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的功能
景观与植被

景观与植被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
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
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1.功能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
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2.其他事项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
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
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
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
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
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
植被和土壤知识点总结

植被和土壤知识点总结一、植被的定义及分类植被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由植物组成的总体。
根据植物的类型和分布特点,植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分类包括草原、森林、荒漠、湿地等。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土壤的特点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1. 草原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通常分为草甸、草原和草漠三种类型。
草原植被的特点是矮小、矮硬、坚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覆盖度高,能够有效保护和固定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
2. 森林森林是指以乔木为主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等不同类型。
森林植被覆盖度较高,树木的根系能够有效保护土壤,植被层下的枯叶和腐殖质能够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
3. 荒漠荒漠是指植被覆盖度较低、植物分散的地区,通常以耐旱植物和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植被对土壤的保护能力较弱,易引起土壤侵蚀和退化。
4. 湿地湿地是指地表水源丰富、植被密集的地区,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
湿地植被的特点是植物丰富多样,能够有效保护水体和土壤,同时也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二、土壤的定义及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覆盖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具有生命存在和生长的条件。
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砂质土壤、粘土土壤、壤土等。
1. 砂质土壤砂质土壤的颗粒主要由砂粒组成,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透气性和渗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适合栽培耐旱作物。
2. 粘土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颗粒之间的粘着力较大,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透气性和渗透性较差,适合栽培耐涝作物。
3. 壤土壤土是一种中间类型的土壤,包括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具有适中的透气性、保水保肥能力和肥力,适合栽培大部分作物。
三、植被和土壤的功能与相互作用植被和土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 植被的功能(1)保护土壤:植被通过其根系和植被层有效保护和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
植被的生态功能

植被的生态功能1. 植被生态功能的意义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植被通过其生态功能,对环境起到了保护、维持和改善的作用。
2. 保护土壤植被生态功能之一是保护土壤。
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同时,植物残体和落叶可以形成覆盖层,降低日照强度,减少泥石流和沙尘暴的发生。
植被还通过根系分泌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促进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利用。
3. 维持水循环植被对维持水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分吸收到根系,然后经过茎和叶子的输送,最终从气孔释放到大气中。
这一过程能够调节地面和大气中的湿度,减少水分过量蒸发和降雨过程中的冲击。
植被还能够增加地表和土壤的蓄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枯竭。
4. 净化空气植被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大气中气体的浓度。
同时,植被还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净化空气。
不同植物的叶片表面还能够吸附和分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5. 维护生物多样性植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卫者。
植物提供了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提供了饮食来源和遮风避热的场所。
植被的多样性能够维持食物链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
6. 抵御自然灾害植被对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树木和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丰富的植被能够减缓洪水的流速,减少洪水对居民区和农田的危害。
植物还能够减少风沙的侵蚀和沙尘暴的发生。
综上所述,植被的生态功能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植被的生态功能,我们应该加强生态建设,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谈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

谈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摘要: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在一个生态圈中,每一个生物都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无论是生态圈中缺少了哪一环,整个地球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灭亡。
在最初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大力的发展科技推进城市化建设,但凡事皆是有利也有弊,在此过程中,我们反而忽视了一些生态的发展。
当我们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停滞不前,是因为受到了生态环保的影响。
由此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的生长皆是相生相克,相辅相生。
关键词: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植被保持功能前言:生态圈最基本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而植被既可以成为生产者,也可以成为分解者,甚至可以是消费者,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植被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我们周边环境,同时它对于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存在可以增加降雨,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我们环保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人类生长的必须条件。
1.制备的生长与作用1.1植被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古代的时候,我国周边的植被就有退化成荒漠的迹象。
植被变为荒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退化过程。
在退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种物质的演替过程。
植被形成的条件非常苛刻,在这其中拥有许多的影响因素,所属地的原有情况,地区所含盐分、水分甚至是光照,都会影响植被的形成。
这些因素都十分重要,但如果说荒漠的首要影响因素,便应该是水分,水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植被的流失大多数都是因为过度的开采了湖边水造成的,湖边水的缺少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周围的植被,植被缺少了水分就会枯萎,慢慢就会荒漠化。
因此,充足的水,合适的光照以及是量的营养成分,都是植被形成的重要条件,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也是人工植被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1.2植被在生态圈中的基本作用在生态圈中植被充当的角色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不同的岗位上,植被会不同的作用。
首先作为生产者,植被给我们提供了供我们生活使用的氧气,这是所有生物生活的必须条件。
植被的生态功能

