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

合集下载

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析【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

本文针对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思维品质培养缺失的问题,结合阅读课例,阐述了通过理清语篇内容、深挖主题意义、创设活动情境、设问题链、以读促写等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深度学习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一、引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但能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现创新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一)缺乏有效整合阅读材料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词汇、语法、段落大意和方法指导,忽略开展基于主题意义引领下整体设计和有效地的思维训练活动,导致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缺失。

(二)欠缺思维层次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侧重信息获取,更多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设问倾向于零碎化、表层化,缺乏从思维层次深挖文本,学生的高阶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不能达成思维品质训练和情感态度升华的教学目的,从而影响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鉴于以上问题分析,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势在必行。

笔者以执教九年级Unit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为例,在翻转课堂中探究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阅读教学策略(一)理清语篇脉络,培养整体思维解读语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语篇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就是要回答How的问题,即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和内容结构,语篇的编排、段落之间有什么关联,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主题为“保护环境”。

本单元一共有五个语篇,分别从听、说、读、写、看不同的维度,促进学生全方位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名著读后续写探究与实践——以The Gift of the Magi为例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名著读后续写探究与实践——以The Gift of the Magi为例

课例研究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名著读后续写探究与实践----以The Gift of the Magi为例沈巧妮【摘要】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 Gift ofthe Magi为例,从课前、课中、课下三个环节探究教师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教学,采取“导一学一读一写一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

对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进行反思,认为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其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让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贯穿英语学习活动。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名著阅读;读后续写引言2019)o所在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英语名著阅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8)o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呢?《课程标准沖指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途径。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开展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教育部2018)o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起关键性作用(王蔷2017),而文学作品是英语阅读的核心,具有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特殊功能(黄远振、兰春寿,等201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性。

在中学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真实、经典的语料,促进语言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欣赏文学美的过程中领会作品中的语言魅力、情感魅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程岚的探索与研究,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把名著阅读与读后续写有机结合,摸索出“导一学一读一写一评”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运用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大学英语中听说读写

大学英语中听说读写

大学英语中的听说读写摘要: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与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借助于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去完成。

人们进行交际一般来说离不开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作为统一整体的英语教学法是指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同学通过每节课的听、说、读、写教学活动相结合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技能,进而使学生尽快具备听说读写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

建构英语听说读写整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着手,就在英语学习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作为统一整体的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英语听说读写教学方式理论体系一、听说读写作为统一整体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提出听、说、读、写是统一的整体。

从语言学习的过程看,这四种技能的关系表现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相互转换的关系上。

听和读的过程是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也就是领会和吸收的过程;说和写的过程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也就是表达和重复使用的过程。

领会和吸收是基础,表达和重复使用是提高。

即: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

因此,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应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分离、更有结合,既有阶段侧重、更有综合统一。

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英语听说读写循环教学法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每节课的听、说、读、写教学活动循环进行的方式,促使学生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技能,进而使学生尽快具备听说读写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

它的特点是:每节课围绕一个题材,通过包含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多次循环训练,使语言材料得到多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循环反复,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读促写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以读促写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以读促写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张小红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价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英语优秀教师精彩的阅读写作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写作课堂教学的希望。

然而,当我们走出课堂回到现实,却发现许多教师视新课标理念为浮云,将阅读与写作教学严重分离,相互割裂,不太涉及写作的指导,从而使得学生仅仅停留在语言点层面,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这一目标被束之高阁。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通过以读促写策略,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建构阅读与写,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1)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中学英语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忽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现实问题而提出。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很多教师把以阅读为基点的写作课上成了阅读课。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由于课时的紧张,学生课堂写作的机会被一次次地剥夺了。

在教学中出现了“读归读、写归写”的脱节现象,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加大。

其不足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篇组织方面,其中语篇方面的不足尤为明显, 散乱而缺乏连贯性。

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关注的只是写出的东西,而不是写作的过程;老师批改作文、评分也往往是从内容、词汇和语法的角度,通常忽略了语篇。

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才是根本。

阅读之后的写作就是很好的拓展活动。

(2)本课题针对中考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而提出。

现在初中英语毕业、升学考试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作文是中考试卷上举足轻重的一个板块。

平时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及时模仿阅读材料,采用相同的文章格式写作。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作者:薛海燕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1年第01期【摘要】读写结合等综合性语言运用活动是保障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缺少有效的理论支撑。

