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类型生态效应的研究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
然而,在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外,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却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话题。
中药材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资源,其在医学和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长,对中药材所处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中药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中药材的开发中药材开采的大规模和频繁开垦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获取更多的中药材,人们对植物的种植和采集不断加密,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植被大面积破坏。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也会加速土地生态系统的早熟、老化,增加了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等问题的风险。
2. 中药材的生产中药材的生产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次重要冲击。
许多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和养殖都不严格遵循生态原则,养殖的过程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再加上许多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不加控制,会造成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坏。
3. 中药材的销售中药材的销售带有浓厚的商业推广色彩,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过量使用会导致环境损害的层面更加严重。
例如大量运输、包装中药材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的排放,不仅会污染空气和水源,而且会影响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材的销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药材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意义中药材资源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核心,研究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助于确定中药材的原产地、栽培种植、采收及其质量的标准,同时也有助于平衡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比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例如水、土壤、空气等)的节约,也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植物被破坏的现象。
此外,研究中药材种植和销售的环节,也有可能有助于刺激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支持。
大庆龙凤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探究

大庆龙凤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探究沈赫(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有着“地球之肾”称号的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不仅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空间,同时还为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繁殖保护。
湿地可以有效地调节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特殊低洼地形的湿地还可以起到抗洪防旱的作用,其污染降解功能为生态平衡提供了很大帮助。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以大庆龙凤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内水生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析水生植被在湿地中的生态功能,针对湿地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庆龙凤湿地;水生植物;生态功能1国内外湿地及水生植物研究现状1.1国外湿地及水生植物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湿地科学的研究较早,理论和实际运用都早于国内。
国外湿地科学是以湖沼学和沼泽学为出发点,并在17世纪开始对湿地进行研究工作,关于湿地最早的研究内容是莱兰德的一本旅行游记,在莱兰德看来沼泽是由森林演变而来的[1]。
在湿地科学建立前期,欧洲学者们就开始对沼泽进行深透而系统的研究,包括物质来源、物质类别、开发利用的方式等,并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成功创造建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2]国外在湿地植物的传统培植和利用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公元前4700年,将睡莲花瓣编为花环就已经被用于古埃及帝王和僧侣的葬礼仪式中。
后期大量睡莲和水生植物被埃及帝王种植并用来观赏。
意大利人在16世纪开始把睡莲种植在园林中,将其应用为绿化装饰水池的背景物。
王莲在1801年的发现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人门对湿地植物研究的兴致。
19世纪40年代末是人们利用水生植物装饰、建造花园的第一个巅峰时期。
当时的富豪们痴迷于通过建造水景园以彰显其社会地位,各种热带水生植物被他们狂热地栽培和种植,他们花费重金和大量人力去寻找珍贵的水生植物品种,使得水生植物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
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_胡婵娟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9): 1640-164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407200-5)作者简介:胡婵娟(1981年生),女,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
E-mail: huchanjuan1981@ 收稿日期:2012-07-26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胡婵娟1,2,郭雷11.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52;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要:植被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目前,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及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现状最有效的措施。
植被在恢复过程中对地上植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凋落物及根系的输入,可以有效改善地下生态系统,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生物的生物量及活性。
