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 李清照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李清照简介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2.词的审美标准3.词的创作方法4.词的鉴赏与应用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四、总结正文: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原名李蕙兰,字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簪缨。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词中之冠”,并与辛弃疾并称为“南李北辛”。

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到:“词者,诗之余也。

”她认为词起源于唐代的歌词,经过五代至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词的发展与音乐密切相关,起初是用于演唱,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创作。

2.词的审美标准李清照认为,词的审美标准应包括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

她在《词论》中提到:“词贵在抒情,选调谐律,意蕴深厚,语言优美。

”此外,她还强调词的语言应该富有变化,既要有华丽之处,也要有朴素之美。

3.词的创作方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

她认为,词的创作应借鉴诗歌的经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她还强调要在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

4.词的鉴赏与应用李清照认为,词的鉴赏应从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入手。

她提倡读者在欣赏词作时要把握整体,理解词人的创作意图,同时注意词中的细节描绘。

此外,她还指出,词不仅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还可以寓教于乐,具有实用性。

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李清照的词论为我们理解宋词的发展及审美特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她提出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标准,对今天的诗词创作与鉴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同时,她强调词的实用性,启示我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要关注其现实意义和教化作用。

四、总结李清照的词论全面阐述了词的起源、发展、审美标准、创作方法和鉴赏应用等方面的观点。

她强调词的情感表达和实用性,为后世诗词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清照之《词论》

李清照之《词论》

李清照之《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品曾经被誉为“千古绝唱”。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对李清照词作品的一些评述:
一、柔情细腻。

李清照的词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她的词语清丽婉转,音韵
悦耳。

在她的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如花似玉、柔美细腻的形容词和词语,
比如“玉容寂历”,“细金翠羽”,“梦魂不到关山难越”,都表现了李
清照那种细腻柔情的特点。

二、婉约清新。

李清照的词作品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反映了她对自然风光、生命
和爱情的热爱和向往。

她的词语常常描绘出一些清新婉约的场景,比如
“秋风清,秋月明”,“桃花扇底春将老”,“小窗幽梦,昨夜雨疏风骤”,这些描述都充满了一种清新、典雅的气息。

三、思想深刻。

李清照的词作品不仅仅是一些以情感为主题的作品,她的词作品中也
有很多思想深刻的内容。

她的词作品中经常涉及到人生、自然、爱情等方
面的问题,表达了她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比如在《如梦令》这首
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她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慨和思索。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作品兼具柔情细腻、婉约清新和思想深刻等多
种特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
李清照提出的著名词论观点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这些观点显然有其偏颇的地方。

李清照受词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较重,忽略了词向许多不同方向发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脱离音乐而偏重文字表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所在。

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李清照简介
2.李清照的词论观点
3.李清照词论的影响
正文
李清照,原名李清,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除了词作,李清照还有一
部重要的词论著作《词论》,对后世词学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论观点主要体现在《词论》一书中。

在这部著作中,她提
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词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李清照强调词要表达真情实感,主张“词者,心之声也”,认为词应该真实反映
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她主张词要有个性,要有独特的风格。

李清照提
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词的个
性和风格的追求。

此外,李清照还强调词的形式美,她认为词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应该相统一。

李清照的词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论观点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使得词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她的词论也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使得文学批评更加注重作品的
真实性和个性。

总之,李清照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词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词论家。

第1页共1页。

词论 李清照

词论  李清照

词论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胜过,压过)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改变)服隐姓名,衣冠故(旧)敝(破),精神惨沮(忧伤沮丧),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希望)与坐末。

"众皆不顾(注意)。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嘲笑,讥笑),或有怒者。

及转喉(引吭歌唱)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环绕下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火旺,引申为“流行”),流糜之变日烦(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战争),四海瓜分豆剖(国土被并吞、分割),斯文道息(停止)。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崇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等到)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休息生养,积蓄并保持)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庸俗不雅,格调不高,俗不可耐)。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创作)小歌词,直如酌蠡(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修饰)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同“仄”),而歌词分五音(角、徵、宫、商、羽),又分五声(阴、阳、上、去、入),又分六律(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共为十二律。

),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论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

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

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

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

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

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

《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

《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

《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

一九三五年,唐圭璋将《杂著》从《词辨》中析出,收入《词话从编》。

《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内言外"的说法,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并提出了"词史"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

周济把上述理论原则运用到唐宋名家词数十家的品评上,作出了具体而微的辨析。

从总体上,周济五代、北宋的尊奉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等而贬抑南宋姜夔、张炎等,此与浙派对立。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于《宋四家词选》前,是对《介存斋论词杂著》的承继和深化,但也有些不同之处。