可以在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运用“产出导向法”,通过主题“驱动”,激发学习动机、语篇“促成”,搭建输出“脚手架”、习作“评价”,提升学习效果等实施途径,实现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扎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读写结合;“驱动—促成—评价”【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3-0041-04一、引言阅读和写作同属书面交际活动,两者蕴含着共同的认知策略。

英国语言学家Widdowson 提出“阅读和写作可以贯通在一起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在设计听、说、读、看、写的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关注具体技能的训练,也要关注技能的综合运用,可以设计听说结合、读写结合、看读说写结合等综合性语言运用活动,并明确要求在语言技能的教学中将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起来,如“在阅读训练中穿插看图预测、提取表格、读前、读后的讨论或写概要、续写等看、说、写等活动,避免孤立的单项技能训练”。

由此可见,读写结合应成为我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落脚点。

同时,读写结合教学亟需成熟的课堂教学理论的支撑:一方面,受外语教育目标“工具性”(考试)定位的影响,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课文只充当了信息和语言点的载体,课文教学被演变成快速阅读训练和语言知识点教学,而忽视阅读输入在内容(ideas)、语言形式(language)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上与写作输出之间的关系。

初中英语读写周计划八年级下册答案2024

初中英语读写周计划八年级下册答案2024

初中英语读写周计划八年级下册答案2024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中英语读写周计划八年级下册答案篇1一、教学目标本学期我继续承担八年级3、4班英语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优良的英语学习兴趣、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实际应运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开发、提高,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观意识,并结合课外学习,达到教学的最优秀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并做到持之以恒,使本年段的英语教学能进一步发展、提高。

在这一学期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继续培养学习英语的学习习惯,要很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学习任务,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把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放在学科教育的首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学科和学生本人再创佳绩。

二、教材分析八年级英语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冀教版英语,教材编排有以下目的:1、学生受到听、说、读、写、英语的训练,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培养初步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外语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2、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性,3、培养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本册教材从语音、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着手1、语音教学本册课本在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运用音标和单词的发音规则,着重抓好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

2、词汇教学本册课本所要学习、掌握的单词约个,另有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若干条,任务较重。

3、语法教学本册课本的语法教学项目有:动词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情态动词、五种简单句的结构等。

4、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本册课本中的阅读课文比上学期难了很多,仍以对话为主,还有一些简单的短文。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和策略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和策略

2021年第3期英语教师一、主题意义探究的背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六要素构成的英语课程内容,即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其中主题语境是第一要素。

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18)。

在《课程标准》的引领和指导下,国内多位学者、专家对于主题式教学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剖析,主题意义探究已经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指导思想。

但是,由于对主题意义探究这一概念缺乏深度理解,很多一线教师不善于根据主题意义设计和实施教学,教学方式模式化、碎片化、表层化,并未真正借助主题意义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难以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生态。

二、主题式读写教学的探究契机和思考《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的读写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能够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独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

但是,在初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初中生的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弱,存在语篇结构不合理、段落意识差、话题语言匮乏等问题,文章往往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与平时的读写教学不够有效、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点、技能训练方式单一、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把握存在偏差、主题意义探究不够深入等是脱不开关系的。

事实上,阅读和写作在认知过程上有相似性,共享多个维度的知识,因此阅读与写作的发展需要同时进行,两者结合会更为有效(Fitzgerald& Shanahan2000)。

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思维都是关键———思维的层次决定了写作内容的层次,要把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放在读写活动的中心位置(王蔷2019)。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思考如何基于主题意义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真实语境,充分挖掘语篇所承载的意义,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应用文写作技巧

应用文写作技巧

应用文写作技巧一、读和写的关系读写结合是培养写作的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

读是写的前提写作是读的目的,他们是密不可分的,由读到仿,由仿到写,由写到创,正如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由此看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提高语言的综合技能。

二、应用文文本阅读及写作特点(一)被动性、复原性及释义的单一性的特点首先,功利需要的满足和功利目标的实现,无论对于个体人的生存发展还是对于群体、社会人的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和必需的,这表现在应用文阅读的心理、行为受被动控制心理影响。

因此在这种阅读的心理支配下,往往读者是一种被动心理,即需要什么就读什么,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精神。

