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词“苦无铺叙”说新论——从李清照《词论》谈起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论》浅谈

李清照《词论》浅谈
酒醒 。 别 是 闲 滋 味 。征 鸿 过 尽 . 万千心事难寄 。 楼 上 几 日春 寒 . 帘 垂 四面 . 玉 阑干 慵 倚 被 冷 香 消 新 梦
觉, 不许 愁 人 不 起 。 清露晨流 . 新桐初引 , 多少游春意 。 日高 烟 敛 。 更 看 今 日晴未 。 ” 选 材上 仍 然 是 李 清 照 经 常 采用的抒发独处深闺寂寞思人的题材范围 . 是 言 情 之 词 她 选 用 的 意 象 也 都 是 像 “ 斜风细雨” 、 “ 宠柳 娇 花 ” 、 “ 征鸿 ” 、 “ 清露晨流” 、 “ 新 桐 ” 这 样 的 带 有 女 性 般 柔 婉 细 腻 的 意 象 这 样 的题 材 和意 象 自然 决 定 了词 的 总体 风格与苏轼的《 赤壁怀古》 截 然不 同 。 这 首 词 语 浅 情 深 细腻曲折 . 体 现 了她 清 丽 婉 妙 的“ 女性 ” 风 格 特 征 以 上 都 是 李 词 与 苏词 的显 著差 异 但 在 创 作 方 法 上 却 可 明 显 看 出 两 人 的相 同性 这 首 词 中李 清 照 在 表 达 方 式 上 着 重 突 出 的 是 引 用典 故 和铺 叙 .从 这 一 方 面 来 说 . 李清照对“ 东坡体” 是 有 所 继 承 和 吸收 的 三、 李 清 照 追 求 雅 正 婉 约 的 风 格 特 征 对“ 雅正” 的要 求 也 是 李 清 照 词 论 中 的重 要 部 分 她 提 出 作 词要 高雅 庄 重 来 反 对 柳 永 词 的艳 俗 风 格 两 人虽 然都 长 于创 作 恋 情 题 材 . 善 于 表现 女 子 细 腻 婉 转 的闺情 , 但 柳 永 用 词 更 加 露 骨 大胆 , 体现世俗化倾 向。 李 清 照 的 词作 中鲜 有 外 貌 描 写 . 更 加 侧 重 于 对 女 性 心

晏几道赏析

晏几道赏析

晏几道赏析晏几道赏析1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赏析: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为宋代大词人晏殊的第七子,能文善词。

宋朝父子能词的不少,但俱为大家的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其父。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悲欢离合之情。

由于他经历过一段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故他的词相对于其父深婉有过,却无其父的温和;他一洗大晏的那种雍容气息,形成伤感的情调。

《十里楼台倚翠微》是晏几道代表作之一。

上阕首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翠微,青翠的山色,即青山。

该句意思是说: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并运用对比的修辞格暗赞杜鹃:“殷勤”穿梭于花丛,不停歇地对着行人啼叫,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其声情真意切,似诉衷肠,这怎不引得行人注意。

“行人”走在绚烂的春色中,心情本是欢快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为客,所以听了杜鹃鸣叫,不禁引发思家之意,羁旅情愁。

下阕叙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原先的一丝丝“惆怅”渐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渐渐转化为“无奈和幽怨”!其实,客居在外的游子对景物的特征、时序的转换都特别敏感。

无论是清风朗月、衰草繁花,还是寂寂青山、烁烁红叶,无论乐境还是哀景,对他们而言,都是春非我春、秋非我秋,观处皆成愁,触者都是哀!一切都能轻轻牵惹出一段情绪,只是不知此愁何时休,此恨何时已。

所以,“行人”面对“殷勤”之鸟,无奈答曰:“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浪迹天涯,非我所愿;回归故里,岂无此意?杜鹃纵有灵性,又怎知“行人”之心?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辞意反复回荡,而且“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纯情秀雅,读来动人心弦!难怪冯煦感慨说:“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

