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及民俗
饮酒文化与礼仪

饮酒文化与礼仪
1、中国饮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是以拜祭、聚会、宴会为主要场景。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酒被视为一种高尚、有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风。
3、而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酒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场合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必要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尊重。
二、饮酒礼仪
1、饮酒礼仪的基本内容:主人首先要为客人端酒,客人要受酒,但不宜过度饮用。
2、起酒:要按照正确的礼仪,先祝杯,其中主人需要起酒,客人也需要有效“跟酒”。
3、吃酒:中国传统文化中,把适当食物与饮酒结合起来,可以减少酒精的危害,同时也起到了礼仪作用。
4、结束时,主人需要向客人道谢并且把用餐的酒缸和杯子收起来。
三、总结
以上就是有关饮酒文化与礼仪的介绍。
无论是在家里聚会还是出席婚宴,都要严格遵守饮酒文化的礼仪规矩。
只有彻底掌握饮酒礼仪的知识,才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场合表现出自己的素养和风度,展示自己的文明礼貌。
- 1 -。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过年必备的酒令与酒谚语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过年必备的酒令与酒谚语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民俗节庆中,酒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春节、中秋节还是其他节庆,酒令与酒谚语是人们热烈欢庆的必备元素。
本文将介绍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中常见的酒令和酒谚语。
一、酒令1. 四声连鸣这是一种热闹非凡的酒令,要求参与者依次念出“一二三四”的数字,每个数字前加上酒杯数,例如:“一杯~二杯~三杯~四杯!”最后一杯喝下时,所有人齐声喊出“连鸣!”,并一饮而尽,气氛瞬间达到高潮。
2. 杯中追击这是一种有趣的酒令,要求参与者在杯中倒满白酒,然后迅速喝光。
随后,一位参与者说出“一杯”并举杯,其他人跟随着说出“二杯”、“三杯”,以此类推。
当有人喊出“杀杯”的时候,所有参与者要一饮而尽,这是一个考验眼力和反应的酒令。
3. 敬爱长者这是一种以尊敬长辈为出发点的酒令。
在敬酒环节中,年轻人起身举杯敬长辈,并说出“长者您老,我们敬您”等祝福语,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这是传统酒桌上常见的酒令,将敬老尊贤的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酒谚语1.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一句经典的酒谚语,意味着当两个知己喝酒时,千杯也不过短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是交流感情、拉近友谊的重要媒介。
这句谚语表达了酒能够让真正的知己更加亲近的含义。
2. 酒肉朋友这是形容关系疏远的朋友,只在酒席上才会相聚的意味。
酒肉朋友是指那些平时没有太多交集,却因喜欢饮酒而在酒桌上聚集的人。
这句谚语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揭示了酒文化在社交圈中的特殊作用。
3.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句通过比喻表达出真才实学不怕被深藏起来的意思。
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有真才实学,有迷人的魅力,都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真正的能力和才华不需要靠外在的炫耀。
总结:中国酒文化在民俗节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酒令和酒谚语是其中的亮点。
通过参与各种酒令,人们能够在热闹欢庆中更好地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文化与习俗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文化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不同的时期,中国人对待酒的态度和习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酒文化的演变。
1. 商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在商代和周代时期,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社交活动。
在这个时期,人们饮酒是为了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和家族的繁荣。
饮酒时,人们会先向神灵敬酒,然后再与亲友共饮。
这种饮酒礼仪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历史时期。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饮酒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饮酒文化开始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
饮酒成为了文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他们常常在诗歌、文章和书信中描述饮酒的场景和情感。
饮酒时,他们会一边品味美酒,一边吟诗作画,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饮酒文化。
3. 唐宋时期的宴饮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宴饮文化中,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和文化展示。
