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有趣的科学实验

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有趣的科学实验

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有趣的科
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参与有趣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材料
1. 气球
2. 糖
3. 水
4. 食用油
5. 盐
三、实验过程
1. 实验一:气球的自动充气
- 将少量糖倒入气球中,并加入适量的水。

- 将气球口封住,并摇晃一段时间。

- 观察气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实验二:食用油与水的分层
- 取一杯子装满水,加入几滴食用油。

- 观察水与油的分层情况,并记录下来。

- 在杯子中加入一些盐,再观察分层情况。

四、实验结果
- 实验一:经过摇晃,气球会变得鼓起来,并自动充气。

- 实验二:水和油会分成两层,而加入盐后,水和油会混合在一起。

五、实验讨论
- 实验一的结果是由于水和糖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气球充气。

- 实验二的分层结果是由于水和油的密度不同所致,而盐的加入可以改变水的密度,从而使水和油更好地混合。

六、实验总结
通过这两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学生们能够观察现象、思考背后的原理,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中有趣的科学实验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原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其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重物、尺子【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斜面倾斜角度可调。

2. 将小车放在斜面底部,释放重物,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分别在不同的高度释放重物,重复步骤2。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二:测定物体密度【实验原理】利用浮力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来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量筒、液体、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记录液体体积。

2. 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记录液体体积变化。

3. 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3. 实验三:测定摩擦力【实验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研究摩擦力的性质。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组装滑轮组,将物体悬挂在滑轮组上。

2. 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记录测力计示数。

3. 计算摩擦力,分析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实验四:奥斯特实验【实验原理】通过观察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验证电流的磁效应。

【实验器材】电流表、导线、小磁针、电池【实验步骤】1. 连接电流表和电池,形成闭合电路。

2. 将小磁针放置在电流表附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3. 改变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5. 实验五:制作简易电动机【实验原理】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作简易电动机。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磁铁、滑轮组【实验步骤】1. 将导线缠绕在磁铁上,形成线圈。

2. 将线圈连接到电池上,形成闭合电路。

3. 观察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制作简易电动机。

三、实验要求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3-4人。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实验教案:观察植物的发芽和生长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发芽和生长过程;
2.观察植物发芽和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资源:
种子(如:豌豆、葵花等)、盆栽土、透明盖、水、放大镜、毛笔和笔记本。

教学步骤:
1.导入(10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植物的发芽和生长过程,并询问学生他们对此的了解和观察经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测。

2.实验准备(15分钟)
将种子准备好,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种子和盆栽土。

鼓励学生观察并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种子进行实验。

3.实验设计(15分钟)
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

步骤可以包括:将种子种在盆栽土中,加适量的水,覆盖上透明盖,并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条件来观察植物的发芽和生长。

4.实施实验(30分钟)
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的结果。

指导学生使
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每天的变化。

5.结果记录和分析(20分钟)
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他们可以回答以下问题:哪种种子首先发芽?发芽后的植物生长的速度如何?光线、温度和水分是
否影响植物的发芽和生长?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鼓励学
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7.拓展活动(15分钟)。

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活动背景与目的这个教学案的目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八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在这个教学案中,我们将组织以下综合实践活动:1. 科学实验活动:通过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学生将研究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写作。

2. 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将参与社区义工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了解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

3. 小组合作项目:学生将组成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4. 实地考察活动:学生将进行实地考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真实的环境和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活动安排这些活动将在学期期间分别安排,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实施。

1. 科学实验活动:每周一次,每次约2小时,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

2. 社区服务活动:每月一次,每次约半天。

学生将与社区组织合作,选择适合他们的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3. 小组合作项目:学生将在学期中分组进行,并根据安排的时间表自行展开研究和报告准备。

最后将通过班级展示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4. 实地考察活动:每学期安排一次,每次约半天。

学生将前往具体的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活动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活动成果和参与情况,我们将使用以下评估方式:1. 科学实验活动:评估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社区服务活动: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服务质量。

3. 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现,以及小组合作的协调性和成果质量。

4. 实地考察活动:评估学生对考察对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以及考察报告的质量。

结语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八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相信学生将拓展视野,提升自身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八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分离混合物实验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分离技术,让学生了解如何分离混合物的组分。

实验材料- 盐- 砂子- 水- 毛筒- 漏斗- 烧杯实验步骤1. 将盛有盐和砂子的盐砂混合物倒入烧杯中。

2.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倒入漏斗中,使用毛筒过滤。

4. 观察漏斗下方的收集物,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将盐和砂子成功分离出来。

盐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通过过滤可以收集到纯净的盐水。

而砂子则无法溶解在水中,留在过滤器上。

实验二:化学变化的观察实验目的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气体的产生,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实验材料- 白醋- 小苏打- 试管- 试管架- 滴管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白醋倒入试管中。

