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霍纳Horner综合症: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脸部出汗减少,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的损害。

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前者全部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舌偏向患侧,可见四肢瘫痪。

后者为病灶对侧下面部的表情肌瘫痪,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

感觉的分类:1浅感觉。

来自皮肤和粘膜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2深感觉。

来自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复合感觉。

是大脑顶叶感觉皮质对各类深浅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整合而产生,包括实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分辨觉和重量觉等。

感觉障碍的常见类型(定位诊断):一末梢型。

双侧对称性以四肢结尾为主的各类感觉障碍,越向远端越明显。

二神经干型。

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各类感觉呈条块状障碍。

三后根型。

后根与后根神经节受损时,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节段散布一致,伴放射性痛。

四脊髓型。

部位不同临表各异。

1传导束型。

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缺失或消退,后索受损,病变侧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并显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侧索病变,对侧痛、温觉缺失,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脊髓半切综合征,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2后角型。

节段性散布的感觉障碍仅阻碍痛温觉,保留触觉和深感觉。

3前联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或消退,触觉保留。

五脑干型。

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六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消退,深感觉和触觉障碍较痛温觉更明显。

七内囊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和偏盲。

八皮质型。

为复合感觉障碍和单肢感觉缺失。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1分布:整肢体为主|肌群为主。

2肌张力:增高|降低。

3腱反射:增强|减低。

4病理反射:有|无。

5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

6肌束颤动:无|可有。

7神经传导:正常|异常。

8失神经电位:无|有。

大脑半球损害的症状和定位:1额叶。

要紧为随意运动、语言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2颞叶。

一侧颞叶的局部病症较轻,专门在右边时,有时称为静区。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一意识障碍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1)嗜睡: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正常交谈,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睡眠状态。

(2)昏睡: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入睡。

(3)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

可分为浅、中、深昏迷:1)浅昏迷: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存在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反应,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减弱,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疼痛无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异常。

二失语1)Broca失语:典型非流利型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语量少,找词困难,口语理解较好,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不同程度受损。

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或相应皮质下白质病变。

2)Wernicke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流利型口语,语量多,发音清晰,但错语多,空话连篇,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及听写障碍。

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

3)传导性失语:口语清晰,听理解正常,自发语言正常,复述不成比例受损是最大特点,自发讲话能说出的词也不能复述,为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白质病变。

2)经皮层性失语* 可为运动性、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

共同特点为复述相对较好,甚至不成比例的好。

为分水岭区病变所致。

3)完全性失语所有的语言功能明显障碍,口语近于哑,只能发出“吗”、“吧”、“哒”等声音(刻板性语言),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预后差。

优势半球大范围病变所致。

4)命名性失语不能命名,但能描述物品功能,口语表达表现找词困难、赘语和空话,听理解和复述正常。

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枕颞交界区病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证据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TIA(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为大脑中动脉区或大脑中一前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表现。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神经系统解剖大脑结构与功能脊髓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2、神经病学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4、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偏头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脱髓鞘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11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11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等。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计划和决策等;顶叶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负责视觉处理;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和情感调节。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下丘脑、海马体等。

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控制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海马体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112 脊髓结构与功能脊髓呈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包含神经元细胞体,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

前角主要支配躯体运动;后角处理感觉信息;侧角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白质由神经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113 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 12 对,分别负责面部感觉、运动、味觉、听觉等功能。

脊神经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

12 神经病学常见症状121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头痛的特点、部位、发作频率等有助于诊断病因。

122 头晕头晕可分为眩晕、头昏和失衡感。

眩晕通常与内耳或脑干病变有关;头昏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失衡感常与小脑或本体感觉障碍有关。

123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等。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VD )掌握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特点及治疗措施重点:掌握概念、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诊治原则Introduction脑卒中(stroke):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脑的血液供应一,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 分支包括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的血液 (2)大脑前动脉(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 是颈内动脉的终支, 分为皮层支及深穿支;• 皮层支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及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 • 深穿支主要供应内囊前肢及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

(3)大脑中动脉(MCA )• 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分为皮层支与深穿支;• 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2/3,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豆纹动脉(供应内囊)是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出现的部位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1)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 ) • 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 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2)大脑后动脉(PCA ) • 基底动脉终末支,供应ditto3.脑底动脉环(Circle of Willis )• 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脑血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缺血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一,TIA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但不伴发急性梗死。

最新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精品课件)

最新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精品课件)

神经病学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野损害】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视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 (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

1.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1)2.周围神经病 (10)3.脊髓疾病 (12)4.脑血管疾病 (16)5.运动障碍疾病 (19)6.癫痫 (21)7.重症肌无力 (23)8.其他 (25)注释:本文档页码标注以八年制第2版《神经病学》为准。