宴会上,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共饮美酒,互相娱乐。
这种文化在唐朝达到了高峰,许多宫廷和文人的诗词作品中都有对宴饮的描写。
宋代则更加重视琴棋书画和品茶,酒文化有所减弱。
4. 明清时期的饮酒习俗明清时期,饮酒习俗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礼节和风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跪九叩”的敬酒礼仪。
在宴会上,人们会按照先辈等级的高低,进行三跪九叩的敬酒仪式,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友人的友好。
同时,酒文化也进一步融入到艺术和文学中,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赞美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主题。
5. 当代酒文化的再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酒文化在当代得到了再次探索和发展。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会重现古代的饮酒礼仪和习俗。
同时,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中国的酒文化也在多层面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既有传统的酒文化的继承,也有新潮的酒文化的创新。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与习俗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从商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饮酒文化,再到唐宋时期的宴饮文化和明清时期的饮酒习俗,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简单介绍中国酒文化

简单介绍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古代时代。
中国酒文化包括酿酒技艺、饮酒礼仪和酒文学等方面。
中国酿酒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酿酒技术可以追溯到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人发明了许多酿酒的技术和方法,如酒曲、酿酒器具等。
中国的主要酒种包括黄酒、白酒、啤酒和葡萄酒等。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酒种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白酒是中国最著名的酒种之一,以浓香
型为主要代表。
中国的啤酒产业在20世纪逐渐兴起,并且在
近几十年取得了重大发展。
葡萄酒作为西方酒种在中国的引进,也在近年来迅速流行起来。
中国的饮酒礼仪非常独特。
中国人认为饮酒是一种社交与交流的方式,饮酒礼仪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的宴会上,通常会有固定的酒令和敬酒顺序,主要包括敬酒主人、敬长辈、敬朋友、敬下属等。
在敬酒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说一些祝词、对诗或祝福的话语,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祝福。
中国酒文化也有丰富的酒文学作品。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就对酒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
中国古代的一些名著中,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有描写酒与人情的场景。
许多古代文人也以写诗赞美酒,如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许多关于酒的诗作。
总体而言,中国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
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艺,还反映了中国人对酒的热爱和饮酒礼仪的重视。
酒与中国文化传统

酒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自古就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酒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探讨酒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酒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文化象征。
从古代开始,酒就成为了人们社交、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场合,如婚礼、寿宴、团圆等都少不了酒。
酒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情感,促进交流。
二、酒与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酒的参与。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在家中设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并在饭桌上倾斟美酒,共饮欢乐。
在端午节,人们会饮用艾草酒,带有驱邪、保平安的寓意。
这些传统节日中的酒俗不仅代表了人们的喜庆心情,更代表了对美好祝愿的表达。
三、酒与文化传承酒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传统的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酿酒技艺源远流长,许多酿酒工艺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在继续发扬光大。
如陈酒的酿制、配制、储藏等环节都需要精心雕琢,这些技艺繁杂而精湛,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对酒的重视和执着。