2. 使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小苏打。

3. 观察试管中的气泡和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白醋中的醋酸和小苏打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了气泡的产生。

同时,反应中试管内的液体由透明变为了乳白色,出现了颜色变化。

实验三: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特征和产物。

实验材料- 盐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酸碱指示剂- 玻璃棒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倒入试管中。

2. 用滴管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 不断搅拌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盐和水,可以观察到溶液的颜色由酸性的透明变为中性的淡黄色。

实验四: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酸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让学生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特征。

实验材料- 锌片- 盐酸溶液- 试管- 试管架实验步骤1. 将一小块锌片放入试管中。

2. 使用滴管将适量的盐酸溶液滴入试管中。

3. 观察试管中的气泡和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气泡,并观察到试管内的溶液从透明变为了无色。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以确保安全。

2. 实验结束后,将废弃物处理到指定的中,并将实验器材做好清洁工作。

生物实验教案_八年级

生物实验教案_八年级

八年级生物下册1.观察植物的无性生殖2.扦插材料的处理3.嫁接4.饲养家蚕,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5.观察鸟卵的结构6.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7.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8.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二、实验重点和难点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三、实验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四、实验教学策略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实验探究过程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粘液?(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地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4)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2.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并注意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探究实验过程设计:频录像。

师:在录像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鸟类在蓝天上飞翔……;我听到了鸟的叫声……师:鸟类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为什么呢?生:鸟类有翅膀。

师:如果给人安上两个翅膀,人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吗?生:不能,还要解决许多问题。

师:下面请各小组参照课本制定“探究鸟飞行的特点”的探究计划。

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互相交流补充完善。

师:请同学们根据家鸽的图片观察来完成自己的探究计划。

(也可以展示课前准备的鸟类图片)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注意观察体形和体表)家鸽的躯干呈___形。

家鸽的前肢变为___,是__器官。

后肢有__趾,__趾向前,__趾向后。

尾部生有大型__,飞翔中起__作用。

师:你们观察鸟的体形是怎样的?你们能联想到些什么呢?生:鸟的体形呈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初中八上生物实验课教案

初中八上生物实验课教案

初中八上生物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水稻苗、瓶装蛋白质溶液、试管、酒精灯、密闭容器、水、蓝色溴苯酚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水稻苗放入密闭容器中,加入少量蓝色溴苯酚溶液。

2. 同时在容器中放入少量瓶装蛋白质溶液。

3. 使容器保持在阳光下照射10分钟。

4. 观察水稻苗叶片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5. 使用试管进行CO2实验:在试管中装入少量水稻叶片,倒入酒精灯燃烧所释放出的氧气,观察水稻叶片颜色的变化。

6. 结束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
1. 光合作用是植物中的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通过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合成
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2.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使用CO2和水,同时放出氧气。

3.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水稻叶片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
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对植物的生理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
认识。

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科学实验与探究的案例分享

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科学实验与探究的案例分享

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科学实验与探究的案例分享。

一、人类疾病与基因工程这个实验旨在通过制作人造蛋白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具体步骤如下:1、介绍基因工程的概念和世界级的基因工程项目。

2、让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和基因的关系。

3、简单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4、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制作人造蛋白,从而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工具:毛细管、滤纸、pH计、甲醛、白蛋白液。

(2)将白蛋白液注入毛细管中。

(3)用甲醛将毛细管封闭,将封闭处浸泡在弱酸性的溶液中。

(4)通过pH计调整溶液的pH值,使之变成弱碱性,从而导致毛细管中的蛋白质被“挤”出。

(5)通过滤纸收集蛋白质,即可制作人造蛋白。

通过实验过程的演示和讲解,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基因工程的实际操作,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以及基因工程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二、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生态系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将逐渐由简单的生物个体向复杂的生态系统转移。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生态系统平衡控制的原理。

具体步骤如下: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各组成部分。

2、制定模拟实验计划,分配角色,并在实验中模拟真实的生态环境。

3、通过模拟实验,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中,让不同生物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和生态系统自我平衡的机制。

4、通过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提高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能力,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本实验的体验,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原理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提高思维水平来说,科学实验与探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里分享的以上两个实验,不仅充实了生物学的课堂教育,更让学生们领略到生物学探究的魅力。

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生物学教学案例的分享,为新课标下的生物学教学添砖加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饲养和观察蚯蚓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

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较。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讨论: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实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

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提示: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度怎样?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见课本提供的资料,对你理解鸟的飞行会有所帮助。

)得出结论:你得出的结论是:表达和交流:实验三动物的绕道取食背景“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在前面介绍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失败的尝试,受到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动物越高级,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失败”学会绕道取食。

当然,也不排除不经过“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的探究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是:作出假设:你所做出的假设是:制定计划:你所制定的计划中,应当包括: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准备适当的食物,选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