植被的生态功能植被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群落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氧气和食物,还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循环、土壤保持、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植被的生态功能。
一、水循环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和蒸散作用来促进水分的循环。
当植物吸收地下水并将其转化为水汽时,它们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分到大气中。
这些水分最终会形成云层,然后降落回地面上。
这个过程被称为降水。
植被还可以通过根系吸收雨水,并将其输送到土壤深处以充实地下水库。
二、土壤保持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
当雨滴落在裸露的土地上时,它们会冲刷走表层土壤,并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但是,有了植被覆盖,根系可以锁定土壤颗粒并减少侵蚀的风险。
此外,植被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三、碳循环植被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被称为碳固定。
当植物死亡或被分解时,它们释放出的碳会重新进入大气中。
但是,在森林等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生物质都存储在土壤中,并且在长时间内不会被分解。
这意味着植被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锁定大量的碳,并减缓全球变暖。
四、生物多样性维护植被是地球上最多样化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支持着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存在。
然而,在人类活动不断扰乱自然环境的今天,许多植物种群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维护植被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总之,植被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扰乱,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和维护植被生态系统,以确保我们的未来。
植被的功能

(2)1000-2000 g.m-2.a-1
是陆地适宜气候条件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标 准值,也是世界上大多数相对稳定的森林 的平均值。这些森林不受土壤以及地形的 限制或破坏,水分和温度也不成为限制因 子。此级别包括一部分草地以及温带地区 生产力较高的农耕地。
第四节 植被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信息传递。 在这些过程中,植被起着先导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主要由植物群落担当, 植物群落是第一性生产者,它不仅为系统中的 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
同 时也为它们提供栖息场所。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在很大程度 上都是由植物群落决定的,生态系统的分 类与分布主要也以植物群落为依据。
多数资料表明,水稻在LAI为7,小麦为5, 玉米为6左右时,通常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③ 生长期限
生长期限的长短也是决定植物群落年光合产 量的重要因素。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尽管净同化率中等, 因为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时间足够长,也可得 到可观的产量;
在高山或极地或干旱地区,即使植物具有高 的光合作用能力,群落的产量也很少。
3、影响陆地群落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 群落类型 ① 净同化率(NAR) 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同化面积上增加的干 物质的重量。
即植物积累的没有被呼吸作用消耗掉的光合 作用产物。
NAR=dW/(dt×A) dW是已知时间间隔(dt)内干物质增加的 重量,A为叶面积。 NAR的单位是:植物每天(或每周)每平方 分米叶面积所增加的干物质克数。
(3)250-1000g.m-2.a-1 干燥的疏林灌丛或矮林以及大部分草地,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城市植被类型及功能