文章以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综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及人工恢复过程中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恢复时间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的组成发生改变且多样性呈增加趋势,但一些特殊环境下不当的人工恢复可造成植被演替向退化方向发展,降低生物多样性。
不同的植被类型由于其生长方式的不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土壤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学指标呈现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稳的状态。
针对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增加更多的对比研究,对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恢复物种,不同的恢复方式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另外一方面应增加不同尺度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样地尺度,未来应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分析;再者,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理一直是土壤学科研究的热点,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增加更多该方面的机理研究。
固碳

固碳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城市主要环境问题,在目前尚不能完全依赖污染源治理以解决环境问题情况下,借助自然界的清除机制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压力的有效途径,城市园林绿化就是其一。
植被叶片因其表面性能(如茸毛和腊质表皮等)可以截取和固定大气颗粒物 [1] ,使颗粒物脱离大气环境而成为消减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过滤体[2] 。
因此植物叶片滞尘量越大,对大气颗粒物的消减作用越强。
不同种类植被的环境效应各有差异 [3] 。
城市园林植被中,阔叶乔木植物叶片面积较大、树冠宽阔,滞尘量较高,对大气颗粒物截留效果显著,通常被认为是滞尘植物的首选树种。
乔木冠层距地面通常较高,其叶片滞尘主要来自大气沉降颗粒物,而相对低矮的植物叶片靠近路面,直接受机动车排放和地面扬尘影响,尤其是生长高度为 1~2 m 的灌木植物叶片位置处于行人呼吸带范围,这一高度空气颗粒物浓度在距地10 m范围内为最大 [4] ,叶片滞尘效应可以作为反映城市街道污染暴露水平的良好指标。
1 样品采集与测试所谓叶片滞尘效应指在某种环境状况下单位面积叶片上能够累积的大气颗粒物数量,以及颗粒物在叶片表面存在形态。
本文即以叶片滞尘量测试和滞尘颗粒物形态观察为研究目的进行样品采集与测试。
为避免降水等特殊天气影响,设定在2005年5月至7月期间石家庄市无雨、晴朗微风天气状况下进行道路旁大叶黄杨叶片样品采集。
每个点选取位于大叶黄杨植株顶端的10片成熟叶片,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表面清洁,用纸巾吸干水分,作为截取降尘颗粒叶片的初始状态。
5日后将这些叶片取下带回实验室,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过滤清洗液,滤纸真空烘干后,于万分之一天平上称重,获得叶片上的总滞尘量。
叶片面积采取打孔换算法:每个点位上的10片叶片清洗干净后,于每片上打一直径 1 cm 的圆孔,称取圆孔叶片的重量,再换算成整个叶片的面积。
由总滞尘量比叶片总面积得到第一个5日周期内单位面积叶片滞尘量。
摘取第一个周期叶片的同时再淋洗出另10片叶片,待又一个5日后再取回,依次进行清洗、过滤、称重及滞尘量计算,如此重复5次,获得5个5日周期内的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
滨河植被种类调查实验报告

滨河植被种类调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滨河地区的主要植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2. 了解植被分布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
1. 选择一段沿江公园,通过观察和拍照的方式记录各个站点的
植被种类、树高和覆盖度等信息。
2. 在不同的站点设置样方,记录样方内各个植物物种的数量、高度、
茎径等信息,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如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
3. 通过统计数据和观察分析,了解滨河地区的主要植被种类及其分布
情况,并分析植被分布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
1. 滨河地区主要植被种类包括:杨树、枫杨、槐树、柳树、桂
花树、云杉等,其中以杨树和枫杨为主。
2. 不同站点的植被组成和树种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一般以杨树和枫杨
为主,同时也有槐树和柳树分布。
3. 滨河地区的植被分布主要与土壤湿度、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相关。
例如,在水边和湿润地区,柳树和杨树比较多,而在比较干燥的地区,槐树和桂花树分布较多。
实验结论:
1. 滨河地区主要以杨树、枫杨为主,同时也有其他树种的分布。
2. 滨河地区的植被分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湿度、光照和
温度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实验建议:
1. 建议在未来的实验中,可以调查更多的植被种类和站点,并
且加强对环境因素的观测和分析。
2. 建议对不同的植被种类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长特点、适应环
境能力等方面。
3. 建议将本次实验的结果运用到生态保护和城市规划中,为保护和改善滨河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笔记

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植被不仅可以影响气候、水文循环和土壤侵蚀等自然地理过程,还可以提供栖息地、食物和氧气等必需资源。
本文将从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植被可以影响气候。
植被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汽到大气中,形成云层和降雨,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气候变化。
植被还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的升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会影响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不同类型的植被会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例如热带雨林的高温多雨和草原的干湿季节交替。
植被对水文循环也有重要影响。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植被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量,延长地表径流滞水时间,减少洪水的发生概率。
植被还可以净化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水量,改善生态环境。
植被对土壤侵蚀也有显著影响。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大面积植被的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提供栖息地、食物和氧气等方面。
