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论晚清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功利性

论晚清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功利性

自己的评论或创作 ,如包天笑所译的 馨儿就学记》甚至把 自己小时候清明时节的扫墓经历也掺杂进去 , 切人名 、地名、风土、习俗 、文物全部中国化了。如 蕃 儿就学记》中的一段 :
三月二十三 日,我侍我 父母 ,往扫先人之墓。我祖茔在支硎 山下白马涧,相传为支公饮马地也。时则 父母携我及妹往 ,并随一老苍 头。 自 金 阊门,买棹行 ,虽轻舸 一叶,而明窗净几,荡漾于波光山影之 中。 如入画图也。船娘二十许人 ,为态至甜净,衣服复楚洁 ,舟行如飞 ,和风煦拂 ,春意中人欲醉。两岸桃花, 缤纷如红雨,落英飘 堕水面,争为游鱼所接也。 当时还流行转译的方式 ,即通过其他语言的译本 翻译过来 ,凡尔纳小说的翻译半数以上是据 日文本转 译 的。圈 晚清梁启超所译 的 什 五小豪 译 自日文版 ,而此书的 日文版又译 自英文版 ,原文是法 国作家 凡尔纳的作品 ,因此梁启超的翻译属 于第三道转译 ,被称作典型的 “ 豪杰译 ” ,其忠实原文的程度之低可 以想象。当时较少有译者采用直译 的方法来保 留原文的儿童性和艺术特色 ,改译 、增删也不是为了儿童阅 读 的便利 ,而是为了达到教育儿童 的目的,转译更是把忠实原文抛到了九霄云外 ,种种令当代译者匪夷所 思的形式无一不体现出教化的 目的对于翻译方法的影响 ,体现 出成人对于儿童的功利期盼。 三 、翻 译 文体 崇尚古韵 晚清时期的译文大多以文言来表达 ,周作人 曾在他的文章中批评晚清时期陈家麟 、陈大镫所译 的安徒 生 童 话是 “ 第一 不 幸 ” ,把 “ 照着 对 / ] , J L 说话 一 样 ” 的安徒 生 童话 变 成 “ 用 古 文来 讲 大道 理 ” 的 “ 班 马文 章 ,孔孟道德” 。【 4 ] 以下为晚清二陈所译安徒生童话 《 火绒宦 里的一段 : 退伍之兵。在大道上经过 。步伐整齐。背负行李。腰挂短刀,战事 已息。资遣回家。于道侧邂逅一 老巫 。 面 目可 怖。 未易形容 。 下唇 既厚且 长 。直拖 至颏 下。见兵 至 ,乃谀之 日。汝真 英武 。汝之 刀何 其利 。 汝之行 李何 其 重。吾授 汝一诀 。可 以立地 化 为富 豪。取 携 甚便 。… … 文言的表达无法体现儿童语言活泼 、简洁、口语化的特色,不利于儿童的阅读与接受。有的译者采用 了浅显 的文言表达 ,如上面提到 的 § 儿就学记》的译文 ,这样的表达在文言中算是简洁易懂的了,但仍 然属于书面语 ,对没有经过传统语文系统训练的儿童来说 ,阅读或是理解起来还是比较 困难 。此外 ,对于 小说 的翻译大多沿袭传统章 回体结构 ,多以成人 的口吻叙述。晚清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儿童对于国家未来的 积极作用 ,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采用的却是成人 的欣赏习惯和当时流行的文体结构 ,这样的形式没有 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 ,与其说是当时的译者对于儿童心理的无知与忽视 ,不如说体现了译者 对于儿童传统语文方面的教化 目的 , 这一 目的决定了译文文体的基本面貌 。 其实 ,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虽牵涉到儿童文学方面的内容 , 但在主观上并不全是为了儿童 ,并不 是 以儿童的需要 为出发点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成人的文化理想和功利 目的 ,借翻译之名 ,行教育之 实 ,因此在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翻译文体上呈现出上述功利化特色 。 四、结论 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从选材 、翻译方法及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体现 出当时社会对于儿童的功利化期 待 ,凸显了 目的第一的原则。这样的儿童文学翻译说教气息浓厚 ,缺乏儿童文学所特有的趣味性与儿童特 色 ,没能考虑到儿童的接受 ,这是当代译者所要摈弃的。但这样的译作在 当时的影响却很 大,为 中国现代 儿童文学的萌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而具有 自身合理的存在价值。这至少说明一点 ,儿童文学翻译 具有功利性的一面 ,可以服务于一定 的社会发展需要。在当今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时代 ,在强调儿童个性发 展的氛 围里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儿童文学翻译中,要把儿童文学翻译 与国家和社会对于儿童的期盼结合 起来 ,这是译者切切不能忘记的基本信条。

