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用奇谋孔明借箭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_用奇谋孔明借箭》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练习卷(2)一、巧练基本功1.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2.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 比一比,再组词。
4. 填空。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孔明是________的字,他是三国时期的________和________“三国”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
5. 选词填空。
果然既然显然不然自然谁能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呢?________这是周瑜在刁难诸葛亮,如果三天内交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________要有杀身之祸。
________诸葛亮很清楚周瑜的阴谋,为什么还要答应呢?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这时只能团结周瑜,________就会影响联吴抗曹的大计;二是诸葛亮才智过人,一定会用计谋战胜周瑜。
后来诸葛亮________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诡计。
6. 用简要的语言对下列人物特进行评价。
孔明:________;周瑜:________;鲁肃:________;曹操:________。
7. 阅读理解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一次,他在海滨游泳,一青年问他:“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如果使上这股劲儿,还怕不能获得知识?”(1)“还怕不能获得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A.怕不能获得知识。
B.不能获得知识。
C.一定能获得知识。
(2)判断:“如果使上这股劲儿”指的是:淹没在水里的人拼命挣扎的劲儿。
________(3)这段话主要写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练习卷(2)一、巧练基本功1.【答案】biàn 便利,shǎo多少,chà相差,zhī一只,pián大腹便便,shào少年,chāi差遣,zhǐ只要【考点】组词用奇谋孔明借箭【解析】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和组词。
《用奇谋孔明借箭》PPT课件三

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
雾!
•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头西尾东,
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 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 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
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
究竟要干什么呢?
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 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 预测精准,安排妥帖 “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 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 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 悔不已。
借箭经过:
再受箭 调转船头 受箭 擂鼓呐喊
一字摆开 靠近曹营
谢箭回营 连船
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 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 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 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 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 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亮于三日前 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 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明白要杀我。 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侧面说明孔明的非凡 的才干
周瑜彻底失败并 深深折服
第三部分(6、7段)写孔明 完成了交箭任务,粉碎了周瑜
的阴谋。
•三读文,揣摩品评人物
28/01/2021
故事结果:
瑜大惊,慨然叹 曰:“孔明神机妙算, 吾不如也!”
第二部分(2—5段)描述草船借箭 的全过程。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 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 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 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 “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 此大雾?”
最新28孔明借箭

靠近曹营
谢箭回营 连船
借箭结果:
• 鲁肃见了周瑜,细说借箭经过。周 瑜长叹一声:“孔明神机妙算,我不 如也!”
孔明 “草船借箭”
的计划为什么能成功? 孔明到底神在哪里?妙 在何处?找出有关的句 子读一读。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 观情势,决定策略。
通天文
1.“ 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直到第 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第5段)
草船借箭原因分析:
分析的内容 分析的结果 有关人物
草船借箭的 原因
周瑜妒忌 诸葛亮的才干 以造箭为借口 想为难诸葛亮
周瑜 诸葛亮
孔明借箭的准备工作:
1、二十只船,每只船三 十名军士。
2、船用青布幔子遮住, 再扎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 的两边。
孔明借箭的经过:
再受箭 调转船头 受箭
擂鼓呐喊
一字摆开
曹营军士,还可以保护自己。
三妙:船上军士擂鼓呐喊,虚张
声势。
四妙:二十只船一字排开,面积大,两面受箭,
保证了借箭的数量,且保持了船的平衡。
五妙:二十只船回去时顺风顺水,曹军望船兴叹。
起因: 妒忌
设计陷害
神
发展: 识鲁肃
孔 明
通天文
借助帮忙
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妙
以雾为障 算
借 箭 经过:明兵势 擂鼓呐喊 足
智
识地利
顺水行船 多
2.“ 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6段)
体会:孔明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 场大雾。表现出孔明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和神机妙算。
识地利
1.“五更时候,船已近曹军水寨。孔明下令船只头朝 西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 (第6段)
28孔明借箭 教案教学设计

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
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用奇谋孔明借箭》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PPT课件(4篇)

用奇谋孔明借箭
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学习目标: 1.学认生字,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
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
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 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 特点。
3.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感受 “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能粗浅地 感受到这部名著的语言魅力。
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猜忌、奸诈、温情、狠毒、 宽容、报复心强、性格矛盾、 海纳百川。生平生性多疑,为 人处事非常谨慎
鲁肃:不但忠君,而且说话讲信用!
用奇谋孔明借箭
接受任务 借箭准备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有知识 有胆量 有肚量 有计谋
冀教版小学语文
1. 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2. 他为什么要借箭?
3. 他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4. 借箭的结果怎样?这些箭他 怎样还回去?
“ 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 万枝箭,何时要用?”
“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 误大事。”
“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 日不办,甘当重罚。”
借箭的准备工作:
1. 二十条船,每条 船三十名军士。
2. 船用青布幔子遮 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 子,排在船的两边。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 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 果然是好大雾!
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 何?”
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 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北
曹
吴
借箭经过:
再受箭 调转船头 受箭 擂鼓呐喊
一字摆开 靠近曹营
谢箭回营 连船
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 连,径望北岸进发。
冀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用奇谋孔明借箭(课堂实录)

