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从老师们评课悟的: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高潮处的干脆收尾。
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
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1、第一部分:生指名读送别诗,其他学生仔细听、看、悟,读出诗人的感情,板书,然后自由读诗,三个环节简单完成,只作为一个引子。
2、第二部分修改较大:问题一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什么问题二你不懂得是什么引导质疑:洛阳亲友如相问是谁问谁什么事情洛阳亲友为什么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什么意思解决问题:借助注释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出示王昌龄的资料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资料问题三你读懂诗人的心情了吗怎么读懂的解决:抓诗眼联系背景了解诗人境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几次读应回旋而上:初读字音准,二读有音韵,三读懂大意,四读悟诗情,五读知诗人。
每次读都进一层。
3、第三部分结尾简洁配乐朗读:第一次读诗歌《阳关三叠》边塞诗陪激昂的乐曲尚待解决的问题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4、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
(预设3’)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
(两三位同学。
适当点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
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
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预设20’)1.解析试题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2.补充资料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
(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
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
“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乐纪小学郭忠碧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1 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齐读题目。
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3)简介作者: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2 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
[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注意节奏](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
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3 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 板书:寒“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
板书:孤(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后反思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
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从老师们评课悟的: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高潮处的干脆收尾。
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
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1、第一部分:生指名读送别诗,其他学生仔细听、看、悟,读出诗人的感情,板书,然后自由读诗,三个环节简单完成,只作为一个引子。
2、第二部分修改较大:问题一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什么问题二你不懂得是什么引导质疑:洛阳亲友如相问是谁问谁什么事情洛阳亲友为什么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什么意思解决问题:借助注释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出示王昌龄的资料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资料问题三你读懂诗人的心情了吗怎么读懂的解决:抓诗眼联系背景了解诗人境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几次读应回旋而上:初读字音准,二读有音韵,三读懂大意,四读悟诗情,五读知诗人。
每次读都进一层。
3、第三部分结尾简洁配乐朗读:第一次读诗歌《阳关三叠》边塞诗陪激昂的乐曲尚待解决的问题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4、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
而本首诗《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
大意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其中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
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大意是: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冰心”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
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并能通过平日课前背诵、日常积累过程进行一定的巩固。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怀。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是作者在被贬江宁,遇到途径此地的好友辛渐,挥笔写下的千古诗作。
但学生对王昌龄的了解仅限于《出塞》这样的边塞诗,并不深入,甚至还很片面。
因此,课前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王昌龄,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诗三首》在本单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营造氛围等方法体现出人物的品质,更与众不同的是,学生仅仅通过诗歌的表面意思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
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古诗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
(师生评价)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汇报交流:雨、江、楚山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来?过得好吗?为什么会被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诗人想表达什么?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么口信?(报平安) 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 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力量。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心 玉壶 (高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 遁(dùn)逃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上下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被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板书设计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 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