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合集下载

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一、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新唐书·百官志》“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历代各有名称。

宰相制度起源于商朝,“尹”,正也,王委之以正天下,职掌与“相”接近,地位显赫。

周朝辅佐周王的是太宰,总揽一切政务,是政府机构的首脑。

春秋时期各国有相,身份为卿,相权也即为卿权,属于宗法贵族政治的范畴,各国名称各异,秦为庶长,楚为令尹,晋、鲁、郑也都有上卿执政,这是卿权势力强大的表现。

战国时,七国之中,只有楚国沿用春秋官制,仍称令尹,其它各国都设置相位,丞相权力极大,《荀子·王霸篇》:“相者,论列为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吕氏春秋·举难篇》:“相也者,百官之长也。

”相的职位虽然显赫,但非世袭,没有封邑,而由国王任意任免。

当时有三种类型的相:布衣之相、作为高级外交官的相、贵族之相。

这个时候,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第一,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三公制秦:丞相,“丞者,承也;相,助也”,起源于战国时秦国,秦武王二年,置丞相,上承天子之命,下为百官之长。

秦始皇建立秦国后,成为正式的官称。

秦为一相制,唐朝杜佑《通典》:“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

置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三者不是并列的。

《汉书·百官表》云: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并且很明确地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

”可见,御史大夫是卿,不是公。

俸禄也不同,秦丞相俸禄为万石,御史大夫为二千石,因此,秦宰相制度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官职,但没有三公。

丞相职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政务,权力很大,“宰相之职,无所不统”,“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宰相之职主要表现在辅弼天子和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两个方面, 他统率朝廷百官, 总领全国的军政财等大权.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宰相制度, 是一个联结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环节, 尤其是在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两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及宰相制度, 对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

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

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演变中, 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

其一、不断压抑相权, 以加强皇权。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位高权重, 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政治盛行, 相权往往能够与皇权相抗衡, 甚至皇帝有时都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由此可见宰相权力之大。

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落, 皇权逐渐强化。

明太祖明令罢宰相, 想从根本上消除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皇帝就这样通过各种方式侵夺相权, 加强皇权。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在战国时期,宰相主要是负责辅佐国君的重要职位。

当时宰相的选任是通过考试选拔的,被称为“举贤”,而之后的选任宰相改为由国君根据他们的忠诚和能力来确定。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宰相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秦朝的宰相称为丞相,是秦始皇身边的最高长官。

丞相的权力非常大,他拥有决策政务和制定政策的权力,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和财政事务。

然而,秦始皇死后,由于秦朝政权的不稳定,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宰相一职失去了其政治上的重要性。

随着汉朝的建立,宰相的制度再度恢复。

西汉时期,宰相的称号改为丞相,宰相被任命为皇帝政务的重要顾问,负责政治决策和政治施政的工作。

丞相的职责包括监察百官,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处理国内外大事等。

此外,丞相还与皇帝进行每天的政务商议和各种会议,他的职权与皇帝几近平等。

到了隋唐时期,宰相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唐朝宰相是天下事务的第一责任人,拥有最高的权力。

宰相不仅具有权力,还拥有独特的特权,如专用府第和印信等等。

到了宋代,宋朝的宰相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

宋朝时期,宰相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削弱,宰相无法直接参与决策。

这是因为宋朝皇帝设立了机构,如枢密院和政务堂等,宰相的决策权被这些机构剥夺。

此外,宰相的任命和罢免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必须经过议政和上达道路等程序。

到了明清时期,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衰落。

明代首先废除了丞相这一制度,而设立了内阁,由首辅和各部尚书组成,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明代的首辅虽然与宰相在职权上类似,但其权力受到更多的限制。

清代则进一步削弱了首辅的权力,皇帝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的集权,宰相的角色只是一个礼仪性的头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选任到任命,再到废除的过程。

随着历代封建政权的兴衰更替,宰相的地位和权力也随之变化。

总的来说,宰相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国家的重要决策者和政治顾问,对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秦朝。

宰相是国家政权中的最高官员,拥有极高的权力。

宰相制度的演变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秦朝、西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

在秦朝,宰相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负责国家的政务和军事。

然而,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宰相的地位逐渐丧失。

西汉时期,宰相的角色重新被强化。

西汉设立了丞相一职,丞相是皇帝的重要顾问,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丞相具有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职的掌握权,他在政务上具有相当大的权力,成为了皇帝的有力助手。

然而,在西汉后期,宰相的权力也逐渐下降,地方豪强的势力逐渐抬头,宰相的声望逐渐被削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

在这个时候,由于政权的分裂,宰相成为各个政权统治的实质性大权。

宰相执掌国家政务,处理重要的军事和外交事务。

北魏时期设立的侍中一职,成为了宰相的次要助手,共同负责国家决策。

然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也不断受到削弱。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宰相制度在唐朝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和巩固。

唐朝建立了官僚体制,设立了"宰相"和"宰相"两个重要职位。

宰相和宰相各负其责,在政务和军事上形成了相对分工的模式。

唐朝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顶峰,宰相成为了皇帝的重要幕僚和左膀右臂。

然而,随着唐朝的瓦解,宰相制度也逐渐走向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大幅度下降。

到了宋代,政治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宰相的角色逐渐弱化。

到了明清时期,宰相制度几乎完全废除,权力被皇帝直接集中掌握。

总的来说,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表明,宰相的地位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宰相制度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但也遭遇了衰落和废除的命运。