“虚无”与“情采”并存——试论晏几道与李清照梦词

“虚无”与“情采”并存——试论晏几道与李清照梦词

度……以陆游对唐氏之感情的严肃深挚,他是不愿意将 女子思念远去或即将远去的亲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下片
他一段感情写入他所视为‘渔歌菱唱’的流宕嬉游的歌 则是女子的想象和梦境。在千山万水的隔绝下,所思之
词之中的。我想这就是陆游何以将其平生中此另一‘情 人会在何处吟咏《西征赋》呢?在梦中,女子的梦魂寻 意结’只写于诗,并不写于词的缘故。”[3] 叶嘉莹先生在 遍长短亭,仍见不到所思之人的行踪。从整体上来看,
存词作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二者涉梦词的探究分 如晏几道的《少年游》:
析,有助于发掘唐宋梦词中丰富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张
西楼别后,风高露冷,无奈月分明。
力。是故,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一、从“小道、艳科”到“真切、深挚” 从我国古代朝代的划分情况来看,晏几道生活于北
在“虚无”和“情采”共同作用下,二者梦词逐渐形成 “据唐宋两代的诗词来看,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
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
封建礼教眼闭眼开的监视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
关键词:虚无;情采;晏几道;李清照;梦词
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 分迁移到词里。”[4] 那种不能在诗中表露出来的与诗教不
态”,乃至“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或者某个审美群体的 道等人对推动词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其次,他还指出 审美感情、审美模式。”[2] 他的这个观点,可作为梦意象 晏几道词作中缺少“铺叙”。因而,李清照在具体的词作
在唐宋时期词家的大量化用和使用的一个佐证。笔者对 创作之中,展示的不仅有情感的真切,还有委婉、铺叙。
“艳科”。叶嘉莹先生在《灵溪词说 ( 续十四 )——论陆游 玉关情”与唐李白的《子夜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二

论李清照评小山词“苦无铺叙”、秦观词“少故实”

论李清照评小山词“苦无铺叙”、秦观词“少故实”

15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王 童一词人李清照于《词论》中提出“别是一家”的观点,强调音律对于词之创作的重要性,以此为标准对晏殊、苏轼等词人大加批评,最后提出:“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这段话先是肯定了晏几道、秦观等人对词之认知与成就,随后批评几人词作之弊病,其中“晏苦无铺叙”即批评晏几道创作手法上缺少铺叙。

这里要先提出一个问题:何为铺叙?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道:“《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即是说赋为铺陈,有铺陈辞藻、刻画物象、书写情志之用。

后则演变为一种文体,铺陈也成为“赋”最典型的特征与艺术手法,该手法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亦具有深刻影响。

那么,晏几道的词作是否真如易安所说没有铺叙?试看其代表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 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这首小令上片铺叙眼前实景,透出一种酒后梦醒的懒散愁绪,“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取自五代翁宏《春残》,“落花”为春尽之感伤,“双飞燕”乃相思之缱绻,加之“梦”“楼台”“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媚迷蒙的意境。

随后下片再写与故人初见场景,自然推及相思之情,亦暗含身世坎坷的悲叹。

铺叙手法让《临江仙》沉着自然,可称为佳作。

除去小山最负盛名的小令外,其他作品中也能够发现其运用了铺陈手法,如《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等。

因此,李清照批小山“苦无铺叙”就显得夸张且不准确。

但是此批评是否毫无可取之处呢?倒也不见得。

中国古诗讲究“含蓄蕴藉”,一切情语皆融于景致当中,小山词情感多直接外放。

但是为何小山词作中虽有铺叙但数量甚少?究其原因大约可从小令内容与词人生平进行解释。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

对外0903 2009 252 1102 李壮一、李清照《词论》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到各位名家词作得失之处,我认为分析的很恰当。

首先是柳永的词。

柳永的词好在优美的词境和真挚的情感,并且在音律上也做得很好,但是没有脱离以往的题材范围。

比如《雨霖铃》一词,词作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旷达,离别之情淋漓尽致,可是没有脱离传统的离愁哀怨的题材。

柳永其它的大多词作的题材也是局限在红粉佳人、离家游子、失意文人,没有创新之处,是为俗文学,是“小道”登不了大雅之堂。

继而还有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然词中时有妙语,可是这又怎么称得上大家。

无论是张先张三影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还是宋祁红杏尚书“红杏出头春意闹”,他们往往钟情于一个影、一株红杏,这又怎么算得上大家呢。

