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问题分析 崔婷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问题分析 秦伟高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问题分析秦伟高发表时间:2019-08-28T14:58:30.1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1期作者:秦伟高高庆马彦峰[导读] 近年来,我国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受众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公共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业在这几年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在逐渐增加。
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涉及的种类众多,随处可见。
但是,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说在建筑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对建筑的抗震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引言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质环境非常复杂。
地震是破坏性较强的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有着很大的破坏性,还给受众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受众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公共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1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的关系当前,很多建筑项目的实施工都综合的考虑到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建筑抗震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
建筑设计通常进行于项目施工的准备阶段,以便为工程的正式施工提供良好的参考。
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为了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以及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设计人员要结合地质及场条件、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建筑设计是项目完成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建筑设计能保障建筑项目的顺利施工,并能保证建筑物有足够安全度抵御地震力对建筑物的破坏。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有效的融入抗震理念,将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给建筑物的稳定性提供最大的保障。
此外,建筑设计可以为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让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更上一个层面。
通常来说,一旦制定了建筑的设计方案,后期就很难进行改动。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级中能够产生破坏的最大程度。 传统的设计方法对建筑结构的主体破坏预测 但是很难达到基于陛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对预 地震时 自然灾害中难以预测的重大灾害之一 , 一旦发生就会对 区域内人 具有较强的控制谁骗 , 主要是 因为其还要考虑非主体结构 的破坏预测 、 内部设施 以及建 们 的人 身 安 全与 财产 安 全造 成 严重 的威 胁 , 尤其 是 对 建筑 物 具 有摧 毁 性 的伤 测的要求 , 主体结构与非主体结构的损坏所导致的后果一般 以结构的 害, 从而引发更加深远的不利影响。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能够使建筑物降低 筑功能的损坏等。
建筑 理论 与设 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摘要 : 建 筑结 构 的抗 震 设计 一直 是建 筑 领 域 的 重大 难题 之 一 , 基 于性 能 的抗 震 结构 设 计在 建 筑 设计 中的应 用 , 使得 建 筑抗 震 问
题迎 刃而解 , 因此其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努力方 向。本文对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和研究方向进行 了详细 的探讨, 并在对能力谱法着重阐述之后 , 提出了一种优化过后的能力谱法。 关键字 : 基于性能;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或 者 免 于地震 破 坏 的建 筑结 构 设计 方 法 , 另 外 随着 科 技能 力 的 不断 提 高 以及 能 力 以及居 民的 安全 状况 来反 应 , 并 依 据结 构 的不 同 破换 程 度将 性 能标 准 具 体 划分 为 五个 等 级 , 即基 本 完好 、 轻度 损坏 、 中 度损 坏 、 严 重损 坏 与倒 塌 。
非线性静力分析两种 , 其实质上还是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基 于位移的 抗震设计具体 主要有三种方法 , 即按照延性 系数设计方法 、 能力谱方法与直 接位移设计方法。 其 中按 照 延性 系数 的 设计 方法 , 本 质上 还是 根 据建 筑 构 件 的位 移延 性 系 数, 或者截面的曲率延性系数的塑性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关系。根据约束箍筋
关于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探讨

关于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探讨建筑物抗震性能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研究的重点,其在国内外均受到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未来高层建筑将成为主流趋势,加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设计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进行了探讨。
标签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面临了一个新的环境,国内建筑行业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规划的重点。
目前,建筑行业的抗震理念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考虑到这以目标,企业在抗震设计方案上进行了更新,不仅结合了建筑物实际结构的要求展开设计,也从未来区域地质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多样性的抗震方案,这样才能维持建筑物结构的牢固性。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提升其使用功能的同时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先进设计理念提出后,建筑行业的改革发展有了新方向,做好项目工程规划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的细部构造设计,对原先设计的方案不断优化调整,以此完善不同的结构组合形式。
近年来,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在国内得到推广,许多国外建筑师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理解,具体包括:建筑物整体结构的设计;建筑物性能水平,性能目标的合理确定;结构概念设计以及细部抗震构造措施;真实可靠的设计方案,对后期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性。
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2.1水准方面地震设防水准是抗震设计的第一个标准,要求设计人员能够结合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设置水位参数值,以保证建筑物结构能够按照预期的状态竣工。
