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炫耀式消费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研究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炫耀性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炫耀性消费更是愈发突出。
大学生在校园里展示名牌服饰、豪华手机、高价车辆等高档消费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本文将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1. 社会认可需求大学生处于成长期,面对社会的各种认可和评价,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通过炫耀性消费,他们能够在同龄人中获得更多的眼球和关注,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和满足自尊心。
2. 个人认同需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追求与别人不同、与众不同的心理。
通过炫耀性消费,他们可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和审美观,满足自己对于独特性的追求。
3. 消费陶醉一些大学生存在一种消费陶醉的心理,他们认为高档消费品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因此乐此不疲地进行炫耀性消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4. 资本积累一些大学生将炫耀性消费视为一种投资,通过展示奢侈品和高端消费品,来积累社会资本,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扩大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认可度和职场竞争力。
二、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1. 购买名牌服饰大学生经常在校园里穿着名牌服饰示人,比如LV、GUCCI等等,这些品牌代表了高端时尚和高价值,他们通过穿着这些名牌服饰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品味。
2. 拥有高端手机大学生追求拥有最新款式、最高配置的手机,比如iPhone、华为Mate等,他们认为拥有这些高端手机能够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3. 驾驶高价车辆有些大学生购买了豪华汽车,比如宝马、奔驰等,通过驾驶这些高价车辆,在校园里吸引众多目光,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4. 炫耀消费场景在校园中,大学生会选择在人群密集、容易吸引眼球的地方进行炫耀性消费,比如在食堂排队时亮出高端手机、购物中心挥霍大把钱财等等。
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与消费观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与消费观的研究作者:安娜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1期摘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不少琳琅满目的品牌在吸引着我们。
当代大学生在各种消费中满足自己的同时,他们的消费也开始越来越不合理,从而走向了炫耀性的消费。
本文针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与消费观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与消费观进行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炫耀性消费;大学生消费观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行为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炫耀性消费以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呈现为主要目的。
到了大学,大学生的消费不单是为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更多的是通过购买炫耀性的物品来彰显自己的个性,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种炫耀性消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超出大学生自身承受能力范围。
1.大学生消费现状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通常是以奢侈消费和高消费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他们希望通过消费获得来自其他人的认同,从当前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情况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1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显性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吃、穿、用等几个方面。
对于吃饭,如今的大学生对餐厅的环境和气氛有着很高的要求。
以便于他们在朋友圈分享自拍及合照;购买电脑的目的原本只是查资料学习,但如今成了打游戏,聊天的工具;在生活上,女生为了吸引更多的异性目光及朋友们对自己的羡慕,会购买高档奢饰品及化妆品来装饰自己。
1.2 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隐性消费当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刚脱离家庭的管教,思想上还尚未成熟,导致他们存在着较大的模仿性。
加上对外界物质的吸引,虚荣心及攀比心越来越大,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会随着自己的感觉走。
通过购买价格昂贵的奢侈品来满足自己膨胀的虚荣心,同时也向别人显示出了自己处于高档上流阶层。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得到周围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2.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和消费观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处于同一消费群体,他们年纪相仿,经济不独立且无明确稳定的收入。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研究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研究【摘要】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行为和心理,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效应。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建议,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了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行为、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自我认同、效应、案例分析、总结、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研究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购买高档奢侈品、参加昂贵的聚会活动、秀出豪车豪宅等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赞赏。
