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韦伯《经济通史》导读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探析

读书心得——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探析

读书心得——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探析一、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对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认为“对于这样一种历史概念,由于就其内容而言,指的是因其独特的个性而有意义的现象,所以不能按照“属加等差”的公式加以定义,而必须从历史实在中抽取个体部分,逐步整合而成。

”由此可见,他认为给资本主义精神下定义不是容易的事情,只能通过对历史事实进行抽象概括来完成。

根据韦伯在书中的表述,我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一)积累财富“切记,金钱具有滋生繁衍性。

钱能生钱,所生的钱又能再生,如此生生不息。

”“金钱越多,每次周转所生的钱也就越多,这样利润也就增长得越来越快。

谁要是杀死了一头育龄母猪,也就断绝了她的千秋万代子孙。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与金钱相关的精神,重视金钱的可再生性,重视追求财富和积累财富。

(二)理性主义“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最好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并且它能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立场中演绎出来。

”从中可知,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理性主义精神,一种把努力赚钱当作自己责任的理性伦理精神。

这种精神不同于前资本主义那种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等不合理的投机行为,也不同于农民为了只顾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合乎道义,节制合理的投资行为。

(三)天职观念“诚然我们今天对职业责任这一独特概念非常熟悉,然而它在现实中却又远非理所当然,它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重要的特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资本主义的文化的根本基础。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把赚钱当作天职的伦理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积累财富,不断向前发展,从而该变了一直以来西方占从属地位的世界格局。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和天职观念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亲和性,再加上诸如经济状况等其它因素的配合,便产生了欧洲现代工业资本主义。

”可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新教伦理中的职业劳动,系统的克己生活态度也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

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

从理性主题谈起——读《经济通史》后感“历史的撰写者并不是旁观者,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活动的一部分,因此需要看看他们自己是如何活动的。

”——费正清正如费正清所说,史学家对于历史的记述总是和自己有着某种关联的。

其实不仅是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是如此。

同样是论述资本主义,为什么亚当斯密以自由市场为前提,而马克思理论以剩余价值为核心呢?读他们的著作我们会知道,这与他们想要揭示的主题有关。

亚当斯密揭示个人的私欲是如何转化福利最大化的,而马克思想要论证资本以剥削劳动的事实以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必然规律。

那么马克斯韦伯呢?科恩在《马克斯韦伯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说:“韦伯选择把盈利取向的理性资本核算当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建制的一般前提,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兴趣展现经济形式理性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中的渗透。

”可是韦伯是如何具体论述的呢?根据前人的观点,有6个因素具有关键作用:正式的自由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交易、企业家对所有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经济生活的商业化、用于生产的理性的机器技术、法律的可计算的裁决和审判。

通过读《经济通史》可以知道,这6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也没有十分明显的先后出场顺序,但是他们是相互关联的,他们本身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这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而且一前三篇和第四篇为分界线。

前三篇题目分别是:家庭氏族村落和庄园、资本主义发展开始以前的工矿业、资本主义时期前的商业和交换,第四篇为资本主义的起源。

从题目就可以粗略地窥见,前三篇可以划为前资本主义时期,第四篇为资本主义起源时期。

在前三篇,韦伯已经分析过自由劳动力、零售市场、资本主义企业家对生产资料占有权的发展和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

当进入现代特别是现代机械技术出现,韦伯认为这些因素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清楚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历史发展之后,再来逐个分析就不会有割裂孤立、形而上学之嫌了。

而且既然是通史,就应该按照历史的发展来论述这些因素。

韦伯与经济史的理论问题——以《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学》为中心

韦伯与经济史的理论问题——以《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学》为中心
韦 伯 与 经 济 史 的 理论 问 题 ’
以 — 《 古 代 文 明 的 农 业 社 会 学 》 为 中 心
严 鹏
内 容提要
马 克 斯 ? 韦 伯 作 为 德 国 历 史 学 派 的 后 起 成 员 其 经 济 学 研 ,
究与
经济
史研


异 ,
面 临 着理论 与 历 史之 间 的 紧 张关 系 。
方 着 亦 德 史 学 法 论 墨 不 多
未 注 意韦 伯 与 国 历
派 G H (
er ma n
ri i s t o c al S cho ol )

的 理 论联 系 。 ③ 本 文 并 不 打算 从 古 代 经 济史 研 究 的 专 业 角 度 参 与 “ 古 史 现 代
化”
问题的争论 , ?
亦不打算分析韦 伯古史 理论 的 细节 与正误 ,
身 可 视 为 1 9 世 纪 9 0 年 代 德 国 学 界 “ 古 史 现代 化 ” 论 辩 的 延 续 。 ? 约 翰 ? 拉
夫 ( Joh n Lo ve ) 则 注 重 从 韦 伯 的 古 史 研 究 中 挖 掘 韦 伯 的 古 代 资 本 主 义 理