地震设防水位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以此完善不同构件的组合模式,从而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通俗的讲,抗震设计的水位可以为工程方案的建设提供参考,地震设防水准直接关乎结构的抗震能力。
早期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国内抗震设计的思想为“小震”、“中震”和“大震”三级设防水准,经过长期施工发现这种模式已适应不了现实情况。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行业的要求提高。
目前,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体系中,抗震设计始终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对此,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研究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提高结构体系承载能力、设置多重抗震防线、加强地基基础设计等多个层面指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要点,进而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最终在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建筑的设计单位开始逐渐重视抗震效果和抗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能够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建筑单位开始关注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针对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排查,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1抗震性能化设计概念的提出目前,建筑行业对抗震性能化设计的理解尚不统一。
部分学者认为,以结构物的变形需求为结构设计控制依据的设计形式就可以称之为抗震性能化设计;也有学者认为,以减少经济损失、结构损伤作为性能目标进行设计,并对其进行验证与分析的过程被称为抗震性能化设计。
实际上,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是抗震设计一步步发展、完善的结果。
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学会、美国应用化工技术局、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组织最早提出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即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用途、业主要求来确定性能目标,因此,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并且进行抗震结构设计。
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检验其是否满足性能目标的要求,以及能否满足建筑结构在未来地震中具备的功能。
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使用静力弹性、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验证建筑结构是否可以达到设计性能目标。
2建筑抗震设计现状根据建筑物的工程质量报告以及功能结构分析进行抗震设计,确保结构改造后其功能得到强化,可以满足安全需要。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与性能分析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与性能分析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
然而,当大自然的力量——地震来袭时,建筑的安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个良好的抗震设计能够在地震中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准确分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地震是一种极其复杂和破坏性的自然现象。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时,地面会产生剧烈的震动。
这种震动会对建筑物施加巨大的水平和竖向力,导致结构的变形、破坏甚至倒塌。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要能够抵抗这些力的作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常见的建筑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但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剪力墙结构则能够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抗震性能较好;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结构形式。
在选择结构体系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用途、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除了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对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钢材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强度,能够在地震中吸收能量,减少结构的破坏;混凝土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但延性相对较差。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在混凝土中添加钢筋或者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等方法。
此外,建筑节点的设计也是抗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节点是结构中各构件连接的部位,如梁柱节点、墙柱节点等。
一个可靠的节点设计能够保证结构在地震中的整体性,防止构件之间的连接破坏导致结构的倒塌。
在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规则性。
规则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能够使地震力的传递更加均匀,减少结构的扭转和应力集中。
例如,建筑平面应尽量对称,避免出现过大的凹凸;建筑立面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应均匀,避免出现突然的变化。
对于不规则的建筑,需要采取加强措施,如设置抗震缝、增加抗震支撑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准确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性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计算。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研究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研究摘要:自我国“唐山大地震”以及“汶川地震”之后,社会对于建筑结构的防震性能要更加严格,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引言:地震是大自然灾害的一种,根据震级的大小对于居民的影响也不相同,在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当中,我国承受的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建筑设计方面的不足,为提高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的地球集中了大量的财富与资源,如果这些地区发生地震时没有适当的防震措施,将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甚至直接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前国际上对于建筑防震性能的要求主要是“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选择,因此在我国建筑结构的防震性能研究中,也需要遵守相应的原则,确保建筑在不同的强度作用下,依据能够有效的控制建筑物的损坏,从而减低人们的损失,避免由于建筑崩塌给居民带来的二次伤害。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在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一般是基于力的抗震设计,由于力与位移都是十分明确的物理概念,因此基于力的抗震设计十分容易理解。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抗震设计方式,与力相比性能的概念较为模糊,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也无法与基于力的抗震设计一样,直接运用位移、加速度等数据进行计算。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一般需要根据结构的破坏程度进行计算,但是破坏程度的具有较为广泛的含义,因此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比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更加复杂,但是正由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复杂性,更加能够满足个人与社会对于建筑物的需求,满足不同人员对于建筑的使用要求,实现建筑的使用的多样化,所以从实际使用的角度而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更加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
