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实验报告封面
【实验】【二组分固液系统相图的测定】

同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____二组分固液系统相图的测定___姓名:_________李健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1251654___________合作者:________靳凯___________院系:______材料科学与工程________专业班级:___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级2班___实验日期:________2014/5/6__________一、摘要:本实验采用热分析法来绘制铅-锡相图。
将系统加热熔融成均匀的液相,然后让系统缓慢冷却,得到时间对温度的步冷曲线,曲线的转折点温度和系统组成可确定相图上的一个点,本实验通过测定十个不同组分系统。
二、关键词:热分析法、步冷曲线、相变点温度、系统组成、相图三、内容简介:本实验测定含锡百分数为0、10%、15%、20%、35%、50%、62%、80%、95%、100%的铅锡混合样品的步冷曲线,读取步冷曲线上的相变点温度,以组成比对相变点温度作图得到相图。
四、实验原理:二组分固-液相图是描述体系温度与二组分组成之间关系的图形。
若二组分体系的两个组分在固相完全不溶,在液相可完全互溶,一般具有简单低共熔点,其相图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
根据相律,对于具有简单低共熔点的二组分体系,其相图可分为三个区域,即液相区、固液共存区和固相区。
绘制相图时,由步冷曲线法可以根据不同组成样品的相变温度(即凝固点)绘制出这三个区域的交界线—液相线,即图1(b)中的T1E和T2E,并找出低共熔点E所处的温度和液相组成。
步冷曲线法又称热分析法,是绘制相图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是将某种组成的样品加热至全部熔融,再均速冷却,测定冷却过程中样品的温度–时间关系,即步冷曲线。
根据步冷曲线上的温度转折点获得该组成的相变点温度。
(原理图)五、仪器和试剂SWKY-1型数字控温仪、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Pt-100热电阻温度传感器、配套软件、样品管(含试样)六、实验步骤:1、设置控温仪:打开控温仪、设置温度为380o C;2、计算机系统就绪:启动数据采集软件,设置参数:温度区间为50-350o C,采样时间为60mins;3、测定装置组装和调试:按装置要求连接好各部件,调节输出电压为3V。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小组成员:1453352 郭佳林 1453422 贺春森 1453442 刘美岑 1450051 万丽娟 1453208 王玮实验时间:2015年5月24日13:30——15:30实验地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力学实验中心【实验概述】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有关。
正确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对于了解物体转动规律,机械设计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物体的几何形状都是不规则的,难以直接用理论公式算出其转动惯量,只能借助于实验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在工程技术中,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IM-2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应用霍尔开关传感器结合计数计时多功能毫秒仪自动记录刚体在一定转矩作用下,转过π角位移的时刻,测定刚体转动时的角加速度和刚体的转动惯量。
因此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新方法,实验思路新颖、科学,测量数据精确,仪器结构合理,维护简单方便,是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新仪器。
【实验目的】1.了解多功能计数,计时毫秒仪实时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
2.用刚体转动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3.验证转动的平行轴定理。
4.验证刚体定轴转动惯量与外力矩无关。
【实验原理】1.转动力矩、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的关系系统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运动方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砝码下落时的运动方程为:即绳子的张力砝码与系统脱离后的运动方程(2)由方程(1)和(2)可得:(3)2.角速度的测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若在t1、t2时刻测得角位移θ1、θ2,则(5)(6)所以,由方程(5)和(6),可得:3.转动惯量J的理论公式1)设圆形试件,质量均匀分布,总质量为M,其对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J,外径为D1,,内径为D2,则2)平行轴定理:设转动体系的转动惯量为J0,当有M1的部分质量原理转轴平行移动d的距离后,则体系的转动惯量为:【实验器材】1.实验仪器IM-2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含霍尔开关传感器、计数计时多功能毫秒仪、一根细绳、一个质量为100g的砝码等,塔轮直径从下至上分别为30mm、40mm、50mm、60mm,载物台上的孔中心与圆盘中心的距离分别为40mm、80mm、120mm)(如下图)2.实验样品1)一个钢质圆环(内径为175mm,外径为215mm,质量为933g)2)两个钢质圆柱(直径为38mm,质量为400g)【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在桌面上放置IM-2转动惯量实验仪,并利用基座上的三颗调平螺钉,将仪器调平。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一、前言社会实践是大中学生们学习与实践社会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社会实践报告则是对于所参与实践项目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所获得经验与成长的反思。