樊 兆鸣从
" 脱社会 学化 ”
关 键 词 马 - 克 斯 ? 韦 伯 经 济 史 理 论 经 济 - 社 会 史 方 法 论 德 国
历 史 学 派
在经济 史研 究 中 历史 与 理论 之 间 的 张 力 始 终 困 扰 着 这 一 学 科 的 发展


其 关 键性 的 问 题又 可 以 被 归 纳 为 : ( 1 ) 现 代 经 济 学 术 语 是 否 适 用 于 描 述 历

韦伯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问题上的理论比较及现实意义

韦伯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问题上的理论比较及现实意义
致加 尔文 派教徒 在俗 世里 刻苦 工作 , 累积 金钱 , 然后 以他 们在俗 世 的成 功 作 为他 们 是 上 帝 选 民的证 明 。 最终 , 这套 心理机 制 果 真 产 生 了创 造 财 富 以及促 进 各行 业发展 的 资本 主义 精 神 。所 以韦 伯认 为 : 在历 史 的机缘下 , 尔文 教 派 和所 谓 的资 本 主 义 精 神 具 加
马 克斯 ・ 韦伯 的理论 是社会 学思 想史上 的一 朵 奇 葩 , 秉承 “ 他 西方 文 明之子 ” 的身 份对 世 界各 大 宗 教 进行 了 比较 研究 , 从 宗 教 文化 对 社会 经 济 结 构 并 的形成 及发 展相互 作 用 的新 颖 视 角 , 出 了一 系 列 提 极富 现 实 意 义 的 问题 。《 教 伦 理 与 资 本 主 义 精 新 神》 这部 名著 在韦 伯庞 大 的思 想 体 系 中有 开路 先 锋 之功 , 韦伯在 其 中对现 代资本 主义 文化 , 即西方 市场 经济 条件下 的宗 教 、 德 因素 对 资本 主义 经济 兴 起 道 与发 展 的世 俗理 性 的关 系做 了深刻 阐述 。而卡 尔 ・ 马 克思亦 曾在 《 本 论》 著 作 中 对 资本 主义 的兴 资 等 起 与发展做 过 系统而 深入 的研 究 。两者 的理论 既有 联系, 又有 区别 。其 后 学 者对 两 者 学说 的 比较 与争 论使 这两位 l 纪 社 会学 领 域 的 思想 巨匠 的理 论 9世
论” 。这 一理论 与马克 思对 资本 主义 兴起 和 发 展 问题 上 的 解释 在 历 史观 、 值 观 和 对 现代 化 的 批 价
判上 既有联 系 , 有 区别 。 两者 的思想在 此 问题 上 的争 鸣与 融合 对 于全 球 化背 景 下 资本 主 义 的发 也

黄金卷04(原卷版)4

黄金卷04(原卷版)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狩猎经济是以杀害其他生命来满足人类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敌人的一种原始经济。

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

该学者意在()A.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B.宣扬多元一体发展理念C.强调文明产生的条件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如表是秦朝律法中的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秦朝的社会治理()A.依托法律的实用性B.强调执法的严苛性C.突出伦理秩序建设D.重视等级的森严性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

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4.根据下图信息,可知()A.金元思想转型与唐宋时的思想转型有共通之处B.程朱理学发展为宋代以后主流学术是偶然现象C.金元时期与唐宋时期的学术思想内容完全相同D.金元时期进士科目经历了从经义到策论的历程5.有学者统计,宋元时期中国肥料种类计有46种,明清时期超过100种,《徐光启手记·广粪壤》即记载肥料107种。

作物生产中肥料施用量也逐渐增大,清末太湖地区稻作生产中,肥料与用工比重由明代的1:2.65提增到1:1。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农业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B.土地质量得到了普遍改善C.土地投入远远高于其效益D.劳动力的投入量逐渐减少6.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下表所示)。

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7.国民政府某高官认为:江西环境最利于共产党发展……民国以来,江西遭受军阀的摧残,为各省之冠。

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把马克斯·韦伯说成是文化决定论者,现在看来已是最为肤浅的学术判断和思想偏见之一了。

如果稍稍系统地了解一下韦伯的理论框架和经验主义的比较结构分析,大概都会得出帕森斯那样的结论,就是说,韦伯思想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他如何看待观念因素和经济因素各自的相对重要性,而在于他分析社会行为系统的方法,因为在这个系统中,对行为发挥了影响的不光是经济力量,而且还有理想和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韦伯首先将价值观在决定人类社会行为时的作用问题提到了理论高度。

