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学习详细资料教学备课资料课堂笔记学习复习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本资料整理目录

文本教学解读与建议单元导语

课文导读

明确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韩非子著作《韩非子》介绍阅读推荐

题材介绍——寓言故事课文导学

生字详解

二类字一类字

注意字音

字形提示

多音字

学法指导

本课学习建议

课文原文注释与翻译

分析评论

揭示道理

思考探究

难点探究

主题归纳

阅读感悟

主要内容概括

结构图示

主题解说

感悟心语

作业设计

写法借鉴——学写寓言故事

范例赏析及赏析

成语详解——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范例

方法点拨

怎样才能写好寓言

迁移运用

共渡难关

文后思考题

文本解读——文体特点

文本解读——语言表达

文本解读——插图解读

文本解读——情节内容

文本解读——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拓展延伸阅读——郑人买履

拓展延伸阅读——画蛇添足

课后好书推荐——《战国策》

了解寓言

厚积薄发——诚实名句

关于诚信的成语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导语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

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单元学习目标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15自相矛盾

课文导读

自相矛盾难立足,实事求是是根本。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

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法国著名诗人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寓言的特点与作用。本课选编的《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就讽刺了人们自作聪明、不实事求是的做法。

明确学习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难点]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6.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难点]

作者简介——韩非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

(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对韩非子的重视。但韩非子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生平简介:出身韩国贵族,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强国的计策,但未被采纳。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后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

主要成就: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韩非子》

著作《韩非子》介绍

《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学说编成。全书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等。

《韩非子》今存55篇,主要篇目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难韩》《说难》等。收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作品。其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韩非子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韩非子的著作,是他

逝世后,由后人辑集而成的。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阅读推荐

《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题材介绍——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设喻说理的寄托平台。《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不衰。韩非子寓言故事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广为流传,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独立性、现实性的艺术特点密不可分。韩非子的寓言常蕴含着深刻明切的哲理,他可以根据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出深刻的道理。

成语“自相矛盾”出自寓言“鬻矛与盾”(《难一·难势》),是韩非子矛盾学说的鲜明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

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同时为真。韩非子对于逻辑性有着严密的要求,虽然韩非子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课文导学

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盾,盾牌,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等的武器。《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精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故事,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吧。

生字详解

[弗] (fú)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

同音:伏形近:拂

字义:文言副词,不

组词:(弗去)(弗许)(自愧弗如)

[夫] (1) (fū)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

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

同音:服形近:天

字义:文言发语词fú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

造句:夫战,勇气也。

字歌识字:跌倒一老夫,月下白皮肤。老张手搀扶,路人皆赞扬。

夫(2)(fū)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夫子〕:a.旧时对学者的称呼;b.旧时称老师;

c.旧时称夫;d.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矛] (máo)

同音:毛造字:象形

繁体:矛易混:予

词性:名词成语:自相矛盾

巧记:说它柔,缺木头(“柔”去掉“木”)。

字歌:身披茅草,手握长矛。赋予使命,做到最好。

字义组词: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矛盾)(长矛)(矛头)(铁矛)(自相矛盾)

辨字:①茅(茅草)(三顾茅庐)

②予(给予)(赋予)

造句:班上有少数同学经常闹矛盾,影响团结。

运用: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

书写指导:第三笔横钩要长,稳住字的重心,最后一笔撇舒展。

[盾] (dùn)

同音:钝造字:象形

繁体:盾易混:眉

词性:名词短语:内部矛盾

巧记:像斤不是斤(厂十),它在“目”上存。

字歌:手持盾牌,两人遵循。木来读楯,走之逃遁。

字义组词:①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后盾)

②盾形的东西:(金盾)(银盾)

辨字:①质(质量)(优质)

②眉(眉毛)(喜上眉梢)

造句:盾牌是抵挡箭和长矛的较好的防护武器。

运用: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陆游

书写指导:第一撇宜短,竖稍长;“目”略长。

[誉] (yù)

同音:玉造字:形声

繁体:譽易混:举

词性:动/名短语:誉满全球

巧记:高“兴”地说(言)。

字谜:兴字头,下有言。名誉好,齐称赞。

字义组词:①称赞:(赞誉)(称誉)(毁誉)(誉称)(誉不绝口)

②名誉,名声荣誉特指好的名声:(誉满中外)(美誉)

辨字:①誊(誊写)(誊录)

②举(举世闻名)(举重若轻)

造句: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运用: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莎士比亚

书写指导:“兴”略扁宽,撇、捺伸展到位;“言”略窄。

[吾] (wú)

同音:吴造字:形声

繁体:吾易混:悟

词性:代词成语:支吾其词

巧记:有语无言。

字谜:看似五口人,实际就一个。以他为中心,工作易出错。字义组词——文言代词,我,我的:

(吾辈)(吾国)(吾师吾身)(三省吾身)(吾爱吾师)

辨字:①语(语言)(自言自语)

②悟(觉悟)(恍然大悟)

造句:吾辈不能躺在祖辈的业绩上,要不断开拓进取。

运用: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书写指导:上部横画间布白均匀,末横长而托上;下部扁。

