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主题阅读诸葛亮三气周瑜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人物简介周瑜北京版(最新整理)

周瑜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
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
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
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
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
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
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
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
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
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
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
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用奇谋孔明借箭 1

13
再见!
14
大家好
1
北京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单元
用奇谋孔明借 箭
选自《三国演义》
2
三国形势图
北魏(曹操)
打败
攻打
西蜀(刘备)
联合
(诸葛亮) 派诸葛亮
东吴(周瑜) (鲁肃)
3
自学程序:
设疑------解疑-----理解重点------体 会情感------设计作 业
4
问 题1.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去便 回。”
11
读句 3 子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
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 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 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12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 借箭准备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有知识 有胆量 有肚量 有计谋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判断情势,决策 高明。
9
读句 1 子 “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支
箭,何时要用?”
“操军即日降至,若候十日,必误 大事。”
“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 不办,甘当重罚。”
10
读句 2 子“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
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 不用竹箭、翎毛、胶漆等物,自有 道理。”
2.他为什么要借箭?
3.他为借箭做了那些准备工作?
4.借箭的结果怎样?这些箭他怎样 还回去?
5
北
曹
长江
吴
6
借箭经过:
再受箭 调转船头 受箭 擂鼓呐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字摆开 靠近曹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教案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教案北京版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词语的意思。
2.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词语的意思,熟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朗读、讨论品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录像草船借箭的片段,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
2.介绍文言文。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一字一词的读课文,直到能读成句子。
解决认读问题。
要求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师范读课文,指导读文言文。
3.指名读,每人一段,学生评议,再齐读。
4.小组读课文,开火车读,检查大家的读书情况。
三、读懂句子:1.学生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中文言词语的意思,并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逐句理解:a.学生提出没能理解的句子,大家帮忙理解。
b.教师指导。
c.小组内大家讨论意思。
三、作业:1.读熟课文。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1.指名读课文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二、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
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2.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
(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三课时一、快速阅读课文,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精品教案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精品教案北京版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写出孔明成功借箭的条件与同学交流。
思想目标:
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及孔明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能力目标:
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目标:
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写出孔明成功借箭的条件与同学交流。
教材内容简介:
课文选自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鉴现密
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出删除几段话外所有语言均保持原著面貌,亦不影响故事的完整。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成功借箭的条件。
教学难点:
课文中有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需要有一定的背景资料。
教学媒体准备:
幻灯片
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幻灯片
丰富生的
课余生活、
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用奇谋孔明借箭
必备条件:江上大雾(气象条件);露宿提供的船队、束草、军事(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拒敌而不出战(军事策略条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练习北京版

24用奇谋孔明借箭-、给加红的字注音丞相()喝酒()都督()处罚()水寨()呼喊()调()度二、课文中出现了好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边的解说正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边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开战,十天造好,(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次日,(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误了大事。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叫声,就命令说:“江上雾很大,仇敌()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构造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2.呼喊(一对近义词):()()()()3.顺风顺流( ABAC):()()()()4.打听打听( ABAB):()()()()(四、读课文,依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2.草船借箭故事》,作者是的因由是:(经过是:(););结果是:()。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秒术,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五、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刘备两次前去隆中拜见诸葛亮,全心全意地邀请他出山,协助自己实现一致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但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一样意。
张飞嚷道:“此次用不着大哥亲身去。
他假如不来,我只需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敬人材,此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材一同上路。
他们到达隆中,只见那边的山冈曲折起伏,仿佛一条等候机遇腾跃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亮见底,茂盛的竹林翠绿欲滴,风景艳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所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叩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休。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嘱咐关羽、张飞在门口歇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顺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低等候。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精品课件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精品课件北 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用Fra bibliotek 23
4
5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
物 神机妙算
15
算天时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 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
16
算地利
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 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
17
算人心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 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去便回。”
18
算物件
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 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 个,分布两边。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6
冀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单元
7
谁借箭? 跟谁借? 借多少? 怎样借? 结果呢?
8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99
诸葛亮为什么要去 借箭?
周瑜为什么要陷害 诸葛亮?
19
瑜大惊,慨然叹 曰:“孔明神机妙算, 吾不如也!”
20
• 一夜浓雾满长江, • 远近难分水渺茫。 • 骤雨飞蝗来战舰, • 孔明今日伏周郎。
21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 方不如诸葛亮呢?
22
心胸狭窄 ……
宽厚待人
……
柘荣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练习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
2.呐喊(一对近义词):()()()()
3.顺风顺水(ABAC):()()()()
4.探听探听(ABAB):()()()( )
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四、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观察作者画的这两幅画,谈谈你的看法。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后习题,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着给文章分段。2.根据时间顺序可以给文章分为两段:(1):(1-4)“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大人们都不能理解。(3):(5)“我”迎合大人们的视觉,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五、确立下堂课的学习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目标:(1)文中重点词句;(2)作者的写作目的;(3)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用奇谋孔明借箭》人物简介 诸葛亮 北京版 素材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创造家、文学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创造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三气周瑜
三气周瑜说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第五十一回,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第五十五回,诸葛亮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五十六回,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假途灭虢之计策,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第五十七回----三气周瑜
这时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
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者便可得到战袍,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
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
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
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
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便无处安身。
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告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鲁肃将实情告诉了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
”便要鲁肃再去见刘备,说东吴将取西川给刘备,但刘备要把荆州交还东吴。
并解释说:“我不过以此为名,要刘备无所防备罢了。
我军以攻取西川为名借道荆州,便可乘势杀了刘备,夺取荆州。
”
鲁肃再到荆州,说周瑜将率兵攻取西川以换荆州。
刘备忙谢说:“我很感激,雄师到时,一定远迎犒劳。
”鲁肃暗喜,辞别而去。
周瑜引水陆大军五万,往荆州出发,快到荆州时,见城上插两面白旗,并无一人。
周瑜将船靠岸,领二十名骑兵到城下察看。
忽听到一声梆子响,城上一齐竖起刀枪。
赵云站在城楼上喊叫:“孔明军师已知都督的计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
”探马又来报,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从四面杀来。
周瑜大叫一声,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
”便令船队上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截住水路。
”
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
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
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
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孙权得知周瑜病故,放声大哭。
按周瑜遗嘱,命鲁肃为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