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芳毅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三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三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三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比较﹡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的智力成果可以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刻画反映出来。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问题上,理论界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它们分别来自新制度经济学家、旧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家。

由于三种代表性观点的边界刻画依据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对新制度经济学智力成果的描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边界刻画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新制度经济学的智力成果。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 新制度经济学家 旧制度经济学家 经济思想史家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如果我们把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比如成一把大伞的话,那么对新制度经济学边界的研究也就是要弄清楚这把伞下聚集了和正在聚集着哪些不同类别的智力成果。

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描画。

这些描画我们即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的文献中获得,也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对手旧制度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找到,还可以在经济思想史家的比较中识别。

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本文是以威廉姆森和芮切特(Rudolf Richter)的论述给出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威廉姆森和芮切特,一是因为他们是公认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二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在新制度经济学家中最具代表性。

而在旧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的标题下,我们详述了霍奇森(Geoffrey Hodgson)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界定。

霍奇森的界定之所以被作为旧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仅是因为他的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当代领军人物的地位,而且还因为霍奇森的观点基本代表 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官方”观点。

当然,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问题上少不了经济思想史家的观点。

而卢瑟福(Malcolm Rutherford)由于其既不隶属新制度经济学阵营,也不属于旧制度经济学派,并且,他一直从事旧制度经济学说史(1989年前)和新旧制度经济学比较(1989年后)研究,因此,在经济思想史家中, 他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刻画被作为经济思想史家的观点是合适的。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笔记第一讲、新制度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人的行为假定一、研究对象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制度。

经济理论的四大柱石:天赋要素、技术、偏好和制度。

二、为什么叫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代表人物:科斯、诺斯。

近代制度经济学:强调非市场力量,重视价值判断,而不重视实证分析,主张政府干预。

代表人物:康芒斯、加尔布雷思。

旧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提出“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的越高越能畅销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人们的挥霍性、炫耀性消费心理。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特征和核心范畴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特征:①用古典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②将制度作为经济变量,在传统经济学三大基石(天赋要素、技术、偏好)基础上引入制度③遵循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强调竞争条件下的自利会引到利他,竞争制度优于其他,在竞争社会里,个人可通过自由的个人活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④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运用的基本概念是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交易费用。

四、人的行为假定(1)人类动机是双重的。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人具有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双重性,既有个人财富最大化的追求,又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有限理性:指人类大脑中处理信息以及系统地阐述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上的局限性。

原因有: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掌握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头脑是稀缺资源,人的行为能力有限;从事活动搜集信息需要成本。

诺思的认识: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介绍

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介绍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揭示了互联 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对线上购物的 影响和推动。
共享办公空间的兴起
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帮助我们理 解共享办公空间在满足企业灵活 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优势。
讨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与挑战
1 缺乏精确预测
新制度经济学注重描述和解释,但在精确预测经济行为和结果方面仍面临困难。
2 复杂性和变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制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案例研究法
2
分析其对经济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特定案例,揭示制度变迁
和决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3
实证经济学方法
利用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验证新制度 经济学的假设和理论。
实证研究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应用
公司治理
实证研究揭示了不同公司治理 结构对公司绩效和股东权益的 影响。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使得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变得更加困难。
3 社会和文化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未充分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结Hale Waihona Puke 和总结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组织和制度对市场行为和经济结果 的影响。
市场竞争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了解 不同市场结构和竞争策略对经 济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公共政策
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和 评估不同政策对经济行为和结 果的影响。
案例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成功案例
电动汽车市场的崛起
新制度经济学揭示了政府激励措 施和产业组织对电动汽车市场的 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线上购物的兴起
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介 绍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专注于对经济组织和制度的研 究,以及它们对市场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5篇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5篇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5篇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新制度经济学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

系统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制度基本理论、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语言通俗、体例新颖。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起子20世纪60年代、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

在经济学内部,通过引入制度分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批评与改造,已经成为经济学方法-论新成果的主导方向之一。

“制度分析学派”也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主要的新学派之一。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是促进经济学向其他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例如,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推动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突破,推动了“新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

90年代初,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推动了我国“过渡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从90年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进一步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众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学习新制度经济学很好的基础教材,但是并非初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最好你能够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1998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1986年,M 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1986)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我看来,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行,更为敏锐的视角。

应用文-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应用文-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学分析一、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制度的经济含义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

历史上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都另有正式官名,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宰相制”在历经约1500年的时间里,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经历了起起伏伏。

那么“宰相制”的设立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下面,笔者就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宰相制”。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

以开创先例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管仲为例,管仲为相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军事和行政上都提出了相应的改变措施,并辅佐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我们可以看出,宰相的职权就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甚至可以说管仲才是真正治理国家的人,齐桓公只是发布公告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皇帝是剩余权益的所有者,而宰相只是一个打工者,只能领取俸禄。