28.《用奇谋孔明借箭》课堂实录课前放《草船借箭》视频,未完。
师:好了,孩子们,先看到这儿吧!有点意犹未尽是吧?当我们把今天的课文学完之后再回头看这集草船借箭,你一定会领悟的更深刻。
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奇谋孔明借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回忆一下,课文中共有几位主要人物?(孔明鲁肃曹操周瑜)师:谁能结合这幅三国形势图说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三国形势图,生汇报课文背景资料)三国中智慧的化身便是诸葛孔明文中是用那个词来形容他的?(神机妙算)好!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领略一下孔明的神机妙算!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2.我体会到了人物的特点,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好!只要同学们用心自学,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先来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并按下面的提示说一说孔明借箭的经过。
(3分钟后看谁表达的最棒!)(生自学,汇报,量化评分,课件提示)自学指导一同学们完成的很好,我们再来看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孔明神机妙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只给你5分钟,马上开始吧!)•请同学们把刚才写下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收获的。
(3分钟后看哪个小组汇报的最棒!)好了,时间到了,来,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画了那句表现孔明神机妙算的句子?(生汇报课件鲁肃惊曰:……孔明笑曰……便回。
谈感受)孔明料到重雾迷江,曹操必不敢出兵,所以只能怎样退敌呢?(用弓箭)曹操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找出文中的那段话。
(生汇报读曹操曰:大雾迷江,彼军忽至……谈感受)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曹操性格怎样?(办事谨慎多疑……)其实孔明对曹操的谨慎多疑早已了然于胸,那么除了曹操,孔明还猜透了谁的心思?(周瑜)你通过哪句话看出孔明看穿了周瑜的心思?(生汇报原句:“公瑾教我……明白要杀我”谈感受)面对周瑜的忌害之心孔明从容应对,他找来了谁帮忙?(鲁肃)为什么选中鲁肃呢?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写。
28孔明借箭1

主备教师:张雪琴时间:2012年5月8日课题28、孔明借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朗读法识字法教学过程修改备注—、揭题激趣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
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
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赶造( )。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雷—擂内—呐属—嘱日—曰愉—瑜昨—诈吾—语勿—匆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正音、评读)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回答问题。
(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28用奇谋孔明借箭

《草船借箭》导学案班级_姓名_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一、相关资料我收集。
(关于作者、原著、相关人物、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生字新词大闯关。
1、我能把字音读准确。
妒.忌都督....翎.毛调.度水寨.擂.鼓弓弩.丞相2、生字我会写。
(标出易错字)3、通过课前预习我理解了以下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还有以下词语不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完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叙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六年级语文学教案 28、《用奇谋孔明借箭》学教案
学习目标: 1、 自读课文,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
词语的意思。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
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3.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4.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
,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5、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
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品信息库
1、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机会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由此展开。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帅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资料库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非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感知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记下来。 2、 正确读写下列词句,并给加点字注音。
奇谋 周瑜 曹军 酬劳 隐讳 两胁生翅 幔布 翎毛 擂鼓呐喊 酌酒 毛玠 少顷 丞相 懊悔 慨然 渺茫 骤雨飞蝗 允诺 先生之言,甚合愚意 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 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 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 约五六千矣 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2、运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黑体字词句 (1)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只箭”。 消: 纳: 翻译本句: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遂: 径: 翻译:
(3)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 倘: 奈何:
翻译本句:
3
(4)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及回。待至:
翻译: (5)此人莫非诈乎?诈: 翻译 :
(6)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备:
翻译: (7) 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焉: 哉: 翻译本句:
填空。 3、本文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作者是( )。这部著作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余的三部作品分别是《 》《 》和《 》 4、文中运用了大量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本文中的人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肃又名 _________。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
来概括他,你会用__________词. 2、“神机妙算”__________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神机妙算:
3、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诸葛亮所说的话?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 4
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知人心,周瑜自愧不如, 难怪周瑜慨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 5、周瑜本想以此事来设计陷害诸葛亮,但他没有想到诸葛亮将计就计,向曹军“借”得十万余支箭,诸葛亮才智超凡,周瑜自知计划失败,感到十分惋惜,同时他又对诸葛亮聪明才智敬佩有加,所以周瑜 慨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 6、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相比, 周瑜都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答: 周瑜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学习本文,大家觉得鲁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鲁肃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些任务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文讲述了一件(谁)______(做什么)_____________的故事 5
本文写作特点:1.本文刻画人物入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自负与嫉妒,鲁肃的憨厚„„无不性格鲜明。 2.短文完整地介绍了孔明草船借箭的故事,从起因写到过程,最后写了结果,清楚地交代了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
课堂练习 9、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去来回报。’” 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答: 10、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只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师毕后,自有酬劳。”
思考下列问题, 这段话运用______的手法,初步展示了周瑜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和诸葛亮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1、读第2自然段,“孔明曰:‘望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至“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 思考问题:
(1)“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__________ (2)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 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_____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周瑜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
(4)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12.是夜大雾漫天吗,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1)“大雾漫天”指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面不相见”,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12.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这句话写出了周瑜是__________的佩服诸葛亮 6
巩固练习 1、我知道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晌午(xiǎng shǎng) 威胁(xiãlâi)忌讳(huìwěi)擂鼓(lãi lēi)调用(diào tiáo)遂(suìzhú) 都督(dōu dū)少顷(qǐng qīng)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千万不要()幸勿 (2)迎击来敌;应付对手()应敌 (3)出力为人工作、劳动()效劳 (4)形容高兴的样子。()欣然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而至 不( )其( ) 箭如( )( ) 头( )尾( ) 酌( )取( ) 追( )不( )
( )( )于天 ( )机妙( ) ( )己( )彼
5、 本文从诸葛亮“是人心、知天象、晓地利”三方面落笔,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试分析下面句子各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1)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 (2)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 ) (3)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 ) (4)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 (5)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 (6)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 6、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聚( )至( )何( )愚( )具( ) 系( )否( ) 料( )侯( )消( ) 纳( )置( )诈( )差( )凡( )公( )束( )若( )彼( )亦( )遂 ( )径 ( ) 是 ( )允诺( )即日( ) 少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