再者,应用文本一般都是作者必须把欲表达的思想观点、反映的客观情况充分地、完整地赋之于文本,避免一切意义空白的存在。

对象征、隐喻、比拟、暗示、双关、夸张等可能引起读者对文意曲解引伸的表达方式弃之不用,力求主旨鲜明、词决意畅,力忌委婉含蓄、词微旨远等。

再者,文本意义有严格的语境限制,比如确定的时间、地点,确定的对象、范围,确定的行文目的,确定的上下文关系等,使读者的理解能严格按作者铺设的意义轨道运行。

最后,应用文文本意义先读者而存在的自有自足性和作者对文本意义所作的如上所述的种种设定限制,使应用文本成为具有排他性的封闭结构。

综上所述,应用文特有的复原性、被动性,释义的单一性也就给学习者一种警示,在阅读应用文本时一定要遵守这一特点,要区别于常识阅读,把坚持什么,避免什么弄清晰,坚持“学学、套套、练练、用用”的学习原则。

(二)实用性、通用性、专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实用性和通用性是应用文的特点,同时,专业性、行业性较强也是应用文的鲜明特点。

应用写作是写作学的分支,属于写作学课程,但它不同于常见的“基础写作”课。

它是以写作学的理论为基础,更侧重的是人们社会工作、生活中的各类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者:王蔷来源:《英语学习·教师版》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通过读写多维度关联的教学活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实践引起了广大一线英语教师的关注。

但是很多教师对读与写的关系、读写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也存在不少困惑。

本文在探讨读写关系及其教学意义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思路,并通过参考案例加以展示和说明。

关键词:读写结合;读写教学策略;英语教学1.国内文人、学者有关读写关系的论述国内有关读写结合的研究始于语文教学领域,一般是从写作的角度论述读写的关系。

国外有关第二语言的读写研究也始于对母语教学的研究,大都也是从写作的角度透视读与写的关系。

国内的相关论述最早可追溯至西汉辞赋家扬雄的《答桓谭论赋书》: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

他最早阐明了读对写的重要作用。

后来的唐、元、明、清各代也都有名家论述读写的关系(汪潮,2002)。

唐代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意思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下笔就会得心应手,通过写进行创作的时候就如有神功相助。

到了现代,国内对于读写结合的研究开始从经验描述转向对方法的研究。

姚铭恩在1915年出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小学校国文教授之研究》中就提到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问题:读法与作法有密切之关系。

形式上有吸收文字、文章之力。

内容上有启迪思想感情之能。

文字文章、思想感情之二者,乃作文之要素也。

20世纪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出版的第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主张在低年级实行先读后写,以阅读课本为主,然后让学生仿写、扩写、改写或编成剧本;而在高年级则先写后读。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故事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一些具体方法(汪潮,2002)。

叶圣陶先生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他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叶圣陶,2007)。

2. 国外学者有关读写关系的论述国外有关读写关系的研究也颇为丰富。

早期人们对于读与写的关系尚无清楚的认识,例如,成长发展理论认为,写作能力是建立在早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的,不主张过早教授写作(Arnold,1928)。

受此影响,很多学校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踏入了先教阅读后教写作的误区。

后来,认知发展理论更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明确了读与写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并提出了三种读与写的关联途径(Tierney & Shanahan,1991):修辞关联路径、程序关联路径、共享知识关联路径。

修辞关联路径指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来建立读写联结。

这一路径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互惠的过程。

作者写作的时候会预先假设一个读者,而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揣度作者的意思(Kruidenier, MacArthur & Wrigley,2010)。

实证研究表明:(1)在写作时具有读者意识能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Midgette, Haria & MacArthur,2008;Black,1989;Roen & Willey,1988)。

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真实的写作任务面前也能表现出优秀的读者意识(Wollman-Bonilla,2001)。

(2)在阅读时揣测作者的意图也能相应提高阅读水平(Beck et al.,1996)。

程序关联路径具体指通过读写合作完成任务来建立读写联结,即将读写任务关联起来,比如读后写读书报告,读后续写等。

这种关联在大规模考试中也颇为常见(Kruidenier, MacArthur & Wrigley,2010)。

有关这一路径的关联研究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阅读中做笔记以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Slotte & Lonka,1999),或利用閱读文本修改作文(Beal,1996)等。

共享知识关联路径指从阅读和写作具有共享知识的角度来建立关联,这是近年美国读写关系研究中关注最多的一个路径(Fitzgerald & Shanahan,2000)。

研究者认为,阅读和写作在认知过程上有相似性,共享多个维度的知识,例如:了解阅读和写作的目的与作用;知道读者与作者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在读写过程中,关注对意义的解析、词汇的识别或策略的运用;同时,监控读写中共有的基本知识,包括语音、拼写、正字法、语义、句法和语用知识等。