儿童本位论视角下《柳林风声》译本对比赏析

儿童本位论视角下《柳林风声》译本对比赏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10月20日Oct.202019第39卷第10期Vo1.39No.10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31儿童本位论视角下《柳林风声》译本对比赏析赵丽智苗凤波韩敏(内蒙古T.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摘要:《柳林风声》是英国儿童文学第一个黄金时代后期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比杨静远和任溶溶这两位中国翻译家的译本,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文化负载词三方面进行赏析,揭示译本之间的差别,讨论儿童本位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柳林风声》;儿童本位论;译本对比中图分类号:H315.9;1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0-0070-02一、研究背景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具有文学文本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儿童文学翻译要注意保持译文语言的童趣,并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传递给目的语儿童读者。

“儿童本位论”最早在“五四”时期由周作人提出。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岀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⑴327)无论是创作还是翻译儿童文学,作者或译者都要以儿童视角为主导,与儿童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作品更受儿童读者欢迎。

《柳林风声》是英国爱德华时代重要的童话小说代表作之一。

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从小由乡下的外公外婆抚养长大,他对相间的田野风光无比热爱.常常流连忘返,童年的成长经历成为后来《柳林风声》的创作源泉。

作者对自然的描写极其流畅丰富,塑造的动物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杨静远和任溶溶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

本文选择两位翻译家《柳林风声》的译本,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文化负载词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译本之间的差别,讨论儿童本位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作者:高韦坤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5期摘要: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里的《儿童生活诗》部分描绘了活泼灵动、亲近自然、贪吃贪玩、富于游乐和幻想精神的中国传统乡村儿童形象,展现了他们充满乐趣的生活以及儿童与成人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既在西方现代儿童观的视野下,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周作人发掘了中国乡土传统中人们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乡村生活对儿童天性的保养,为充满启蒙和斗争话语的近代儿童文学史提供了不一样的儿童书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生活诗》;乡村儿童书写周作人在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发生发展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建构,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相较于其大量的理论阐述、评论和翻译作品,创作方面则较少涉及,《儿童杂事诗》是其唯一一部主题统一、体量丰盈的儿童诗集。

《儿童杂事诗》是周作人于1947-1948年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时所作,分甲、乙、丙三编,每编24首诗。

丙编后作,为补遗。

其中,甲、丙两编均为《儿童生活诗》,多写绍兴乡间小儿的日常玩乐,甲编以岁时为序,丙编按照名物分列;乙编题为《儿童故事诗》,是作者“以文史中涉及小儿诸事为材,赓续损益”(1)而成。

本文仅就《儿童生活诗》部分进行探讨。

一、超越童年回忆的儿童诗创作《儿童生活诗》取材于周作人的童年经历,某种意义上,是他对逝去的美好童年的追怀和咏叹。

《儿童生活诗》甲编按岁时顺序,从新年写到中秋,记述了童年时的节日习俗和好玩的事情,丙编则以名物分类,就儿童感兴趣的各种事物进行了描写,如花纸、玩具、童话等等。

钱理群在《周作人传》中分析这些诗歌的内涵,认为周作人通过追怀童年获得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寄托:“周作人此刻‘兴会空无前’地大写‘儿童杂事诗’,正是他写‘无生老母的信息’思绪的延续。

而此时自陷囹圄之中,经历人生从未有过的大挫折,‘返本归根’之心自是更切了。

于是,童年家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不仅历历在目,而且居然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力”(2)。