四、酒与文学作品酒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小说中,酒都是表达情感、展现人物性格的有力工具。
苏轼、杜甫等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常常有饮酒赋诗的场景。
这些作品中的酒,既代表了作家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内涵。
五、酒与文化交流酒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白酒、黄酒等特色酒类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同时,世界各国的酒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总结:酒与中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它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种饮料,酒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连结;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酒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学作品等各个方面;同时,酒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桥梁。
酒香民俗中国酒文化中的耳目一新习俗

酒香民俗中国酒文化中的耳目一新习俗酒香民俗:中国酒文化中的耳目一新习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酒文化传统。
在中国各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酒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除了常见的喝酒、赠酒等传统行为外,中国酒文化中还存在一些耳目一新的民俗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酒文化内涵,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
一、神仙文化与酒的结合中国古代神仙文化与酒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史书记载,古代有不少神仙喜好饮酒,而一些饮酒的习俗也形成了特殊的民俗传统。
例如,在江苏盐城,有一种名为“酒仙”的神灵供奉,每逢盛夏酷暑,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的“酒仙会”,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场庆典上,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酒席,为神仙奉上美酒,然后大家一起痛饮,欢庆节日。
二、喝酒与文化节庆的结合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中,往往会伴随着一些特殊的饮酒习俗。
比如,在农历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过大年”。
在广东潮汕地区,人们会在过年期间举办盛大的“过“四大”活动,其中之一便是“过大年”。
这一活动中,家家户户都会备齐美酒佳肴,全家人一起饮酒、唱歌、跳舞,共度春节。
三、酒文化与婚庆习俗的结合中国古代婚庆习俗中,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礼上,新郎必须以敬酒的方式向亲友们表示敬意,同时新郎和新娘也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两个家庭的联姻。
而在江西,有一种特殊的婚庆习俗称为“抢新娘”。
当地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酒助兴,因此在抢新娘的过程中会携带酒类,进行独特的仪式,以取得婚礼的胜利。
四、酒文化与庙会活动的结合中国各地都有举办庙会的传统,而庙会活动中也常与酒文化相结合。
例如,在四川成都庙会中,有一种叫做“夹猪肉”的活动。
活动现场设有供酒池,人们需以殊胜之酒浸泡糕点,再夹起来食用。
据说,只有经过神明点化的酒才能使糕点更加美味可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也成为了当地庙会特色之一。
总结:中国酒文化中的耳目一新习俗,与神仙文化、文化节庆、婚庆习俗和庙会活动密切相关。
酒与民俗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习俗与仪式

酒与民俗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习俗与仪式酒与民俗: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习俗与仪式中国拥有悠久的酒文化,酒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是一种饮品,酒还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仪式中。
在中国的民俗中,酒承载着浓厚的社交和情感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习俗与仪式。
一、婚俗中的酒仪在中国传统婚礼中,酒仪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郎和新娘在进入婚宴现场之前,先要进行敬酒仪式。
新郎和新娘分别敬酒给双方父母,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随后,他们要敬酒给亲戚朋友,以示喜庆和感谢。
敬酒的过程中,亲友们会给予新人祝福和红包,以喜庆并祝福他们美满的婚姻。
二、悼念仪式中的祭酒在中国传统的葬礼悼念仪式中,祭酒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祭酒通常在抵达灵堂后进行,家属会向逝者敬酒,以表达对亡灵的哀思和敬意。
同时,家属还会敬酒给亲友、亲戚和前来吊唁的人们,以感谢他们的慰问和支持。
三、宴席中的酒仪中国人民喜欢用酒来待客,宴席上的酒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席上,主人通常会敬酒给客人,以示热情好客和尊敬。
客人则要回敬主人,以表达感激之情。
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中,大家举杯共饮,围坐在一起,畅谈人生,增进情谊。