一、现代资本主义的观念源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个理论高度的首要标志,它标志着一个推陈出新的“韦伯命题”——新教有一种“伦理”而资本主义有一种“精神”,正是这种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空前的文明成就与这种“精神”的巨大内驱力是密不可分的。

应当立刻补充说明的是,韦伯这里着眼的是现代性问题,这个现代性的核心则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现象,而且是西方的现代资本主义现象,由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是西方特有的现象,所以现代资本主义也只能是现代西方特有的现象,它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于任何其他地方、其他时代。

我们今天似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指出这个“韦伯命题”的不完善性,日本、印度、拉美甚至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过程或可为证。

但这几乎无.损于该命题的方法论生命力,因为百年来的学术争论和研究表明,这个里程碑式的命题具有高度的扩展潜力和启示价值,但这是另外一个论说题目了,本文不赘。

有现代性,在逻辑上说就有前现代性。

对此,韦伯作出了一个著名区分,即“传统型”资本主义和“现代型”资本主义的区分,这个区分的意义可以说非同寻常,它颠覆了以往对资本主义的一切基本阐释,并第一次为全面理解现代性和谨慎预见未来提出了一套结构分析方法。

更令人着迷的是,这套方法至今仍然富有解释力。

按照我们在知识与思想的封闭状态下形成的一般理解,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者诸要素的经济合成作用在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这历史便会要求并最终实际突破现存制度形态和观念体系的约束,由此跃上一个新台阶,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以及随后的整个西欧则登峰造极地证明了这个诸阶段论的发展模式。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述马克斯·韦伯及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背景与影响。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那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都经历巨大变革的时代。

资本主义的崛起、工业革命的推进以及宗教信仰的多样化都对韦伯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韦伯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经典之作。

该书首次出版于1904-1905年,是韦伯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伦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特别是加尔文宗的预定论和禁欲主义,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强调了个人在职业生活中的责任感、勤奋和节俭等品质,这些品质在新教伦理中被视为是神圣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书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宗教、伦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韦伯的这部作品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现代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时,韦伯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不应忽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重要性。

他也警示我们,过度的物质追求可能会导致精神的空虚和社会的失衡。

因此,韦伯的思想不仅是对历史的研究,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指引。

2、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分析韦伯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方法论及其思想内涵。

通过对韦伯的这部经典著作进行细致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他如何运用独特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韦伯个人学术贡献的认识,还能为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启示。

读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读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读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09社会李岩 20093120911.对旧思想体系的挑战与整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一系列宗教—经济论文集的开山之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表于1904 至1905 年,正是资本主义如日中天的成熟发展阶段,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欧)都沉醉在资本主义的辉煌中。

许多思想家都试图探寻资本主义(这里指的是欧美的资本主义模式)成功的原因。

而韦伯则独树一帜地从宗教的角度,第一次系统论证了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

以往人们把资本主义的兴起主要归因于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方式,因而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二,历史进化论(马克思的解释):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因素。

以上这两种解释都是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宏观社会环境的变迁解释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的。

而韦伯则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更具有其内在的精神特性,而这种精神特性是欧美所特有的。

韦伯在《新教伦理》的前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是自古即有而且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只有西方世界赋予了资本主义以理性的意义,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

西方独特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不仅源于经济与技术、政治与法律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西方独特的理性主义精神。

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

这种理性主义的精神特质,用韦伯的话来说,就是“特定的讲求方法的理性的一种生活样式”。

韦伯认为,西方的理性主义是由基督教新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尤其是加尔文教的“上帝预选说”和“天职观”。

“上帝预选说”摈弃了天定受永死,而且教徒的这种状态是无法改变的。

为了确定自己得到救赎,个人必须孜孜不倦地劳动,在现世“增加神的荣耀”(亦即“天职观”)。

这种天职观,要求个人将此世的生涯完全理性化。

而这种理性化,塑造了早期资本家的禁欲性格。

这种禁欲的性格,为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带来了勤俭、节制、孜孜不倦的市民阶级的企业家,以及即使工资低廉仍冷静、有良心、工作能力特强、坚信劳动乃为神所喜的人生目的的劳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斯·韦伯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韦伯《经济通史》导读’伊拉.科恩(Ira ]. Cohen)一、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和马克斯·韦伯著作中的理性主题众所周知,“在很多主要方面,韦伯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的描述是一致的,"(Zeitlin,1981;129),因此,韦伯也被称作“资产阶级的马克思”。