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的“三化”——以《跳舞的奴隶》为例

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的“三化”——以《跳舞的奴隶》为例

等等。
口语化的词语相对 于书面语来说更加生 活化 ,更加贴近读者 。 《 跳 舞 的奴隶 》 是一本儿童读物 。 考虑到这一特定的读 者群体 , 他们相对薄 弱 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将语言浅显化 ,生活化是一种 必要 的手段 。 汉语是典 型的声调语言 , 而语气 助词是汉语最重要特征之一 。 “ 啊” “ 吗” “ 嘛”等语气助词 的使用 ,丰富 了人物的情感 ,融人了译 人语 的特点 , 读者更容易接受 。 译 者将 “ l o u t ”翻译成 “ 乡巴佬” , “ l o u t ”原义为笨拙 的人 , 而乡 巴佬这一生活化的表达 , 更加符合原文的情境 , 孩子也能更
他们更关注声音”… “ 。拟声词便 是其 具体体 现。在 《 跳舞 的奴隶 》翻
译过程 中,拟声词 比比皆是 , 译 者将 “ s n i p ”- 译成 “ 咔嚓” ,“ 咔合 , 言外之力 , 激发出读者强烈 的心
理反应 。同样 b o o m 被译成 “ 隆隆” ,也是将 言内意义与言外意义结合 很 好的例 子。 相 似的例子还有 b a n g 被译成 “ 砰 ”; c h u c k l e 被译成 “ 咯
发 学界 的重视 。 因读者群体 的特殊性 , 译者 需要 以目标读者的理解能力
以. x L i . k 知 水平 为基础 , 翻译 儿童 文学作 品时 , 译者所用的语言需贴近读 者。 本 文以 Ⅸ 跳舞 的奴 隶》为例从语 言的形 象化,具体化和美化三个方 面探讨译者所采取 的具体翻译策略 , 并进一 步揭示儿童文学翻译 中 语 言 特征和 Ⅸ 跳舞 的奴隶》 的翻译学价值
( 三 )动 词 词 组 的 使 用
咯的笑声 ”; c r e a k i n g 被译成 “ 嘎 吱嘎吱” ; s i z z l e 被译成 “ 咝咝 的声音 ”

“儿童”的发现与“发现”的悲哀——论周作人《过去的生命》中四首关于儿童的新诗

“儿童”的发现与“发现”的悲哀——论周作人《过去的生命》中四首关于儿童的新诗
人 作为 创作 的对 象 , 其 中就有 多篇 直 接 与儿童 相关 , 甚至以“ 小孩 ” 命名, 且 这 几 首 诗 歌 的 角 度 无 一 雷
对于以散文创作见长的周作人而言这些诗歌的呈现看似偶然却无疑隐藏着一个聚焦即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但这个聚焦的呈现所依托的载体既不是明晰的散文也不是有理有据的专论与其他对儿童问题的严肃论述显然不同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 3 5 ( 1 / 2 ) : 2 1~ 2 4
CN 5 3 —1 2 1 1 /G4 I S S N 1 6 7 4—5 6 3 9

诗 的一切 。 ” 在这三十多篇新 诗里 , 《两 个 扫 雪 的 人 》、 《背 枪 的 人 》、 《画 家 》、 《梦 想 者 的 悲 哀 》、 《她
个 中心概 念 。 ‘ 人 的 真理 的发 现 ” 开 始 被反 复 的人》 等 都 选 择 了某 一 类
摘要: 周作人作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关 注“ 人 的文学 ” 的作家 , 也是最 早关注儿 童文学 的作家 。他 的创作虽 然 以散 文见长 , 但也有 少量新诗存世 , 其 中《 过去 的生命 》 为周作 人创作 中唯一 的一本 白话诗 集 。这些诗 篇大多 与儿童相关 , 并从更为诗性 的层面将周作人对儿 童问题 的发现 和情感思 考结合起来 , 是 他 的人 的文 学思想 在具 体对象里 的延 伸。 关键词 : 周作人 ; 过 去的生命 ; J L 童诗歌 ; J L 童 问题 ; 诗歌创作
《 过去的生命》 作 为 周 作 人 的 第 一 本 自选 白 话 诗集 , 几 乎 汇 集 了周 作 人 一 生 所 有 的 白话 诗 创 作 , 先
生 自表 : “ 这里 所搜 集 的三 十 多篇 东 西 , 是 我 所 写 的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周作人是一位中国现代作家,他的《儿童生活诗》是一本关于儿童生活的书籍,书中
记述了乡村儿童的生活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周作人在书中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在《儿童生活诗》中,周作人通过对儿童生活的观察和体察,呈现了他对传统乡村儿
童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他将传统乡村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并且让人们
感受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趣味。

在书中,周作人描写了乡村儿童的家庭生活。

他描绘了儿童们在家中的各种活动,例
如做饭、捏泥塑、捉虫子、抓小鸡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周作人表现了儿童间的互动和相
互帮助,体现了他对乡村儿童家庭生活的喜爱和关注。