一两宋词各有盛衰:北宋盛于文土而衰于乐工;南宋盛于乐工而衰于文土。

二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然美成《兰陵王》、东坡《贺新郎》当筵命笔,冠绝一时。

碧山《齐天乐》之咏蝉,玉潜《水龙吟》之咏白莲,又岂非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郁蒸,是生芝菌;荆榛蔽芾,亦产蕙兰。

三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

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

四近人颇知北宋之妙,然不免有姜、张二字,横亘胸中。

岂知姜、张在南宋,亦非巨擘乎?论词之人,叔夏晚出,既与碧山同时,又与梦窗别派,是以过尊白石,但主"清空"。

后人不能细研词中曲折深浅之故,群聚而和之,并为一谈,亦固其所也。

五学词先以用心为主,遇一事、见一物,即能沈思独往,冥然终日,出手自然不平。

次则讲片段,次则讲离合;成片段而无离合,一览索然矣。

次则讲色泽、音节。

六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

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

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瀋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七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

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

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

南宋由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八皋文曰:"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信然。

飞卿酝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

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

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

九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

一〇皋文曰:"延巳为人,专蔽固嫉,而其言忠爱缠绵,此其君所以深信而不疑也。

"一一永叔词,只如无意,而沈著在和平中见。

一二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耆卿乐府多,故恶滥可笑者多,使能珍重下笔,则北宋高手也。

晋卿曰:"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一四良卿曰:"少游词,如花含苞,故不甚见其力量。

其实后来作手,无不胚胎于此。

"一五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

读得清真词多,觉他人所作,都不十分经意。

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一六子高不甚有重名,然格韵绝高,昔人谓晏、周之流亚。

晏氏父子,俱非其敌;以方美成,则又拟不于伦;其温、韦高弟乎?比温则薄,比韦则悍,故当出入二氏之门。

一七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

《梅溪词》中,喜用偷字,中以定其品格矣。

一八良卿曰:"尹惟晓'前有清真,后有梦窗'之说,可谓知言,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

"梦窗非无生涩处,总胜空滑。

况其佳者,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斁,追寻已远。

尹特意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

使人不易测其中之所有。

一九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

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二〇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

二一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

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

二二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欠也。

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

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

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二三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吾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籥也。

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

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余俱据事直书,不过手意近辣耳。

白石词,如明七子诗,看是高格响调,不耐人细看。

白石以诗法入词,门径浅狭,如孙过庭书,但便后人模仿。

白石好为小序,序即是词,词仍是序,反复再观,如同嚼蜡矣。

词序、序作词缘起,以此意词中未备也。

今人论院本,尚知曲白相生,不许复沓,而独津津于白石序,一何可笑!竹山薄有才情,未窥雅操。

二五公谨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

公谨只是词人,颇有名心,未能自克;故虽才情诣力,色色绝人,终不能超然遐举。

二六中仙最多故国之感,故着力不多,天分高绝,所谓意能尊体也。

中仙最近叔夏一派,然玉田自逊其深远。

二七玉田,近人所最尊奉。

才情诣力,亦不后诸人;终觉积谷作米,把缆放船,无开阔手段;然其清绝处,自不易到。

玉田词,佳者匹敌圣,往往有似是而非处,不可不知。

叔夏所以不及前人处,只在字句上著功夫,不肯换意,若其用意佳者,即字字珠辉玉映,不可指摘。

近有喜学玉田,亦为修饰字句易,换意难。

二八西麓疲软凡庸,无有是处。

书中有馆阁书,西麓殆馆阁词也。

西麓不善学少游。

少游中行,西麓乡愿。

竹屋得名甚盛,而其词一无可观,当由社中标榜而成耳。

然较之西麓,尚少厌气。

二九蒲江小今,时有佳趣,长篇则枯寂无味,此才小也。

三〇玉潜非词人也,其《水龙吟》"白莲"一首,中仙无以远过。

信乎忠义之士,性情流露,不求工而自工。

特录之以终第一卷,后之览者,可以得吾意矣。

三一闺秀词惟清照最优,究苦无骨,存一篇尤清出者。

向次《词辨》十卷:一卷起飞卿,为正;二卷起南唐后主,为变;名篇之稍有疵累者为三、四卷;平妥清通,才及格调者为五、六卷;大体纰缪、精彩间出为七、八卷;本事词话为九卷。

庸选恶札,述误后生,大声疾呼,以昭炯戒为十卷。

既成写本付田生。

田生携以北,附粮艘行,衣袽不戒,厄于黄流,既无副本,惋叹而已!尔后稍稍追忆,仅存正、变两卷,尚有遗落。

频年客游,不及裒集补缉;恐其久而复失,乃先录付刻,以俟将来。

于呼!词小技也,以一人之心力才思,进退古人,既未必尽无遗憾,而尚零落,则述录之难,为何如哉!介存又记。

溦雨山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