植被为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持了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保护了生态平衡。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二篇示例:植被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之一,它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不仅影响着气候变化、土壤侵蚀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对生物多样性、水循环、气候调节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暖。
植被的蒸腾作用也能够降低环境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维持地表水分平衡,影响降水分布和气候特征。
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生态效应分析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括草甸、草原、牧场和荒漠边缘等土地类型。
草地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水文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生态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效应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一、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
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基础,它们对土地稳定性和生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草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植被组成,这些植物根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分为原生植物和外来入侵植物。
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包括草食动物、食肉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通常反映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服务情况。
微生物同样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们参与了土壤的分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氮和磷等元素的循环。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草地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水文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维持生物多样性草地生态系统拥有许多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和动物。
它们互相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大量的物种群落,并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繁殖地点。
这种多样性的维护是草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生态服务。
2. 土地保持草地根系丰富,能够牢固地固定土壤,并能够保护土壤不受水和风的侵蚀。
在砂漠和荒漠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够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大,维持土地的健康和生产力。
3. 水文循环草地生态系统在地表水循环和地下水循环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草地植物的根系可以促进水分渗透和土壤水分的蓄积。
草地植被能够在地表形成一层保护层,能够将雨水蓄留在地表,减少洪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植被类型生态效应的研究园林0901 姜文娟090480111摘要:通过对城市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对生态效应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认为乔灌草相结合的三元复合结构绿地,其生态效应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绿地。
在特定的人工环境条件下,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有效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不仅取决于绿色植物的植被类型,而且与其空间结构等各方面密切相关[1]。
由于乔、灌、草结合建造的复层结构的绿地生态效应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的绿地,因此通过改善绿地种植结构和配置方式,可提高单位绿地的生态效应。
在城市用地紧张,扩大绿地规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植物种植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和草坪,以增加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可有效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2]。
本研究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邯郸市不同植被类型对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地表温度的影响,并对城市绿地系统植被类型的规划和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植被类型、生态效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前言: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哪种植被类型更能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从而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去,这个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的选择及植被现状邯郸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摄氏13度,最低温度在1月,极限约为摄氏20度,最高温度在7月,可达摄氏38度。
年降雨量627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为235天。
春季多干旱,夏季多雨。
春秋季节较短,夏季较长,并且气温较高。
邯郸境内自然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甸、沼泽植被、水生植被六种类型。
邯郸市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草丛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的沟谷和荒坡,草甸植被则遍布全境;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滞水洼地。
亚热带树种漆树在西部山区有着广泛分布。
本实验在邯郸市丛台公园内进行。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0亩,是以武灵丛台为中心建成的一座大型园林,为邯郸人民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