这种宴饮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情味,也展现了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节庆中的酒仪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许多活动与酒文化紧密相关。
比如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人们要喝年酒以庆祝新春的到来。
在端午节时,人们要喝雄黄酒,以驱邪祛病。
在中秋节时,人们要喝月饼配合美酒,庆祝团圆和丰收。
这些节庆活动中的酒仪,既富有仪式感,又融入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寺庙与道教仪式中的祭酒在中国的寺庙和道教仪式中,祭酒是常见的仪式之一。
祭酒是向神灵祈求平安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参加仪式的人们会敬酒给神明,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和祈愿。
这种祭酒的仪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神灵的虔诚和信仰,也承载了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向往。
总结起来,酒与民俗密不可分,它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庆仪式和社交活动中。
中国酒文化

(13)斝(jiǎ):古代酒器。 圆口,有流、柱、鋬 (pà n, 把手)与三足,供盛酒与温 酒用。后借指酒杯。《说 文·斗部》:“斝,玉爵也。 夏曰醆(zhǎn),殷曰斝, 周曰爵。”古书中也称为 “散”,其形状像爵,但比 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 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 侈口、下腹扁圆,三足中空, 或呈棱形或呈圆柱形的;还 有四尖足、带盖、呈方形而 圆其四角的。斝可温酒和饮
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14)盉( hé ) :是用水调酒的器具。 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有长流、 鋬和盖。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当 时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 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 做“玄酒”。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 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 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 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 15 ) 觛( dà n ) :圆形小酒器。古 代礼器的一种。《说文·角部》: “ 觛 ,小觯 ( zhì ) 也。”又为古代 常用器。《说文·巵部》:“巵,圜 (yuán,环形)器也。一名觛。”段 玉裁注:“觛,巵也……爵觯,礼器 也;敦牟巵匜(yí),常用器也。
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 壶、油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 如冰壶、鼻烟壶。用作酒器,多为长颈、 大腹、圆足。《周礼·秋官·掌客》: “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 陈。”郑玄注:“壶,酒器也。”《公羊
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何休注:“壶, 礼器。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有爵饰。”后代用 “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 jué ) :古代酒器,青铜制, 有流、 鋬 (pàn)、两柱、三足,用以 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刜。《说 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 鬯(chàn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 以饮。”段玉裁注:“古说今说皆云爵 一升。《韩诗》说爵、觚、觯(zhì)、 角、散,总名曰爵。”《礼记·礼器》: “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郑玄注:“凡觞,一升曰 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杜康造酒说
• 晋朝江统在《酒诺》:“有饭不尽,委 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 代,不由奇方。”
• 说法二:杜康是黄帝部落掌管粮食的官 员,因手下渎职造成粮食发霉变质,被 贬回乡,后造出酒。
• 2、酿酒起源的时间
• 史前时期酒就已经出现,这时酒是自然 发酵产生的。其中既有天然酒,也有“猴 采百花酿酒,土人得之石穴之中”的猿酒。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六孔大瓮,证明 7000年前中国人已懂得酿酒技术。大汶口 文化遗址陶制酒具、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 的供调酒用的陶器,说明新石器时期已开 始了人工酿酒。
• 二、酒的发展(4个时期)
• 1、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
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500
年左右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酒的启
蒙与形成时期。由于有了火,出现了五谷六畜,
加之酒曲的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
酒的国家。夏商周时拥有了较高的酿酒技术。
• ①用曲酿酒。当时的酿造方式主要有用酒曲酿