●问答◆选择✧名解●记忆(仅供参考)(总论很重要!)1.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绪论——症状分类P11.缺失(破坏)症状(Destruction)2.释放症状(Release)3.刺激症状(Irritation)4.休克症状(Shock) 急性、严重第二章第一节脑神经✧大脑分叶:Frontal lobe,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e,Occipital lobe●☆☆十二对脑神经cranial nerves的英文名I-Olfactory, II-optic, III-oculomotor, IV-trochlear, V-trigeminal, VI-abducent, VII-facial,VIII-vestibulocochlear, IX-glossopharyngeal, X-vagus, XI-accessory, XII-hypoglossal●12对脑神经连接脑的部位(用于理解损伤的定位)——表2-1 脑神经的解剖生理概况;图2-4脑神经进出脑的部位P3I-端脑,II-间脑,III、IV-中脑,V-脑桥,VI、VII、VIII桥延沟,IX、X、XI、XII-延髓✧脑神经功能:128感觉,579 11 12运动,579 10混合369 10副交感●☆☆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即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两个下,一个半神经是单侧的P5)1、嗅神经Olfactory:嗅觉系统是唯一不在丘脑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导皮质的感觉系统。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一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一)大脑半球(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

非优势半球多为右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占优势。

)1额叶: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1)中央沟与之前的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

(2)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2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①体像障碍②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失用症3颞叶①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感觉性失语②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命名性失语③颞叶钩回损害—幻嗅和幻味,做添舌咀嚼动作,称钩回发作④海马损害—近记忆障碍⑤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精神症状⑥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视野改变4枕叶(1)视觉中枢受损—①全盲:视物不见,对光反射存在②黄斑回避: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③距状裂以下舌回受损可产生所测同向性上象限盲,距状裂以上楔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视觉失认(3)顶枕颞交界区病变—视物变形5岛叶:内脏运动和感觉。

6边缘叶: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和钩回。

【边缘系统:边缘叶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中脑被盖、岛叶前部、额叶眶面等结构共同组成。

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二)内囊(位于基底节区)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有纵行的纤维束组成。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1.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听觉语言中枢(Wernicke区)。

患者口语理解障碍严重,对别人和自己的话语不理解,或者能理解个别词及短语,发音清晰,说话滔滔不绝,但用词错乱,呈典型的流利型语言。

不能对他人的提问或指令作出正确反应,可伴不同程度的失读失写症及复述障碍。

2.比弗综合征:胸8-胸11间病变时表现为腹直肌下半部无力,而腹直肌上半部正常;令患者仰卧,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前额,患者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向上移动。

(胸髓T3-T12)3.放射性疼痛: 中枢神经、神经根或神经干刺激性病变时,疼痛不仅位于病变局部,而且可扩散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

如神经根肿瘤或椎间盘突出的压迫发生的放射性疼痛。

4.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病变部位为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与周围联系。

5. Bell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6."马鞍回避"现象: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至受压节段;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为“马鞍回避”。

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变主要以脊髓后索和侧索,可以伴随周围神经以及脑损害。

临床表现为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截瘫,部分患者出现周围神经以及脑病变等。

多数伴随有大细胞性贫血。

8.脑分水岭梗塞(边缘带梗死Borderzone infarcts):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梗塞,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总论( 重点掌握,考试必考)一、1、神经元胞体、轴突2、灰质:产生命令白质:传递命令3、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男人和女人))。

运动障碍时病变在前,感觉神经为传入通路,感觉障碍时病变在后后。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老子,硬瘫,中枢性瘫痪)1.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中枢瘫又叫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巴宾斯基征-最有意义)下运动神经元(儿子,软瘫,周围性瘫痪)1.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周围瘫又叫软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最常见的疾病是小儿麻痹。

定位诊断:(必须掌握点,必考知识点)上运动神经元1.皮层:破坏导致对侧单瘫;刺激导致为杰克逊癫痫2.内囊:对侧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3.脑桥、脑干:同侧面部周围瘫,对侧躯体瘫硬瘫。

(TMDQ)(瞳孔没问题,因为动眼神经在中脑)4. 脊髓:1)颈膨大以上损伤导致上下肢均为硬瘫。

2)颈膨大损伤导致上肢的软瘫,下肢的硬瘫。

3)胸髓受损导致下肢的硬瘫,上肢正常。

4)腰膨大受损导致下肢软瘫,上肢正常。

(只要上面出问题,下面全是硬瘫,只要自己出问题就是软瘫)(考必考)5.脑神经所在部位:3.4 中,5-8 桥,9 、10 、12 在延脑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性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1. 浅感觉:指痛、温觉和粗触觉。

传导束:躯体皮肤黏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后角细胞(二级神经元)灰质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核团(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 深感觉:觉震动觉、位置觉。

