 艺术 真 实 和 人 性 真 实 的追 求 , 这 种 追 求 深刻 地影 响 了郁 达 夫 的文 艺观 。郁达 夫 在文 学 创 作 中倾 向于 表 现 自我 , 也 像 卢 梭一 样 以真 实 为 文 学 的灵 魂 。 自述传 式 的文 体是 郁 达夫 作 品 的一 个 突 出特 色 。他 写 的故 事 的主人 公 就好 像 作 者本 人 在 对 读 者 倾诉 。他 的作 品大 都 既 像 小 说 , 又像 散文, 这 种行 文 和 自传 更 为 相 近 。郁 达 夫 的大 部

从“自叙传”到“忏悔录”

从“自叙传”到“忏悔录”

从“自叙传”到“忏悔录”摘要:郁达夫几乎每篇小说,主人公都是他自己的化身:y君,于质夫……在名字上都能轻易看出“自叙传”的模式。

而且,和郁达夫本人一样,他们都有日本生活经历,在穷困潦倒之际都经历不正常的男女感情。

最后,带着自卑与忏悔“消失”。

要么孤独地死去,要么孤独地离开。

从自卑升华到忏悔,也显示了郁达夫小说的高度与意义。

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忏悔录自卑情节忏悔心理众所周知,郁达夫是通过对日本“私小说”的借鉴与汲取开始文学创作的。

“私小说”起源于日本,1923年后成为日本文坛的正流。

在郁达夫留日期间,日本自然主义文学逐渐走向低潮。

“自然主义”没发展为埋葬作家自我的客观主义,而是大部分转向突出作家真诚的自传体或忏悔录文学。

大正年代至昭和初期,日本私小说的共同主题是由贫困、疾病、恋爱所引起的烦恼。

这和郁达夫当时的境况不谋而合,不由自主地通过“自叙传”似的创作表达自己的心境。

一、早期:通过最原始的欲望剖析郁达夫早期小说,性欲、妓女是屡见不鲜的词语,其露骨的描写也常被后人诟病。

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力比多”的展现,从最原始的心理层面揭露了郁达夫及同时代作家的自卑与忏悔心理,两性关系是一个窗口,通过它,留日中国学人因社会生活改变而获得的内心体验可见一斑。

日本崇尚自然的古老民俗和开放西化的近代趋势都导致了它在这方面的社会观念有某种宽松和自由,这一点使在“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统治下的中国人万分惊讶。

当时日本社会风气开放,名优名媛充斥交际场所,妓院合法化。

“对于性享受,我们有许多禁忌,日本人可没有。

在这个领域里日本人没有什么道德说教,而我们则装得道貌岸然。

”[1]中国留日学子,必然受到冲击和影响。

在郁达夫看来,所有的民族屈辱都集中在了两性关系的痛苦中。

因此,妓女、酒家、性描写就成了其小说中独特的风景线。

《沉沦》中的“我”在被窝里干着羞耻的事,偷看房东的女儿洗澡;《茫茫夜》、《秋柳》中的“我”和妓女海棠、碧桃的关系,甚至有了描写同性恋的情节;《迷羊》王先生对名伶谢月英狂热的爱,肉体的饥渴达到病态的程度;《南迁》、《银灰色的死》主人公对于“性”力透纸背的挣扎即使拿到今天的社会风气来说也让人震撼。

论述郁达夫小说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接受

论述郁达夫小说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接受

论述郁达夫小说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接受曾读过三千本以上的小说,郭沫若评价他“很聪明,英语、德语都很好,喜欢读欧美文学的书,在我们中没有比他读得更丰富的了”。

在日本期间,由于日本的开放,使他可以从容面对生活两性,这与闭关锁国是不一样的。

哲学的文化影响:尼采的思想——深受尼采“超人思想”的影响。

强调个性解放,超人,并翻译其著作;认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西方的《楚辞》,是诗人的呓语。

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强调自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我。

重视个人反抗与超越西方文学的影响:(1)浪漫派:总体上可以成为浪漫派的文人。

郁达夫为卢梭作传,写过《关于卢梭》《卢梭的作品与思想》,认为卢梭的人生充满矛盾,对卢梭《忏悔录》高度肯定。

卢梭为其提供了人道主义伦理尺度和浪漫主义精神,认为真理的战士、自然的骄子反传统是正常的。

(2)感伤主义(颓废主义):《感伤的行旅》——施特恩,《沉沦》的主人公——华兹华斯,《南迁》——歌德,强烈的虚无主义、厌世主义、及时行乐,用颓废的手段来反对旧式的生活。