为了规范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与提交,特编写此报告封面模板。
二、报告详情报告标题:社会实践报告学校:[学校名称]日期:[实践日期]参与学生:[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三、封面设计[在此处插入封面设计]封面设计可以在实践主题或学校的文化氛围上进行创作,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设计方案。
四、报告内容1. 引言在引言部分,学生可以写下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与目的的介绍,以及对于实践活动的期望与目标。
2. 实践项目概述在这一部分,学生应简要介绍所参与的实践项目,包括项目的主题、地点、时间以及实践的具体内容。
3. 实践经历与感悟学生在这一部分可以详细记录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同时,还可以加入对于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4. 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在这一部分展示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比如照片、视频、手工制品等。
同时,还可以附上相关的数据分析、调研报告等。
5. 结论与展望在这一部分,学生应该总结实践活动的成果与收获,并对未来的实践与学习提出展望和建议。
五、报告附件[在此处列举报告的附件内容,比如照片、调研报告等]六、致谢感谢指导教师对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支持,同时也感谢项目组成员的辛勤付出与合作。
七、声明本报告为本人独立完成,所引用的资料和信息均附有出处并符合学术诚信原则。
八、封底设计[在此处插入封底设计]封底设计可以包含对于实践活动的总结语、鼓励语、感谢语,以及学生的个人签名或照片等。
总结:本社会实践报告封面模板旨在规范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与提交,使其更加整洁美观且易于阅读。
学生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报告内容进行编写,同时可以参考封面设计的建议来进行个性化设计。
希望本模板能够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完整word)实验记录封面

(完整word)实验记录封面
实验概述
该实验记录详细记录了进行的实验的基本信息和实验目的。
实验信息
- 实验名称:[在此填写实验名称]
- 实验日期:[在此填写实验日期]
- 实验地点:[在此填写实验地点]
- 实验对象:[在此填写实验对象]
- 实验装置:[在此填写实验装置]
- 实验人员:[在此填写实验人员]
- 实验目的:[在此填写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1. [在此填写实验步骤]
2. [在此填写实验步骤]
3. [在此填写实验步骤]
4. [在此填写实验步骤]
5. [在此填写实验步骤]
6. [在此填写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在该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 [在此填写实验结果]
- [在此填写实验结果]
- [在此填写实验结果]
- [在此填写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分析:
- [在此填写实验分析]
- [在此填写实验分析]
- [在此填写实验分析]
- [在此填写实验分析]
结论
综上所述,该实验的实验结果表明了[在此填写结论]。
根据我们的实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此填写结论]。
讨论和建议
在该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讨论和建议的事项:
- [在此填写讨论和建议事项]
- [在此填写讨论和建议事项]
- [在此填写讨论和建议事项]
- [在此填写讨论和建议事项]
参考文献
[在此填写参考文献]。
岩体力学实验报告

岩体力学试验报告专业:姓名:学号:组次:同济大学岩体工程研究室二〇一三年九月试验一块体密度试验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记录:岩石块体密度量积法试验记录表项目编号: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三、回答问题1、岩石块体密度试验有哪几种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2、量积法试件应符合什么要求?3、含水率对块体密度有何影响?四、试验中的问题及对本次试验的意见和建议:五、成绩评定:岩石单轴抗压试验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记录: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记录表项目编号: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三、试件破坏形态(画草图)四、回答问题1、压力机上为何要配球型调节座?2、影响试验结果的试验因素有哪些?五、试验中的问题及对本次试验的意见和建议:六、成绩评定:试验三岩石抗拉强度(劈裂法)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记录:岩石单轴抗拉强度试验(劈裂法)记录表项目编号: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三、试件破坏形态(画草图)四、回答问题1、为何劈裂法试验可测得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2、影响试验结果的试验因素有哪些?五、试验中的问题及对本次试验的意见和建议:六、成绩评定:试验四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记录:岩石压缩变形记录表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三、绘制应力-纵向应变、横向应变-纵向应变关系图四、回答问题1、本试验的关键步骤有哪些?2、本试验对应变片的大小和粘贴方式有何要求?五、试验中的问题及对本次试验的意见和建议:六、成绩评定:试验五直剪试验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记录:直剪试验记录表项目编号:试验者:校核者:试验日期:三、绘制τ~σ关系曲线:四、试验成果分析:根据剪应力和法向应力绘制关系曲线,按库伦表达式确定相应的岩石抗剪强度参数。