此外,周作人还描写了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戏。

他描绘了儿童们用草绳做的简单
游戏、在河里游泳玩耍、吃野果和嫩芽的场景。

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
天真无邪的快乐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与丰富。

此外,《儿童生活诗》中还体现了周作人对乡村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与理解。

他在书
中描绘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知识的热情。

在这些描写中,周
作人表达了他对乡村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周作人在《儿童生活诗》中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是充满真情实感和深度思考的。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观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乡村儿童生活世界。

同时,他也展现了自己对儿童的热爱和关注。

这些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乡村儿童的生活,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价值与地位,对儿童进行更多的关注、尊重和保护。

The Wind in the Willows第一章两种译本赏析——兼论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The Wind in the Willows第一章两种译本赏析——兼论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 t0420)
摘要:为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有哪些应当注意的因素,文章选取杨静远、任溶溶翻译的死e耽蒯inthe Willows(《柳林风 声》)第一章作为剖析对象,通过译例赏析,提出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即,认知理解上,深刻把握原文意图,努力贴 合儿童的思维和阅读习惯,保留童趣;语言文体上,发挥“语言优势”,简明地道;文化交际上,尽量减轻小读者的解读负荷, 恰当取舍原作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原则;The 中图分类号:H315.9
这又黑又低矮的小屋子,堂塞壹云那弛益圣的,僮厶感型丕 清屋塑遏望追盔仕么鲍猜袖。
笔者译:春天在抬头的空气中、在低头的大地里、在鼹鼠
的身边流动,甚至飘进他那黑洞洞的小矮屋,董塞工蹇玉遇 予鲍不塞皇渴望。
分析:仔细阅读杨、任两人译文中的划线部分后,笔者还 是没能理解其含义。试想儿童读了或者听了这一句就更会 问:什么是春天“奇妙的追求”呢?“神圣的、使人感到不满足 和渴望追求什么的”又是怎么样的“精神”呢? 儿童文学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使都是儿童,不同年龄段 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也不同。但总的来说其泽文应当满足一 般儿童的阅读期待,而不能太“成人化”,让小读者云里雾里。 其实,这里的“硬译”源于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文,又 或是太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忘了对小读者们的“忠实”吧。笔 者以为,其实这里描述的是春天里大家都摩拳擦掌,渴望活 动身体的心理状态,而这种情感是“春天赐予的”,所以称其 2.2语言文体层面 儿童文学作品的译文应当在其语言中彰显童趣,这是文 体需要,也是小读者们的渴望。原文中本来含有的童趣童真 应当最大限度地给予保留;这往往需要译者充分展现目的语
Windinthe
Willows;“语言优势”
文献标识码:A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周作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儿童生活诗》一书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很有代表性。

该书以自然为背景,展现了儿童在乡村生活中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从而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儿童世界。

周作人的《儿童生活诗》是一本适合儿童读的诗集,其中的许多诗歌都展现了儿童在传统乡村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他通过描写儿童的游戏、学习和成长过程,展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好奇、勇敢和聪明的一面,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情感共鸣,读后令人不禁感叹孩子们的可爱和纯真。

从作品的情境和描写中可以看出,周作人的眼中所见乡村儿童在其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他们与现代城市里的孩子相比,生活条件较为简朴,没有太多的科技元素,但是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更接近自然,更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力量。

在《儿童生活诗》中,周作人反复强调了乡村儿童的天性和天赋,比如在《童年追风》中,他写道:“蒲公英飞到远方,风在向我招手,我傻傻地追,像个小兔子一样,在田野里奔跑,笑声迎风飞扬。

”这些描述充满了对儿童天真、好奇和朝气蓬勃的强烈感受,展现了儿童的天然意志和自由飞翔的本性。

同时,周作人也对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和生活状态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和关心。

在《小小灯塔》中,他写道:“学校里,有个小小的灯塔,像一只巨大的海鸟,指引迷途的孩子前行。

”这里的小小灯塔就象征着一道道清晰的人文道德光芒,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尽管《儿童生活诗》中并没有盲目神化乡村儿童的生活和境遇,但是周作人的笔下充满了对他们的关心和呵护。

他不仅仅描写了儿童的天真和好奇,更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希望他们能够走向宽广的天地,成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总之,周作人的《儿童生活诗》是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了情感、生命和价值。