这种行为往往受到同龄人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中更加倾向于攀比和竞争。
研究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和行为,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特点。
也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为有效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分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炫耀性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财富和个人魅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受到社会影响和心理诉求的综合作用。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影响的。
大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社交和竞争的环境中,他们常常会受到同学、朋友甚至是网络上的他人的消费行为和态度影响。
在追求社会认可和彰显个人价值的大学生会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和社会地位。
社会心理学还指出人的行为是受到内在心理需求的驱动的。
大学生在追求炫耀性消费的过程中,往往是出于对自己自尊、认可和社会认同的渴望。
论大学校园里的炫耀性消费及其危害-精选文档

论大学校园里的炫耀性消费及其危害学校、学生和教职工是大学校园消费的主要构成者,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消费环境中,他们虽分别代表不同的消费群体,体现着不同的消费层面和消费水平,但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具有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特别是学校和青年教师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据有关实证研究显示: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其极端形式炫耀性消费已在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中出现。
[1][2]在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下,大学校园存在炫耀性消费文化,在大众传媒的鼓噪和传播下,炫耀性消费文化对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将产生负面影响。
一、炫耀性消费的主要特征(一)消费的超前性。
在传统的消费观念中,人们总是依赖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积蓄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才去消费,得到自己理想的物品,消费总是被置于生产与积累之后。
而炫耀性消费不仅仅是对物和商品的使用,更多地指向价值层面的认同,即通过符号价值的炫耀消费来体现“自我价值”、确认身份和时尚追求,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因此,炫耀性消费在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上总是先行一步,通过超前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二)消费行为的非必需性。
炫耀性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消费,凡勃伦指出“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就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要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
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
”[3]这种非必需性通常表现在消费者对消费品本身功用的漠视。
(三)追求消费品的符号象征性。
从商品符号学上看,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
商品的符号价值,表明商品能够成为某种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品位和社会认同的符号,体现着商品的社会象征性。
一件商品,它的符号价值越高就越能体现消费这件商品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符号价值的消费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因此,商品的符号象征性成为炫耀性消费者追逐的目标,对符号价值的追逐,主要体现在对名牌的消费。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从理论上来说,在校大学生都属于同一青年群体,年龄相近,作为无正式收入或的知识青年,他们的消费水平按理不应具有太大差距;而事实表明,在炫耀性指标倾向的程度上差距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炫耀性消费的样式、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炫耀性消费呢?为了了解这一事实,我们试图就影响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重要因素进行一番初步盘点。
具体地说,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部分:内在因素包括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可支配经济收入、自身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型、消费态度等方面。
毋庸置疑,其中可支配经济收入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其他的因素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多少有些影响,如年级这一变量,低年级的学生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一般较少;外在因素包括同辈群体的示范效应、父母消费习惯的影响、校园消费文化、广告传媒、明星偶像的影响等等,其中同辈群体、广告传媒等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
一、独特成长环境造就的80、90后文化我国的80、90后一代的成长处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历史巨变中的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深刻影响了80、90后次文化的形成。
80、90后次文化是世代衔接的"过渡性"产物,是社会阶级流动的表征。
一方面,80、90后希望能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欣赏,因此试图表现出成人世界所接受的价值观,不断雕琢完善自我以实现向主流文化的社会化过渡;另一方面 ,80、90后又期望保留这个群体所独有的特质,减缓这种社会化过渡,因此创造出这个群体所独有的行为准则、特殊的文化符号系统和新的价值观。