这种泛泛的比较既包含了正确的因素,也存在着某种歪曲.一方面,毫无疑问,韦伯深知为马克思及其后继者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的黑暗面;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休观点,与马克思的著作并没有多少具体的联系。

特别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说韦伯在很多方面赞同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特征的描述,主要指韦伯接受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地位.马克思正是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剥削,从而解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

尽管韦伯确实强调了雇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关系,但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韦伯的现代资本主义概念的核心内容。

说韦伯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马克思”,意思是说,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前提是自山市场竞争。

虽然自由市场在韦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他并不像亚当·斯密及其后继者那样,把市场的运作看作其现代资本主义描述的支点。

韦伯的著作清晰地表现出他所受到的来自斯密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对韦伯影响更紧密的一个来源是维尔纳·桑巴特,终其一生,韦伯对桑巴特的著作都是批判性地接受的。

然而,韦伯与桑巴特的观点也有着巨大的差别(Roth,19716;239)。

因此,似乎难以想象韦伯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直接来源于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尽管在韦伯生活的年代,桑巴特的这本著作在德国学界广受赞誉。

无论是对于理解韦伯在《经济通史》中的分析,还是为了更一般地引用韦伯的著作,作为当代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们衡量自身工作的一个经典性的基准,了解以下这个意义深远的理论问题会很有帮助:韦伯是怎样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的?为什么他会这么看?韦伯著作中的理性主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应首先认识到,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整体看法,是受其主题兴趣的影响的,这种主题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远远地超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而涵盖了整个西方文明。

这些主题或“价值相关”的兴趣.不仅包含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特性,还涵盖了其文化特征这并不奇怪。

因为,对韦伯来说,经济、文化或者其他方面没有哪一个因素能单独推动历史的发展。

相反,韦伯方法论的基础是特殊经济动机~一(已经)不仅处处影响和改变满足文化的需求和偏好的模式,而且影响着其内容。

即使在最主观的方面,也是如此.来自社会关系、建制和受物质利益制约的集团的间接影响,无一例外地扩展到文化的每个角落…经常是潜移默化的).一…另一方面,形成某一历史特定文化所有的活动和情景又影响着物质需要的形成和满足、利益集团的整体性及其实施的权力类型。

这样它们就会再影响到“经济发展”过程(1949165-66) 韦伯的综合主题兴趣的最具一般性特征,与对空前地渗透到现代西方文明的所有制序((institutional orders)和文化生活方式中的某一特定理性有关。

从韦伯学术著作的整体上来看,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这种理性的渗透对西方文明中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

韦伯对这些生活方式的总休特征是这样概括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和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最主要是因为“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我们时代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遁入直接的或个人之问关系的友爱之中(1946c,155)那么,韦伯所说作为现代西方世界特征的理性和理智到底是指什么?问题的核心与精确计算和抽象原理的技术手段用于达到相同的固定目的有关。

照韦伯看来,这种形式理性成了所有实体伦理价值(sub-stantive ethical value)中的文化力量。

基于理智的计算而非精神或道德信仰这种理性主义的渗透已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以至于不能再通过寄希望于精神观念把美德带到一个充满善与正义的世界。

人类只须认识到,这个人类社会是自发实践的产物。

因而,西方世界就被祛魅了。

韦伯认为,作为理智、理性和现代西方世界祛魅的结果,人类已从自然生命的有机链中解放出来.而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是受世界上的几大宗教所控制的。

现在,手段与目的的抽象计算,完全代替了所有对激情和痛苦的考虑。

然而,所追求的诸种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本身,常常是自相矛盾和相互对立的。

因此,韦伯写in:作为不完美、非正义、痛苦、罪恶、徒劳无益之载体的文化,显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从一个纯伦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以神的“意义”这一宗教假设来判断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看上去就会是支离破碎和无甚价值(19466:357),这个结论将韦伯置于与古典的和当代社会思想中的主流学派截然对立的位置。

早期的思想家如孔德(Comte )、马克思、斯宾塞(Spen-cer),涂尔干以及他们的现代继承者如帕森斯(Parsons)、华勒斯坦和哈贝马斯(Habermas)都对启蒙运动抱有某种信念,认定历史肯定会为西方文明或整个世界带来美德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韦伯则对此信念质疑。

在韦伯看来,一个根本的不幸在于,我们必须在渗透到我们文明的各种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理性所设定的环境中生活,从而构建了一个“像铁一样坚固房子”,看来没有什么能够逃脱得了这座房子.在以前的历史时代中源于神灵的伦理信心已一去不复返了。