他通过描绘传统乡村儿童的世界,为读者展示了一份充满人情、自然和文化的净土,激发了读者对儿童时代和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并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6月安阳工学院学报June.2006第3期(总第21期)JournalofAn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No.3(Gen.No.21)

*收稿日期:2006-03-16作者简介:张道振(1977-),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张道振(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520)

摘󰀁要: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对󰀁儿童󰀁概念的发现,而对这一观念起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就是周作人。五四时期,他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譬如,译者应该有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翻译中应该调整作品的文体和句法特征以贴近儿童语言的思想,至今仍有鲜明的价值和意义。周作人翻译思想中的󰀁儿童本位󰀁观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06)03-0121-03

0󰀁引言周作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本人独自翻译也和别人共同翻译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似乎已经有论者对周作人作为翻译家的一面进行了很多的论述,但是对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贡献却论述很少,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就开始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介绍和翻译,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却开了一代先河,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1󰀁周作人和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周作人(1885~1967),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浙江绍兴人,著名的现代散文家和文学翻译家,鲁迅的二弟。周作人1901年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5年后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等工作。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并写了很多文学评论,其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现󰀁儿童本位󰀁的一年,已经接受了卢梭󰀁爱弥尔󰀁中关于儿童本位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提供了一种孳生的土壤,掀起了从晚清到五四时期持续20年之久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对安徒生的译介,并由此开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家当时就成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先驱者。周作人早在1913年就在󰀁叒社丛刊󰀁上发表了研究安徒生的文章,后来由于鲁迅的推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发表󰀁卖火柴的女儿󰀁,后来又翻译了󰀁皇帝之新衣󰀁,被收入了群益书局在1920年重印的󰀁域外小说集󰀁中。周作人的译作活动推动了安徒生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周作人对安徒生童话的译介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对同时代的鲁迅、叶圣陶、郑振铎、赵景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安徒生以及他的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东西,也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的范本。正如郑振铎所说󰀁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识的是周作人󰀁(郑振铎1925)。根据他所整理的资料,到1925年8月,安徒生的童话至少有43种,68篇被译介过来。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带动了后来的一大批学者,譬如刘半农、孙毓修、郑振铎、赵景深、顾均正、沈泽民和周瘦鹃等人的翻译和研究,促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2󰀁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译介活动据胡从经先生的介绍,最早发现周作人登载儿童文学的刊物是与鲁迅有关的󰀁同志研究社󰀁的机关刊物󰀁叒社丛刊󰀁。在其1913年12月的创刊号󰀁史传󰀁专栏上,刊载了周作人所撰写的󰀁丹麦诗人

安兑尔然传󰀁。安兑尔然即是当时作者翻译的现在安徒生的名字。作者在里面写道,󰀁安兑尔然童话,欧土各国,传写殆遍,日本亦有二三译本,中国尚鲜有知之者,故为绍介其行业如此。󰀁(胡从经1982:189)这是当时发现的有关安徒生通话的第一篇论述,文章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据文中夹注可知,周作人当时参考了丹麦文艺批评家勃兰兑

