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霍纳Horner综合症: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脸部出汗减少,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的损害。

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前者全部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舌偏向患侧,可见四肢瘫痪。

后者为病灶对侧下面部的表情肌瘫痪,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

感觉的分类:1浅感觉。

来自皮肤和粘膜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2深感觉。

来自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复合感觉。

是大脑顶叶感觉皮质对各类深浅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整合而产生,包括实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分辨觉和重量觉等。

感觉障碍的常见类型(定位诊断):一末梢型。

双侧对称性以四肢结尾为主的各类感觉障碍,越向远端越明显。

二神经干型。

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各类感觉呈条块状障碍。

三后根型。

后根与后根神经节受损时,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节段散布一致,伴放射性痛。

四脊髓型。

部位不同临表各异。

1传导束型。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缺失或消退,后索受损,病变侧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并显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侧索病变,对侧痛、温觉缺失,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脊髓半切综合征,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2后角型。

节段性散布的感觉障碍仅阻碍痛温觉,保留触觉和深感觉。

3前联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或消退,触觉保留。

五脑干型。

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六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消退,深感觉和触觉障碍较痛温觉更明显。

七内囊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和偏盲。

八皮质型。

为复合感觉障碍和单肢感觉缺失。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1分布:整肢体为主|肌群为主。

2肌张力:增高|降低。

3腱反射:增强|减低。

4病理反射:有|无。

5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

6肌束颤动:无|可有。

7神经传导:正常|异常。

8失神经电位:无|有。

大脑半球损害的症状和定位:1额叶。

要紧为随意运动、语言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2颞叶。

一侧颞叶的局部病症较轻,专门在右边时,有时称为静区。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总论( 重点掌握,考试必考)一、1、神经元胞体、轴突2、灰质:产生命令白质:传递命令3、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男人和女人))。

运动障碍时病变在前,感觉神经为传入通路,感觉障碍时病变在后后。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老子,硬瘫,中枢性瘫痪)1.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中枢瘫又叫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巴宾斯基征-最有意义)下运动神经元(儿子,软瘫,周围性瘫痪)1.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周围瘫又叫软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最常见的疾病是小儿麻痹。

定位诊断:(必须掌握点,必考知识点)上运动神经元1.皮层:破坏导致对侧单瘫;刺激导致为杰克逊癫痫2.内囊:对侧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3.脑桥、脑干:同侧面部周围瘫,对侧躯体瘫硬瘫。

(TMDQ)(瞳孔没问题,因为动眼神经在中脑)4. 脊髓:1)颈膨大以上损伤导致上下肢均为硬瘫。

2)颈膨大损伤导致上肢的软瘫,下肢的硬瘫。

3)胸髓受损导致下肢的硬瘫,上肢正常。

4)腰膨大受损导致下肢软瘫,上肢正常。

(只要上面出问题,下面全是硬瘫,只要自己出问题就是软瘫)(考必考)5.脑神经所在部位:3.4 中,5-8 桥,9 、10 、12 在延脑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性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1. 浅感觉:指痛、温觉和粗触觉。

传导束:躯体皮肤黏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后角细胞(二级神经元)灰质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核团(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 深感觉:觉震动觉、位置觉。

传导束: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I)→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核团(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一意识障碍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1)嗜睡: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正常交谈,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睡眠状态。

(2)昏睡: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入睡。

(3)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

可分为浅、中、深昏迷:1)浅昏迷: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存在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反应,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减弱,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疼痛无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异常。

二失语1)Broca失语:典型非流利型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语量少,找词困难,口语理解较好,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不同程度受损。

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或相应皮质下白质病变。

2)Wernicke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流利型口语,语量多,发音清晰,但错语多,空话连篇,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及听写障碍。

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

3)传导性失语:口语清晰,听理解正常,自发语言正常,复述不成比例受损是最大特点,自发讲话能说出的词也不能复述,为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白质病变。

