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俗与酒礼
第章酒俗与酒礼分析

四、迎宾待友之饮
中国人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要饮“接风酒”、“洗尘 酒”;朋友别离,要饮“送行酒”。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 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 华
文敬 回敬 互敬 代饮 罚酒
五、出师祝捷之饮
升迁、调离、升学、就职以及工作上取得成就之时,都要举 办酒宴庆贺。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 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 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祈毕,垣订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 巧”,形成七夕酒俗,代代相承 。
中秋
赏月饮酒
清《帝京岁时记胜》:八月中秋,“时品”饮 “桂花东酒”
我国用桂花酿酒历史悠久。二千三百年前的战 国时期,已有“桂酒”(《楚辞》)
重阳
九月初九,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始于汉朝。
《续齐谐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 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 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 人’。”
除夕
大年三十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 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 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三、婚嫁饮酒
“女儿酒” “喜酒” “交杯酒” “会亲酒” “回门酒”
“女儿酒”
南方人生下女儿数岁后,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 藏于地窖,待女儿出嫁之时取出供宾客饮用。
击鼓传花
酒的文化-酒令
筹令,即使用酒筹的酒令。行令时 轮流抽取酒筹,按酒筹上的要求进行活 动或饮酒。酒筹须事先制好,一般用纸 签、竹签、纸牌等制成,讲究的还用骨 头、象牙等制成。
唐诗酒筹令
• 玉颜不及寒鸦色 ——面黑者饮 • 人面不知何处去 ——胡须多者饮 • 千呼万唤始出来 ——后至者饮 • 情多最恨花无语 ——不言者饮
传统文化(民间酒俗)

传统文化(民间酒俗)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
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
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
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
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

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在中国古代,酒是一种富有深远文化内涵的饮品,与礼仪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不仅可以了解酒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能感受到古人对酒的热爱与敬重。
酒仪礼在古代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
酒文化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古代的酒仪礼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中,不论是宗教、婚嫁、祭祀还是节庆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中国古人对待酒的态度可以用“敬”来形容。
敬酒仪式是中国古代宴会上的一项重要环节。
在宴席开始之前,主人要亲自奉上美酒,向来宾表示尊敬和友好。
而来宾则要接受主人的馈赠,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敬意。
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展示了主人的优雅,也表达了宾客之间的亲近和敬重。
中国古代酒仪礼中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义”。
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情”是一种与酒不可分割的存在。
古人常常以酒为媒介,表达他们对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真挚情感。
对于亲人,酒可以表达浓情款款的亲情;对于朋友,酒可以表达真诚深厚的友谊;对于陌生人,酒也可以表示友善和宽容之情。
在古代社交场合,共饮一杯酒成为了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
古代中国的酒仪礼还体现了人们对和谐和宜人环境的追求。
在诗歌和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酒与自然景色的美妙结合。
古人乐于赏析美酒,以及借助酒的力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们相信,酒能抚慰心灵、营造温馨的氛围,使人们更加享受生活。
酒仪礼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方式,更是一种道德准则。
古代礼仪制度中有关于饮酒的规范和禁忌。
人们相信,合理饮酒可以增进人际关系、凝聚团结,但是过量饮酒则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和社会地位。
因此,古代中国把酒仪礼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强调了节制和自律。
中国古代酒仪礼的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着不同的仪式和规范。
例如,祭祀活动中会用特定的酒器,进行独特的祭酒仪式;婚礼上,新郎新娘会相互敬酒,向双方家长表达对彼此的感激和尊重;宴会上,人们会举办雅致的酒令活动,增添气氛。
酒文化及酒桌礼仪

酒文化及酒桌礼仪酒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形成并发展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酒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它不仅代表了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社交交往的方式。