󰀁121󰀁斯的󰀁安徒生传󰀁、英国戈斯的󰀁北方文学研究󰀁、挪威波亚然的󰀁北欧文学评论󰀁,以及德国柯伦的󰀁北欧文学史󰀁等论著写成,与世界同步介绍了安徒生,成为当时国人了解安徒生及其童话创作的一扇窗口。事实上安徒生走进周作人的视野,并非偶然。周作人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就谈过对安徒生童话的认识过程:我们初读外国文时,大抵先遇见Grimm兄弟同HansChristianAndersen的童话,当时觉得这幼稚荒唐的故事,没甚趣味,不过怕自己见识不够,不敢菲薄,却究竟不晓得他好处在哪里,后来涉猎Folk-lore一类的书,才知道Grimm童话集的价值:他们兄弟是学者,采录民间传说,毫无增减,可以供学术上的研究。至于Andersen的价值,到见了诺威Boyes-en丹麦Brandes英国Gosse诸家评传,方才明白:他是个诗人,又是个老孩子(即HenryJames所说Per-petualboy),所以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文明国的小人,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的思想。格林兄弟的长处在于󰀁述󰀁;安得森的长处,就全在于󰀁作󰀁。(周作人1918)早在1908年,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第2卷末刊出的󰀁域外小说集以后译文󰀁的目次中,就预告要翻译󰀁丹麦安兑尔然󰀁(今译安徒生)的作品,后因一、二集销售不佳,第三集未能印行。1912年,周作人作󰀁童话略论󰀁,其中就有介绍安徒生及其童话的文字,认为󰀁今欧土人为童话惟丹麦安兑尔然(Andersen)为最工,即因其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1913年,发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称赞其所童话能󰀁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也󰀁(见胡从经1982)。1917年,周作人又发表󰀁安兑尔然󰀁介绍安徒生。针对译界存在的随意篡改安徒生童话的现象,1918年9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二十四)󰀁,以刚出版的陈家麟译本󰀁十之九󰀁为例,作毫不留情地批评,指责译者将安徒生童话中󰀁最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删除了,󰀁把外国异教的著作,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这种优待,就是哈葛得诸公也当不住,到了安得森更是绝对的不幸󰀁。(周作人1918)当时中国译界的风气就是喜欢篡改、增删原著。鉴于此,周作人自己翻译了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儿󰀁,发表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周作人批评文章的发表对我国早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与研究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郑振铎后来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认识的是周作人󰀁。正是由于周作人󰀁在󰀁新青年󰀁批评陈君译的安徒生童话集,题为󰀁十之九󰀁的。此后,安徒生便为我们所认识、所注意,安徒生的作品也陆续的有人译了󰀁,安徒生童话的价值与意义才被中国读者所了解。到1925年󰀁小说月报󰀁出版󰀁安徒生专号󰀁之前,据郑振铎的统计,我国已翻译安徒生童话43种共68篇,介绍安徒生生平与作品的论文有15篇。郑振铎也高度称赞安徒生是󰀁世界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他的伟大就在于以他的

童心与诗才开辟一个童话的天地,给文学以一个新的式样与新的珠宝󰀁(1925)。可见,周作人在儿童翻译文学的开拓之功是不可磨灭的,他为后来安徒生童话称为大人孩子终身相伴的经典文学夯实了基础。3󰀁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童话是以奇异动人的幻想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来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儿童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要研究讨论儿童文学的问题,必须关于人类学民俗学儿童学等有相当的修养,󰀁󰀁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周作人1932:423)。同时童话具有鲜明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因而翻译时候就应该特别重视它的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他指出:原来童话(M󰀁rchen)纯是原始社会的产物。宗教的神话,变为历史的世说,又转为艺术的童话,这是传说变迁的大略。󰀁󰀁上面说安得森童话的特色:一是言语,二是思想。󰀁󰀁󰀁他自己说,󰀁我著这书,就照着对小儿说话一样写下来。󰀁勃阑特思著󰀁丹麦诗人论󰀁中,说他的书出版之初,世人多反对他,说没有这样著书的。󰀁人的确不是这样著书,却的确是这样说话的。󰀁这用󰀁说话一样的󰀁言语著书,就是他第一特色。(周作人1918)在此处,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童话的特色,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语言的写作方式。他赞同󰀁照着小儿说话一样写下去󰀁是具有文学的文体价值的。因而󰀁安兑尔然老而犹童,故能体物写意,得天然之妙󰀁(胡从经1982:188)。他肯定󰀁其词句简易如小儿󰀁的安徒生童话为󰀁纯粹艺术󰀁,并指出:󰀁就是他第一特色󰀁。批评󰀁十之九󰀁的译者将󰀁小儿的言语󰀁,译成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因而󰀁安德森的特色就不幸地被抹杀掉了󰀁(周作人1918)。他这种对󰀁说话一样的󰀁安徒生语言和文体的捍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周作人强调安徒生的第二个特色就是󰀁野蛮的思想󰀁,这种野蛮的思想就是通过简短精悍的句子,以及󰀁残酷、烂漫󰀁的句式表现了出来。对安徒生的发现,是周作人达到发现儿童的一条途径,而这正是周作人文学革命时期文学观点的一种延续和张扬。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这是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他在强调翻译的社会功利的目的之外,同时不忘记文学本身作为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诗学思想就是󰀁诗言志󰀁。当文学作品把心中的󰀁志󰀁言出来的时候,文学的作用和责任也就达到了。显然,周作人强烈反对这样的文学倾向,在1907年写的󰀁红星佚史󰀁的译序中,他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中国近方以说部教道为桀,举世斐然,斯书以繙,似无益于今日之群道,故说部曼衍自诗,泰西诗󰀁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