2)经皮层性失语* 可为运动性、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

共同特点为复述相对较好,甚至不成比例的好。

为分水岭区病变所致。

3)完全性失语所有的语言功能明显障碍,口语近于哑,只能发出“吗”、“吧”、“哒”等声音(刻板性语言),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预后差。

优势半球大范围病变所致。

4)命名性失语不能命名,但能描述物品功能,口语表达表现找词困难、赘语和空话,听理解和复述正常。

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枕颞交界区病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证据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TIA(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为大脑中动脉区或大脑中一前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表现。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一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一)大脑半球(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

非优势半球多为右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占优势。

)1额叶: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1)中央沟与之前的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

(2)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2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①体像障碍②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失用症3颞叶①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感觉性失语②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命名性失语③颞叶钩回损害—幻嗅和幻味,做添舌咀嚼动作,称钩回发作④海马损害—近记忆障碍⑤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精神症状⑥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视野改变4枕叶(1)视觉中枢受损—①全盲:视物不见,对光反射存在②黄斑回避: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③距状裂以下舌回受损可产生所测同向性上象限盲,距状裂以上楔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视觉失认(3)顶枕颞交界区病变—视物变形5岛叶:内脏运动和感觉。

6边缘叶: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和钩回。

【边缘系统:边缘叶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中脑被盖、岛叶前部、额叶眶面等结构共同组成。

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二)内囊(位于基底节区)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有纵行的纤维束组成。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

1.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1)2.周围神经病 (10)3。

脊髓疾病 (12)4。

脑血管疾病 (15)5。

运动障碍疾病 (19)6.癫痫 (21)7。

重症肌无力 (23)8。

其他 (25)注释:本文档页码标注以八年制第2版《神经病学》为准.●问答◆选择✧名解●记忆(仅供参考)(总论很重要!)1。

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绪论——症状分类P11.缺失(破坏)症状(Destruction)2.释放症状(Release)3.刺激症状(Irritation)4.休克症状(Shock)急性、严重第二章第一节脑神经✧大脑分叶:Frontal lobe,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e,Occipital lobe●☆☆十二对脑神经cranial nerves的英文名I—Olfactory,II-optic,III-oculomotor, IV—trochlear, V-trigeminal, VI-abducent,VII—facial,VIII—vestibulocochlear,IX—glossopharyngeal,X—vagus, XI-accessory,XII—hypoglossal●12对脑神经连接脑的部位(用于理解损伤的定位)——表2-1 脑神经的解剖生理概况;图2—4脑神经进出脑的部位P3I—端脑,II—间脑,III、IV-中脑,V-脑桥,VI、VII、VIII桥延沟,IX、X、XI、XII-延髓✧脑神经功能:128感觉,579 11 12运动,579 10混合369 10副交感●☆☆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即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两个下,一个半神经是单侧的P5)1、嗅神经Olfactory:嗅觉系统是唯一不在丘脑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导皮质的感觉系统。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神经系统解剖大脑结构与功能脊髓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2、神经病学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4、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偏头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脱髓鞘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11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11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等。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计划和决策等;顶叶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负责视觉处理;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和情感调节。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下丘脑、海马体等。

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控制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海马体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112 脊髓结构与功能脊髓呈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包含神经元细胞体,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

前角主要支配躯体运动;后角处理感觉信息;侧角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白质由神经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113 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 12 对,分别负责面部感觉、运动、味觉、听觉等功能。

脊神经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

12 神经病学常见症状121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头痛的特点、部位、发作频率等有助于诊断病因。

122 头晕头晕可分为眩晕、头昏和失衡感。

眩晕通常与内耳或脑干病变有关;头昏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失衡感常与小脑或本体感觉障碍有关。

123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等。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VD )掌握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特点及治疗措施重点:掌握概念、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诊治原则Introduction脑卒中(stroke):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脑的血液供应一,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 分支包括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的血液 (2)大脑前动脉(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 是颈内动脉的终支, 分为皮层支及深穿支;• 皮层支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及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 • 深穿支主要供应内囊前肢及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