传导束: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I)→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核团(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3. 脊髓半切:对侧浅感觉,同侧深感觉障碍(同学情深)椎体外系(肌张力障碍))管理肢体的协调运动,使拮抗剂协调收缩。

1. 帕金森:病变在黑质,表现为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和)手的静止性震颤(最有意义)、面具脸。

(人怕黑的女人)2. 手足徐动:不自主的手脚抽动。

3. 抽动症:脸、面部抽动,喉部发出异常声音,神经系统检查一切正常。

4.肌肌碍张力障碍:颈部肌张力障碍叫痉挛性斜颈。

5. 舞蹈样动作:它的病变在纹状体(能文能武的女人)小脑损害(一个醉汉)小脑支配同侧肢体的共济运动。

小脑损害会出现同侧躯干共济失调,即平衡障碍,表现为站立不稳,(像喝醉酒的人)。

典型表现为;指鼻试验阳性;Romberg 征阳性(闭目难立征)小脑蚓部是躯干的代表区,小脑部球部是四肢的代表区。

脑神经视神经1. 视神经受损:同侧该眼全盲。

2. 视交叉受损:双眼颞侧偏盲。

见于垂体瘤3. 视速受损: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见于内囊、基底节、大脑中动脉损伤动眼神经(在中脑))上提下斜无外直,共支配眼部5 块肌肉,管理瞳孔缩小,动眼神经麻痹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外展神经外展外直肌,损伤出现内斜视。

滑车神经(小偷))支配上斜肌,使眼球向外下运动。

三叉神经:咀嚼肌面神经1. 感觉分布在舌前2/3 味觉(舌前面舌后咽)2. 运动麻痹1)中枢性:面神经核以上损伤,只有对侧下1/4 瘫,有额纹,能皱眉(核上双侧神经支配)2)周围性:面神经下核以下损伤,没有额纹,不能皱眉,口角向健侧歪斜,对侧面瘫。

迷走神经(在延髓))(混合神经)1. 躯体感觉纤维:中枢支终止于三叉神经脊髓核,分布在耳周2. 内脏感觉纤维:中枢支终止于孤束核,分布于内脏、咽喉、气管。

周围神经疾病面神经炎,(又称核下瘫,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Bell 麻痹)1. 诱因:风寒、病毒感染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

2 临床表现:额纹消失,不能闭眼,鼓腮口角漏风,口角向健侧偏斜,但肢体不会出现瘫痪。

在面神经炎的基础上出现发热和皮疹就叫莱姆病。

3、治疗:急性期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三叉神经痛)(脸痛)1.三叉神经有三支:眼支,上颌支,下颌支2.临床表现:短暂、反复剧痛,脸疼就是三叉神经痛,口角向患侧歪斜。

本病无任何病理反射征。

记住几个点:触发点、板机点、卡马西平是首选,老人治疗用射频热凝术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二者均有三叉神经麻痹,区别在于继发的有病理反射征。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1.病因:与感染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有关。

2.临表:首发症状为四肢无力(先是下肢无力),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严重时侵犯脑神经出现现腓肠肌压痛(特异表现)3.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增高,细胞正常-蛋糕细长,起病3 周时最明显)4.治疗:血浆置换或用大量的丙种球蛋白。

.呼吸肌麻痹最危险,需抢救,及早气管切开上呼吸机。

脊髓病变骨髓压迫症1.病因:最常见的是外伤,结核,人老年人最常见于转移癌。

2.临床表现:1)髓外:肌肉、感觉障碍顺序,多自远端开始向心发展,脊髓碘剂造影呈杯口状,核磁脊髓移位(征脊髓半切综合征)2)髓内:多自压迫水平向远端发展,可有感觉分离,脊髓碘剂造影及MRI,脊髓呈梭形膨大。

急性脊髓炎1.病因:疫苗接种或病毒感染。

多数患者病前1~4 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2.临表:运动障碍(以出现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就是脊髓横贯性损害,大小便异常,尿潴留)感觉障碍(病变以下感觉缺失)3.脑脊液检查: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4.治疗:糖皮颅脑损伤(必须掌握)1.皮下血肿:就是脑袋起大包。

小的血肿不需要处理,大的血肿加压包扎。

2.帽状腱膜下血肿:常摸到头皮下波动感,穿刺抽血+ 局部加压包扎3.骨膜下血肿:不能强力加压包扎,加压包扎容易形成脑疝。

4.不管头部什么血肿,处理的时候都要注意有没有颅骨和脑内损伤5.头皮裂伤清创缝合可以放宽到24 小时。

颅骨骨折(重点掌握))1.颅盖骨骨折:颅盖部的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靠颅骨X 线摄片确诊。