这种身份建构的矛盾来源于社会、家庭和周围群体,而炫耀性消费作为一种建立身份表达、获取文化认同的方式能让80、90后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一方面可以通过炫耀性符号要素将80、90后所追求的个性、自我、独立等独有价值观表露无疑 ;另一方面,炫耀性消费又是上层社会身份、地位、品味的象征,80、90后对这种消费方式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认同又表现出他们对成人世界和主流文化的趋同、对成功和梦想的追求心理。
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思考

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思考作为21世纪建设与发展中坚力量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他们的消费观不仅受社会环境、家庭環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而且有着独特的表现:日常生活求品味;人际交往讲排场;学习用品上档次等等。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强化综合管理,全面开展消费教育;开展自我教育,提升个人消费素养;主动参与实践,养成正确消费习惯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策略选择。
标签:90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原因;对策一、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描述(一)日常生活求品味大学校园中,大部分学生在吃饭问题上十分讲究,校园里流行“三天一小聚,七天一大聚”,显示自己的高雅情趣、与众不同;穿衣打扮、烫卷发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表现形式,穿衣不再是为了蔽体御寒,而是为了追求时尚与潮流,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品位和社会地位,并且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原则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二)人际交往讲排场人际交往消费在大学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消费常见于同学之间。
主要是人际交往中请客吃饭、互送礼物、恋爱消费、通讯支出等费用。
大学生校园恋爱普遍盛行,一些男生为了追求自己心仪的女生,把衣服、鞋子、化妆品、甚至是手机、pad当成攻心的“利器”来博得自己女神的欢心,这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往往超出了他们的正常消费水平。
(三)学习用品上档次大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满足学习所需,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情。
但是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是为了炫耀与攀比。
大学生自身购买电子产品的本意是为了方便学习,可到头来大多数电子设备渐渐演变成了打游戏和聊天的工具。
学习用品要面子、求品牌已渐渐成为大学生的诟病。
二、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现象原因分析(一)家庭消费方式的误导家庭消费方式对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
大学生的金钱来源主要依靠家庭供给,一个家庭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很大程度上会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研究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及行为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成熟,人们对于消费也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大群体,其消费行为更是备受关注。
在大学生群体中,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在购物、出行、饮食等方面展现出炫耀与攀比的心态。
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旨在探讨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心理与行为,并探讨背后的原因。
一、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分析1. 社会认同需求:大学生处于对自我认知、社会认同和未来规划的阶段,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通过昂贵的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2. 消费焦虑心理:在当下社会,消费观念日益成熟,消费市场也日益丰富多样。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周围同龄人的消费水平和品味的影响,导致消费焦虑心理。
为了减少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经济能力。
3. 心理潜意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他们会受到媒体、社交网络以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消费决策。
在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攀比的心态,从而选择昂贵的消费品牌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1. 品牌消费:大学生群体中,很多人倾向于购买知名品牌的商品,例如服装、鞋包、手机等,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品味。
消费者会追求名牌、限量款等独特商品,通过品牌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2. 社交消费:大学生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会选择一些高档的餐厅或咖啡厅进行聚会,选择昂贵的饮食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他们会通过炫耀性的社交消费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高大上”。
3. 虚荣消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虚荣消费,他们会购买一些与自己实际需求不符合的物品,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虚荣感,或者是为了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1. 社交网络的影响:社交网络在当下的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来展示自己的生活、消费和社会地位。
浅析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潮

浅析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潮一直以来,炫耀性消费在西方国家最为流行。
于是产生了炫耀性消费一词。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炫耀性消费增长幅度令人难以置信。
本文在阐述炫耀性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中一些炫耀性消费行为及炫耀性消费有关曲线,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出了建议。
