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概论2016
中外民俗文化概论

中外民俗文化概论 题目:安顺“八大民俗”之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恋习俗系 别 外 语 系专 业 10 英 本学 号 201005014032姓 名 王 玉2012 年5月28日安顺“八大民俗”之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丧习俗为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安顺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形象,推动黔中文化繁荣发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自2011年元月中旬以来,市委宣传办面向全市展开八大自然景观、八大人文景观、八大寺庙、八大民间艺术、八大民俗、市委八大景区、八大名人、八大名吃评选活动。
经宣传、投票、评审阶段,最终确定了这八个“八大”。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丧习俗,就是我们安顺八大民俗之一。
布衣族苗族仡佬族婚丧习俗,展现了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和独特的特色。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婚恋习俗1、布依族赶表:赶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寻觅配偶,交流感情的一种社交活动。
赶表多选择在喜事和农闲赶场天进行。
赶表时,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吹木叶和勒尤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当两相情愿,情投意合,并愿结为终身伴侣后,女方丢“把凭”作信物,男方告知父母,请媒人说合。
赶表歌有情歌、苦歌、逃婚歌、告状歌,歌词有九言、七言、五言、四言等。
2、苗族相月亮:相月亮是安顺苗族男女青年独有的社交风俗,因常在月夜进行而得名。
少年子弟暮夜,吹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每当农闲季节,星月交辉之夜,安顺苗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腰插笛箫,手携笙胡,漫游于乡郊苗寨旷野之上。
3、仡佬族婚俗:仡佬族新娘离家出嫁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媒人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叫“把门枋”。
出嫁前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去找回来,叫“追姑娘”。
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用清水洒向接亲的人叫“打湿亲”,以图吉利。
布依族苗族仡佬族丧葬习俗1、布依族丧葬: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民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其推荐教材为石应平编著的《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民俗学概论(绪论)

民俗学概论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 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因为 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民 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并了解与各种民俗有关的历史 背景和史学理论。
民俗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文化人类 学研究人类所创造和享用的一 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俗 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自然 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 一。在有的国家,民俗学被看 作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民俗学概论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是全面了 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增强 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 认识;二是系统学习民俗学的基本 理论,了解民俗学在中国和世界上 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掌握一些从事 民俗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理论与 方法。
民俗学概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 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 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 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学概论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 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这是英国文化 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 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 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 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 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民俗学概论 2、精神文化说。这也是英国 学者们的观点。在国际民俗学 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英国民 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 明了这种观点,它常常被人引 述: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在简要介绍了民俗的一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特别是对中外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进行深入的分类介绍。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与历史、地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掌握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
1.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上海
2.苑利、顾军著:《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北京
3.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山东
4.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山东
5.方澜、孙廷忠著:《中外民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连
6.石应平著:《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四川
7.阿克斯特尔著:《礼仪与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上海。
民俗概论(特征及社会功能)

(四)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 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 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 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 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 历史性的特征。 历史性的特征。
(五)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 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 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 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往往核心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 ‘“南甜 东辣、西酸” 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 上的地方特色。 上的地方特色。标志着我国饮食 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 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 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 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 徽菜,各有特点, 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 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民俗学》第3周课件 民俗学》 周课件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一)集体性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 集体性 ,又叫社会性 , 是指民俗在产生 、 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 集体 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
3、维系功能 、 民俗的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 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 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 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娱乐功能) 、调节功能(娱乐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 补偿等方式, 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 得到调剂的功能。 得到调剂的功能。
《中外民俗》课程教学及考核大纲