五、回答问题1、直剪试验的特点是什么,其适用于哪类岩体?2、在剪切过程中为何会有扩容现象?六、试验中的问题及对本次试验的意见和建议七、成绩评定试验六三轴压缩强度试验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记录:(见记录表)岩石三轴压缩试验记录表项目编号:仪器编号:试验日期:试验者:计算者:校核者:三、试验破坏形态(画草图)四、τ~σ坐标图上绘制莫尔应力圆五、试验成果分析:根据库伦-莫尔强度理论确定岩石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参数。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封面、格式(附图片)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封面、格式(附图片)
社会实践报告
系部名称:
专业: ______
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 学号:____ 实践单位:
实践时间: 2012年--月--日至 2012 年--月--日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三、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
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
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
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封面及格式要求_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封面及格式要求_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封面设计要求:
1. 封面应包含实践报告的标题,字体大、醒目;
2. 封面上方可以添加实践活动的logo或相关图片;
3. 封面中应包含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的姓名;
4. 封面应美观、整洁,符合报告的主题和内容。
格式要求:
1. 报告页纸张为A4纸,字体为宋体或黑体,字号为小四;
2. 页面布局要合理,字数适中,段落分明;
3. 文字排版整齐,行间距适中;
4. 报告内容分为引言、实践活动简介、实践活动过程、实践反思、结语等部分;
5. 每一部分的标题要醒目,层次分明,可以使用加粗、居中、下划线等方式突出;
6. 实践活动简介部分应包含实践活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方式等相关信息;
7. 实践活动过程部分应详细描述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果;
8. 实践反思部分应结合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感悟,对自己的收获、成长、不足等进行深入思考;
9. 结语部分可以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0. 报告中的图片应清晰、美观,且与内容相符,可以作为实践活动的佐证;
11. 排版时注意段落的缩进,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空行,使得报告整体看起来美观、清晰。
备注:实践报告的封面和格式要求会有学校或老师的具体要求,可以参考学校提供的模板或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
以上为一般的参考要求。
同济大学传热实验-平板绕流换热系数

8 平板绕流换热系数测定一、目的了解空气纵掠平板时,沿平板表面的换热规律,测定空气纵掠平板时的局部换热系数,并绘制有关线图,以加深对对流换热的认识。
二、原理根据对流换热的原理,空气纵掠平板时,沿平板的局部换热系数x α可由下式决定:)(f x xx t t q -=α C m W ︒⋅2/式中x q 为物体表面某处的热流通量,2/m W 。
x t 为相应的表面温度,C ︒。
f t 为空气的温度,C ︒。
若用一个包覆有薄金属片的平板纵向插入风道中,空气纵向掠过平板时,测定金属片电加热功率,以及离平板前缘不同位置处金属薄片的表面温度,即可确定沿板长方向局部换热系数x α的变化。
在常热流边界条件下,空气纵掠平板时,沿板长的局部换热系数x α的改变,与壁温沿板长的变化有联系,因此存在着纵向导热。
由于壁温不同,向外界辐射散热也不同,为了准确地确定x α,必须考虑纵向导热和辐射散热的影响。
分析平板上金属薄片一微元长度dx 的热平衡式(如图1)。
在稳定情况下,则有:cd R cU cdout cdin g Q Q Q Q Q Q +++=+图1 微元片热平衡图式中g Q 为电流流过金属薄片微元段dx 的发热量,dx lUIdx b l b UI 22=δδ。
b 、δ为金属薄片的宽、厚度,I 为平板长度。
I 、U 为流过金属薄片的电流及电压降:cdin Q 为左侧导入热量,xs dx dtb δλ-; cdout Q 为右侧导出热量,dxx s dx dtb +-δλ; cU Q 为对流传给空气的热量,bdx t t f x x )(-α; R Q 为辐射散失的热量,[]44f x b T T bdx -σε;cd Q 为对平板体的导热量,若为绝热条件,则为零。
将以上各项代入热平衡式,可得局部换热系数表达式:[]fx f x b s x t t T T bl UI---+=442εσδλα (1)上式中U 、I 、t x 、t f 均可测试得到,但由于壁温t 随x 变化,只能用作图法求22dx td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