皇帝听取宰相的意见,宰相对下边的大臣们进行统一的,有奖励有惩治。

当时宰相的一手遮天对于皇帝而言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相关成本。

因为,宰相将下面官员上报的信息全部汇总整合,得出结论,降低了皇帝的时间成本;宰相对汇总的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结论,为皇帝提出政策建议,这降低了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皇帝的决策成本;宰相就如同一个大管家,宰相的任务重于皇帝,皇帝就有时间做他自己的事情,只在公告和昭示的时候出现就可以,这就大大降低了皇帝的时间成本。

其次,在群臣之间,群臣的奏章交由宰相过目,不重要的事件由宰相全权处理,这就降低了大臣们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也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方面。

第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宰相制”的变革。

宰相能够一手遮天就在于他手上握有除皇帝以外的最高权力,最高权力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宰相拥有了权利就有了稀缺资源,于是宰相就获得了绝对优势。

一旦宰相拥有了绝对优势就会威胁皇权,同时为了争夺这种稀缺资源和绝对优势,在群臣之间就会形成竞争。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转型模式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转型模式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转型模式2012年06月25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文杂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柏林墙倒塌、中国改革开放演绎出世界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转型国家社会发展轨道的转换不仅是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也是战术策略选择的挑战,是制度体系“华丽的转身”,浓缩漫长的人类社会变迁于“惊险一跳”。

中国33年的改革已使国家治理走出计划经济集权体系的“政府全能主义”模式,迈向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发展轨道,然而,转型过程中的制度转换摩擦引发的经济衰退与秩序混乱是所有转型国家都必须正视的现实风险,如何在制度转换中继续保持秩序、持续增加改革动力对于进入到转型“深水期”的中国意义非比寻常。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有必要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中国社会的高效与和谐发展。

一、从集权到自由的转型:大爆炸、休克与陷阱1.激进转型的思想与“休克疗法”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央集权时代,以“全能政府”“有形之手”全面控制社会资源配置,取代市场机制、价值规律与供求竞争这只“无形之手”,这产生了两个直接效果。

其一、政府的作用被空前强化,从宏观到微观,贯穿社会各个层面,以政治中心形成了对经济、社会、思想的全面控制,导致转型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畸形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的整体失败。

其二、计划经济效率的持续衰减。

对此,科尔奈曾尖锐地指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宏观和微观供求之间普遍存在长期性失衡是资源约束型经济的典型现象,其关键性缺陷是国有财产制度的非人格化,并由此形成最普遍的“短缺”特征,形成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各类摩擦,导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是软预算约束,而造就软预算约束的原因则是表现为“善意”和“强制”规定的“从80年代末开始,以科尔奈为代表的东欧经济学家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Reformabili ty),其理论根据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效率追求之间的矛盾分析,认为前者所主张的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原则;经济上强弱团结原则;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长期利益保障等安全原则,与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制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广信事件再分析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广信事件再分析

券 和 实 业 等 方 面 “多有 建 树 ”, 却 唯 独 没 有 塑 造
出 信 托 公 司 “ 人 之 托 、 代 人 理 N- 的 核 心 竞 受 ”
方 面 ,在 分 权 化 条 件 下 ,地 方 政 府 有 着 追 求
争 力 ,成 为 全 能 混 合 型 的 “ 融 杂 货 铺 ”,严 重 金 违 背 了信 托 制 度 的 本 质 属 性 及 其 产 业 发 展 规 律 。
事 件 , 总 结 经 验 教 训 , 至 今 仍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广信 事 件分析 框 架总述
我 们 将 制 度 环 境 引入 “ 度 一 行 为 一 效 率 ” 制 分 析 框 架 , 可 知 信 托 公 司 发 展 存 在 外 在 激 励 约 束 ( 度 环 境 ) 和 内在 激 励 约 束 ( 度 安 排 ), 制 制 两 者 需 具 有 内 在 一 致 性 才 能 最 大 限 度 地 节 约 交 易 费 用 , 否 则 就 有 可 能 出现 制 度 效 率 递 减 。 同 时 , 我 们 可 将 信 托 公 司 视 为 一 个 制 度 系 统 (包
度 ,政 府 效 用 函数 对 信 托 业 发 展 路 径 影 响 显 著 , 因 此 需要 对 制 度 供 给 主 体 的 行 为 模 式 加 以 考 虑 。 只 有 从 以 上 几 个 方 面 入 手 , 才 有 助 于 全 面 深 入 地剖 析 广信 事件 。
等 系 统 性 缺 陷 , 难 以 形 成 一 个 多层 有 序 的 网 状 结 构 ,导 致 信 托 业 制 度 基 础 相 当 薄 弱 。 制 度 性
思 想战 线
21年第3 第3 卷№ 321 Vl6 0 0 期 6 , 0 o3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戎芳毅:中国“宰相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论文编号:AN3T20148440619目录一、选题原因目的及意义- 2 -二、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政策背景 - 5 -三、制度原始文本- 10 -四、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制度的经济含义 - 12 -五、制度颁布后带来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16 -六、制度的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17 -一、选题原因目的及意义宰相制自皇帝至西周就已经出现萌芽,一直到清朝时期,宰相制才真正走到尽头。

可是在宰相制存活的几千年的时间中,在历史长河中,宰相制一直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策存在在人们的视野中。