自1976年新西兰学者帕克首次提出基于能力原理的抗震设计至今,国际上对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仍旧没有统一的定义,当前,最为权威的定义即是SEAOC,ATC,以及FEMA等组织对于性能设计的描述:“性能设计应该是通过一定设计标准,结合相应的设计恰当的结构形式,以及合理的结构比例,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之间的设计,控制建筑质量长期保持在尾部水平,从而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保障结构的破坏不超过特定的极限状态。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对地震破坏机理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从传统的经验性设计逐步发展为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在地震中的损伤控制和可修复性,而非简单追求刚度和强度。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进行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追求的是在地震中结构的弹性恢复能力和强度,但往往忽略了结构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则强调对结构的性能进行全面考虑,包括刚度、强度、延性以及能量耗散能力等。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
根据结构的使用目标和地震的影响,可以设置不同的性能目标,包括质量目标、强度目标、位移目标等。
通过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性能,确定性能目标的重要性和要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将结构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评估阶段。
在设计阶段,根据性能目标进行结构设计,确定结构的形式、大小和承载力等。
在评估阶段,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和性能评估来验证设计结果是否满足性能目标。
如果不满足,需要对设计进行修改和优化,直到满足性能要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其中,地震作用分析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最关键的技术之一、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可以了解结构在地震下的应力、变形和位移情况,进而评估结构的性能。
常用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模态响应谱分析等。
结构控制技术也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重要的技术手段。
结构控制技术通过增加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来提高结构的延性,从而减小地震引起的破坏。
常见的结构控制技术包括减震技术、阻尼技术和防震技术等。
另外,材料和构造的选择也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可以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常用的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等。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

大震验算时,均采用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参数。基 本风压为0.35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由于本工程为平 面不规则的近似Y型结构布置,体型系数参考《高层建筑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B的计算方法,取1.5, 同时考虑相互干扰系数1.1。
针对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和超限情况,依据《高规》选择C 级性能目标,对底部加强区剪力墙、穿层柱、弱连接处楼板等 关键构件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满足小震弹性、中震弹性和大 震不屈服性能水准要求[2]。
3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要点 3.1 结构抗震计算 (1)小震弹性分析:本工程小震弹性分析采用YJK作为主
要计算软件,同时采用 MIDAS Building对 YJK分析结果进行校 核。YJK及MIDAS building两种软件分析得到的结构总质量、 周期、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基本一致。基于规定的水平力作 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所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和结构总地震 倾覆力矩的比值,X向、Y向分别为3.80%、6.10%,不大于结 构底部总倾覆弯矩的10%,依据《高规》第8.1.3.1条及此条文 的相关解释说明,此建筑工作性能接近于纯剪力墙结构,按照 剪力墙结构展开设计,框架部分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展 开设计,层间位移角限值采用剪力墙结构1/1000的要求。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建筑设计与装饰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
何黎阳 邓方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问题分析
崔婷
发表时间:
2019-01-14T13:36:57.1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作者: 崔婷
[导读] 能有效包含人们的生命与财产,现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是未来房屋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现在我国建筑房屋基本都是高层,一旦发生地震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如何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由于
地震带来的损失,这是建筑类专家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能够有效防止地震房屋倒坍等现象引起的用户损失,能有效包
含人们的生命与财产,现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是未来房屋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分析
引言
建筑结构的设计处理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于后续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指导性比较强,如果设计环节出现了问题和隐患,
必然会影响到后续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效果,需要不断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结合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开展,注重抗震设计是比较基本
