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植物的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2. 动物世界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3. 地球宇宙与空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与探索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掌握植物生命周期及繁殖方式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理解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宇宙的奥秘与探索理解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 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与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宇宙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2. 教学重点:植物与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地球宇宙的基础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天体模型等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实验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讨论植物的多样性观察身边的动物,探讨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观察夜空,引发对地球宇宙的思考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激发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兴趣2.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实例,讲解植物的分类、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以动物为例,解释动物的分类、行为与适应环境结合地球仪、天体模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通过实验,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动物观察、地球宇宙知识问答等练习开展物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2. 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3. 地球宇宙与空间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的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自转与公转物质性质与变化2. 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作业题目,编写详细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开展植物种植、动物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博物馆等地,拓宽知识视野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4.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5. 随堂练习的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编写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教学难点:针对植物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宇宙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等难点,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2实验课题:研究杠杆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和药品:铁架台杠杆尺钩码实验设想: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1.认识器材。

2.组装设置。

3.变换支点位置进行试验。

现象观察:省力的情况有一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

实验结论: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省力。

反之费力。

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点相等,不省力也不费力。

1.3实验课题:天平的使用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和药品:天平砝码实验设想: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过程:1.认识天平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用天平称量。

现象观察:1.天平由底座、托盘架、托盘、标称、平衡螺母、分度盘、游码组成。

2.称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实验结论:天平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1.4实验课题:研究轮轴作用实验目标:认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机械。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实验设想:定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1.组装一个轮轴。

2.在轮上用力,轴上挂重物。

在轴上用力,轮上挂重物。

现象观察:在轴上挂重物测力计读数小,反之则大。

实验结论:轮上用力省力,轴上费力。

1.5实验课题: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目标: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测力计实验设想: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实验过程:1.组装定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2.组装动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3.把两次的读数进行对比。

现象观察:用定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大。

用动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小。

实验结论: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大象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全册

大象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全册
4、分别把4个花盆放到4个纸盒里:①号花盆放到透光孔的左侧的纸盒里;②号花盆放到透光孔的右侧的纸盒里;③号花盆放到透光孔的前边的纸盒里;④号花盆放到透光孔的顶部的纸盒里。
5、观察、记录;
6、讨论。
实验结果: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后记:学生通过两周的实验,有三个组实验效果很实验效果良。
二小学年度第一学期
实验器材:面鼓、钢尺、橡皮筋、音叉、水槽
实验过程:
1、我们用力按压鼓面,鼓不发出声音,轻轻打击鼓面时,鼓却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则能发声音,这是为什么?
3、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则能发出声音,这什么?
4、把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有什么变化?
4、讨论、总结
实验结果:植物是通过“根”来喝水的。
实验后记:这个实验不是非常明显,也许是时间太少,实验效果为良。
二小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组实验教案
科目:科学
年级:六
班级:1—5
教师:
时间:
实验名称:认识植物根的向水性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根的生长特征
实验器材:花盆(4个)植物幼苗(4株)水壶(4个)
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烧杯、漏斗、滤纸
实验过程:
1、观察自来水和生活用水;
2、把自来水和生活用水进行过滤;
3、观察过滤纸上物体。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自来水和生活用水的区别,知道了水的宝贵和重要性。
二小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组实验教案
科目:科学
年级:六
班级:1—5
教师:
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放养密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
实验结果:河水更适宜养金鱼。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一.一棵“顽强”的小树在1:1班教授知识和能力。

能够猜测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提供的事实)。

2.能够设计实验来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客观情绪、态度和价值观:`1。

能够坚持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标准2。

能够积极参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是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征——向地性、向水性和向光性。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征——向地性、向水性和向光性教学工具、一些芸豆种子(或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纸巾、自粘、眼镜、培养皿、2个大小和质地相同的纸箱、盆栽植物幼苗、,介绍部分提供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介绍:1。

展示课件并提问:请观察河流倾倒的小树的变化?2.讲述: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情况吗?是什么让他们变成现在这样的?3.猜想假设: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学生们猜测:根总是向下生长吗?是否总有一个地方的根向水生长?植物的茎和叶总是朝着光生长吗4.过渡:让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下后这些奇怪的变化!2、活性根总是向下生长吗?1.提出研究问题:根是否总是向下生长?2.小组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芸豆籽。

