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概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外民俗概论(课堂PPT)

中外民俗概论(课堂PPT)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激发旅 游者旅游动机,并可以被旅游业利 用,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 民风民俗现象。
15
1.2.3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 物质民俗 ❖ 社会民俗 ❖ 精神民俗 ❖ 语言民俗
16
17
18
1.2.4民风民俗旅游的特征

社会政治性

民族文化性

地域差异性

表现多样性

❖ 概念:广义和狭义
5
6
1.1.3 民俗
❖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 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 集体习惯。
7
8
9
1.1.4民族与民俗的关系
❖ 民族与民俗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 着不同的内容,但却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不同是形成民俗差异的关键,民俗是民 族的标志;民族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是 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
整合变异性
19
1.2.5 民风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历史功能

审美功能

教育功能

交流功能

娱乐功能
20
1.2.6 民风民俗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
❖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 民风民俗增强了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 民风民俗旅游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
21
22
10
11
1.2 民俗与旅游
❖ 1.2.1民俗旅游 ❖ 概念:民俗旅游时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
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 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某个特定 的地域或特定的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 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一种物质与精神 活动的总和。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00199中外民俗

00199中外民俗

00199中外民俗第1 章民俗概述1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风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3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

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4 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

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

5 礼俗,指礼仪习俗,即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

6 民俗旅游应该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

旅游有三大要素:主体、客体、介体。

旅游客体就是资源,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又由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等构成。

旅游者旅游考察的目标是我们进行旅游分类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是中国各地万花筒般的民俗风情的磁力所致,那么,他的旅游活动即为民俗旅游。

(2).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为民俗产品。

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入民俗旅游之列。

(3)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具有乡土性民族性、区域性、稳定性等特征,它的魅力在于独特—某地域(民族)内的民俗事象为本地域(民族)所专有;在于质朴—来自民间的泥土味、俚俗味;在于神秘—一不为外人所理解; 在于体现传统一一民间文化的积淀;在于氛围—其他环境无法创造。

(4)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

一方面旅游者到民俗旅是一种消费行为,但同时更是追求一种文化享受,国外游客到中国来品尝地方风味固然有“物欲”满足在里面,然而其主要动因还是欣赏中国各地博大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旅游地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是商业性的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游客消费民俗旅游产品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外民俗

中外民俗

第一章民俗概述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ld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rns)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

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

2、“民”、“俗”
(民:非官方;俗:与雅相对)
3、民俗内涵的变迁
4、民俗与民间文化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文 化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 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
5、系统的文化整体
6、民俗与官俗?
五、民俗的形成
经济的原因 政治的原因 地缘的原因 宗教的原因 语言的原因 心理的原因
六、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娱乐、宣泄、补偿) 5、历史功能
第二节 民俗学
一、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 事象的独立学科。
二、民俗学的学科定 交叉学科性质
三、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
俗学方法论;资料学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英国)、“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间文学说”(美国、苏联)、“传统 文化说”(西方)。
广义: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 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 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 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 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四、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俗学与人类学 2、民俗学与社会学 3、民俗学与民族学 4、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 5、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语 言学、宗教学等)
五、学习民俗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和发展
一、史前民俗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之前的民俗)
二、古代民俗
(夏朝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民 俗
一、“民俗”一词的出现

《中外民俗》第一章ppt课件

《中外民俗》第一章ppt课件
以说,民俗是旅游的重要内容。
图1-13 藏族酥油茶
二、民俗旅游的定义
目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类型。一般来说,民俗旅游属 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所吸引,离 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过程。
一、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文化,直观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在经济、 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特点,比较全面地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状况,也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气质特点。 旅游是 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 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者 来到旅游目的地,除了希望欣赏异地的风景外,他们 还想了解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观赏当地 的奇风异俗,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从而满足自己求 新、求奇的心理,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所
你对以上观点有何看法?民俗的规范功能和法律、法规、道德的规范功能有何异 同?举例说明。
三、民俗的功能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紧密地团结
在一起,保持着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不断变迁,但民俗作为一 种传承文化却世代相传,维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物质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
的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民俗、 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图1-8 安徽宏村民居
图1-7 日本料理
图1-9 乌篷船
二、民俗的分类 (二)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
指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涉 及个人、家庭、家族、乡里、民族乃至国家在 交往过程中所沿袭和传承的各种集体行为,主 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 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民俗等。

中外民俗概论2016

中外民俗概论2016

4、各家不同的民俗定义,大多言之成 理,持之有故,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 其中形成共识的有: (1)民俗的主体是群体而非个人。只有 当个体行为被集体所接受、仿效、传承,它 才能演变为民俗。 (2)民俗是一种特殊文化。 (3) 民俗事象具有模式性。民俗事象在 社会中一旦形成,就表现为民俗模式,成了 一个自控又自动的表演系统。
(三)历史性,民俗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形成的,显示出特定世代的痕迹。这种民 俗发展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特征, 叫做历史性。 (四)地方性,这是民俗的空间特征。民俗是 在特定环境中形成,受到特定地域的生产、 生活条件和地域关系的制约,不同程度地染 上了地方色彩。
(五)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是民俗在时 间上传承的连续性,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 在空间上伸展的蔓延性 (六)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一 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日常生活的 一部分。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展过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对民俗下的 定义: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 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 多类型的事象,是有比较稳定形式的事象, 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 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
2、陶立璠《民俗学概论》认为:民俗是 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种相沿成习 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 3、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 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 化和文化生活。
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民俗文化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础。 2、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 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3、中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民俗旅游资源

内容 : 是指可供旅游业发展利用和旅游者参观考察 的,由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或生活所形 成的具有传统性的民族文化,包括节庆游乐、婚丧 嫁娶、文娱体育、神话传说、宗教仪式、民间文学、 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雕刻绘画、建筑形式、民族 工艺、服装、饮食、待客礼仪等。 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特点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激发旅 游者旅游动机,并可以被旅游业利 用,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 民风民俗现象。
1.2.3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语言民俗
门当户对
1.2.4民风民俗旅游的特征


社会政治性
民族文化性 地域差异性 表现多样性 整合变异性
中外民俗概论
授课人: 刘秀珍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航空服务专业的同学为什么要学习 这门课?

意义?

目的?
第一章


概述
1.1 人种、民族与民俗
1.1.1人种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形体、肤色、头发、泪阜的深浅等遗传 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 谓的人种。
人种的分类

亚美人种 欧罗巴人种 赤道人种

人种分布图
1.1.2民族

阶段:原始社会阶梯式的部落、部落联盟和原始民族,进 入阶级社会的古代民族(前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民族。
概念:广义和狭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3 民俗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 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 文化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 的集体习惯。
民风民俗增强了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民风民俗旅游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
经济民俗
社会民俗
信仰民俗
游艺民俗
1.1.4民族与民俗的关系

民族与民俗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容, 但却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民族不同是形成民俗差异的关 键,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民族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是 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
1.2 民俗与旅游


1.2.1民俗旅游
概念:民俗旅游时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 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 前往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 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一种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1.2.5 民风民俗的社会文化功 能


历史功能
审美功能 教育功能 交流功能 娱乐功能
历史功能(以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为例)


夏商
西周
秦代

方上

西汉
黄肠 题凑

汉代砖石结构陵墓
唐代以山为陵
明清宝城宝顶
1.2.6 民风民俗在现代旅游中 的作用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