还有就是晏殊、欧阳修等人,他们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闲暇之余,信手拈来做词儿曲调来取乐。

他们的作的词看起来更像诗,因为缺少了词的音乐性和词的节奏感。

词不但要分平仄,还要分五声、五音、六律、清浊轻重等等。

苏轼有心提高词的文学地位,所以他提出来诗词一体的观念。

于是他在词中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以往的婉约柔美的词风变为男子的豪放之词。

还有他在题目、在小序上都煞费苦心,力求词像诗一样,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各种情感。

《水调歌头》中,他采取了丙辰中秋,酣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还有就是晏几道的词,太过直白,少了铺垫之笔。

贺铸的通俗,少了用典。

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于是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在苏轼的诗词同源的基础之上,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出发确立了词独立的文学地位。

对外0903 2009 252 1102 李壮一、辛弃疾词作赏析对比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历代对李清照攻讦最多的,除了她的改嫁,就是她作《词论》了。

与清照同时的胡仔,就极为不满,曰:“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

此论未公,吾不凭也。

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

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正为此辈发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清朝的裴畅简直就在破口大骂了:“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

”(《词苑萃编》卷九引)是什么大逆不道的文章引得这些正人君子们如此反感甚至大动肝火呢?我们还是先读读原文再说。

《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

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良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及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

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李清照《词论》浅谈

李清照《词论》浅谈

李清照《词论》浅谈【摘要】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

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

“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

《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

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

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

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

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約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

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

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亦有“ 铺叙” 之作 , 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 山的批评最终指 向的是“ 铺叙” 手法的缺 失所 导致 的审美缺 陷 问题 , 牵 涉到儒 家温柔 敦 厚的诗教 传 统 , 这 以及 李 清照词 须沉 稳蕴 藉 的审 美观 。联 系 到 李清照的 自身创作 , 铺叙” 易安体” “ 与“ 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 从
评》 中注释“ 铺叙 ” “ : 即详细叙述铺 陈。《 山词》 小 多小 令 , 长 调 , 称 其 无 铺 叙 。 -( ’ 桃 枋 在 少 故 ”2 谢 J
颂 。 孔颖达 疏 :赋之 言铺 , 铺 陈今 之 政 教 善 恶 。 ” “ 直 ”
《 中国词学史》 中论述李清照 的词学思想 :关 于词 “
叙 ’其主要 的特点 即在于像 ‘ , 大赋 ’ 那样 ‘ 铺采 摘 文 ’ ‘ 容 曲近 ’ 、形 。这 种 手 法 , 小 令 中较 少 见 到 , 在 也无法做到 , 到了慢词长调 中却成 了一 种常见的手 = 一 法 。 [ ( 另 一派 则认 为 小 山词 亦 有 铺 叙 , 黄 墨 ” 聊 】 如
叙 ’’( 。 ’】 [
在论述 小 山词有 无“ 叙 ” 前 , 必要 先 厘 பைடு நூலகம் 铺 之 有
“ 铺叙” 的概念 , 及其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的演变。 “ 铺叙” 源于“ 铺陈” 一词。《 诗大序》 “ : 诗有六
义焉 : 日风 , 日赋 , 日比 , 一 二 三 四日兴 , 日雅 , 日 五 六
另外 , 杨海 明先生 在 《 宋词史 》 唐 中说 : 所谓 ‘ “ 铺
后晏叔原 、 贺方 回、 秦少游 、 黄鲁直出 , 始能知之。又 晏苦 无铺 叙 ; 苦 少 典 重 ; 即 专 主情 致 而 少 故 实 , 贺 秦 譬如贫家美女 , 虽极 妍丽丰逸 , 而终乏富贵态 ; 即 黄 尚故 实 而 多 疵 病 , 如 良 玉 有 瑕 , 自减 半 譬 价 矣。 ((6 在李清照眼里 , ”Hp6 2) 懂得词之美学特质 的词
谷、 陈定玉 、 邱世友等。黄墨谷说 : 晏词也有如《 “ 临
江仙 》…… 那 样 极 具 境 界 、 叙 浑 成 的 名 铺 篇。 【 陈定玉也说小山词“ ”5 ¨ 吸取 了慢词铺叙 的