而酒桌礼仪则是在饮酒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礼仪。
酒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古人使用酒作为祭祀神灵的供品,同时也将酒作为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媒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酒逐渐成为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酒文化不仅包括酿造、品尝和鉴赏等方面,更涵盖了各种酒的种类、产地、历史和文化内涵等多个层面。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酒文化各具特色,如法国的红酒文化、中国的白酒文化等。
通过学习和了解酒文化,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尝酒的美妙之处。
在饮酒过程中,酒桌礼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循酒桌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也可以维护饮酒场合的秩序和和谐。
首先,在进入酒宴现场之前,我们应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干净,不要穿着太过随意或过于暴露的服装。
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要保持适度的音量,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
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在饮酒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控和节制。
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饮用方式和礼仪。
例如,在品尝红酒时,可以通过闻香、观色、品味等方式来欣赏其独特的风味。
而在品鉴白酒时,则需要倒酒技巧和杯中酒的摇晃等特殊动作。
无论是哪种酒,都要注意适量饮用,不要过量,以免影响自己的健康和他人的安全。
在饮酒过程中,还要注意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
在与他人敬酒时,要注意用右手拿酒杯,用左手托住酒瓶,同时向对方微微鞠躬,表示尊敬。
在敬酒时,要注意酒量适度,不要强迫他人喝酒,也不要因为别人不喝酒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酒桌礼仪还包括用餐礼仪。
在用餐时,要注意举筷、用碗的方式,不要发出噪音或者说话时嘴里含食物。
同时,要尊重他人的餐食习惯,不要随意评论或干预他人的饮食选择。
酒文化及酒桌礼仪是维护社交场合秩序和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遵守酒桌礼仪,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享受饮酒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中国酒文化的礼仪

中国酒文化的礼仪中国酒文化的礼仪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中国酒文化的礼仪是什么呢?为此,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中国酒文化的礼仪篇一喝酒,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按照通常的风俗习惯,喝酒都得有个由头,也就是“引子”,这样的由头很多:如:朋友出发践行、出发归来接风、乔迁之喜、开业大吉、官职提升、喜庆佳节等等,都是很好的由头。
有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由头,觉得老朋友好久没一起聚了,便要找出个理由,一起聚聚,叙叙旧,加深加深感情。
酒宴首先要安排好座次,这是很有讲究的,安排得好,皆大欢喜,安排的不好,就容易得罪人,有时客人竟起身离席,这是马虎不得的。
在我们胶东大致是这样安排座次的:房门正对着的座位为“主陪”的位置,在“主陪”对面的是“副陪”的位置。
“主陪”的右首是“主客”,左首是“副客”,“副陪”的右首是“三客”,左首是“四客”。
这是六个主要位置,有时还有“三陪”、“四陪”、“五客”、“六客”,这样,谁主谁客一看便知,这是在小城宴席上的座次。
乡村的酒宴座次安排就不同了,大抵是尊者、长者坐到最重要的位置。
然后,次尊长者、次次尊长者,以此类推,紧挨着就坐,主、副陪坐到最次要的位置上。
因而参加乡村酒宴,最好入乡随俗。
酒宴上,一般等到上了两个热菜之后就开席,这个时候,一般主陪都要和主副客打声招呼说:“咱们开始吧。
”这就拉开了喝酒的序幕。
第一个酒先喝“开门红”,这杯酒十分重要,千言万语融入酒,千杯万盏看开头。
酒宴上的第一杯酒就像一场表演的开场,能否吸引观众,对后面的影响很大,祝酒辞要说的热情洋溢。
有身份的领导光临,就应说:“今天,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对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远方的朋友来了,就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让我们举起薄酒一杯,热烈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
”朋友出发,为他践行,酒宴的祝福语应这样说:今天好友为事业发展,将要出发远行,请让我们共同举杯,为他践行,祝愿他一路顺风,满载而归!朋友出发归来,为他接风洗尘,祝福语就要这样说:朋友从远方满载而归,一路劳顿,请大家共同举杯,为朋友接风洗尘。
4 酒礼

饮酒在古代就被纳入礼的轨道,《周礼》、
《仪礼》、《礼记》中,没有一页不提到礼, 几乎也没有一页不提到酒。
“礼以酒成”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借助于
酒来实现礼,一是饮酒的时候有礼的规定。
酒礼是用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
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的总和,是 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古人饮酒时还有一些其他特别讲究的礼节,
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
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 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2、现代宴饮礼仪