二类字

wú fú fū

吾弗夫

一类字

máo dùn yù wú

矛盾誉吾

注意字音

“弗”读fú,;“吾”读wú

字形提示

自相(矛)盾中“矛”第二笔点不要漏写;“盾”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多音字

夫fú(逝者如斯夫) (夫天地者)

fū(农夫)(丈夫) (夫妻)

辨析:表示“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时,读fú,如,夫战,勇气也;表示“成年男子的通称“丈夫,跟‘妻""妇"相对时,读fū,如,渔夫、妹夫、姐夫、夫妇等夫等。

应yìng(回应)

yīng(应该)

例句:你应(yīng)该答应(yìng)他的请求。

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注意把握好停顿。

2.再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猜测字词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寓言的内容。

3.最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本课学习建议

1.学习时,先从读入手,借助书中的注释将课文内容读通读懂并简要地叙述故事情节(结合注释法)。

2.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寓言所阐述的道理。

课文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与翻译

15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卖。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在这里是“称赞、夸耀”的意思。

[之]:代词,指的是盾。

[曰]:说。

[吾]:我。

[莫]:没有什么。

[陷]:刺破,穿透。

〖译文〗: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他的。

〖译文〗: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有的人。

[以]:用。

[子]:代词,你。

[之]:的。

[何如]:怎么样。

〖译文〗: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其人

..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指卖盾和矛的人)。

[弗]:不。

[弗能]:不能。

[应]:回答。

〖译文〗:那人不能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不可]:不可能。

[与]:和。

[同世而立]:同时存在。

[立]:存在。

〖译文〗: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分析评论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揭示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思考探究

〖重点思考〗Q:楚人为什么不能回答那个人的问题?

〖深入理解〗答:他如果回答自己的矛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是假的;如果回答自己的矛不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是假的。所以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露出破绽,都不能自圆其说。

难点探究

Q:楚人为何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因为他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如果只是夸耀矛或只是夸耀盾都是可以的,但矛与盾是相互关联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疑难探究〗Q:你觉得这个楚国人说的话有不对的地方吗?

答:有。他在夸耀自己的盾时,忽略了矛的锋利;而在夸耀自己的矛时,又忽略了盾的坚固。这种逻辑是不对的,造成了自相矛盾的

局面。

〖重点〗〖考点〗Q:“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的尴尬局面。由此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主题归纳

主题: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抵触而被人问住无法自圆其说的事,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

阅读感悟

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写的是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盾和矛,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说话前后相抵触的局面的事。

结构图示

开始→夸耀盾和矛

高潮→无言以答

结局→揭示寓意

道理:办事要实事求是,做人要讲究分寸。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人过分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前后不一的道理。

感悟心语

说话、办事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世人皆知,可“自相矛盾”的事情却随处可见。我们不是常见到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广告,常听到言过其实的宣传吗?如果每个人在说话、做事之前都能“三思”,相信“自相矛”的事就会少很多。

作业设计

1.积累以“自”开头的成语。

2.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参考答案及点拨:

1.示例:自命不凡自圆其说自始至终自得其乐自怨自艾自惭形秽

2.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1)电视上播放的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会场上人声鼎沸,笑声轰鸣。主持人振臂高呼:“都不要讲话!”哦,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讲话。

(3)新刷的墙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准在此处涂画。”

写法借鉴——学写寓言故事

范例赏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赏析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人过分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简单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这个道理。

成语详解——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

不一致。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用法: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自相矛盾范例

1、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2、《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方法点拨

寓言故事,是指带有讽刺或劝诫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

Q: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寓言呢?

1.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寓言大多是以动植物(也可以是人)为主人公的,在文章中作者往往通过充分的想象,赋予它们人的特点和精神,通过它们的言行来反映人生百态,反映社会现象。

2.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好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幼、热爱劳动、不讲谎话,或者给大家讲一些

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规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3.要使“事”和“理”统一起来,恰到好处。

迁移运用

编写一个劝诫人们要“勤劳节约”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夫,因为他非常勤劳节约,所以大家送给了他一块匾,上面写了“勤劳节约”四个大字。

答案:二十年后,老农夫死了。他的家产让两个儿子平分了,就连那块匾也被分了。大儿子拿的是勤劳,小儿子拿的是节约。大儿子吃苦耐劳每天可以挣很多钱,但是他花掉的钱永远比挣的多。而小儿子却十分节俭,但他从来不干活。

几年后,两个儿子都穷困潦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节约缺一不可的道理。

共渡难关

下面加点的“之”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

2.吾盾之坚。吾矛之利。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答案:“之”字的意思分别是:

1.代词。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

3.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文后思考题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在弄懂意思的基础上,读好停顿。本文有几个长句,要注意停顿。如:“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指导朗读:这则寓言是文言文,语言简练,语意丰富。朗读时,要着重体现节奏的变化,通过正确的停顿、恰当的断句把文章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认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读好人物的语言,读出语气上的变化。

方法指导:先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注意把握好停顿和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边读边理解边背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