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植被的变化
植被分布的地理分异与影响因素

植被分布的地理分异与影响因素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性。
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往往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植被分布的地理分异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气候是植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气候是植被分布的首要因素之一。
气候包括温度、降水、湿度等多个要素。
光照和温度是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子。
寒冷地区的植被往往以冷杉、云杉等耐寒树种为主,而热带地区的植被则以棕榈、竹子等热带植物为主。
降水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干旱地区的植被常常以耐旱性强的仙人掌、沙漠植物等为代表,而湿润地区则以草甸、森林等为主。
此外,气候因素还包括季风、海洋气流和海洋洋流等对植被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二、土壤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对植物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酸碱度等。
草地和森林常见于肥沃的土壤地区,而荒漠和盐碱地区的特殊土壤条件则适合生长耐旱植物。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植物根系的扎根深度、吸收水分和养分等都有重要影响。
三、地形地貌对植被分布的作用地形地貌也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形和地貌条件直接反映了水分分布和流动的规律,从而影响着植物的分布。
在山区,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和降水有所改变,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植被带。
在河流和湖泊周边,水体的湿润和水流的影响形成了湿地植被群落。
沼泽和河滩地区的湿地植被对防止土质侵蚀、维持水源保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四、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人类的活动对植被分布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森林的砍伐、草地的开垦和水土流失等人为行为改变了植被的原始分布。
城市化进程使得原本植被茂盛的地区逐渐消失,被水泥和钢筋所取代。
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灌溉和化肥的使用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此外,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退化

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退化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开发利用,土地的退化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土地退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干旱等。
而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退化密切相关,它是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应对之策。
首先,植被覆盖的变化是土地退化的重要标志。
植被覆盖是指在地表覆盖物中以植物为主要构成的部分。
通过遥感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监测和测量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进而了解土地的退化情况。
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农业和城市化地区更为明显。
这种植被覆盖的减少不仅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会加剧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匮乏,进一步加速土地的退化。
其次,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退化之间存在着正反馈的循环。
土地退化会导致植被的丧失,而植被的丧失又会进一步加速土地退化的过程。
这种循环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尤为明显,例如草原退化为沙漠的过程。
草原植被的减少导致土壤暴露在外,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问题,最终导致沙漠化的发生。
这样的例子说明,修复土地退化必须重点关注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针对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退化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之策。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与治理。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开垦、乱伐乱种等活动的打击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强土壤保护,合理利用农草畜余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植被的生长丰满度,从根本上减少土地退化的发生。
其次,实施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计划。
鼓励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项目,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的面积,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
此外,积极推广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农草地的开垦,避免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的发生。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发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时监测和测量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及时发现土地退化的迹象,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城市绿化建设是指在城市范围内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植被覆盖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的一项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绿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对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的绿化面积和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但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城市绿地面积平均为35.72平方米/人,其中大城市相对较高,中小城市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很多城市的绿地面积仍然偏少,植被覆盖率也不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绿地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政府将加大对城市绿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绿地面积,增加生态功能,提高绿地质量。
其次,城市绿化的结构和布局将更加合理。
目前,一些城市存在绿地面积不均衡,绿地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未来,城市绿化将更加注重布局的合理性,优化绿地空间的结构和规划。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将优先考虑建设公园、绿道和湿地等生态空间,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再次,城市绿化将更多地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
目前,一些城市绿地存在功能单一、生态效益不高的问题。
未来,城市绿化将注重培育多样性的植被,构建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例如,引入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提高植被的抗风抗寒能力,降低城市的能耗和环境风险。
另外,城市绿化还可发挥降噪、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智慧化、科技化将推动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城市绿化建设将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绿地养护效率;通过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开展城市空中绿化,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和规划。
植被覆盖变化的自然因素

植被覆盖变化的自然因素
植被覆盖变化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
1. 气候变化: 气候是影响植被覆盖的关键因素之一。
降水量、温度、湿度和季节变化等气候要素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2. 土壤特性: 土壤的质地、肥力、排水性和酸碱度等特性对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
3. 地形和海拔: 地形和海拔高度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
海拔高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气温和气候条件,地形的变化也影响了水分分布和土壤条件。
4.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飓风、干旱等会直接破坏或改变植被覆盖,对植被分布和类型造成重大影响。
5. 生物互动: 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能影响植被的变化。
例如,过度放牧、捕食、植物种子传播等都对植被的分布和结构有影响。
6.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有巨大影响。
包括大规模的林木砍伐、城市化、农业扩展和工业发展等,都会对植被分布和类型造成重大改变。
这些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着植被覆盖的变化。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1/ 1。
植被近几年的变化和原因