搞清情况,做好准备 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主讲人:陈雪梅
第四章 酒礼酒俗
一、中国古代的酒礼仪起源 二、祭祀之礼 三、宴饮之礼 四、婚庆酒礼 五、酒与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礼就成为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很
大影响的总准则、总规范,并且渗透到政治 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诸 多方面。
喝酒也有酒礼,而且酒礼几乎与酒同步诞生。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酒礼是为了减少喝 酒所可能产生的祸端。
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乐此不疲。一般人家也 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6)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有登高、赏菊、饮酒、吟诗等的习俗。 登高饮酒的习俗来源:据说汝南人桓景遵师命,
把众乡亲安臵在一座山上,拿着师父所给的茱萸 叶和菊花酒,挺身杀死了妖魔。从此每逢九九重 阳,人们纷纷带上菊花酒外出登高避难。
中国饮酒礼仪与文化传统

中国饮酒礼仪与文化传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饮酒礼仪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酒的文化承载着浓厚的社交意义和仪式感,参与其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深深的情谊和交流的乐趣。
本文将介绍中国饮酒礼仪以及背后的文化传统。
一、饮酒礼仪在中国,饮酒时有一套独特的礼仪,旨在表达对酒宾的尊重和友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饮酒礼仪:1. 敬酒:敬酒是饮酒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主人或长者会先敬酒给客人,客人则要接过酒杯,用双手接过并向主人或长者表示感谢。
然后客人需要回敬,向主人或长者敬酒并表达自己的祝愿或敬意。
2. 清酒杯:饮酒过程中,一般会用一个专门的杯子用于清酒。
清酒杯是一种细尊,代表着纯洁和高雅。
在喝清酒时,人们要用右手拈杯、左手搀底,慢慢饮用,以显示对待酒的态度。
3. 酌酒:酌酒是为他人斟满杯中的酒,通常主持人或者长者会先为其他人斟酒,然后其他人回敬。
酌酒是一种互敬互饮的表达方式,在其中彰显着尊重和友好。
二、文化传统背景中国饮酒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下面是饮酒礼仪背后的一些文化传统:1. 礼仪之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饮酒礼仪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交礼仪,体现了中国人对礼仪的高度重视。
2. 尊重长辈: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在饮酒过程中,年长者享有更高的地位和威望,敬酒礼仪反映了中国人对年长者的尊重和敬仰。
3. 人情味:饮酒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增进感情和友谊的方式。
通过敬酒、回敬等礼仪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加深感情。
4. 四海为家:中国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饮酒礼仪在体现对友情的珍视之外,也展现了中国人对待客人的热情好客和包容心态。
三、饮酒礼仪的重要性中国饮酒礼仪具有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意义:1. 维护人际关系:饮酒礼仪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亲近感。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俗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俗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
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这里所说的“礼”,即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
”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
史前时代,酒产量极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先民平时不得饮酒。
只有当崇拜祭祀的重大观庆典礼之时,才可依一定规矩分饮。
饮必先献于鬼神。
饮酒,同神鬼相接,同重大热列、庄严神秘的祭祀庆典相连,成为“礼”的一部分,是“礼”的演示的重要程序,是“礼”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和“礼”完成的重要手段。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
周公曾严厉告诫臣属“饮惟祀,德将无醉”。
只有祭祀时才可以喝酒,而且绝不允许喝醉。
酒,在先民看来,与祭祀活动本身一样,都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
酿酒只是为了用于祭祀,表示下民对上天的感激与崇敬。
若违背了这一宗旨,下民乍行饮用起来,即成莫大罪过。
个人如此则丧乱行德,邦国如此则败乱绝祀。
这就是“酒为祭不主饮”的道理。
而后,由于政治的分散,权力的下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关于酒的观念和风气也发生很大改变,约束和恐惧都极大地松弛淡化了。
即使最初严格规定“饮惟祀”,那“祀”所礼拜的便是天、地、鬼、(祖先)、神。
而这种酒祀,在三代以后虽然仍保留在礼拜鬼神的祭典中,可非祀的饮酒却大量存在了。
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俗与酒礼酒俗和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酒俗是和酒的发明同时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酒人”和“酒正”一类的人,专门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所,负责理酒和分配酒.汉代以后,国家开始设置酒官,专门管理酒业和科税等业务。
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酒类管理和专卖机构,它们除经销酒类商品外,还起着协调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酒俗在民间的传承,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多种功能。