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政务和军事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宰相职位,用于协助君主处理国家政务。

随着秦朝的统一,宰相制度被废除,而由秦始皇直接掌握大权。

直到汉朝建立后,宰相制度才重新恢复,成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汉朝时期,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管理朝政,并出任国家的军事总指挥。

同时,他们担任皇上的贴膳官,负责具体的法律审判和政策制定。

在朝政方面,宰相主要负责决策和制定政策,对皇帝的施政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汉武帝时期,宰相的权力达到顶峰,同时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现象,宰相的地位开始受到一定的削弱。

随着汉朝的衰落,宰相的职位又一度被废除,直到三国时期才重新恢复。

三国时期的宰相职位,与汉朝时期相比,更加强调军事指挥的地位。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频繁战争,军事才能成为宰相的重要条件。

蜀汉的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宰相的典范,他在政务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使得蜀汉在三国时期短暂地维持了统一局面。

随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宰相的职责演变得更为复杂。

他们不仅需要协助皇帝决策和处理朝政,还要应对各种军事挑战和防范外敌。

然而,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南北朝时期的宰相职位不断更迭,权力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隋朝的统一,宰相制度又一次得到了恢复,但与之前的朝代相比,隋朝的宰相职位更加强调行政管理能力。

他们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协助皇帝制定各项政策,承担起国家管理的重任。

唐朝时期,宰相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负责国家的军事、法律、财政等方面的管理和决策。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混乱,导致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削弱。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国家都设有宰相职位,但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很难稳定下来。

到了宋朝,宰相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时期,宰相成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代表,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同时,宰相还担任了武将的职责,负责军事指挥和保卫国家的重任。

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相国与丞相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但没有正式的官名。

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较大,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的权力,建立了中朝制度,用尚书台来分割丞相的权力。

隋唐时期: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令为尚书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相权一分为三。

宋元时期: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元丰改制后,宰相的权力被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相权被削弱。

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明清时期:明朝初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沿袭明制,不设宰相,以内阁大学士协理政务。

宰相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其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一、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新唐书·百官志》“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历代各有名称。

宰相制度起源于商朝,“尹”,正也,王委之以正天下,职掌与“相”接近,地位显赫。

周朝辅佐周王的是太宰,总揽一切政务,是政府机构的首脑。

春秋时期各国有相,身份为卿,相权也即为卿权,属于宗法贵族政治的范畴,各国名称各异,秦为庶长,楚为令尹,晋、鲁、郑也都有上卿执政,这是卿权势力强大的表现。

战国时,七国之中,只有楚国沿用春秋官制,仍称令尹,其它各国都设置相位,丞相权力极大,《荀子·王霸篇》:“相者,论列为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吕氏春秋·举难篇》:“相也者,百官之长也。

”相的职位虽然显赫,但非世袭,没有封邑,而由国王任意任免。

当时有三种类型的相:布衣之相、作为高级外交官的相、贵族之相。

这个时候,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第一,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三公制秦:丞相,“丞者,承也;相,助也”,起源于战国时秦国,秦武王二年,置丞相,上承天子之命,下为百官之长。

秦始皇建立秦国后,成为正式的官称。

秦为一相制,唐朝杜佑《通典》:“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

置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三者不是并列的。

《汉书·百官表》云: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并且很明确地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

”可见,御史大夫是卿,不是公。

俸禄也不同,秦丞相俸禄为万石,御史大夫为二千石,因此,秦宰相制度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官职,但没有三公。

丞相职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政务,权力很大,“宰相之职,无所不统”,“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宰相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宰相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宰相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宰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宰相制度的作用是为君主出谋划策、实行政策、处理政务和咨询国家大事。

宰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些宰相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宰相被称为“相”,主要职责是辅佐周天子处理政务。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一个能够出谋划策的宰相,因此相对于周代,宰相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各国的宰相大多是统治者的家臣或宾客,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管仲,他的改革使得齐国强盛了起来。

3. 秦汉期间:随着统一的局面出现,宰相的地位又被压制了。

秦朝宰相对专制的秦始皇言听计从,而汉朝的宰相则被皇帝视为咨询机构,但其地位已非常有限。

4. 唐朝:宰相的地位得到了再次提高。

唐朝的宰相是皇帝重要的行政助手,同时也是皇帝与文人的中间人。

唐朝宰相的职掌包括符瑞、政务、治史、重宝等,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官员。

5. 宋朝:宰相逐渐变成了君主贞良的“谏望官”,他们负责对天子进行政治建言和出谋划策,此时的宰相已处于官僚体制之中。

而爆发的“靖康之变”则标志着
宰相制度进入了衰落期。

6. 明清时期:经历了明朝的官僚体系和清朝的“三公九卿”,宰相的地位更趋式微。

清朝的官僚制度由九卿、八辅、六部和三公构成,宰相则是在三公之下。

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进化,宰相制度已经逐渐消失。

今天的世界上,宰相的角色被各种形式的首相、总理等国家元首的助手所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阅读:2156 次我要评论(0) 收藏2011-7-3 9:32:46 分享到:0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

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一、萌芽期:黄帝至西周时期
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

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二、创立期:春秋至秦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

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三、鼎盛期:汉初至武帝时
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

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随之,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

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

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

四、调整期:魏晋至宋
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

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

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仅为名义上的宰相。

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

北魏、北齐时,因魏晋以来的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权柄尤重。

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

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

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

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

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

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

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

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

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

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五、衰落期:元至清末
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

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