(3)大脑中动脉(MCA )• 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分为皮层支与深穿支;• 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2/3,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豆纹动脉(供应内囊)是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出现的部位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1)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 ) • 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 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2)大脑后动脉(PCA ) • 基底动脉终末支,供应ditto3.脑底动脉环(Circle of Willis )• 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脑血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缺血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一,TIA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但不伴发急性梗死。

最新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精品课件)

最新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精品课件)

神经病学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野损害】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视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 (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VD )掌握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特点及治疗措施重点:掌握概念、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诊治原则Introduction脑卒中(stroke):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脑的血液供应一,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 分支包括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的血液 (2)大脑前动脉(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 是颈内动脉的终支, 分为皮层支及深穿支;• 皮层支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及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 • 深穿支主要供应内囊前肢及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

(3)大脑中动脉(MCA )• 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分为皮层支与深穿支;• 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2/3,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豆纹动脉(供应内囊)是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出现的部位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1)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 ) • 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 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2)大脑后动脉(PCA ) • 基底动脉终末支,供应ditto3.脑底动脉环(Circle of Willis )• 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脑血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缺血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一,TIA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但不伴发急性梗死。

【Manifestation 】 1. 一般特征 • >50y ,有三高,心脏疾病等 • 突然发作• 症状可在1-2h 缓解 • 反复发作• CT 或MRI 检查大多正常• CTA/MRA/DSA 检测血管病变(动脉血管狭窄、粥样硬化斑)• 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ultrasound) 、TCD 可发现大动脉狭窄、并有助于不稳定斑块的评价 • 实验室检查、ECG 、心脏彩超等搜寻危险因素【Diagnosis 】•sudden onset of l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ymptoms resolve within 1-2 hours• no evidence of acute infarction in neuroimaging • risk factors• exclusion of other diseas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 epilepsy,尤其是单纯部分性发作 • 梅尼埃病• migraine• others :Adam-Stroke 综合征(常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1.预防性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心源性栓塞性TIA 、频发发作或椎-基底动脉TIA 患者可考虑口服华法林抗凝(目标INR 值范围2-3), 不耐受者建议联用低剂量aspirin+warfiri • 其他2.病因治疗 • 控制卒中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型降压不宜过低)3.手术治疗 •有动脉狭窄手术适应症且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血管内或外科治疗 【Prognosis 】TIA 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TIA 患者具有极高的脑梗死及心肌梗死和猝死风险二,脑梗死 【Classification 】 1.OSCP-临床分型2.TOAST-病因分型(一)LAA Thes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ill have clinical and brain imaging findings of either significant (>50%)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a major brain artery or branch cortical artery, presumably due to atherosclerosis. 【Etiology & Pathogenesis 】 • 动脉硬化 • 动脉炎•其他少见病因,如红细胞增多症【Pathology 】约80%的脑梗死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易闭塞血管依次为:颈内a.、大脑中a.、大脑后a.、大脑前a.和椎-基底动脉病理分期1)超早期(1-6小时):病变区脑组织常无明显变化 2)急性期(6-24小时):缺血区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3)坏死期(24-48小时):可见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脑组织明显 水肿4)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5) 恢复期(3-4周后):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清除、胶质细 胞增生,毛细血管增多,胶质瘢痕,中风囊形成【Pathophysiology 】 •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 )组成。