首先在酒的制作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酿造方法和传统的饮酒习俗.中国云南的傈僳族喜欢制作和饮用米酒.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做好酿酒的准备。
造酒原料一般是玉米、高粱、稗子等,其中以稗子酒为最好。
酿酒方法是:先将用来造酒的粮食格碎,并加以蒸煮,然后投入酒药,罐装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饮酒时,先将铁锅置于火塘之上,倒入事先兑好的温水,然后用木勺把罐里的酒糟舀入锅内,同温水搅拌,片刻之后,尝一尝,如味道和温度均可,就将水酒舀出过滤,盛入精制的竹木小酒杯中,供人品尝。
这种自制的水酒,度数不高,味道甘淳,饮用起来特别爽口。
在傈僳族生活中,如遇贵客来临或喜庆节日,常借酒对歌,并以舞蹈助兴,有时一饮数日不散。
有些地区,每当贵客来临时,还有饮“双人酒”的习俗。
即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伸出一只手,捧起酒碗,同时喝下这碗酒,表示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过去在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时,也使用这种最高礼节,这表现出傈僳族淳朴、豪放的民族性格。
佤族也喜欢自制自饮水酒,佤语称为“布来”。
在喜庆节日里,“水酒是不可缺少的佳品,饮酒时,先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开杯,然后你一杯,我一杯的对饮,酒席上谈笑风生,还可引吭高歌,以示团结和兴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最喜欢饮用“马奶酒”。
这是一种由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酒,表面上看,虽和羊奶、牛奶无多大差别,但它有一股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是哈萨克族牧人制作马奶酒的季节。
妇女们把刚刚挤来的马奶,倒入木桶和皮桶里,再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桶里上下搅动,使马奶提高温度,迅速发酵。
马奶酒不像葡萄酒那样甘甜,也不像其他烧酒那样辛辣,而是有着一种独特醇厚的香味。
这种酒千万不能猛饮,否则很容易招醉。
传说巩奶斯草原上有一位牧民,曾和牧主打赌,要喝下15公斤马奶酒.牧民从上午一直喝到深夜,一滴不剩。
于是这位牧民的美名传遍整个草原。
这是说,马奶酒虽是低度酒;品饮时却要慢慢来。
酒俗在民间传承中,都含有自身的美学意义。
大型的祭祀活动中,用酒酬神,寄托了祭祀者美好的愿望和崇高的感情.在政治和军事生活中,常以喝血酒的方式结成联盟。
喜庆节日饮酒,增加欢乐气氛。
酒进入社交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同样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因为每一种酒俗,它的创造都含有某种象征意义。
彝族有一句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
彝家“有酒便是宴”,饮酒不用菜,不分场合地点,不论生人和熟人,只要席地一坐,围成一圈,端起酒杯,就可依次轮流而饮,民间戏称“转转酒”。
这种饮转转酒的习俗,彝族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优美的传说。
传说,在一座大山里,住着汉族、藏族、彝族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于是结拜成三兄弟.汉族是大哥,藏族是二哥,彝族是么弟。
有一年幺弟种的荞麦丰收,磨了许多荞麦请大哥和二哥吃。
当时因为煮的太多,没有吃完,第二天剩下的荞麦变成浓烈溢香的水。
兄弟三人都舍不得喝。
他们坐在火塘边,你推我让,从清早转到晚上也没喝完。
后来,来了一位名叫“觉撒斯惹”的幸福之神,使这种酒常喝常有.从此,每逢过年过节,彝族姑娘便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金竹秆和麦秆,在家门口的路边上等待,凡是过往行人,都要劝你饮上一口美酒。
“甜不过彝家的秆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是路人共同的评价。
四川的羌族喜欢饮“咂酒”。
“咂酒”以青棵、大麦做成,饮用时,向酒坛中注水,插细竹管吸食,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谈后食渣,民间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
中国少数民族,除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外,大都嗜酒,他们将饮酒欢歌作为主要的文化生活。
许多民族凡饮酒必唱歌,于是,“酒歌”在各民族中特别发达.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酒、歌、舞结为一体。
重要的聚会场所,俗例由寨中的年青姑娘敬酒,兴浓时歌舞以随,十分热闹。
哈尼族在过“苦扎扎”(六月年)和“扎勒特”(十月年)时,要给来客斟两次酒,表示友谊连绵不断.生活吉样幸福.席间老人们还要唱“哈巴”偶歌)劝酒:喝哟——喝;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传说远古的时候哟,我们是葫芦兄妹的子孙。
喝哟——喝!不要嫌酒不香不甜,祖辈像白云和山冈一样亲近,愿我们的友谊像江河紧密相连。
酒歌激荡着历史的回声,也表达了哈尼人希望民族间和睦相处、友谊长存的美好感情,情真意切,歌声凄婉。
酒俗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群体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体,酒俗往往将信仰、崇拜、宗教、道德、礼仪等观念融合在一起,构成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如藏族民众在盛大庆典和亲朋相聚时,首领、长者、主人都要端起酒碗,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上酒,朝天、地和西方各弹一次,表示对天神、地神和祖先的敬奉.其他人端起酒碗时,同样重复这一礼节.这一酒俗,表现出藏族民众原始古老的宗教信仰和对客人真挚的敬意。
酒宴始终充满了纯洁、和睦、崇高、静穆的气氛。
酒的来历酒,是中国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系统。
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
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