你能在小组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吗?3.报告和交流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理解实验设计的例子,并改进实验设计。

4.学生手工组装设备。

5.分配任务:经常在杯子里的纸上倒一些水,观察并做记录。

下周交换。

3、活性根总是向有水的地方生长吗?1.有个问题。

并在实验组内讨论设计方案。

3.报告、沟通和改进。

4.组装实验装置。

5.分配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沟通。

4、活跃植物的茎和叶总是朝着光生长吗?1.学生设计一个方案。

2.报告、交流和改进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释摘要1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教学内容1“顽强”的小树在第二节课上教授知识和能力: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做出相应的推论。

六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实验1.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1.2 实验原理1.3 实验器材显微镜、实验桌、实验椅、实验标本等。

1.4 实验步骤Step 1:实验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Step 2: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

Step 3: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1.5 实验作业第二章:探究光的传播2.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2 实验原理讲解光的传播规律: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3 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玻璃杯、实验桌等。

2.4 实验步骤Step 1:实验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Step 2: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

Step 3: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5 实验作业第三章:探究声音的产生3.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2 实验原理讲解声音的产生:振动、共鸣、传声。

3.3 实验器材尺子、气球、盆子、实验桌等。

3.4 实验步骤Step 1:实验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Step 2: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

Step 3: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5 实验作业第四章:探究物体的浮沉4.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2 实验原理讲解物体的浮沉:阿基米德原理、浮力、重力。

4.3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实验桌等。

4.4 实验步骤Step 1:实验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Step 2: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实验单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实验单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1.蜡烛的变化
实验一:观察点燃前的蜡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实验二:蜡块加热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1.烛的变化
实验三:蜡烛燃烧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
验四:观察点燃后的蜡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
实验五:探究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素材积累】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在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在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就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部编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教材)

部编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教材)

部编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教材)部编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教材)第一单元:植物生活课时一:植物的种类和特征-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种类,了解它们的特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归类。

-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常见的植物种类及其特点;3. 植物的归类。

-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常见植物,并进行分类。

-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研究目标。

2. 展示不同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3. 让学生讨论并归类植物,根据它们的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4. 练:给学生分发一些植物的图片,让他们按照特征进行分类并给出简单的解释。

5. 汇总讨论,确认学生对各种植物的归类和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

课时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需求-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需求,并能够合理安排植物的生长环境。

-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需求;2. 不同植物的适应性。

-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需求。

- 教学步骤:1. 复上节课所学的植物种类和特征。

2.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对于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

3. 讨论不同植物对于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植物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4. 练: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示意图,让他们分析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5. 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出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需求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课时三:植物的繁殖与种子传播-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种子传播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繁殖方式;2. 种子的结构和传播方式。

-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图示,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种子传播的过程。

- 教学步骤:1. 复上节课所学的植物生长环境和需求。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第一章:分子的运动1.1 实验目的(1)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2)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1.2 实验原理分子在不断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1.3 实验材料澄清石灰水、盐、胡椒粉、玻璃棒、水。

1.4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板上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将盐和胡椒粉分别撒在澄清石灰水上;(3)观察胡椒粉和盐在石灰水中的运动现象。

1.5 实验现象胡椒粉和盐在澄清石灰水中不断运动,呈现出布朗运动的现象。

1.6 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第二章:制作太阳能烧水器2.1 实验目的(1)了解太阳能的利用;(2)学会制作太阳能烧水器。

2.2 实验原理太阳能可以通过集热器转化为热能,使水温升高。

2.3 实验材料硬纸板、透明塑料袋、水、容器、吸管。

2.4 实验步骤(1)将硬纸板剪成圆形,中间挖空,制成集热器;(2)将透明塑料袋套在集热器上,确保密封;(3)在塑料袋内倒入适量水,放入容器;(4)用吸管将塑料袋吹满气体,排出空气;2.5 实验现象在阳光下,太阳能烧水器中的水温逐渐升高。