中心梗死区脑细胞死亡;缺血半暗带,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 •治疗时间窗(therapeutic window, TTW ),包括:--再灌注时间窗(reperfusion time window , RTW ):3-4小时 --神经保护时间窗(cytoprotective time window , CTW ):数小时-数天 【Manifestation 】 1.一般特点: • 中、老年•三高等危险因素,部分曾有TIA•各机制致病特点--动脉闭塞性:安静状态下发病,数小时至数十小时达到高峰--血流动力学:安静状态起病,发病前常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减少的表现,病情相对较轻--动脉源性栓塞:常于活动时突然发病,病情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迅速达到高峰2.不同动脉闭塞特点(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眼a.缺血:单眼一过性黑蒙(Transient monocular blindness) <特异>•病灶侧Horner征,颈动脉搏动减弱,眼或颈部血管杂音•大脑中、(前)a.缺血:对侧“三偏”•If优势半球:失语症(aphasia);非~:体象障碍•if大面积梗死: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导致脑疝形成甚至死亡(2)大脑中动脉A,主干闭塞•对侧三偏、面舌瘫•If优势半球--失语,or体象障碍•可大面积梗死—意识障碍B,皮层支闭塞•上分支: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下分支:wernicke失语C,深穿支闭塞•对侧上下肢均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偏盲、无失语(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A,主干•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以下肢为重•尿失禁或尿潴留•精神障碍,可有强握反射B,皮层支•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C,深穿支•对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4)大脑后动脉闭塞•单侧:偏盲?•双侧:皮质盲(光反射存在)?(5)基底动脉闭塞A,主干•脑干广泛梗死,病情危重B,一侧基地动脉分支•短旋支闭塞—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患侧展n.麻痹+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可感障•旁正中支闭塞—Foville综合征:双眼不能向病侧同向运动;患侧面、展n.麻痹;对侧偏瘫C,双侧基底动脉分支•闭锁综合征(Locked-in):双侧面瘫,延髓麻痹,四肢瘫痪,不能讲话和吞咽。

但其网状激活系统为受累,故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正常,能以睁闭眼及眼球上下运动示意D,基底动脉尖端闭塞•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意识障碍(6)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或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闭塞—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①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②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③同侧Horn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④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声音嘶哑(Ⅸ、Ⅹ、疑核受损)⑤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7)小脑梗死•常有眩晕、恶心、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8)特殊类型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infarction)•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50岁以上;血管病危险因素;低血压病史;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Investigative Examination】1.CT、MRI--CT对早期缺血性改变敏感性不如MRI(出血后24h不显示密度变化),--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于缺血早期发现病变,MRI检查应常规包括DWI2.CTA,MRA;DSA是发现血管病变的金标准3.颈部血管超声可客观检测颈部血管的结构、内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及表面形态结构4.TCD?可发现动脉狭窄、闭塞和进行微栓子检测5.血液化验(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心肌酶学等)、腰穿【Diagnosis】•突然起病,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影像学检查发现责任梗死灶,排除其他颅内病变;•血管检查发现粥样硬化所致狭窄或闭塞;•心脏检查排除心源性栓塞;•相关危险因素检查。

【Differential Diagnosis】•心源性栓塞•脑出血•颅内占位•神经病学(双语)P99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troke【Management】•卒中单元、溶栓、抗血小板1.急性期治疗(1)一般治疗: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态;气道和通气;加强护理;维持内环境稳定;血糖,血压,体温;颅内高压处理(2)Stroke Unit(3)特异性治疗1)改善脑血循环,挽救缺血半暗带内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静脉溶栓:--4.5h内--rt-PA (0.9mg/kg,最大剂量90mg)•动脉溶栓:疗效不肯定•抗Plt--溶栓后24h抗Plt(aspirin ,o.s.)治疗。

不溶栓也应抗Plt•抗凝:对大多患者不推荐•降纤: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早期(12h以内)且不适合溶栓的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可选用•扩容和扩血管:•外科和介入:证据不足2)神经保护3)其他如中医4)并发症处理•脑水肿与颅内压升高•出血转化•癫痫:卒中后不进行预防性抗癫痫治疗•深静脉血栓、吞咽困难、感染等2.康复治疗【Secondary Prevention】•控制危险因素(病因治疗)•抗Plt•他汀类:降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抗Plt•手术和血管形成术(二)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Etiology & Pathogenesis】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Pathology】特征:严重、多发、多伴出血、可能带菌【Manifestation】特征:伴原发病,可见多处脑外栓塞的表现,是发病最迅速的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