因此阅读与写作的发展需要同时进行,两者结合的教学会更为有效(Fitzgerald & Shanahan,2000)。

虽然阅读和写作有很多共享的知识基础,但两者还是两个不同的技能领域(Shanahan,2006;Tierney & Pearson,1983),只教授阅读技能或写作技能并不能自动带来另一项技能的增长(Abbott, Berninger & Fayol,2010;Foorman, Arndt & Crawford,2011;Shanahan,2006)。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均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研究还表明,阅读对写作带来的影响要高于写作对阅读带来的影响(Ahmed, Wagner & Lopez,2014)。

因此,如何基于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值得关注和探究。

需要指出的是,讨论读写关联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读写之间的关系,更在于指导教学实践。

Shanahan和Lomax(1986;1988)的研究表明,阅读与写作教学同时进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Daniels, Steineke和 Zemelman(2007)的研究也证明,学生读后完成写作任务,将能够保留住阅读中获得的70%的信息。

Graham,Liu,Aitken等(2017)指出,读写平衡的教学能带来两项技能的同时增长。

因此,如何开展读与写多维度关联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1.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设计合理有效的读写关联活动教师是读写结合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对读写结合教学能否成功开展至关重要。

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对教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教师要具有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

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读写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活动,并在写作活动中融入阅读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意识到,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思维都是关键——思维的层次决定了写作内容的层次,要把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放在读写活动的中心位置。

第二,教师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读写结合的活动,要确保学生使用从阅读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写作。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及整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写作提供起点、证据和素材。

写作时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设计真实可操作的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以及写作后的反馈。

写作的任务随着年级的不同也呈现不同的类型。

2.明确写作要求和写作量,推动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写作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以什么形式写以及写多少合适呢?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写作的形式、写作的内容,特别是对写作的量都没有提出过明确的要求;但是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学,对写作的形式和量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针对写作的形式和量的要求相当明确,采用了逐步丰富写作的形式和提高写作量的方式,而且写作的时长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这种明确写作形式、写作量和时间的进阶式要求有利于指导教师实施写作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监控学生的写作进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针对写作的要求,无疑会提高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文体和语言的关注和学习,通过写可以促进学生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更多语言和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反过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储备语言素材,丰富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有效运用写作知识和技巧达到写作目的。

鉴于国内目前尚无针对写作形式和写作量的明确要求,也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国情和学生实际英文写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制订一个适合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写作形式和写作量的要求。

采用边制订、边实践、边调整的方式,逐步形成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英文写作要求。

其中的写作量不应以应试为目标,而是以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发展为目标。

持续的写作实践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通过系统设计和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读写活动中正确指导学生引用相关文献在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能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在读写任务中正确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表达方式,避免抄袭。

在读写任务中,学生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从阅读文本中直接复制原文,从而造成抄袭。

学生抄袭分为有意识抄袭和无意识抄袭。

无意识抄袭往往源于学生缺乏有关引用的知识,也缺少引用的方法,即不知道如何引用参考文献。

表2给出了四种正确引用作者观点的方法,在此作一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第一,在文中引用他人原话时加前后引号,在引号前或后加注引用作者的姓名、作品发表年代及页码信息。

第二,从文中提炼出几个要点,通过重新组织语言对内容进行概要性描述,在引用部分之前或之后加注参考资料来源,即作者姓名和作品发表年代,可不提供页码信息。

第三,用自己的话写一段文章概要,标注所参考的作者姓名和作品出版时间。

第四,在概要中引用作者姓名并对直接借用作者的部分加上引号和页码。

最后,所有文中的引用要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要正确地标注其来源,以避免有抄袭之嫌。

4.及时提供读写任务反馈,监控写作的修改过程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需要注意及时提供针对读写任务的反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对于学生写作任务的反馈,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第一,教师反馈主要集中于学生所犯的常规错误上;第二,教师反馈语言难度较大,学生不理解;第三,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写作初稿,并为之打分,不再给学生阅读和修改作文的机会。

这样的反馈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因此,为有效提高反馈的效果,首先,教师要以正面表扬与鼓励为主。

研究表明,积极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提升写作量、形成积极的写作态度。

尤其对于低龄的学生,教师在提供负面反馈时需要特别谨慎,最好能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和讨论(Nation,2009)。

其次,教师所提供的反馈应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效果。

例如:教师建议学生要在写作中关注阅读语篇中的具体描写,并要求学生用彩色笔高亮凸显具体的描述。

再次,提问是反馈常用的方式,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进行指导。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都出现了同样的准确性问题或者用词单调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问题清单,把所有问题都列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