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经典选择题解析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实行郡县制B. 推行分封制C. 建立皇帝制度D. 以上都是答案:D讲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他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由中央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其次,他推行了分封制,将亲属和功臣封为诸侯,以巩固统治。

最后,他建立了皇帝制度,自称皇帝,确立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下列哪项不是科举制度的内容?()A. 进士科B. 明经科C. 武举科D. 九品中正制答案:D讲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进士科、明经科和武举科。

进士科主要考察文学才能,明经科主要考察儒家经典,武举科则主要考察武艺。

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无关。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3.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废除丞相制度B. 设立东厂C. 推行八股取士D. 以上都是答案:D讲析: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其次,明成祖朱棣设立了东厂,加强对官员的监视和控制。

最后,明朝推行了八股取士,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加强了对士人的控制。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王曰:‘吾闻贤士,贤士至,天下定。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秦始皇采取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讲析:根据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是因为有侯王的存在。

初中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科举制度D. 八股文答案:A解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就包括了焚书坑儒,以消除思想上的异己。

2. 唐朝时期,下列哪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德宗答案:C解析:唐玄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因此被称为“开元盛世”。

二、填空题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______。

答案:秦朝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

2.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今天的______。

答案:西安解析:唐朝的都城长安,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三、简答题1. 简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答案: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即废除了其他学派的学说,只推崇儒家学说,以此来统一思想。

2. 描述唐朝的“贞观之治”。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世,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是唐朝的黄金时期。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贞观之治”是唐朝的黄金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开疆拓土等,使得唐朝国力大增,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影响。

答案: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上,唐太宗实行了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经济上,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 文化上,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使得唐朝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和作品。

4. 军事上,开疆拓土的政策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5. 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为唐朝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论述题1. 试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初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初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初中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描述,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分封制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禅让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世袭制答案:A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因此选项A正确。

2.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选拔人才B. 维护皇权C. 增加税收D. 稳定边疆答案:A解析:唐朝时期,为了选拔人才,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因此选项A正确。

3. 下列关于宋朝经济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宋朝时期,农业发展迅速B. 宋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繁荣C.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D. 宋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海外贸易也兴盛,因此选项D不正确。

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开展贸易B. 宣扬国威C. 寻找新大陆D. 传播文化答案:B解析: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展示明朝的强大,因此选项B正确。

5. 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描述,正确的是:A.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B.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利于文化交流C.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利于国家安全D.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国家发展答案:D解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对国家安全也无益,因此选项D正确。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__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________得以选拔。

答案:人才3.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________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港口。

答案:泉州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5.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了________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A. 选拔人才更加公平B.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以上都是答案:D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展示国力B. 促进贸易C. 寻找建文帝D. 以上都是答案:A4.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A. 推行“摊丁入亩”B. 收复台湾C. 抵抗沙俄侵略D. 以上都是答案:D5.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A. 封建帝制被推翻B.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C. 民族工业得到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A. 陕甘宁边区B. 晋察冀边区C. 华中抗日根据地D. 以上都是答案:D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A. 完成了土地改革B. 实现了工业化C.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D. 以上都是答案:D8.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经济遭受了哪些影响?A. 经济停滞B. 社会动荡C. 文化遗产遭到破坏D. 以上都是答案:D9.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A. 建立经济特区B. 扩大对外贸易C. 引进外资D. 以上都是答案:D10.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A. 成功发射神舟飞船B. 实现载人航天飞行C. 建成北斗导航系统D. 以上都是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唐朝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

答:唐朝开元盛世主要表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等方面。

政治上,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财政充裕;文化上,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对外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初中历史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皇帝?A. 武则天B. 慈禧太后C. 杨贵妃D. 王昭君答案:A. 武则天解析: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690年至705年间自立为周朝的皇帝,统治了长达15年之久。

慈禧太后虽然实际掌握了晚清的大权,但并未称帝。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贵妃,王昭君是汉朝的宫女,她们都不是皇帝。

2.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策略是由哪位纵横家提出的?A. 孙膑B. 庞涓C. 苏秦D. 张仪答案:D. 张仪解析: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主张秦国采用“连横”策略,即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从而实现统一六国的目的。

而苏秦则是“合纵”策略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 五四运动B. 辛亥革命C. 武昌起义D. 秋收起义答案:A. 五四运动解析: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学生运动。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事件,而秋收起义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填空题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________、火药和印刷术。

答案:造纸术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对世界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四项发明,它们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印刷术的出现则进一步加速了知识的普及。

2.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________。

答案:印度解析:唐朝高僧玄奘为了求取佛经,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过艰难险阻,最终到达印度。

他在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并将其带回中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

初中历史试题讲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实行郡县制B. 推行分封制C. 焚书坑儒D. 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由中央直接管理。