的一个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难度比较大,要求相对也比较高,需要结合不同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确保其能够体现出更强的适宜性。
为了更好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基于性能进行抗震设计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式,其在当前的实际运用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些明显优
势,具备较强探讨价值。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
1.1
建筑结构规则性问题
现代建筑体形普遍较大,因此一旦遭受地震灾害,其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但如果建筑结构设计能够形成规则性,那么就能够适当的
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而目前社会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多种多样,其中难免存在部分不规则的建筑,此类建筑通过分析可以证实,
其在许多实际地震当中受到的损害最为严重。建筑结构不规则的主要表现为:建筑外部存在明显凹凸、建筑没有依照对称原则进行设计,
此类结构设计虽然能够满足观感上的需求,但显然在地震灾害当中,会受到更多的影响,出现坍塌、剧烈晃动等现象,不利于人群撤离。
1.2
建筑平面布设问题
(1)建筑承重物的分布布设。建筑承重物主要是指承重柱,在现代大规模建筑的条件下,其相对较低的楼层规模会更大,此时就需
要运用大量的承重柱来进行支撑,而因为规模较大,承重柱的分布布设难度也会提高,所以在部分建筑结构当中,承重柱的布设会出现不
协调的现象。
(2)电梯平面布设。电梯是现代建筑当中常用设备,而电梯需要电梯井提供行动空间,但在许多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其并没有考虑
到电梯井的抗侧力刚度,此时如果遭受地震灾害,很容易从电梯井处导致建筑结构的坍塌。
(3)墙体布设。墙体是任何形式建筑物都必须具备的建筑结构,其同样起到了承重作用,在地震灾害当中的功能与承重柱相同,但
在许多建筑当中因不同的设计要求出现了不均匀墙体布设,使得整体建筑结构的力学结构出现不合理现象,降低了建筑整体的抗震性。此
外,部分墙面的结构刚度分布存在不足,同样不利于建筑抗震性。
1.3
屋顶设计的问题
在现代大规模建筑的基础上,当其遭受地震灾害时,其不单地基基础会受到剧烈影响,屋顶同时导致剧烈摇晃的重要因素。屋顶在建
筑整体当中,除了实现遮风挡雨的功能外,还能够向承重柱、承重墙施加应力,使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固性提升。而部分建筑当中,其对于
屋顶的建筑存在过重或者过轻的现象,影响了相互应力的作用。此外,还有部分设计当中出现了屋顶重心偏移的现象,此类现象在地震
内,非常容易出现坍塌,需要严格进行改善。
2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要点
2.1
承载能力设计方法
承载能力设计是提高抗震性能设计的常用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承载能力设计方法是通过底部剪力计算出来的,是一种比较科
学的方法,加强建筑物结构强度设计,计算构件之间应该具有的承载能力,这是设计方法可靠,概念性能清晰等优点,能达到一定的预期
目标。但承载能力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特点就是以弹性反应为基础,对于非弹性建筑物不能全面进行计算,计算出的数值不准确,不能应用
承载能力设计方法进行抗震性能设计。
2.2
抗震设计以位移为基础
抗震设计以位移为基础能全面进行抗震性能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符合现代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需要。该方法是以位移为基
本出发点,通常将位移控制运用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通过为位移谱的位移偏移计算出剪力的数值,进行建筑物的结构分析,如何进
行性能提升,通过具体的配筋进行有效设计,采用增加刚度的方法,将位移目标进行变化,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效的考虑抗震性能
中的位移偏移的重要性,有效提升其在设计理论的应用过程,有效增加其使用方法,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以位移为基础
的方法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有效方式,符合现代建筑物提高性能的有效方法。
2.3
注重可靠度理论的应用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还需要把握好可靠度理论的应用,能够更好实现对于可靠度理论的融入,针对建筑结构中可能存在的各
个不确定因素进行及时处理,并且结合相关规范进行严格控制,力求建筑结构具备更强的抗震性能。结合这种可靠度理论的引入和应用,
其需要围绕着设计表达式进行分析,确保各分项系数能够符合可靠性要求,能够在明确的抗震性能水准要求下进行处理,避免可能形成的
明显地震影响和威胁。当然,这种可靠度理论同样也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各个相关因素,能够基于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进
行大量统计和试验分析,避免仅仅单纯考虑单一结构体系。
2.4
合理确定地震设防水平
对于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工作落实,需要首先从地震设防水平入手进行明确,这也是基本抗震原则履行的基本条件,需要明
确
“大震”、“中震”以及“小震”的不同要求,如此也就能够在后续具体抗震设计中具备明确的方向性,避免出现不符合该区域抗震设计要求的
等级。在该地震设防水平的确定中,一般需要考虑以往历史地震发生状况,借助于概率分布进行分析,进而也就能够更好明确该区域发生
地震及其等级的可能性,最终有效指导后续抗震设计工作。在这种地震设防水平的明确中,除了要重点考虑地震烈度之外,还需要综合分
析其可能形成的速度、位移以及持续时间等,更好了解其地震作用影响,最大程度上提升其设防可行性。
2.5
确定结构反应性能参数
在利用结构变形来划分建筑结构性能的基础上,必须要结合合理的结构模型与恰当的分析方法来完成受力结构分析。该分析既包括低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分析,又包括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受力分析。对于前者,通常采用较为成熟的弹性静力或弹性动力分析手
段;对于后者,通常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或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更进一步说,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不仅存在计算量大、分析过程复杂的
缺点,在合理选择地震功时程时也存在很大的难点,因此不便于广泛应用;而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能够很方便地对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
顶点位移以及某些构件截面变形等指标进行确定,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社会。综合来说,在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过程中,除以上
分析手段外也会采用三维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结构扭转、非结构构件对结构的影响等一系列因素加以考虑,从
而全面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落实,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模式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好适合于当前越来越复
杂的建筑结构体系,需要切实围绕着建筑结构及其周围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分析,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更为适宜合理,降低在
任何环节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干扰和隐患威胁。
参考文献:
[1]
王菁丽.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5(Z2):166.
[2]
林祥龙.试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5(22):59.
[3]
郭浩勋.探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河南科技,2013(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