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完整word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元厚小学科学学科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教课要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1、种子抽芽实验(一)执教时间8月30日第4节种子抽芽需要必定的条件。

经历设计种子抽芽实验的过程,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察看、记录影响种子抽芽的条件。

养成对实验察看的兴趣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照书 3 面)实验记录表。

第1单元总8课时第8课时教学过程一、议论种子抽芽的条件:1、讲话导入:植物的一世是从种子抽芽开始的。

那么,你感觉种子抽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议论,教师纲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取养料,需要浇水需要适合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赐予弃取,保存学生的各样看法)3、进一步指引二、设计种子抽芽实验:1、师:该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谈谈要注意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以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实时进行统计。

4、以此中一个组为典范,集体议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5、散发实验计划单,学生达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舞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相互沟通。

三、阅念书 4 面种子抽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指引关注此中的注意点,比方绿豆的大小应当差不多,为何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 颗绿豆,为何要垫纸巾等。

2、教师供给表格,共同议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部署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作业板书部署设计教课反省课题、种子抽芽实验(二)执教时间9月日第节2教课目的绿豆种子抽芽需要水和适合的温度。

教课要点学习整理采集到的数据,依照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认识到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课时安排第1单元总8 课时第 2课时教学过程一、沟通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抽芽了吗?其余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剖析实验信息:1、教师散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采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

物质的变化:固液气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作用:力的概念,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力的测量和计算: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的应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应用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力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教案第三章:能量的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能量的定义和类型:能量的概念,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换原理,如摩擦生热、能量的传递等。

能量的守恒: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或传递。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

讲解:讲解能量的类型和转化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第2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3节:保护生物多样性2. 第2章《光与影子》第1节:光的现象第2节:影子的形成第3节:光的传播3. 第3章《电与磁》第1节:简单电路第2节:磁铁的性质第3节: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的基本现象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知识,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光的传播、电磁感应。

2. 教学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光与影子的关系、简单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磁铁、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学生用书、实验报告册、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以影子游戏引入光与影子的学习。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分析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

解释简单电路的组成和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练习画影子,观察光与影子的关系。

动手制作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的导电现象。

4. 课堂小结:归纳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

概括电与磁的基本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内涵、价值、保护方法2. 光与影子:现象、原理、关系3.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性质、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解释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画出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照下的影子。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答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加强法制管理等。

光与影子的形成原理: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简单电路设计: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组成。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是根据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内容编制而成。

该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2.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教材,共包括以下内容:1. 单元一:实验与观察2. 单元二:物质的性质3. 单元三:物质的变化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置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教学步骤1. 预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研究科学的欲望。

2. 知识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点知识和实验步骤。

3.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讨论。

4.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归纳知识点。

5. 拓展延伸: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进一步探究。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讨论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

2. 组织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仪等。

以上为《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的简要内容介绍。

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涉及第3章《力的作用》的第1节《力与运动》和第2节《力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

a.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现象?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方法。

a.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a. 请简述力的概念。

b.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c. 请举例说明力的测量方法。

2. 答案: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扎实,但在力的测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磁铁的力量磁铁的性质和分类磁力作用及其应用地磁场与指南针3. 电闪雷鸣雷电的产生与现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电路的基本概念4.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折射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了解地磁场与指南针的关系。

3. 了解雷电的产生和现象,掌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

4. 掌握光的传播原理,了解镜子与透镜的作用,以及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磁力作用原理、雷电现象及安全知识、光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磁铁的性质、防雷措施、光的直线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磁铁、指南针、电路元件、镜子、透镜等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磁铁实验、雷电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磁铁性质、雷电现象、光的传播等知识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思考、提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电路实验、光的传播实验等。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磁铁性质判断题雷电现象选择题光的传播连线题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生物、磁铁、雷电、光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课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3 粒绿豆;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现象和结论: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课题:《做一个生态瓶》实验目的:1.依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学会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2.观察并记录自制的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3.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河小石子、小鱼或小虾、浮萍等。

实验步骤:一、说明制作步骤1、将玻璃瓶、石子、贝壳清洗干净凉干2、准备自来水静置一天3、将石子平铺于玻璃瓶的底部,高度在1-2cm,将大的石子、贝壳放置于白石子上4、将隔夜水缓慢加入玻璃瓶至4/5处5、将金鱼藻、垂盆草一端固定在贝壳上,放入水中,将莕菜放入水中6、将小动物移入玻璃瓶中7、调整水面水草位置,用保鲜膜封住玻璃瓶口8、将生态瓶移植窗前书桌上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的方案。

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三、小组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现象和结论: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课题:《光和影》实验目的: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一把尺子;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橡皮擦,魔方,瓶。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4、更换遮光体,对比实验。

5、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现象和结论: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实验名称:光是怎样传播的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目的: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三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夹子4个。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光的传播路径,并说出推测依据。

二、验证光的传播路径1、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相距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圆孔在一条直线上;2、在最后一个卡纸的后面,竖立一个纸屏,把手电筒打开,对着第一张卡纸的圆孔照射,让光线照射进小孔,观察最后的纸屏上有没有光点;3、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圆孔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同样方法照射第一张圆孔卡纸,观察最后面的纸屏上有无光点。

现象和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课题:《光与热》实验目的:物体的颜色和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和受眼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实验步骤:一、猜测:物体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色有关系二、学生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现象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实验名称:观察食物链和食物网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目的: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挂图实验步骤:一、讨论:他们谁被谁吃?1.出示“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小鸟”的图片,请学生按照“谁被谁吃”顺序说一说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2.分析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

3.大家来观察第一条食物链,谁能不吃其他的生物就能存活下来?再来观察这几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但是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4.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演示一条食物链二、田野里的食物网。

1.小组合作,边讨论边在书上标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食物关系,学生们会发现: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指出这就叫做食物网。

3.出示课件,在这张食物网中,如果青蛙由于小朋友们的捕捉而减少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而引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

现象和结论: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实验名称:阳光下的影子课题:《阳光下的影子》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激发探究光的兴趣。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一根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指南针一个。

实验步骤: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填好观察记录表一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整理记录。

4、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

5.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现象和结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实验名称:光的反射课题:《光的反射》实验目的: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有关反射的图片、课件,潜望镜模型实验步骤:一、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二、做一个潜望镜1.教师利用潜望镜模型讲解原理及制作方法2.学生制作潜望镜现象和结论: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实验名称: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课题: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实验目的: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实验步骤: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a.讨论检验标准。

b.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c.展示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的水温。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现象和结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实验名称: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演示的影响。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镊子1个、烧杯1个;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实验步骤:一、学生猜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1、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2、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象和结论: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实验名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课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目的: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水1瓶。

实验步骤:一、学生模拟实验:下雨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1、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装置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2、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

3、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4、实验后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现象和结论: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课题:我们的小缆车实验目的: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2个,两大盒铁垫圈。

实验步骤:1、安装小缆车。

2、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

3、一个一个放垫圈,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推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现象和结论: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力而受到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课题: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实验步骤:1、认识弹簧测力计。

2、学生尝试使用测力计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

现象和结论: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实验名称:运动与摩擦力课题:运动与摩擦力实验目的:用实验检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线绳1根、纸盒一个,砂纸1张,2块木板。

实验步骤:1、感受摩擦力。

用手在空中滑动,用手在桌面拖动,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2、用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他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现象和结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实验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