同时,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实行推恩令B. 推行科举制C. 削弱诸侯王权力D. 建立东厂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东厂则是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

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

A. 创立进士科B. 创立明经科C. 创立武举科D. 创立殿试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创立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以选拔人才。

进士科、明经科和武举科都是唐朝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但殿试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废除丞相制度B. 创立东厂C. 创立锦衣卫D. 创立内阁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

东厂、锦衣卫和内阁都是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和政治机构,但它们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

5.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实行八旗制度B. 创立军机处C. 创立东厂D. 创立锦衣卫答案:B解析:清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了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军事制度,东厂和锦衣卫则是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

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经典选择题解析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B.西欧日本开始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不正确的是",可以判断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词如"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即可判定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通过仔细审题,很容易发现C项与题干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题干中明确表明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而C项中是"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显然"动摇"与"丧失"互相矛盾。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经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2.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答题项"是原因("由于"),"主干语"是"转变"(从分散的抗英斗争→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从分散到联合)。 从"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北美抗英斗争从分散到联合的原因的理解;从"主干语"可知,本题还要求从民族独立的角度鉴别主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词暗示了要从中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又知道,美利坚民族要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此,"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联合起来,而"形成了统一的市场"(C项)只是民族形成的一个条件。D项能够包含A、B、C三项的内容。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是 A.资本主义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B.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根本特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根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所谓"特点",是指与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既指内在性质,也指外在形式。"根本特点"一般从本质上揭示或反映这一不同点。 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其中A项反映的是发展速度,B、 D两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两种必然现象,但都不能反映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特点。只有C项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4. 法国大革命中被列宁称为"用真正的革命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的行动指 A.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 B.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C.废除封建义务,把逃亡地主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 D.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解析:从题干中的"主干语"--"行动",再结合"限定语"和"答题项"可知,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要求区分选项中所示的四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哪一项是属于"摧毁……封建制度"的,凡是涉及"制度""政策"的,都需要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来分析。 解题时还需要明确的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是反封建的行动,但A、B、D三项都没有涉及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有C项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列宁的上述观点,容易造成误选。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5. 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在于 A.掠夺了各国人民 B.带来了深重灾难 C.加深了民族矛盾 D.破坏了传统经济 解析:从题干中的"限定语"--"19世纪"和"17世纪"两个不同时期,再结合"主干语"和"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侵略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把握情况。 解题时要注意17世纪与19世纪两个时期西方国家发展需要的不同。17世纪,西方国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需要的是资本,这一时期他们的掠夺仅限于货币,如对黄金的掠夺、奴隶贸易等(包含了A、B、C三项的内容)。而19世纪,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来满足其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侵略除造成包含A、B、C三项的影响外,还破坏了亚洲国家的传统经济。如果对历史阶段特征不清楚,容易造成误选。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6. 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解题思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是错误的。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但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所以B也是错误的。国际联盟是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秩序,因此根本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在成立之初也是由美国操纵的,并且发动了侵朝战争等,所以最初也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因此D也应排除。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其背景、概况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此类题的备选项所提示的比较角度。 7.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这两次会议都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因此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有关决议,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八大上没有提出改革开放。 【答案】A 【点拨】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8.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 【答案】D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9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化 ①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②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③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④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民主和科学 B.彻底废除旧制度 C.新思想新文化 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1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与"和平、民主、团结"两个口号的相似之处是 A.以巩固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B.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继续合作 C.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 12 .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与唐代的"庸"相似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13 .二战后,新加坡、韩国经济显著发展的共同经验是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协调发展 C.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D.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并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14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5 .促成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A.阶级利益的共同性 B.主要斗争对象的一致性 C.革命目的的共同性 D.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解析】 9 .A我国近代化最初是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开始的,五四运动后,又由无产阶级领导,所以④是错误的;中国的近代化从轻工业开始,欧美国家的近代化也是从轻工业开始,所以①是错误的。 10 .D民主和科学以及新文化的要求都是由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这三者都从不同方面掀起了反封建制度的斗争,但都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制度的要求。但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它们的共同要求。 11 .B抗战结束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完成,因此"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的提出不是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因此A项应排除。C、D两项只是抗战后中共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所以也应排除。 12 .B募役法是纳银代役,而庸是纳绢代役,所以二者同时以钱或物代替服役,因此二者相似。 13 .D此题中最具干扰性的是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B、C两项很显然是错误的。 14 .C此题既是比较型选择题,又是程度型选择题,B、C两项都是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但B项是部分内容,C项反映了其本质,是最主要的。 15 .B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两党虽然都是革命政党,但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革命的目的也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是反革命的,所以A、C两项应排除,而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只能是国共合作的条件,不是主要因素。 16.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