植被近几年的变化和原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对植被覆盖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几年来植被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植被变化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植被覆盖率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首先,一些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增加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区的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所致。
例如,北极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增加,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雪融化,使得植被生长季节延长。
此外,一些荒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也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人类在这些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工程,以改善土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
而在另一些地区,植被覆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导致土地干燥和植被凋零。
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主要是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气温升高导致的干旱。
另外,一些地区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也导致了植被覆盖率的下降。
二、植被变化的原因植被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气候变化是导致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降水分布不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这些气候变化因素直接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雪融化,使得植被生长季节延长;而干旱和热浪则导致一些地区的植被凋零。
人类活动也是植被变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的农业、林业、城市化等活动对植被覆盖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导致了植被覆盖率的下降,而城市化过程中的建设和污染也对植被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人类的绿化工程和植树造林活动也对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自然灾害也是导致植被变化的重要因素。
洪涝、干旱、风暴等自然灾害会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洪水会冲毁土地上的植被,干旱会导致植被凋零,风暴会打断植物的生长。
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也会对植被覆盖率产生影响。
城市植被介绍

(三)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目前中国植物园共有110余个,属城市建设系统内的 有16个。城市植物园一般地处城郊和城市之间,是城 市植被的组成之一,多是广泛收集地方特色乡土树种, 引种驯化适合于本地区造林绿化的树种资源(耐寒、 旱、碱、沙),为大面积造林提供种质资源。所以, 城市植物园承担着开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驯化和培 养城市特殊生态条件下植被建设所需的植物材料等任 务。因此,城市植被的建设,特别是植物圆的建设过 程,亦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
3. 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1)减少粉尘污染:一方面由于树木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树叶多具绒毛,且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可吸附
大量飘尘。 研究表明,吸滞粉尘能力强的城市绿化树种 中国北部地区有:刺槐、沙枣、国槐、家榆、核桃、构树、侧
柏、圆柏、梧桐等; 中部地区有:家榆、朴树、木槿、梧桐、泡桐、悬铃木、
(二)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1. 城市绿化实体的小气候效应 夏季降温1~3oC(7.6 oC),增加湿度3%~12% (33%),阻挡辐射60%(88% ~ 94%);冬季 气温,林内高1oC ~ 2oC。 2. 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平衡的生态效益 10m2 的森林或50m2的草坪即可供1成人耗氧 0.75kg/d,并清除呼出的CO2 0.9kg/d。
(一)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绿色是自然界很柔和的颜色,使人感到舒适、惬意,有 助于消除疲劳和精神压抑。通过花开花谢,草木枯荣和动 物的生命活动,让人们感觉自然界的美好、生命力的旺盛 和生活的可爱。对不同的植物赋予不同的含义或象征,是 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正气 凛然、坚贞不屈;松、柏傲立表示肃穆和庄重;垂柳依依、 油橄榄伸展象征和平等等。不同场所的科学绿化,可增加 城市文化的内涵,也可为人们的游玩、休憩、锻炼等提供 好的处所,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
城市植被的变化

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
生存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 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 化和工业化的农林业等。 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 的根本原因(比2,000年前快1,000倍)。
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榕树(F. microcarpa) 银桦(Grevillea robusta)
西南、华南 污染区优良的绿化树种
华南、西南 中等污染区及城市行道树
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芒果(Mangifera indica)
粤桂闵台
华南
工矿污染区、公园绿化
三、城市植物群落类型的变化
• 栽培度(grade of hemorobiosis):人类对 植被的影响程度。(见表9-7) • 这种等级可以半定量地确定植被因人为影响 而远离自然植被的程度。
• 各等级系列中,变化最剧烈的是5级和6级, 到6级时已不打算再栽培植物了。 • 从1级发展到4级、5级,出现了许多新的生 境,种数是增加的,但在进一步发展,种 数就减少了。 • 新植物种数则是稳定地从1级到6级逐渐增 多。自然植被从1级到7级逐渐减少以至最 后消失。
15﹪~20﹪。
植被覆盖率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一)城市化与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动态关系
• 原有的城市植被(原生植被、农田植被)所在地绝大多 数被占用,自然植被、农田作物覆盖的面积则大量减少, 尽管新的人工植被面积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城市植被覆 盖率都在徘徊不前,甚至减少。
城市绿化现状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化体系规划