企如韦伯所观察到那样,启蒙运动所导致的乐观主义已经衰落,如今只剩下铁笼里的黑暗。

资本主义的各种建制:工业企业的经济形式理性在《经济通史》中,韦伯关注的斑点不是现代文化的本质和发展。

从韦伯宏大视角的性质来说,现代西方世界所特有的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理性,不仅渗透到了文化生活中,而且几乎渗透到了每一种资本主义制序(institutional order)的运作模式之中。

本文讨论的这种制序,就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

那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的是,正如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前提分析所得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实质,以及亚当·斯密以自由竞争市场为前提强调可以通过个人对财富的贪心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一样,韦伯也把进一步发展渗透到西方世界中的某一理性主义的方式看作他分析现代资本主X制序的前提。

下面的讨论,就旨在韦伯的理性主体的背景下解释韦伯的现代资本主义概念。

大部分对韦伯的现代资本主义观点的评论,都从他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本质机器形成开始的.也有时是在评论的结尾处提到。

然而,《经济通史》所要说明的却是,韦伯的现代资本主义概念,不仅包含了资产阶级企业家盈利取向的生活方式,而且包含了为企业家追求其目标提供背景的经济制序。

这并不意味着韦伯认为,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与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序分析,某一个更为重要,或者在经验上一个比另一个更优先。

仔细研读过《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通史》以后,就会发现,这两本书都在这两个方向作了不同程度的强调但既然本文着重讨论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建制构成,接下来我们首先将要讨论韦伯是如何概念化现代资本主义的.假定在所有非习惯性的社会行动中都有主观取向,这是韦伯方法的一个基本要点。

这一假设使得很多评论都围绕理性主题进行,强调韦伯独特的现代理性形式的特征,以及这种理性通过个人活动引导了社会行为.这就是工具理性(zweckrational)取向(1968:24)。

但从《经济通史》和其他地方可以看出,韦伯的大部分历史社会分析,并不拘泥于一串干瘪的由分散个体完成的短期社会行为;相反,他把绝大部分分析集中到大规模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行为模式、统治模式(modeof domination)和文化生活方式上。

由此看来,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典型的制序(institutional orders)之一如何在行为模式中把握韦伯的理性主题,是经常摆在韦伯派评论家面前的潜在问题。

这些行为模式是在大规模的社会集团层次上表现出来的。

斯蒂芬·卡尔伯格(Stephan Kalberg)似乎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构造了一个四重的与社会集团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模式有关的理性取向分类。

尽管这个分类是重新建构的,并因而不能在韦伯的原著中明确地找到,但通过深人阅读韦伯的作品,还是可以不断地发现线索,以证明卡尔伯格结论的正确性。

卡尔伯格指出((1980:1148),我们必须认识到,理性是韦伯的一个基本术语,但自启蒙运动以降,理性不单单与西方文明内在的行为模式相联系。

按照韦伯的观点,存在适应于几乎所有文明社会行为的不同类型的理性。

因此,韦伯对非西方文明的广泛比较分析,辨识出了许多不同的理性取向.但在某些方面,这些理性取向却与空前渗透到现代西方世界的理性有所不同从这一起点出发,卡尔伯格在社会集团和建制的层面上,引申出了理性行动的四种典型模式。

在此,我将不讨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类型(参Kalberg, 1980: 1151-55)。

实践理性是指实用的自身利益,它并不仅存在于西方文明中。

纯粹理性也并不直接引人行为模式。

与此相关联的且有用的另外两种理性是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和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实质理性直接决定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价值基设(value postulates)丛(constellations)有关的行为模式的次序。

但是,在任何事件中,实质理性取向都不会在单纯的手段一目的基础上构成行动模式的次序。

就终极的观点而言,实质理性总是存在的.从实质理性的观点来看,资本家或者官员的计算都是非理性的(Ka16erg,1980:1155-57).另一方面,形式理性却肯定了计算的作用,把它既作为手段,也作为目的,以获得普遍适用的抽象法规、法律和规则等。

就计算渗透到一种制序的行为模式的程度而言,决策并不考虑个体的特点和其他的任何任意性适用标准(Kalberg,1980:1158-59)。

与韦伯研究的其实质理性只包含在某些关键建制((critical institu-tons)和制序(institutional orders)中的其他文明相反,只有在西方文明中,才会存在展示着有形式理性取向的行为模式的一系列建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韦伯所说的前所未有的西方独特的行为模式的整体特征按照普遍适用的抽象原则,以最精确的方式计算目的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建制是独特的。

对西方世界行为的模式化了的常规性之形式理性特征的广泛关注,在帮助我们理解某些具体运行的建制和制序方面,起不到很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