参考课文插图作为示例。

实施计划:按你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

认真统计一下动物需要经过几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解决绕道的问题?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你的结论是:讨论:1、跟同学交流这个探究的过程、结论和结果、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2、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行过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实验四蚂蚁的通讯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作出假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

不一会儿,比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

蚂蚁不会发声,他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你的假设是:制定计划:你可以参考课文的探究方案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用大些的鱼缸或其他容器饲养一窝蚂蚁,在离蚁穴不远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蚁群会派出一些侦察蚁先进行侦查,然后大批的工蚁就会出来搬运食物。

你可以在观察侦察蚁返巢的路上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

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工蚁的行为。

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气味了吗?怎样证实它呢/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要走的路径,当侦察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将食物放在圈心处,观察蚁群的行动。

在制定计划时应当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饲养蚂蚁时需要注意什么?给蚂蚁提供什么样的食物?把纸片换成其它,如树叶或其它物体可以吗?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计划: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你的结论是:表达与交流:你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别有兴趣的现象吗?比如,将侦察蚁爬过的众多的纸片摆成一个圈其它工蚁会不会沿着这个圈不停的转圈呢?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说给同学们听。

讨论:1、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吗?2、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实验五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那些环境更多一些?哪些环境少一些?哪种环境根本没有?探究思路:如果请你帮助幼儿园的教师想个办法,让小朋友知道手上有细菌和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请大家结合课文的插图进行分析并作出检验准备。

材料用具: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的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提示:1、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

2、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2号),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3、为什么要有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各做什么用?4、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例如,在教室或草地、林中、汽车站旁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

又如,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如果你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只需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5、应考虑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讨论:1、为什么用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2、提示4相当于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3、通过各组的交流,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4、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5、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那些基本条件?实验六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一、酵母菌观察酵母菌目的要求: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放大镜,吸水纸等。

方法步骤:a.制片,观察形态和颜色;b.染色,观察结构;c.绘图。

1.形态:无色、卵形单细胞个体。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3.营养方式:腐生生活。

有氧分解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无氧分解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酒精十能量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二、霉菌观察霉菌目的要求:认识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材料用具: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等。

方法步骤:a.用放大镜观察形态和颜色; b.制片,观察。

1.形态:由菌丝组成,多细胞。

2.营养方式:靠营养菌丝进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青霉: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孢子绿色。

曲霉:直立菌丝顶端呈现球状,孢子黄色、橙红色或黑色4.与人类的关系:有益方面:提取青霉素、制酒等。

有害方面:某些种类黄曲霉能使人、畜致癌。

三、匍枝根霉与酿造江米酒等甜酒有关。

实验七发酵现象1.准备材料白糖150 g,一小包干酵母(约80 g),250 mL的矿泉水瓶2个(A 瓶和B瓶),小气球2个,带胶塞和胶管的锥形瓶1个,澄清石灰水,试管2支,大烧杯(用作水浴保温),温度计。

2.课前准备课前1小时左右,在A瓶和锥形瓶里都加入一勺糖及适量干酵母(约1/5包),并加入200 mL40 ℃左右的温水,快速摇均匀后在A瓶瓶口套上一个干瘪的小气球,在锥形瓶瓶口塞上胶塞,胶管的一端用夹子夹紧,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使温度保持在40 ℃左右,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到干瘪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

(注:糖、干酵母的用量可酌情而定。

若用量大,水温适宜,气球很快就可胀大。

)3.课堂演示上课时,先展示A瓶。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奇特的现象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哪个同学知道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气球膨胀起来的?”“老师,您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是牛奶吧。

”“不,我看像豆浆。

”……同学们七嘴八舌猜说着。

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演示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所用材料及条件(如为什么要用温水而不用开水),在这基础上重复课前准备的过程:把一勺糖、适量的干酵母放进B瓶,加上40 ℃的温水,摇匀,并在瓶口套上一个干瘪的小气球,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40 ℃左右。

很快学生就可看到瓶内有气泡产生,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当然短时间内气球不会胀得很大,可把实验装置留在教室,让学生课后观察)。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瓶内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答案:O2、CO2、CO、SO2、H2等。

这时老师再展示锥形瓶并介绍装置及瓶内的材料,然后由两个学生操作演示,把瓶内的气体经过胶管导到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让同学们注意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了。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是CO2气体,七年级时,我们曾经用石灰水检验过自己呼出的CO2气体,CO2气体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一些学生抢着说。

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那么,瓶内除了产生CO2外还有什么物质产生呢?”老师接着再提出第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亲自闻一闻。

”老师把锥形瓶胶塞打开,拿到同学们面前,让他们都闻一闻,“啊,好浓的酒味。

”通过上述演示,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CO2”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实验教案周良街道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