(3)零余者:曾有“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的自序,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

零余者多位世界而追求,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孤单而自卑,曾现忧郁的病态,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屠格涅夫。

作品中人物常常格格不入,有理想抱负却不能实现,只能用颓废的自暴自弃来反抗社会。

(4)私小说:日本私小说十分重视对心境的描写,笔触细腻,格局小巧,又叫自我小说。

代表人物:田山花代、永井和风等。

有人认为私小说是自然主义的变体,由于描写生物本能,某种意义上属于心理描小说。

自然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源头,对浪漫主义产生过影响,私小说强调自然,有浪漫主义倾向,其特点是:视野收缩,不写社会,写个人;以写私生活为主;体现柔弱与感伤,在1922年私小说达到了顶盛。

郁达夫本人推崇佐藤村夫,小说语言散漫。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而其小说中的忏悔意识则是其作品中经常涉及的一个主题。

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

本论文报告旨在探讨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分析其表现方式、内涵和功能,并提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提纲:1. 介绍研究对象:郁达夫及其小说作品2. 忏悔意识的基本概念:定义、含义、来源3. 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表现方式和形态:实质表现、象征表现、意象表现等4. 忏悔意识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思想意义、情感意义、文化意义等5. 忏悔意识与伦理道德价值的关联关系:道德责任、道德约束、道德反思等6. 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折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自我认同等7. 忏悔意识的文学美学价值:情感共鸣、审美增值、文学创新等8. 忏悔意识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道德教育、文化传承、人类发展等9. 结论:总结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以上的提纲列举,我们可以看到,本篇论文报告对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和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述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也可以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介绍研究对象:郁达夫及其小说作品在这个提纲中,我们需要首先介绍研究对象——郁达夫,包括其生平背景、文学作品特点、思想倾向等。

然后,我们需要挑选几部代表性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它们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特点,以便从多个角度考察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表现。

2. 忏悔意识的基本概念:定义、含义、来源在这个提纲中,我们需要从基本的层面解释和阐释忏悔意识的概念,包括从字面上的定义、内在的含义、历史上的来源、文化上的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忏悔意识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点。

3. 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表现方式和形态:实质表现、象征表现、意象表现等在这个提纲中,我们需要从具体的表现方式和形态出发,分析和探讨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和形态,包括实质表现、象征表现、意象表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对卢梭《忏悔录》的“忏悔”之借鉴
作者:尹福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
摘要:郁达夫借鉴了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独特写法,尤其是前期小说作品,在近似于自剖的作品中将犯罪的前因后果阐述明确,对于原因的阐述或许有失偏颇,对于忏悔过后的继续犯罪或许出人意料,但是结合特定的背景使得郁达夫的作品有了特别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沉沦》《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秋柳》《茑萝行》等作品中作者将自我真实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带有《忏悔录》中的自我真实性,延伸了《忏悔录》的社会批判性,充满了自我意识。

关键词:卢梭;《忏悔录》;忏悔;郁达夫;借鉴
作者简介:尹福岗,男,出生于1988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人,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01
《忏悔录》作为卢梭倾注真情实感的作品,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自己所犯罪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这些罪恶具有浓郁的忏悔意识,并反思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文化、个人等原因,达到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真心实意的忏悔、鞭辟入里的分析、先见之明的改过的谐和境界。

郁达夫借鉴了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独特写法,尤其是前期小说作品,在近似于自剖的作品中将犯罪的前因后果阐述明确,对于原因的阐述或许有失偏颇,对于忏悔过后的继续犯罪或许出人意料,但是结合特定的背景使得郁达夫的作品有了特别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沉沦》、《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秋柳》、《茑萝行》等作品中作者将自我真实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带有《忏悔录》中的自我真实性,延伸了《忏悔录》的社会批判性,充满了自我意识。