(一)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绿色是自然界很柔和的颜色,使人感到舒适、惬 意,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精神压抑。通过花开花谢, 草木枯荣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让人们感觉自然界 的美好、生命力的旺盛和生活的可爱。对不同的 植物赋予不同的含义或象征,是人们精神上的享 受,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正气凛然、 坚贞不屈;松、柏傲立表示肃穆和庄重;垂柳依 依、油橄榄伸展象征和平等等。不同场所的科学 绿化,可增加城市文化的内涵,也可为人们的游 玩、休憩、锻炼等提供好的处所,给城市带来勃 勃生机。
(二)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 益
一棵树的生态价值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
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
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 污染价值约 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 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 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
城市植被类型及功能
指导老师:周茂娟 小伙伴们:王报英 左佳 丛良育 刘方舟
•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内全部 植物群落的总称。 •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 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 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 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 • 城市植被(urban vegetation):包括城 市内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植被 类型。
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
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 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荒漠 化的加速。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人 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每年因荒漠 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我国 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 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 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 元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植被对温度的调节
群落内温度变化的大小与群落类型及其结构 密切相关,群落结构越复杂,对气温的影响 越大。其中森林植被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最显 著。
森林内部日间最高气温低于旷地,夜晚最低 气温又高于旷地,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相差较小,温度的年变化也较为缓和,起着 缓和气温的作用。
群落内土壤的温度于旷地也有很大不同, 在稠密植被保护下的土壤,防御了强烈 的日射和热能的丢失,温度的昼夜变化 很小,愈往深层温度变化愈小。
3、影响陆地群落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 群落类型 ① 净同化率(NAR) 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同化面积上增加的干 物质的重量。
即植物积累的没有被呼吸作用消耗掉的光合 作用产物。
NAR=dW/(dt×A) dW是已知时间间隔(dt)内干物质增加的 重量,A为叶面积。 NAR的单位是:植物每天(或每周)每平方 分米叶面积所增加的干物质克数。
这些植被虽然外貌不同,但水分条件好,温 度较高,土壤养分可得到持续供应。
(2)1000-2000 g.m-2.a-1
是陆地适宜气候条件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标 准值,也是世界上大多数相对稳定的森林 的平均值。这些森林不受土壤以及地形的 限制或破坏,水分和温度也不成为限制因 子。此级别包括一部分草地以及温带地区 生产力较高的农耕地。
一株平茬后三年生沙棘,其根系向水平方向 延伸最长可达6.3米,新生根蘖苗95株,固 土面积4.8平方米。
5 植被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
主要是通过植被的生理活动,改善土壤的形 成条件,对土壤物质的某些更新和增加的过 程而实现的。
植被是生产有机物质的“工厂”,林木通过 其强大的根系向深层土壤吸收无机盐分,制 造有机物质,每年有70%的有机物质以枯枝 落叶的形式归还到土壤里,这样就提供了植 被土壤肥力改善条件。
多数资料表明,水稻在LAI为7,小麦为5, 玉米为6左右时,通常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③ 生长期限
生长期限的长短也是决定植物群落年光合产 量的重要因素。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尽管净同化率中等, 因为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时间足够长,也可得 到可观的产量;
在高山或极地或干旱地区,即使植物具有高 的光合作用能力,群落的产量也很少。
NP—净初级生产量,J/ (m2·a) ; R —呼吸所消耗的能量J/(m2·a)。
(4)生物量 (B )
在某一特定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存活 有机物质的数量。 单位是 g干重/m2 或J /m2。
B = 某一时间段内 Pn 积累量
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量可看成是 某一时间范围内生物量的变化率。
温带草本植物的平均净同化率为 0.05~0.1g.dm-1.d-1
木本植物(幼树、灌丛)的平均净同化率为 0.01~0.02g.dm-1,d-1
② 叶面积指数(LAI)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生产有机物的主要 器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大小,发 展分布是否合理,影响到群体光合的高低、 有机物质生产积累的多少和产量的高低。
(3)250-1000g.m-2.a-1 干燥的疏林灌丛或矮林以及大部分草地,
还包括许多农田植被。 (4)0-250 g.m-2.a-1
净初级生产力的最低值,植被常分布在极端 干燥和低温地区,也就是大面积的荒漠植被 和冻原植被以及高山植被。
二 植被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大部分存在于森林、 稀树草原、草原、荒漠、河流、海洋等自然 生态系统中,农田、风景林、药材基地、果 园等环境中也保存了部分生物多样性,各种 基因库、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库也作 出了一定的贡献。
(3 )净初级生产量( NP、Pn) ( 净初级生产力)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 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这 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即:植物除去呼吸消耗后余下的有机物