还从未研究这一政治制度的经济学意义。

因此,笔者将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重视这一政治制度,希望能给现代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带来一定助益。

本次选题的原因:(一)从历代把宰相制的定位来看,如表一:表一:丞相制在历朝历代的定位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宰相制”也叫“丞相制”在历朝历代都作为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还未将这一制度与经济挂钩,阐明其经济学意义。

因此,这也就是笔者为何选这一选题的原因,笔者将从全新的角度分析这一政治制度,解剖这一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学含义。

(二)从对“丞相制”的历史评价来看,也都把这一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在丞相制存在的约1500年间,丞相制经历了一些列变革,也是在古代制度中变革次数最多的一项制度,最终,丞相制度以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而消失。

历代皇帝都希望丞相可以辅佐自己处理朝中大小事务,但又害怕丞相一手遮天,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最终还是还是选择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历史学家对丞相制的评价大多是认为丞相制的设立是弊大于利的。

主流历史学家认为:丞相虽然分担了皇帝应该要处理的国家事务,减轻了皇帝负担,在特别时期还可以代替皇帝行使国家权力、统领军权,但是丞相容易勾结自己的党羽,以权谋私,甚至想一手遮天,这容易造成对皇帝的蒙蔽,对于皇权和国家来讲都是一种威胁。

但值得肯定的是,丞相制的存在减少了党派之争,减少了政治上的动乱。

无论历史学家对“丞相制”的评价如何,是好是坏,他们都只是说了“丞相制”对政治上的影响,未分析其经济学含义,未对这一制度的经济学含义进行评价。

笔者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政治制度,对这一政治制度进行经济学评价,再见丞相制之一制度的优劣。

选题的意义:选择这一题目,一方面是想介绍丞相制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兴衰,从历朝历代著名的宰相的事迹入手,站在新制度经济学的高度,俯瞰这一制度的经济学意义,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度剖析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经济学含义,从而给现代企业治理、公司治理、社会治理甚至是国家治理带来启发;另一方面,是想借助这一题目仅从丞相制这一制度入手,简单的谈谈中央高度集权与权力的下放的优劣,希望对当今社会相关类似的制度的构建有所帮助。

选择这一题目不仅是希望这一政治制度对企业的行政制度的设立有所启发和帮助,更是希望企业通过笔者的分析,对“丞相制”这一行政制度有经济学的的理解,从而在制定公司制度章程的时候提供良好的借鉴,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看待行政制度,将更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和谐的发展。

不仅如此,小则看企业,大则对社会和国家都将会有所启发,将会使社会和国家能够更加团结,更加具有凝聚力,有利于社火和谐和国家治理。

同时,也能够协调好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作为一项制度做好百姓与国家的“缓冲带”的作用,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有所帮助的。

为了能够使读者对本篇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将写作思路图绘制如下:二、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政策背景 由于“丞相制”这一制度贯穿春秋到元朝这一历史时期,因此,笔者将把各个朝代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说明在不同朝代下“丞相制”的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和时代背景。

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并对历朝历代丞相制度有更好的对比比较,笔者将这三大背景做成表格,以便读者进行阅读和分析比较。

表二:历朝历代丞相制的社会背景表三:历朝历代丞相制的时代背景表四:历朝历代丞相制的政策背景三、制度原始文本春秋战国时期: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在想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起来。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并且皇帝十分看好的。

《吕氏春秋.下贤》:“[魏文侯]见翟黄,踞于堂而与之言。

翟黄不说。

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

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朝时期:丞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丞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秦朝开始有了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位列三公,为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中央制度: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

汉朝时期:西汉前期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而在西汉,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

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

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内廷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

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东汉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职位虽高,却无实权。

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

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为其主管长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之佐。

尚书令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侍郎六人。

同时,东汉政府还设立三套监察机构,分别是中央的御史台、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隶校尉与地方的州刺史。

光武帝同时设立中常侍等宦官职务。

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权力,尚书则权高位低,同时也为之后的宦官乱政埋下隐忧。

汉献帝建安13年,曹操掌控下的朝政下令废除三公制,恢复汉初旧制,复设丞相,由曹操出任,军国大事一由丞相统任。

隋唐时期: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

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

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

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臣下避居该职,形同虚设,故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

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宫参政。

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买亡。

宋朝时期: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

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元朝时期: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

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

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

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

至元二十三年(1286),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

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

延祐七年(1320),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

叶顺铁木耳(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

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

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

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四、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制度的经济含义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

历史上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却都另有正式官名。

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宰相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秦朝才真正有了丞相的官职。

秦和西汉时的宰相指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职。

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但实权移至尚书台,由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

魏、晋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

南北朝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中权力最大者则是录尚书事。

隋代定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为宰相。

唐代时又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制令、封驳和执行的权力,是最高中枢机构。

唐太宗以后,又特派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明清两代喜欢以古官名尊称要职,所以往往称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为相,实际上自明洪武十三年废丞相后,已不再设相。

一般说来,由于君主集权的加强,宰相的权力即随之减轻。

宰相制在历经约1500年的时间里,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经历了起起伏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