(正侧位平片)2.凹陷性骨折:损伤大血管、神经、开放性骨折、深度超过1 厘米(儿童0.5 厘米)必须手术。

3.颅底骨折:1) 颅前窝骨折:熊猫眼征(眼眶发青)+鼻漏=颅前窝骨折2) 颅中窝骨折:耳朵在颅中窝,所以颅中窝骨折就会出现耳漏.3) 颅后窝骨折:出现乳突部皮下於斑Battle 征。

4.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5. 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为开放性骨折,鼻漏、耳漏不能填塞及冲洗,脑脊液漏停止前不作腰穿。

脑损伤对冲伤:发生在受伤着力点对角线的颅脑损伤,颅脑对冲伤最常见部位是额颞部脑震荡1.伤后即刻发生短暂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30 分钟2.有逆行性遗忘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无红细胞、CT 检查无异常。

一切正常。

4.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5.留诊观察24 小时。

脑挫裂伤1.意识障碍:受伤当时出现,多超过半个小时。

2.局灶症状与体征3.脑脊液可以有少量红细胞。

4.诊断首选CT:点状高密度影脑干损伤1 脑损伤中最严重,出现深昏迷,时间超过30 分钟,瞳孔大小不等,去大脑强直2.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库欣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脑疝。

颅内血肿1.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2.硬脑膜外血肿:(外强中干)出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有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昏迷。

两次昏迷的原因不一样,第一次是脑震荡,第二次是颅内血肿压迫造成的(小脑幕切迹疝)首选检查CT:梭形或双凸镜高密度影,需要立即开颅手术。

3.硬膜下血肿:分急性-3 天,亚急性-3 天至3 周,慢性-大于3 周。

出血来源:急性-皮层动脉或静脉;慢性-桥静脉。

表现为持续昏迷,CT:新月形、半月形影,急性-高密度影,慢性-低密度影。

(花前月下)4.颅内出血成人幕上20ML,幕下10ML 就可以引起脑疝。

5.颅内血肿的手术指征:小脑幕上者>40ml,小脑幕下者>10ml脑血管疾病1.大脑供血动脉:颈内动脉-分出大脑前、中-豆纹动脉(供应基底节内囊血液)、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2.分水岭性脑梗塞:发生在两个血管供血区之间区域的梗塞称分水岭性脑梗塞。

缺血性疾病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的脑组织缺血发作持续数分钟,偏瘫等临床表现反复发作,通常在30 分钟内完全恢复,不超过24 小时,不留任何后遗症。

2.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运动性失语和偏瘫,单眼一过性黑曚;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双眼一过性3.治疗首选阿司匹林脑血栓1.(本地人)栓子来源于脑动脉硬化,好发老年人,安静起病,发病缓慢(洗澡发病-脑血栓)迷意识清晰,多无昏迷。

常见病因为动脉硬化和动脉炎(梅毒螺旋体感染)2.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特征性病侧眼睛失明,最容易栓塞在大脑中动脉,出现对侧三偏,发生在深穿支出现对侧偏瘫。

栓塞在大脑前动脉,出现对侧下肢中枢瘫。

大脑后动脉闭塞出现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偏身麻木2)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栓塞: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表现前庭共济交霍球(交叉瘫、霍纳综合症、球麻痹);脑桥基底部梗塞:闭锁综合症(Loogyin),只有眼球能动,其他哪都不能动。

脑栓塞(外地人)栓子来源主要来自心脏(左心房左心耳)。

病人多有风湿性瓣膜病,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颤动,好发年轻人,运动、活动起病,发病急。

脑出血1.常见病因: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2.好发部位:基底节区3.主要受累血管:豆纹动脉4.临表:意识障碍,昏迷严重。

内囊-三偏;小脑-共济失调;脑桥-交叉瘫,双眼向患侧凝视;脑室-针尖瞳+严重脑膜刺激征5.首选检查CT,确诊DSA(数字血管造影)6.治疗:降颅压-甘露醇,禁忌使用强效降压药物,以免引起脑缺血。

降压只能用速尿和硫酸镁蛛网膜下腔出血1.发病病因: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常见AV 畸形)2.临表:颈部疼痛,颈项强直(脖子疼脖子硬)多无偏瘫。

3.特征表现: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4.CT 出现环、池、沟的异常,可直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肿瘤1.颅内肿瘤最常见的是神经上皮性肿瘤,其中神经胶质细胞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0%--50%2.正常颅内压:70-200cmH2O(4.5~15mmHg);儿童为50~100cmH2O3..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最重要);颅压增高导致库欣病时出现三高一慢症状:血压高,脉压大,发热,呼吸深慢4.定位症状(1)额叶肿瘤: 精神症状(2)颞叶肿瘤: 癫痫(3)枕叶肿瘤视野改变5.腰穿禁忌症:(后妈的乳头感染出血休克)颅后窝肿瘤,视乳头水肿、感染、出血、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