些长 处 , 促成 了他词 境 艺术 空间 的拓 展 , 成 其 才 形 独特 的艺术 风貌 。 [( 邱 世 友虽 然 说 “ 令 则 难 ”6n ’ 】 小 以展 开 铺 叙 ” 但 也 认 为 小 山 词 “ 非 绝 无 铺 , 并
第2 5卷第 2期
21 0 1年 4月
中国韵文学 刊
J u a fC ie eVeS tde o m lo hn s leSu is "
Vo . 5 o 2 1 2 N .
Ao . 01 r2 1
晏 几 道 “ 无 铺 叙 " 新 论 词 苦 说
— —
从 李清照《 词论》 谈起 祁宁锋 。
的” ‘ , 下之 意仍 是 认 为小 山词 没 有 “ 叙 ” 【 嘲)言 】 铺 。
李清照在《 词论》 中重点提 出词的音乐性问题 , 并对柳永 、 晏殊 、 欧阳修 、 苏轼等词坛名家进行尖锐
的批 评 , 后 总 结 道 : ( ) 是 一 家 , 之 者 少 。 然 “词 别 知
的倾 向 以及 李 清照 “ 以赋 为词 ” 的词学通 变 思想。
关键词 《 词论》 铺叙; ; 李清照; 晏几道 ; 以赋为词 中 图分类 号 : 0 .3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6— 4 1 2 1 )2— 00— 6 I 7 2 2 A 10 29 【0 10 06 0
人 只有 晏几 道 、 贺铸 、 观与 黄庭 坚 。但是 这 四人 的 秦 作 品仍 然 存在 各 种不 同 的缺 陷 。本 文 主要 拟 就 “ 晏 苦 无铺 叙 ” 以讨论 。 加 关 于 李清 照对 北宋 诸家 词人 的批 评历 来是 学界 关 注 的一 个焦 点 。其 中关 于 “ 苦 无铺 叙 ”, 晏 以往 的 评 价基 本 上 可 以分为 两派 。一 派认 为晏 几道恪 守小 令 创作 , 少 慢词 长 调 , 以才 招 致 李 清 照 的批 评 , 绝 所 如陈祖 美 、 桃 枋 等 。陈 祖 美 在 《 清 照 诗 词 文 选 谢 李
“ ” “ 书其 事 , 赋 :直 寓言 写物 , 也 。 刘勰 《 赋 ” 文心 雕龙

诠 赋第 八 》 同样 指 出 : 诗 有 六 义 , 二 日赋 。赋 “ 其
赋后来 成为一种独立 的文学形式。其铺陈的特点
花啼, 九街泥重 , 门外燕飞迟。 即铺叙 昔 日与情人 ” 相聚之情景。另外 , 谢枋得《 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
诗 》 二评注 王维 《 元 二使 安西 》日: 此 即《 卷 赠 “ 阳关 三 叠》 也 , 人 饯 别 必歌 之 。前 二 句 铺 叙 别 时 风 词 唐 景, 后二句意味悠长。 [j ”1 且不论《 3 赠元二使 安西》 是 绝句 或小令 , 但不 管怎样 , 叙并不 一定 意 味着 须 铺
( 南京 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 O 9 ) 1O 3
摘 要 李清照在《 词论》 中对其之前 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 中“ 其 苦无铺叙” 即是对 晏几道《 山词》 小 的批 评 。“ 叙” 一种创 作手 法 , 铺 是 虽然 与慢词 长调 关 系更加 密切 , 但是 小 令 同样 可 以适 用 。纵 观 小 山词 , 其
的 艺 术 表 现 特 点 ,李 清 照 主 要 就 长 调 而 言
( 毛诗注疏 》 《 卷一 ) 可见 《 诗经》 义之 第 二义 的 六 “ 即有“ 赋” 铺陈” 之义。钟嵘《 品序》 诗 也这样解 释
・ 作者简介 : 祁宁锋 (9 5一 ) 男 , 18 , 河南宁陵人 , 硕士生 , 究方 向为词学 。 研 6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