二、民间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民间诗歌的功能
第四节歌节、歌俗、歌手
一、歌节、歌俗的类型和演变过程
二、歌手的形成及表演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领会:
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民间诗歌的体式
民间诗歌的功能
第十一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常用型民间熟语和特用型民间熟语的分类。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熟识和掌握各类民俗事象,以及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认知和挖掘民俗资源;具有进行民俗研究、开发民俗旅游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本课程系统讲授了各类民俗现事象的主要内容,它们的产生、发展、变异及其在当前社会的形态。具体来说,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各类民俗事象的主要内容;各类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变异;中外民俗学发展史略和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
欢迎下载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中外民俗本科教学及考核大纲山东师范大学自考本科精品文档第一部分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第二部分综合考核部分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10第六章人生仪礼11第七章民俗信仰12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14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14第十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5第十一章民间语言16第十二章民间艺术17第十三章民间游戏娱乐19精品文档欢迎下载第十四章中国民俗学史略20第十五章外国民俗学概况21第十六章民俗学研究方法22三考核方式24四考试题型24第三部分有关考核大纲的说明及实施要求26一学分和学时26二使用教材27三对助学院校的要求27四关于考核方式的说明28精品文档欢迎下载第一部分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外民俗课程是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概说——民间、民俗、民俗学
第 一 讲
概 民说 俗 学民
间 、 民 俗 、
——
推荐阅读书目
董晓萍,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 论与方法》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 叶涛,《民俗学导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 亡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
主张利用民俗作为工具,开化民智、救 治时弊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
黄遵宪:中国民俗学的先驱 民俗具有难 以改变性和可以变异性的特征,初步形 成较为系统的民俗学理论
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表现
在创作革命童谣和弹词 ,章炳麟的《逐 满歌》,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秋瑾的 《精卫石》;
民俗学对人类学的依附关系形成。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了民俗 学:
俄苏的民俗学——争霸世界的需要
俄国的民俗学 :前期受到格林的理论影响, 后来接受了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继承了俄国民俗学:接受了古 典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与早期古典英美民俗学的相似 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面纱下重述了帝 国主义的中心观。
西方世界的民间
德国(民俗学产生的摇篮)的民
二
间
、
对应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时
民
也指分层社会中人口基数最大的一 部分
间
赫德尔首先是从民族精神开始入手
的
寻找民族精神的载体 ,由此他找到 民歌,民歌的创造者既是下层人民,
基本贡献——
将人类学理论中国化,力图创造一个中国 的神话系统,同时以文学研究吸纳人类学 理论。
重文献分析,在抗战期间于西南地区开始 注重收集口头文学。
《空乘实用中外民俗》绪论

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
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
社会制度民俗(如图0-4
所示的人生礼仪中的成年礼)
岁时节日民俗(如中国的
春节、端午节,西方的圣诞节、
万圣节等)
SUBTITLE
民间娱乐民俗等
第一节
二、民俗的类型
(二)社会民俗
14
社会制度民俗
成年礼
第一节
二、民俗的类型
(二)社会民俗
15
岁时节日民俗
21
民间语言是指口头语、俗语、谚语、方言等。
“八字没 一撇”
“吃老 本儿”
“蔫吧”
“老掉 牙”
第一节
二、民俗的类型
(四)语言民俗
22
民间文学是民间
口头传播的文学作品,如 汉族的“白蛇传”“梁山 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 等故事,日本的“桃太郎 的故事”、阿拉伯的“阿 拉丁与神灯”、英国的 “罗宾汉的传说”等。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长时间无微 不至地照顾生病的母亲,即使是一般寻常 人都难以做到,更何况是政务繁忙的一国 之君呢?从此,汉文帝对母亲的孝道成了 百姓学习的典范。
SUBTITLE
第一节
三、民俗的功能
25
(二)规范功能
保加利亚奇特婚俗 新娘涂白漆冬季出嫁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中的个人行为所起的约束和控制功能。在社 会生活中,社会规范包括法律、纪律、道德和民俗,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 的就是民俗文化中的规范。例如,结婚要遵守婚俗,交际要遵守礼俗等。
第一节
三、民俗的功能
23
(一)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对个人行为有着教育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帮助个人提升道德品质、获取知识经验、规范行为方式、汲取生存智慧 等。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民俗中,民俗可以给予人物质上 和精神上的丰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