“在英文和法文中,忏悔一词都来源于拉丁文confessio,含有‘承认’ 的意思。

‘忏悔’是对罪恶、过错、弱点的一种宣告。

”[1]而汉语中的“忏悔”原为佛教术语,佛家半月举行一次诵戒,犯过者忏罪悔改。

因而传于俗世,“忏悔”即指向他人坦陈自身劣迹,求得宽容与谅解。

可见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忏悔”的因子。

卢梭的“忏悔”,无所不包,在述己之德方面,他正直爱国,同情民众,不阿权贵,安贫淳朴;从述己之这方面来说大至背叛宗教信仰、抛友弃子,小至说谎偷窃、猥亵邪淫,俱周到而诚恳,诚如他所说:“我说的都是真话。

”[2](P592)可见,卢梭对于自己的美德不吝溢美之词,对于自己所犯错误也毫无隐瞒,“人们从《忏悔录》中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卢梭,一个血
肉丰满的人……正是卢梭这种出人意料的大胆、真实和坦率,使得卢梭怀疑后人是否敢于像他那样表现人生。

”[3](P196)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于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浓厚的上帝本位观念,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体现的都“是基于道德品格的自律的忏悔意识”[4]
(P165),因此,这就使得郁达夫更加容易认同这种接近于东方文化的道德文章。

同时“雄伟的文字,和独创的作风”[5](P34)也是吸引郁达夫的创作接近于卢梭这类忏悔文学的因素。

卢梭在“忏悔”的同时更加注意社会环境加之于个人身上的影响,具有将自身的恶德劣迹用社会不公来阐释的意图,使自己作为自我价值的判断者,这样就使得这种“忏悔”具有了丰富的可解读性。

同时,他的忏悔涉及面深广,理性与情感并重抒发,自私自爱观念得到辩证解读,时空外延广泛,心理刻画、独白描写点缀其间,这些都成为《忏悔录》不可磨灭的亮点。

郁达夫小说中不乏卢梭式忏悔的痕迹,在《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茫茫夜》《茑萝行》《烟影》等作品中,“他”、“伊人”、“Y君”、“于质夫”、“我”、“文朴”等形象构成郁达夫自我隐射群像,他们都是“英俊沉下僚”的郁达夫自况。

参照郁达夫的自传、日记类作品,不难发现这其中是有郁达夫真实人生轨迹可循的。

如日本留学、回国任教、穷困潦倒、为人敏感、饱受排挤等都可以看做小说描写自我的佐证。

他在一系列的小说,尤其是前期小说中,对于自我的剖析到了极致。

《沉沦》中的窥浴,《南迁》中的姘居,《银灰色的死》中的酗酒,《茫茫夜》中的嫖娼,《茑萝行》中的家暴,《烟影》中的消沉,可以说这些郁达夫都经历过。

同时他“运用一种凝练流畅、诗意蕴藉、热情洋溢的文学语言”[3](P68)来书写,体现出了他对于这种忏悔文学的重视和偏爱。

郁达夫的小说中可见大段的心理意识描写和独白类话语,同时又充满琐碎片段,通过对于典型事件的加工,结合合理的心理发展脉络,他的小说如同缓慢流动的河流,平静但不乏浪花的闪现。

取材的琐细,导致小说包容的巨大,多为孤冷忧郁的基调又使得他所描绘的场景及事件映照着个人及社会的大背景。

他的忏悔就是在这种小说载体中完成的,表面上小说中的人物牢骚满腹,孤冷忧郁,怀才不遇并且有种种人格缺陷,实际上这就是郁达夫对于自我及社会的清算。

不仅在心理描写、个人独白、背景渲染和貌似琐碎的取材上具有自我的影子,在暗含的时空范围内也具有广泛的外延,时空横纵交织,自我的形象时远时近,这些都是郁达夫忏悔方面的独到之处。

同时,他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6](《沉沦》 P31)之类独白虽然也有卢梭式的将自我沉沦归咎于社会的意味,但是不同于卢梭,他的自我辩解及自我夸赞意味远远没有卢梭浓厚,更多的是具有一种赤子般的坦白,同时爱国心促使他对中国社会爱远大于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因而,郁达夫从卢梭继承的“忏悔”意识是异于卢梭的。

参考文献:
[1]、郑丽娜.彻悟忏悔出人性的嬗变——兼谈卢梭《忏悔录》的美学与哲学因素[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
[2]、[法]让-雅克·卢梭.忏悔录[M].陈筱卿.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4]、季玢.野地里的百合花——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郁达夫.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A].郁达夫文集:第六卷[C].郁达夫.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