城市绿化现状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化体系规划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本文将介绍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化体系规划。
一、城市绿化现状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许多城市在城市绿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植树造林、建设公园广场等方式,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由于城市建设的进程太快和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城市绿化存在一些问题。
城市中的绿地数量不足,绿化覆盖率较低,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城市中的绿地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绿地管理不善,导致绿化资源的浪费。
城市中的植被种类单一,生物多样性严重受到威胁。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化体系规划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对城市绿化进行体系规划。
应该加强城市的绿地布局规划,提高绿地覆盖率和数量,优化城市绿化结构。
要加强对绿地的管理和保护,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和质量。
要注重引入多样的植被种类,保护本地植物,在城市绿化中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加强城市的绿地布局规划绿地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分布将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
为了提高城市绿地的覆盖率和数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布局,将绿地纳入城市规划中,确保每个居民都能方便地接触到绿地。
(2)鼓励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化广场,提高城市的绿地利用率。
(3)在城市中间建设更多的小型绿地,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2.加强对绿地的管理和保护绿地的管理和保护对于城市绿化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绿地的管理和保护,才能保证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绿地的维护力度,保持绿地的清洁和整洁。
(2)开展绿地的科学管理,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和质量。
(3)鼓励市民参与绿地的管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绿地的建设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北京大街小巷落满枯叶,焚烧的方法,既污染环境 又会成为火灾隐患。
• 其实落叶也是生物圈中的物质,应该参与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作为是城市有机垃圾的一部分,可以将 之掺入其他城市有机垃圾,然后在堆肥厂沤成垃圾 肥。这种优质肥料可以在苗木、果树、花草栽培中 做底肥,不仅效果好还不会引起土地板结。南宫堆 肥厂,每天最多能“吃掉”400吨落叶,每一吨 落叶还可换半吨垃圾肥。
2、地带性原则:
每个群落有其相应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分 布区。每个气候带都有其独特的植物群落类 型,因此城市植被建设应根据城市所处的气 候带选择当家树种和主要群落类型,即把乡 土植物作为城市植被建设的主题。
3、生态演替原则:
如果希望在城市植被中建立稳定的顶级群 落,可以通过改善生境条件,改变种类组 成,直接建立顶级群落的前期阶段,以缩 短演替进程;而当我们希望保持某一种演 替阶段时(如草坪或湿地群落等),则可 通过人工措施,阻止演替的发展,让这一 过程长期停留在某一阶段。
植物
分布区
桂木(Artocarpus lingnanensis) 粤桂
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
粤桂闵
用途 城市及矿区绿化;果树 城市公园及庭院绿化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沿海,琼
黄皮(Clausena lansium)
华南
污染区绿化先锋树种 庭院绿化;果树
•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放弃“牧童经 济”,而接受“宇宙飞船经济”观念。前者把自然 界当作随意放牧、随意扔弃废物的场所;后者则非 常珍惜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就象宇宙飞船上的生活 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己利用各种物质。
• 塑料的再生利用 不少废塑料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 而所有的废塑料——废餐盒、食品袋、编织袋 、软 包装盒等都可以回炼为燃油。1,000 kg 废塑料能 回炼 600kg 汽油和柴油,有人称回收废旧塑料为开 发“第二油田”。
城市植被的变化
一、城市植被环境的变化
城市土壤与自然条件下形成土壤的差异:
1、城市土壤的自然剖面严重破坏,并伴有大 量人工杂填物;
2、土壤板结,并有较多的地面铺装和地下设 施,通气透水性差;
3、土壤腐殖质缺乏,养分含量低,pH较高; 4、土壤污染相当严重。
二、城市植被的演替
• 植物种能否侵入以及侵入林内的顺序,主要取决 于种源母树的存在与否以及种子散布能力的大小。
6、景观多样性原则:城市植被的建设必须强 调景观的多样性,既能美化城市又能形成 稳定的绿地系统。
7、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要注意各种植物的 相互关系,注意植物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以 及绿地与人的关系。
城市植被的群落类型
城市植被的类型,一般可划分为:
(一)自然植被——森林、灌丛、草地 (二)半自然植被——森林、灌丛、草地 (三)人工植被——农田作物、人工林、
龙眼(Euphoria longan) 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榕树(F. microcarpa) 银桦(Grevillea robusta) 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中南
庭院绿化;果树
西南、华南 污染区优良的绿化树种
南方
污染区优良的绿化树种
华南、西南 中等污染区及城市行道树
人工草地:在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草本植物 为主体的人工建造的城市植物群落,即包含在城市范围内 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绿化实体,但不包括城市农田作 物。
城市植被的功能
(一)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 观效益
绿色是自然界很柔和的颜色,使人感到舒 适、惬意,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精神压抑。通 过花开花谢,草木枯荣和动物的生命活动, 让人们感觉自然界的美好、生命力的旺盛和 生活的可爱。
一棵树的生态价值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 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 62,500美元;增加 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 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 创值约196,000美元。
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 旅游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间接价值: 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
