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重点

合集下载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绪论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针灸效应的机制●针灸的应用技术●实践及技能训练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电针<手针<艾灸】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5.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疾病新大郗穴(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压痛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

试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试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针刺耐受:9.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

2.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灸作用基础。

针灸作用技术、针灸作用基本特点、针灸作用影响因素及针灸效应及机制。

3.肯定疗效、提高疗效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临床是实验针灸学的生命所在。

4.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三大效应是针刺镇痛效应、免疫调节效应及针灸对器官功能的调整效应。

5.1983年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1984年第二届全国针灸麻学讨论会上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也正式成立。

6.穴位:是由神经、血管、肌肉、筋膜、肌腱等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构筑”。

7.根据穴位的所在部位可以将穴位分:(1)肌肉运动点;(2)浅表神经汇聚处;(3)神经丛上或表浅神经分支处。

8.穴位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和血管平滑肌有可能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9.针刺刺激神经时多引起麻感;针刺血管多引起痛感;针刺肌腱、骨膜多引起酸感;针刺肌肉多引起酸胀感。

10.穴位效应装置结构(1)肌梭中的梭内肌与手下感有关:(2)穴位局部小血管与针灸效应相关。

11.目前倾向认为针感和镇痛信号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递的;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出途径与神经反射性通路和神经-体液途径有关。

12.用现代思路说明针感的形成: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等环节。

针刺机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刺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二类,三类纤维上传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质形成针感,后索参与针感的维持。

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完整。

13.穴位病理反应的结构基础:(1)局部小动脉与穴区皮肤低电阻点有关;(2)局部循环不畅与穴位压痛有关;(3)局部血液循环与穴位皮下硬结有关。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与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得一门新兴学科;就是针灸学科一个新得分支;也就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得重要基础。

2、得气:就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得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就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得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得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得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得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起到一定得调节作用。

5、牵涉痛:就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得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得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得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得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就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与功能作用上所存在得差异。

7、针灸作用得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得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得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与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得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得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就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得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得针刺效应11、疼痛:就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得不愉快得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与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就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得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就是指能耐受疼痛得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就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得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得一种麻醉方法。

实验针灸学资料

实验针灸学资料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3、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

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

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

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3、学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

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

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

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
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17、时间效应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叫时间效应曲线。

1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19、针刺耐受: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或简称针刺耐受
2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灸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21、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的周期和顺序重复发生的变化。

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分为:7d节律,月节律,年节律)
22、疼痛: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

23、痛域:痛阈(痛反应阈):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24、耐痛域: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25、七种体外致痛物质:K+、H+、组织胺、Ach、SP(P物质)、5-HT、缓激肽
26、针刺麻醉:指用针刺止痛的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27、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28、针麻作用:辅助镇痛,镇静,抗肌肉牵拉反应,抗创伤性休克,抗手术感染,保护重要脏器,促进创伤修复。

30、吞噬能力: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31、吞噬指数: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32、针灸的抗炎作用:
针灸对炎症的渗出、变质、增生三大基本病理变化有一定调整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⑴针灸对渗出的影响:炎症渗出是局部血管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主动游出所致。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游出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

⑵针灸对变质的影响: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炎症过程中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的共同作用,造成局部组织的变质。

针灸可控制和缩小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质性病变。

⑶针灸对增生的影响:增生反应使损伤组织得以修复。

针灸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33、针刺退热的作用途径:
1.降低致热物质含量
⑴降低发热介质cAMP、PGE含量:
⑵降低生长抑素(SS)的含量:
2.提高有降温效应的物质含量
⑴提高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
⑵提高亮氨酸脑啡肽、神经降压素(NT)的含量:
3.对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整作用
电针能使正常家兔和致热原作用下的家兔POAH热敏神经元放电明显增加,冷敏神经元放电明显减少。

电针通过促进热敏神经元活动、抑制冷敏神经元活动,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进而体温趋向降低。

4.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整作用
针刺能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降低机体代谢率,使皮肤血流量增加,导致体温降低。

34、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脑电活动;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降低自由基水平,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抑制钙超载。

35、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对血管调节物质的影响。

36、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
37、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整体性,良性、双向性,功能性、早期性
38、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确立选题,建立假说;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科研设计;观察实验与验证;整理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撰写论文和发表。

39、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
40、选题的程序: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建立假说,确立选题,选题说明,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41、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42、实验设计的四原则:对照,随即,重复,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