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酒产生于何时,现在已无可考.关于它的发明创造,中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
谈到酒的发明,起初用来造酒的原料是植物的块茎和果实,后来才渐渐发展为用粮食酿酒.《战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今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这则传说,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表明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人们已认识到酒的危害。
据史籍记载,武庚被灭之后,周公以殷遗民封康叔于卫,作《酒诰》篇.《酒诰》是周武王对段的遗民发布的禁酒令,足见殷代嗜酒之风盛行,且导致了亡国.后世因酒风不正而发布的禁酒令,不计其数。
民间还传说夏代的杜康,是造酒业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
可见杜康酒是当时的名优产品.今天我们要想知道中国古老的酿酒技术,是十分困难的。
《礼记·月令篇》中记录了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炙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对原料、投曲、浸煮、水质、器皿、火俟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说明当时的酿酒法已趋向成熟.当时酿造的可能是果酒和米酒之类的低度酒,烧酒等高度酒的酿造,开始于元代。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间始创其法。
”当时还有了专门的烧酒作坊,米酒、果酒则民间早已有之。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而古老的制酒方法。
郁永清《释海纪游》中记载,中国台湾的山地民族“其酿酒祛,聚男女老幼共嚼米,纳筒中,数日成酒,饮时人清泉和之。
”林谦光《台湾纪略》也说,台湾省山地民族“人好酒.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筒中,过数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尝而后进.”这是原始酿酒法的最形象的记录·总之,无论用哪种方法,发酵是基本的工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普遍传承着自制果酒、马奶酒、青稞酒、米酒的习俗,只不过投曲、发酵工艺已有了许多改进。
伴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酒的产量与日俱增,饮酒习俗自然渐渐形成。
酒俗从它开始形成的时候起,就是一种群体文化.它的原始功能是用于祭祀活动,供神享受,作为民俗事象,它包含着庄严之美,表达着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感情。
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活动渐渐的由娱神变为以娱人为主,酒便大量的出现在宴飨和文化活动之中,具有了交际和娱乐的功能。
最早的酒“猿酒”大概是最早的酒。
有关这种“猿猴造酒”的说法听起来似乎荒唐可笑,其实是有些科学根据的。
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大自然后发的结果,酿酒之本,亦可有同观。
洪荒时代,野果落地无人拾,温度相宜自然发酵,成为香味醇厚的汁水,此一现象,年复一年,循环不已,随着生灵智慧的提高,于是地球上便有了酒。
《粤西偶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粤西平等府,山中多猿,善采花酿酒,樵之入山,得其巢穴者,得酒多至数石,使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当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后期,当时人类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在这一阶段的山顶洞人对于食物有了好恶选择的可能,他们发现经自然发酵有酒味的野果好吃,从而将野果贮存起来,有意识发酵后可食用,这种经自然发酵的野果生成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时器时代,畜牧业逐断产生,发展起来,当蓄养的母兽产仔,有兽奶时,含糖分的奶人们一时吃不完,和野果相仿也可能受到自然界中酵母的作用,发酵成酒,于是有了《周礼》之中提到的“醴酪”,即用乳制的酒。
又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终至多数人以耕稼为生。
农业产生、发展起来,以五谷为食,并且有了剩余。
晋人汇统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有饭可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芳气,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这说明残汤剩饭发酵,可以成酒,是在偶然间被人们发现的,于是谷物造酒使人类酿酒技艺有了很大提高。
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实践及千百年来的探索改进,始以果,继以奶,再之谷,始而甜酒,继而醴酪,后以烧酒,终于今天把我国茫茫酒水之河酿成了。
茅台的传说传说一年除夕,茅台酒产地茅台镇大雪纷飞,一位衣衫褴楼的老婆婆被冻僵在镇口李姓青年的家门口。
李某开门看见后,立即将老人背进屋里,添旺炉火,端出自酿的米酒款待老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老人歇息,自己躺在地上过夜。
不一会儿,随着一阵奇妙的琴声,从天边飘来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纱,手捧闪光金杯,降落到李某面前。
仙女将杯中美酒洒向地面,顿时,空中酒香弥漫,还现出一道明光闪耀的银河。
李某一觉醒来,只见屋内炉火旺盛,水饭温热,床上被褥铺叠整齐,老人眼前的仙女不见人。
他打开门来,只见风住了,雪停了,一条清澈晶莹的小河从家门口流淌而过,河面上还不时飘来阵阵酒香。
从此,仙女赏赐的银河之水就成了茅台人造酒的珍贵原料。
如今,茅台酒的“飞天”牌商标,便与这个传说有关。
杜康与酒关于酒的发明人,民间有许多传说,但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杜康造酒”之说了。
杜康是什么时代人,是什么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一说黄帝时人,一说是夏禹时人,还有说是周朝时人或东周时人。
东汉人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学》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一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