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 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 面。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 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 化和工业化的农林业等。
森林
草原
河流
非法砍伐
过度放牧
美丽的大草原,宁静的 生活……
然而,在有些地方,山羊来了, 天堂般的美景消失了……
草原沙漠化
耕地沙漠化
耕地沙漠化
草原因此遭灾
我国草原严重退化的后果之一:
沙尘暴频发
这是大自然的
无情报复
沙尘滚滚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上述实例说明,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会 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 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 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 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人工灌丛、人工草地
农田作物:指在城市化过程种,人类在城市市区内,仍 保留着农田里种植的作物,包括大田作物和果园等。
人工林:从城市林业的概念出发,把城市人工林定义为 在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建 造的城市植物群落,即包含在城市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的 人工绿化实体。
人工灌丛:在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灌木为主 体的人工建造的城市植物群落,即包括在城市范围内以灌 木为主体的人工绿化实体。
• 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的 加速。
• 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人口和25%的陆地受 到荒漠化威胁,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 失达400多亿美元。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 国土总面积的1/3,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荒漠化影 响的人口近4亿,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 失高达540亿元以上。
• 对不同的植物赋予不同的含义或象征,是 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如松、竹、梅“岁寒 三友”寓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松、柏 傲立表示肃穆和庄重;
垂柳依依
不同场所的科学绿化,可增加城市文化的 内涵,也可为人们的游玩、休憩、锻炼等 提供好的处所,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
(二)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
• 城市植被:包括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 工栽培的植被类型。
森林Biblioteka 原地带性植被灌灌 杂丛丛木组林成等群和山灌... 丛
荒漠
沼 泽 植 被
植被的破坏
人们对森林过量采伐,在草原上过 度放牧,或者毁林开荒等,都会造成植 被的破坏。
植被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 着重要作用,对消费者来说,植被既是 食物的来源,又能提供栖居的场所。因 此,植被的破坏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失 调。
例如黄河中下游的黄土高原
过去曾经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但 是经过几百年的掠夺式开发,人为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 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因而破坏了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 得森林被毁,草原缩小,气候反常,成为一片片荒山秃岭。 由于植被遭到了破坏,这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大量泥沙被 冲进黄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了世界罕见的 “悬 河”。这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的一个严重教训。
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 的根本原因(比2,000年前快1,000倍)。
植被覆盖率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一)城市化与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动态关系 • 城市植被覆盖率都在徘徊不前,甚至减少。
(二)人的活动强度与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关系 • 植被覆盖率与人的活动强度一般呈负相关,但,
是可控的。
常见城市绿化树木,多常绿,具抗污染能 (SO2,Cl2,NH3,O3,Hg,HF,粉尘)热带、亚热带城市:
• 演替中后期,群落主要是由鸟类散布的种类所组 成,缺乏重力散布以及其他动物散布的种类。
城市植被恢复与重建
基本原则: 1、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
植物群落是自然植被存在的基本形式,应尽可能把乔、灌木、 草本以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在群落中,达到种群间相互 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 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 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三)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目前中国植物园共有110余个,属城市建设系统内 的有16个。 城市植物园 开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驯化和培养城市特殊生态 条件下植被建设所需的植物材料等任务。植物园的建 设过程,亦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直接价值: 从生物多样性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
蒲葵(棕榈科)
Livistona chinensis
原产地: 华南 用途: 行道树、
风景树
细叶榕 Ficus microcarpa ,桑科
原产地:我国及亚洲热带地区 用途: 绿荫树、防风树
夹竹桃 Nerium oleander,夹竹桃科
原产:印度,尼泊尔,伊朗 用途: 园林风景树
各类林地和草地的含菌量比较
类 型 空气含菌量 (nm-3)
黑松林
589
草
地 688
日本花柏林 747
空气含菌量 类型
(nm-3) 樟 树 林 1218 喜 树 林 1297 杂 木 林 1965
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保堤护田 植被的枝叶 可以降低 风速,根系 可以固土 固沙。
•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 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 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分为 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