标签:炫耀消费商品大学生效用有人说,在西欧甚至找不到纯粹的物质性消费。
从世界时装之都——意大利米兰,当地人们再委屈也不能委屈外表,到浪漫之都法国巴黎的疯狂香水消费,西欧人不惜血本地装饰自己的外表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
然而如今,改革开放的大潮,加剧了我国的炫耀性消费。
不再是只有帝王贵族才有权力和实力用金银珠宝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更多普通人加入到炫耀性消费的行列中来。
随着我国经济强势发展,人们的基本衣、食、住、行已被满足,人们越来越追求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于是炫耀性消费大幅膨胀。
大学生作为紧随时代潮流的一代人,很容易被西方思想和行为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彼此之间盲目攀比,形成一股强大的“炫耀消费风”。
一段时间内,大学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讽刺但又深刻地显示了大学生们花钱大手大脚,盲目跟风攀比的行为。
1 我国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发展1.1 文献中的炫耀性消费1.1.1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其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描述过“具有与众不同富裕标准的人们”。
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社会风气决定的。
1.1.2 据考证,首次使用“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雷(John Rae,1796—1872),他从人类虚荣心的角度解释了奢侈品的性质和效用。
雷认为“虚荣心仅是一种超越他人的欲望,目的是占有他人不曾占有的东西”[1]。
1.1.3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1946—),在其代表作《消费文化及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写到,“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方式去消费商品”及“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新炫耀式消费的现实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在中国这个急剧 变化的社会中,炫耀式消费很容易被人们简单化地 认为是一种摆阔、炫富、铺张浪费而产生仇富却又 羡富的传统畸形心理。这对于形成健康的消费市场、 个人消费习惯和消费价值观甚至中国整体经济发展 都极为不利。大学生分化本身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群 体分化的缩影,对于此群体的研究,有助于校正部 分人的极端化理解。
二、“新炫耀性消费”在大学社群体中的 表现形态及其根源的分析
大学生群体对新炫耀式消费的态度、认识与行 为表现受性别、独生子女身份、地区、城乡等因素 影响,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炫耀性消费新特点,必须 对这些变量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在文献研究、问 卷数据统计和集体访谈等基础上,以重庆市在校全 日制大学本科生作为抽样框,采用定额抽样方法抽 取样本并作简单样本质量评估。调查在西南大学和 重庆工商大学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771 份,有效回收率 77.1%。问卷由 36 个封闭式问题 和一个开放性问题组成,回收之后使用 spss13.0 版 本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下表 1 为样本构成 情况:
在性别和贵重物品购买标准问题上,男大学生所 占比例高出女生 3.5%;而在注重物品质量方面却比 女生低 7.5%。在对待购买贵重物品问题上,男性大 学生更注重物品的“符号价值”:诸如贵代表稀罕、 有钱,品牌代表知名度、身份和优越感,一次购买背 后的符号带来的自我实现感比物品本身用途更具吸引 力。侧面反映出一种盲目崇拜名牌的媚俗文化心态。 女生则相对理性些。当然,大学生在物品质量、品牌 意识和服务售后保障方面的意识还是很强的,而对物 品外表则不那么重视。调查统计还显示:在消费过程 中,女生消费压力以 74.6%的比例高于男生的 69.8%。 说明消费过程,女生虽然消费数额普遍比男大学生 少,但她们考虑因素颇多。相对而言,男生在炫耀式 消费问题上更容易冲动而不太考虑消费意义和价值。
中国青年研究→02/ 2010 20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6 日发布 《2009 中国奢华品报告》 (以下称 《报告》) 中指出,截至 2009 年 1 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 占全球市场的 25%,达到 86 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 折射出有关中国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社会消费心 理、消费审美情趣的巨大变化。
3. 新炫耀式消费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新炫耀式消费”这一 概念。我们认为,“新炫耀式消费”是指新兴阶层 中,一部分成员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多 有利资源 (财富和人际等) 并同时保持相应的身份、 地位和尊荣以及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内部成员为了满 足自身欲望,获得满足感,展示自我个性和时尚,塑 造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而进行的一种对炫耀性商品的 浪费性、攀比性、歧视性或区别性的消费观或消费行 为。也正是这种消费观或消费行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联合罗德公关 2009 年 7 月
3.大学生“新炫耀式消费”表现形态的性别差异 原因分析
男大学生消费欲望普遍要高于女大学生,原因有 以下几点: (1) 男女性别特质总体差异性:女生心 思细腻,节俭自立,全面细致,注重商品实用性和性 价比;男生则显得大咧,注重名牌和享乐层次。 (2) 社会环境因素:相对而言,社会对成功男士形象的塑 造和标榜,更易使男生追求商品符号价值背后身份 感、优越感和自我满足;社会对成功女性塑造却没有
一、新炫耀式消费问题提出的 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 炫耀式消费的历史与现实语境 1. 历史语境 炫耀式消费首先是历时性的。纵观西方世界和 中国古代的消费历史,可以概括出以下发展规律: 采猎文明时期的“炫耀式消费”脱胎于“性炫耀” 和个人生产能力炫耀;农耕文明时代表现为“贵族 式炫耀式消费”;前工业文明时期依然保持着贵族式 特征,却逐渐为资产阶级新贵族所代替和演化;工 业文明时代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直接把“炫耀 式 消 费 ” 引 向 “ 大 众 化 炫 耀 式 消 费 ”; “ 后 福 特 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西方国家“后工业文明”, 正 在 造 就 “ 个 性 化 炫 耀 式 消 费 ”。 在 当 下 这 个 被 贝 克、吉登斯等学者所描述的“风险社会”里,“炫 耀式消费”随着社会风险的递增却备受消费社会的
关键词:新炫耀式消费;大学生;消费主义文化;消费形态;原因分析