2.6 实验结论太阳能可以通过集热器转化为热能,使水温升高。

第三章:制作风车3.1 实验目的(1)了解风能的利用;(2)学会制作风车。

3.2 实验原理风能可以通过风车转化为机械能。

3.3 实验材料纸板、木棒、塑料瓶、彩纸、剪刀、胶水。

3.4 实验步骤(1)将纸板剪成圆形,作为风车的底座;(2)在木棒一端粘贴塑料瓶,作为风车的叶片;(3)在纸板上剪出风车的轴孔,将木棒穿过轴孔,固定在纸板上;(4)将彩纸装饰风车叶片,增加美感;3.5 实验现象在风力作用下,风车转动。

3.6 实验结论风能可以通过风车转化为机械能。

第四章:探索光的传播4.1 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传播原理;(2)学会使用激光笔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4.2 实验原理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3 实验材料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验
教学目标:
1、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有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两种类型。

2、知道什么是模拟实验,什么是对比实验,感受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价值。

3、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并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

教学重点:能够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学会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教学准备:一些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实验材料。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第62页到6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连续13个月,实验了1600多种矿物与金属,进行了两次2000多次实验,终于解决了电灯的灯丝材料问题。

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暴风雨和雷电中进行实验,终于弄清了雷电的本质,并引下了雷电中的电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学生汇报交流,举出自己知道的科学家实验的例子。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发言,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实验的种类。

4、板书课题:2、实验
二、认识模拟实验
1、教师谈话:在科学研究中,有的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实验,这时候就要人为的创造一定的条件或因素,在模拟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就是模拟实验。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几年的科学学习中,曾经做过哪些模拟实验?
2、学生回顾几年的科学学习过程,说一说我们做过的模拟实验:
模拟雨的形成、模拟风的形成、模拟昼夜的形成、模拟火山大爆发、模拟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等等。

3、教师介绍,引导学生体会模拟实验的作用:在空间技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实验工作都是首先在实验室内做模拟实验,取得初步结果之后,再通过发射人造卫星完成进一步的实验。

由此可见,模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对比实验
1、出示课本第63页上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认识什么叫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的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2、引导学生回顾几年的科学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曾经做过哪些对比实验?
全班交流讨论,回顾我们曾经做过的对比实验:种子萌发的实验,水蒸发快慢的实验等等。

3、教师特别强调:还有一些实验,他既是模拟实验,同时又具有对比实验的性质。

4、出示课本63页下面的两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在这两个实验中,既具有模拟实验的特点,又具有对比实验的特点。

5、学生交流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的实验,具有模拟实验的什么特点?又具有对比实验的什么特点?
6、教师引导并小结:月球环形山的形成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可能到月球上去做实验,因此在实验室里用沙盘模拟月球的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因此它具有了模拟实验的特点。

在研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的时候,我们用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从而在沙盘里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小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实验又有具备了对比实验的特点。

所以说这个实验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

四、学会在对比实验中控制不变量
1、同学们,在做对比实验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学会控制不变的量。

下面我们就来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学会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2、做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对比实验
(1)教师引导:同学们,平时我们把一些盐放到水中,过一会儿,盐就不见了,其实它是溶解在水中了,那么盐溶解的快慢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就来设计对比实验来探讨。

(2)首先请大家来假设一下,盐溶解的快慢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食盐的多少、水的温度、水的多少、搅拌的次数等。

(3)教师引导学生先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条件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提醒学生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4)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为了确保实验的公平,在整个实验中,除了改变的那个
因素外,其他的因素应保持一致,比如说你认为盐溶解的快慢与搅拌次数有关,那么在整个实验中,只改变搅拌的次数,其他的因素都是一样的,包括食盐的多少、水的多少、杯子的大小等等都保持不变。

(5)全班交流本小组的设计方案,教师对设计的比较好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引导其他小组同学借鉴和学习。

(6)各小组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7)学生分小组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8)全班交流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对比实验,我们已经初步明白了,盐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搅拌的次数,食盐的多少等等都有关系。

在所有对比实验中,最关键的是一定要保持不变量,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实验》这一内容,了解了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知道了在对比实验中,我们一定要控制不变量,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有所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动手做一做实验,探究一下种子的萌发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做这个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