方法,如用曲的方法、酸浆的使用、固态及半固态发酵 法、九酿春酒法与“曲势”、温度的控制、酿酒的后道
处理工序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酿酒技术的总结。
唐宋时期,传统酿酒经验升华成酿酒理论,黄酒酿造工
艺、措施、设备定型,进入辉煌时期,北宋《北山酒
经》。
•
酒业开始兴旺发达。东汉以来两个多世纪内乱不断,
官场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谈,不问政事,借酒浇愁,
• ②白酒生产技术的发展。
• 围绕提高出酒率、变高度酒为低度酒、提高机械化水平 降低劳动强度等进行了改进。
• 酒文化的内容:
• ①围绕酒的制造所 形成的一系列内容 如酿酒技术、酒具 制造等;
• ②围绕酒的使用所 形成的一系列内容 如酒的饮用和他用、 酒令、酒俗等。ຫໍສະໝຸດ 第一节 中国酒的历史与名品
•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
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酒在中国有数千年的
历史,形成了独特的
酒文化。
•
《诗经》记载:“十
月获稻,为此春酒”,
惠泉酒,《镜花缘》列举了70多种酒名。
• 4、近现代时期
•
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进入和利用,西方的酒类品种和
生产方式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的酒逐渐进入变革和繁
荣时期。民国时期,中国酿酒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表现在
三方面:①机械化酿酒工厂的建立。最早的葡萄酒厂于
1892年在山东造办,最早的啤酒厂、酒精厂于1900年
•
夏商周时期,酿酒业受到重视,得到较大发展,设置
了专门的酿酒机构,控制酒的酿造与销售。酒成为帝
王和诸候的享乐品。酒虽有所兴,但并未大兴,饮用
范围局限于上层社会,且常对酒有戒心,认为他是乱
政、亡国、灭室的重要因素。
• 2、秦汉至唐宋时期
•
中国传统酒的成熟时期,拥有了比较系统的酿造技术
与理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许多制曲、酿酒的
表明当时中国酒之兴
起,至今已有5000年
的历史了。
一、酒的起源
• 1、有关酿酒起源的传说
• (1)上天造酒说 • 祖先有酒是天上“酒仙”所造。酒旗星
最早见《周礼》一书,《晋书》:“轩 辕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 食。”轩辕是中国古称星名,共17颗, 其中的酒旗三星呈一字形排开。
• (2)猿猴造酒说
狂饮无度。魏晋时饮酒不仅盛行于上层,也普及到民间,
唐宁时黄酒、果酒、药酒、葡萄酒都有发展,名优酒品
大量涌现,如新丰酒、兰陵酒、重碧酒、鹅黄酒等,留
下了无数诗篇和饮酒轶事,丰富了酒文化的内容。
• 3、元明清时期
•
中国传统酒的提高期。西域的蒸馏器传入我国,导
致了中国白酒的发明。《本草纲目》:烧酒非法也,自 元时起始创其法。也有资料说其起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 (1161年)。从此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药酒 五类酒竞相发展,白酒逐渐深入生活,明朝时已占领北 方大部分市场,清时成为商品酒的主流,黄酒日趋萎缩。 主因是白酒酒精度高,刺激性大,香气独特,花费不多
在哈尔滨建立。②发酵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与人才
培养。1931年成立了中央工业试验所的酿造工场。③
酿酒科学研究的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开
始对发酵微生物的分离进行鉴定,酿酒技术得到改良。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酿酒技术突破性发展:
• ①黄酒生产技术的发展。
• 用粳米代替糯米,用机械化输送原料,对黄酒糖发酵剂 的革新,以及黄酒的压榨及过滤工艺、灭菌设备的更新、 贮藏和包装等。
• 许多典籍中有记载。清李调元记载:在 海南时,“尝于石岩深入得猿酒,盖猿 猴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 升,味最辣,然极难得。”
• 清朝彭贻孙《粤西偶记》:“粤西平乐 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其 实是成熟的果实落下发酵后生成酒,是 一种自然现象。
• (3)仪狄造酒说
• 据《世本》、《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记载,仪狄是夏 禹时代的人,发民了酿酒。 《战国策》:“昔者,帝女令 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 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但也有人认为在黄帝、尧、舜 时就有了。
酒和用酿制醴,或用曲 同时酿造酒精饮料。
• ②总结出酿酒的原则。
• ③酒的品种较多,有“五齐”、“三酒”之分。“三 酒”包括事酒、昔酒、清酒,是根据酿造时间的长短 来区分的。“五齐”指五种用于祭祀的不同规格的酒 (见《周礼》),包括:泛齐,酒刚熟,有酒滓浮于 酒面,酒味淡薄;醴齐,一种汁滓相混合的有甜味的 浊酒;盎齐,一种熟透的白色浊酒;缇齐,赤黄色的 浊酒;沈齐,酒滓下沉得到的清酒。
也能满足需要。
•
出现了众多涉及各类酒酿造技术的文献和大量的名酒。
文献涉及医书、饮食书籍、日用百科全书、笔记等史料
如元朝的《饮膳正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朝
《易牙遗易》《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清朝《调鼎
记》《胜饮篇》《闽小记》等。明清文学作品《金瓶梅
词话》多次提到《金华酒》,《红楼梦》提到绍兴酒、
•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的。
• 《当代中国词典》:“酒文化,一种以酿酒、饮 酒、品酒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它的 产生与酒的产地的历史、风俗、地理环境以及酒 的制作工艺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 1994萧家成:“酒方化是指围绕酒这个中心所产 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 心理的、行为的现象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