生产和消费问题是人类永恒主题。两者的关系 也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 多中外学者也认为,消费不但是经济学意义上消费 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学意义上 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 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 (王宁,2001) [1]。因此,对 于作为消费社会重要形态的新炫耀式消费给当代中 国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中国消费市场影响的社会学 研究是一重要课题。
比重(%) 46.6 53.2 0.3 16.5 24.9 57.8 0.8
学生特征
省会城市
地区级城市
城乡分布
小城镇
农村
缺失(含错误)
独生子女
是否独生子女
非独生
缺失(含错误)
人数
121 152 197 290 11 341 403 27
比重(%) 15.7 19.7 25.6 37.6 1.4 44.2 52.3 3.5
和女大学生中分别有 41.5%和 44.0%的人选择储蓄; 12.6%和 12.2%的人选择各种方式充实自己,为未来 消费打下基础;7.8%和 7.6%的人则选择为了即时的 满足而挤压必需品支出。在购买非必需物品装扮自己 方面,有 11.7%女大学生选择此项,男生只有 5%; 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尝试新鲜玩法、体验:有 12.3%男 大学生选择此项,女生只有 8.6%。概言之,大学生 整体上对新炫耀性消费能够保持理性态度,节俭而有 计划。但对炫耀方式追求上男女差异明显:男生更喜 欢新鲜、刺激体验来寻求个性展示和自我满足,女生 则偏重购物和自我形象打扮。
2. 大学生炫耀式消费行为方式既有相同,又有明 显性别差异
据调查显示:在处理多余闲钱问题上,男大学生
中国青年研究→ 02/ 2010 21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表1:样本基本信息表
学生特征
男
性别
女
缺失(含错误)
东部
地区分布
中部 西部
缺失(含错误)
人数
359 410
2 127 192 446 6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新炫耀式消费对当代大学生
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 王志章 陈云龙 尹 ? 郑 婷
摘 要:全球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炫耀式消费正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影响整个时代 的消费文化和价值取向。本文用“新炫耀式消费”这一概念对其重新定义,并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一具有代表性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讨论性 别、地区、城乡差异、独生与否等变量差异来研究新炫耀式消费对其消费行为 的广泛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
(二)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新炫耀式消费 的现实意义
1. 从炫耀式消费到新炫耀式消费 全球化时代呈现以下特点: (1) 经济一体化: 交通运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流、 人才流、技术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 加速运动。 (2) 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普世 (适) 化: 一方面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西方发达 国家消费生活主流价值规范。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 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社会的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 (王宁:2001,43 页)[3]。另一方面,各国积极发展本 国文化,强调文化自主性和多元文化主义,打破传统 欧洲文化中心主义霸权,使文化差异性得到承认和尊 重。 (3) 世界扁平化:平坦的世界是个人电脑、光 缆、工 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 (托马斯·弗里曼, 2006)[4],它给人更多平等参与世界竞争的机会,也 改变着整个世界的消费形式和结构,出现网购、电 视购物、刷卡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总之,多元文 化观既尊重世界各国的消费习惯,为炫耀式消费赢 得一个更开放、广阔和富于变化性的文化市场空间, 也为其日益融入各国消费文化,打造本土“炫耀式 消费”文化形象提供价值基础;世界扁平化,为炫 耀式消费在消费领域上拓展、消费方式上创新和消 费结构重组,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概念和新内涵提供了 技术平台。 2. 新炫耀式消费嵌入当代大学生群体 当代中国大学生虽不是生产者,但却拥有炫耀式 消费强烈需求,叛逆、创新、时尚、个性等都是其消 费代名词。如今,各式广告媒体宣传、消费观念等因 素在社会上综合形成的新炫耀式消费潮流,深刻影响 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生活。作为一个“过度群体”, 他们中很大部分构成未来中国中产阶层,其消费价值 趋向和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中国的消费取 向。所以,本研究有助于大学生更为客观看待新炫耀 式消费,强化其“准生产—消费主义者” (一个即将 投入社会生产建设却尚未有实际个人收入和独立个人 消费能力的群体) 身份认同,增强其自我控制和社会 适应能力,树立健康消费价值观。
(一) 大学生“新炫耀式消费”表现形态的性别 差异及其根源
1. 男性大学生经济理想需求和现实消费状况高 于女性
据调查发现:300-900 元是大学生群体主要消费 支出范围,在此范围内男女差距不大。但从 900-1200 元及 1200 元以上两个层次看,男大学生不论是实际 消费还是理想消费所占比例都明显高于女生。86.3% 女生更倾向于 300-900 元这一理想范围标准,而男生 则要求更高。可以说,在一般消费层次中,女生更具 主导地位,而在更高端消费层次上,男生实际消费能 力与消费期望均强于女生。总体而言,整个大学生的 消费层次尽管在理想需求中显得更高些,但还是定位 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层次上,大学生群体中新炫耀式消 费的欲望并没有想象中强烈和普遍。
(二) 大学生“新炫耀式消费”表现形态的地区 差异及其根源
1. 东部学生经济条件最好且消费独立意识最强 54.8% 的 东 部 学 生 自 述 家 庭 生 活 水 平 在 小 康 以 上,而中部和西部的学生分别为 46.4%和 40.3%。平 均月生活费:900 元以上的,东、中、西部所占比例 分别为 15.9%,10.4%,7.2%,呈递减关系。以上这 两方面客观上也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 平地区差异相一致。 在地区和有关生活费来源上:“大多是靠自己勤 工俭学和奖学金等办法,很少向父母要”这一选项, 东部学生比例高于中、西部,可见东部学生尽管生活 上相对更优越些,但是非常注重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 但总体而言,大学生主要生活来源还是父母。可见他 们作为“准生产— ——消费主义者”的角色非常突出。 2. 大学生炫耀式消费方式地区差异明显 在地区和大学生闲钱使用问题上:“尝试学习新 鲜玩法”、“报各类培训,积累好资本”、“省吃俭用 再积攒,一定要买某一商品”三项比例东部学生明显 高于中、西部,可见对于新鲜消费领域和教育消费、 名牌消费欲求上东部高于中、西部,总体上也体现生 源地地区差异带来的炫耀式消费需求上的差别。但我 们也看到,在“买一些想买但不实用的首饰、装饰品 装扮自己”这一选项上,西部占 10.3 个百分点,依 次高于东部、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