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夏练习

合集下载

【复习必备】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

【复习必备】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

《夏》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贮满()潺潺()芊芊()主宰( )匍匐( ) 黛色( ) 苦sè ( ) xuānlǜ( )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秘密的厚发。

B.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从“轻飞曼舞、蜂飞蝶舞、磅礴、希望、赞美、春华秋实、春花秋月、灵秀之气、旺盛活力”中任选4个词语写一段话。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4.“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人的哪几种感觉角度写夏之韵?5.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夏天的旋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模仿“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写出夏和冬。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呜及蝉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夏》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贮满()潺潺()芊芊()主宰( )匍匐( ) 黛色( ) 苦sè ( ) xuānlǜ( )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秘密的厚发。

B.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从“轻飞曼舞、蜂飞蝶舞、磅礴、希望、赞美、春华秋实、春花秋月、灵秀之气、旺盛活力”中任选4个词语写一段话。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经典1-1)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

(经典1-1)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

夏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给下列字组词:梁()粱()歉()镰()旋()淤()⎧⎨⎩⎧⎨⎩⎧⎨⎩2.在原文找出体现“五月人倍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看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________________4.模仿文中画线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句子。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的横线上,用相同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前进的瓜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6.“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 ú fú)前进的瓜秧,”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2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夏天紧张的旋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 夏练习(无答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 夏练习(无答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句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 夏练习(无答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句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 夏练习(无答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句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 夏练习(无答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夏一、默一默生字词páng bò( )黛.色( )匍匐..()芊芊..(. ) 迸.发( ) 主zǎi()..()澹澹苦sè()轻飞màn( )舞闲情yì()致二、读一读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为了体现夏天的旋律,作者先后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想一想1.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按照宏观勾勒、纵目远眺、细笔描绘、白描点染这四个镜头的分类,找出相关语段,品味每个镜头抓住那些景象,写出了夏哪方面的风采。

宏观勾勒:纵目远眺:细笔描绘:白描点染:2。

我们通过赏析镜头,充分领略到了夏的风采—-热烈厚重、丰腴饱满、活力蓬勃、紧张急促,那还有必要牵涉到春、秋的景物吗?四、练一练(一)(祥子)一出来,才晓得自己的错误。

天上那层灰气已散,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2021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夏练习无答案苏教版20210401148

2021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夏练习无答案苏教版20210401148

2021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夏练习无答案苏教版20210401148一、默一默生字词páng bò( ) 黛.色( ) 匍匐..( )芊芊..(. ) 迸.发( ) 主zǎi( ) ..( ) 澹澹苦sè( ) 轻飞màn( )舞闲情yì( )致二、读一读朗读课文摸索: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为了表达夏天的旋律,作者先后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突出表现了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感情?三、想一想1.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按照宏观勾勒、纵目眺望、细笔描画、白描点染这四个镜头的分类,找出相关语段,品味每个镜头抓住那些景象,写出了夏哪方面的风采。

宏观勾勒:纵目眺望:细笔描画:白描点染:2. 我们通过赏析镜头,充分领会到了夏的风采——烈火厚重、丰腴饱满、活力蓬勃、紧张急促,那还有必要牵涉到春、秋的景物吗?四、练一练(一)(祥子)一出来,才晓得自己的错误。

天上那层灰气已散,不甚憋闷了,但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那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看起来已没了人,道路看起来突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可怕。

——摘自老舍《骆驼祥子》摸索:1.用批注法在上面语段上做赏析。

2.这与《夏》第2节中描写的“夏”截然不同!什么缘故两位作家对夏的描写不一样呢?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情感呢?(二)背诵《三峡》。

七年级语文上册17夏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7夏练习苏教版

十七夏01积存运用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芊.芊( ) 黛.色( ) 轻飞曼.舞( )融.融( ) 匍匐..( )( ) 澹.澹( )春华.秋实( ) bèng()发主zǎi()zhù()藏闲情逸zhì() 磅bó()2.说明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2)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通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转动,在天地间升腾..。

(4)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3.(柳州模拟)以下句子中标点利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曾经写过一段文字,题目是《致文学》。

B.固然,海洋所能提供给咱们的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C.“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D.咱们是到图书馆去借书,仍是到资料室去查找资料?4.以下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麦浪翻腾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作者什么缘故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充满紧张、烈火、急促旋律的夏天呢?6.读下边两段文字,从语言形式上看,你感觉哪一段更符合写夏的紧张、急促的旋律?并说说理由。

①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人,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②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人,他们都弯着腰,个个都汗流满面,他们一心想着赶快收割;麦子运到场上来了,他们一心想着赶快打麦子。

7.认真琢磨下面两个语句的内容和写法,并以提供的材料为内容,在中间补写一个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夏》同步练习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夏》同步练习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7课《夏》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发髻B.千钧一发C.令人发指D.发现答案:D解析:分析:D项“发"读fā,其他都读fà。

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迸发(bènɡ)逸致(yì) 急促(cù)B.磅礴(bánɡ) 烘烤(hōnɡ) 主宰(zǎi)C.贮满(chù)崩紧(bēnɡ)沸腾(fèi)D.匍匐(pū) 黛色(dài)澹澹(dàn)答案:A解析:分析:B项中的“磅”应读pánɡ;C项中的“贮”应读zhù;D项中的“匍”应读pú.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一样。

(比喻喧嚣嘈杂)A.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B.大概,春日融融..C.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表明特征的记号)..的蜂蝶不见了.(柔和优美的舞蹈)D.轻飞曼舞....答案:D解析:分析:A项中“沸腾"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B项中“融融"形容暖和;C项中“标志"表明某种特征。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夏》练习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7《夏》练习苏教版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贮满()潺潺()芊芊()主宰( )匍匐( ) 黛色( ) 苦sè ( ) xuānlǜ( )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秘密的厚发。

B.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从“轻飞曼舞、蜂飞蝶舞、磅礴、希望、赞美、春华秋实、春花秋月、灵秀之气、旺盛活力”中任选4个词语写一段话。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4.“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人的哪几种感觉角度写夏之韵?5.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夏天的旋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模仿“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写出夏和冬。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默一默
生字词
páng bò( ) 黛.色( ) 匍匐
..( )
芊芊
..(. ) 迸.发( ) 主zǎi( ) ..( ) 澹澹
苦sâ( ) 轻飞màn( )舞闲情yì( )致
二、读一读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为了体现夏天的旋律,作者先后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想一想
1.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按照宏观勾勒、纵目远眺、细笔描绘、白描点染这四个镜头的分类,找出相关语段,品味每个镜头抓住那些景象,写出了夏哪方面的风采。

宏观勾勒:
纵目远眺:
细笔描绘:
白描点染:
2. 我们通过赏析镜头,充分领略到了夏的风采——热烈厚重、丰腴饱满、活力蓬勃、紧张急促,那还有必要牵涉到春、秋的景物吗?
四、练一练
(一)(祥子)一出来,才晓得自己的错误。

天上那层灰气已散,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摘自老舍《骆驼祥子》
思考:
1.用批注法在上面语段上做赏析。

2.这与《夏》第2节中描写的“夏”截然不同!为什么两位作家对夏的描写不一样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二)背诵《三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