积累量。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呼吸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P = NP + R 式中:GP—总初级生产量,J/(m2·a);
Pn =Pg-R dB/dt =Pn -H - D H:被植食动物取食的有机质的数量 D:死亡的有机质的数量
2.初级生产者的生产效率
1 总初级生产效率(群落能量利用系数) =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能
在自然条件下,总初级生产效率很难超 过 3%,全球平均:大概是0.2% ~ 0.5%。
在富饶肥沃的地区总初级生产效率可以 达到1%~2%; 在贫瘠荒凉的地区大约只有0.1%。 2 组织生长效率 E = Pn/An = NP/ GP 大多数情况下,生产者的组织生长效率 大约为60%~70%。
对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和枯枝落叶层的 截留降水作用或减少径流作用的研究表明:
试验区汛期雨量达到213~566mm(平均为375.7mm), 与农田相比,
柠条成林平均每年减少径流88.8%, 刺槐幼林可减少径流63.30%, 沙打旺草地减少径流70.1%, 紫花苜蓿草地减少径流33.1%, 荒坡草地径流比农田增加35.5%.
另一方面植被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 造自身的同时,又向土壤内分泌碳酸和其 它有机化合物,增加了土壤中无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溶解,为土壤的微 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微生物 的分解,使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
四 植被能够调节气候,增加局部降水
1 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光投射到群落上,一部分被反射, 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投射到地面,这 三方面的比例在不同群落中是不同的。
要从在不同时间测定的A和W的一组数据中计算 NAR的办法之一是利用下列公式: NAR=[(W2-W1)/(A2-A1)]×[ln(A2/A1)/(t2-t1)] 式中 W1和A1分别代表在时间t1时整株的干重和叶 面积; W2和A2分别代表在时间t2时整株的干重和叶面积; NAR是整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值。
3 植被对大气湿度的调节
由于林冠的荫蔽,白天林内的温度较低, 林内的风速较小,又有枯枝落叶层的覆盖, 都可以较少林内土壤的蒸发,全年可比旷地 少1/3~1/2,另一方面,植物本身的蒸腾作 用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因此林中的 湿度都较无林地高。在夏季的晴天,一般群 落被的相对湿度要比旷地高20%~40%。
光在植物群落中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叶子 的密度及其排列方式,辐射在穿过植冠 的过程中,随着总盖度的增加,光强度 几乎呈指数降低。
群落内的太阳辐射不仅在强度上显著减弱, 在光质上也与群落外不同。群落内直射光照 射的时间短,强度弱,面积小,因而群落中 以漫射光为主,其中生理有效光减少,以绿 光为主的生理无效光增加。
3 森林中的土壤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 吸水力强,林地土壤比非林地土壤有更 好的蓄水性。
4 植被有固持土壤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发达的根系固持网络土壤和其地 上部分,各种植物的根系都有固持土壤的作 用,乔灌木树种依靠其深长的垂直根系和扩 展较广的侧根系,能以相当大的深度和幅度 固持土体,加之树木之间根系相互交错,构 成地下“钢筋”,固土作用就更大。 。
因此, 在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地区附近, 选择与其相应的具有高吸收和强抗性能力 的树种进行绿化, 对于防止污染、净化空 气是有很大意义的。
3 植被吸滞烟尘和粉尘
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 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这一方面由于枝叶茂密, 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 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由于叶子表面粗糙、有绒 毛或黏性分泌物, 当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时, 便附着于其叶面及枝干上。经过雨水的冲洗, 又能恢复其吸滞能力。草地不仅和树木一样具 有吸附灰尘的作用, 并且还可固定地面的尘土。
一 植被提供净初级生产量和丰富多样的产品
1 相关概念
(1)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 有机质的过程。
(2)总初级生产量(GPP, GP,Pg) (初级生产力)
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在光合作用过 程中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 即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
第四节 植被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信息传递。 在这些过程中,植被起着先导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主要由植物群落担当, 植物群落是第一性生产者,它不仅为系统中的 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
同 时也为它们提供栖息场所。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在很大程度 上都是由植物群落决定的,生态系统的分 类与分布主要也以植物群落为依据。
水分在群落中的循环
大气降水 群落截留---蒸发到大气中 到达地面 地表径流---流出群落 土壤渗透 蒸散-回到大气中 潜水径流 地下水
1 群落对降水的截留
无论哪种形式的降水,在有群落存在的地段, 总有部分降水被群落截留,这部分降水附 着在植物表面,大部分最终被直接蒸发而 不能到达地面。例如森林林冠层截留的降 水可占到降雨量的15%-40%。
(2)温度
食
4、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的初级生产力
陆地各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大约在 0~3500 g.m-2.a-1 范围内,可以划分为四个 等级。
(1)2000-3000g.m-2.a-1
高标准的生产力,属于温湿地区,尤其是多 雨地区的森林、沼泽植被以及在优异条件下 处于演替过程中森林,还有农业集约栽培的 水稻田和甘蔗田。
叶面积的大小通常用叶面积指数来表示。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 与土地面积之比。 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土地面积
农业上,在一定范围内,作物LAI越大,光 合积累量就越多,产量便越高。但LAI太大 植株过密,叶片重叠过于严重,群体呼吸 消耗加大,反而使干物质积累量减少。
能使干物质积累量或产量达最大的LAI称 为最适LAI。
4 森林对降水量的影响
大面积森林上空的空气湿润,气温较低, 容易成云致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广州省雷州半岛建国后造林24万公顷,覆 盖率达到36%,造林后29年中,降雨量比 造林前40年平均降雨量增加31%,蒸发量 减少75%,相对湿度增加1.5%,改变了过 去林木稀少时的严重干旱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