公园内茂林修竹,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植被分布的空间类型多样。
结合邯郸市丛台公园的绿地现状选择植被类型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三、处理四、处理五,处理一代表乔灌草结构,处理二代表乔灌结构,处理三代表乔木结构,处理四代表灌草结构,处理五代表裸地。
各种结构所选树种及林分状况如下。
表1 典型植被结构配置模式及林分状况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树高/m 胸径/cm 冠幅/m 面积/m2乔灌草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榆叶梅(Prunus triloba)黄杨球(Euonymus japonicus)混合草坪252.51.243----1031.31354834乔灌垂柳(Salix babylonica)黄杨球6120 41.256241.2试验方法试验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每旬选1-2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指标测定,从早8:00—下午6:00每两小时观测一次,五个观测点同时进行。
采用阿斯曼通风干湿表、地面温度表、国产ZF-77型照度计对各绿地结构的相对湿度、地表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等指标进行测定,目测日盘状况和云量。
采用平行观测的原则,在测定地中央设观测点,并在公园里设一个非绿地观测点,在距地面1.5m 处记录各观测点稳定的相对湿度、温度、光照强度。
草灌在距地1m 处观测[3]。
非绿地对照点为为公园内一空旷裸地,四周不受建筑物和植物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2.1不同植被类型对相对湿度的影响由图1可知,在观测时间段内空气湿度变化曲线是“U ”型,最小值出现在14:00,最大值出现在8:00,对照点的空气湿度在四个观测点之下,白天空气湿度的平均值是28.9%,测点乔灌草、乔灌、乔木林、灌草的白天平均空气湿度分别是34.5%、31.5%、28.6%、26.7%,四个观测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均比裸地对照点要高。
乔灌草比对照点增大11%,乔灌比对照点增大8%,乔木林比对照点增大5.1%,灌草比对照点增大3.2%。
四个观测点中,乔灌草的空气湿度值最大、乔灌较大、乔木林次之、灌草最小。
表明植被类型不同,对空气湿度效应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而植被类型的多层次性和多物种性的影响效果最明显。
植被群落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具有向空气中增加水分的作用,故可以提高空气湿度[4]。
植被类型的多物种性和多层次性不同,植物群落向空气中增加水分的效应也就不同。
以上分析表明,植物类型是影响绿地增湿效应的重要因素,归根结底取决于植株蒸腾作用和绿量的综合效应。
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热辐射从而增加空气湿度,乔灌草结合建造的复合结构的绿地生态效应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
乔木林 元宝枫(Acer truncatum )10 25 5 57 灌草丁香(Syringa oblata )混合草坪 3 -- -- 4 123在四个测点中,乔灌草调节空气湿度的效果最为明显。
因此,构建复层植被结构,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植物物种的多样性,选择适宜的耐阴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通过乔灌草植物在空间的合理配置,增加植物种类,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不同植被类型对光照强度的影响由图2可知在观测时段内包括对照点在内的五条光照强度曲线都是倒“U”型的,光照强度最小值都出现在18:00,最大值都出现在12:00。
对照点的平均光照强度为18661.7lx,测点乔灌草、乔灌、乔木林、灌草的平均光照强度值分别为2975lx、3438.3lx、4460lx、5476.7lx,四个测点的平均光照强度值都比对照点要低。
乔灌草的平均光照强度值比对照点减少15686.7lx,乔灌比对照点减少15223.4lx,乔木林比对照点减少14201.7lx,灌草比对照点减少13585lx。
四个测点中乔灌草遮光率最大、乔灌较大、乔木林次之、灌草最小,分别为36.4%、28.3%、21.7%、15.1%。
这是由于植物群落灌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造成的。
植物灌层即绿量,也就是说光照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植物的绿量,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植物的总叶面积的大小[5]。
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总叶面积的大小是不相同的,通常乔木的叶面积可以达到它树冠正投影的20倍左右,灌木则只有5-10倍,草坪更少。
另外影响植物遮光效应的因素还有植物种类、生长状态及空间配置方式。
植物种类和生长状态的不同决定了其树冠大小、叶片疏密及质地的不同,故不同结构不同树种的遮光能力不同[5]。
对图2进一步分析表明乔灌草、乔灌、乔木林的遮光效应都高于灌草型绿地,这表明乔木是产生较好遮光效应的主要因子,因此,要提高绿地的遮光效应,就应选用树冠较大及枝叶浓密的乔木树种,并在空间上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在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情况下提高林地的郁闭度。
还可以看出,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应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6]。
因此,要尽量提高园林绿地的利用率,改善植物配置和空间结构,以乔木为主,灌木、草坪相结合,提高绿地空间利用率,使有限的园林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
由图3可知,在观测时段内,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8:00,对照点的白天平均地表温度为30.03℃,测点乔灌草、乔灌、乔木林、灌草的白天平均地表温度分别为24.3℃、25.9℃、27.3℃、28.8℃,四种植被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都比对照点低,乔灌草的白天平均温度比对照点低5.73℃,乔灌比对照点低4.13℃,乔木林比对照点低2.73℃,灌草比对照点低1.23℃。
乔灌草的平均降温率最大、乔灌次之、乔木林较小、灌草最小,分别为23.5%、15.9%、10%、4.3%。
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内的地表温度变化较为缓和。
四种植被类型中,乔灌草的地表温度最低、乔灌较低、乔木林次之、灌草最高。
表明了植物群落具有能够降低地表温度的生态效应,而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对地表温度的作用最明显。
3 讨论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强度、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类型与裸地相似,但日变化幅度不同;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类型与其他因子都不同,为“U”型变化;各植物类型在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3个环境因子上的值均比裸地对照点要小,要稳定,具有遮光、降温的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但相对湿度要比裸地对照点要大,表明各植被类型均具有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7]。
3.1 不同植被类型的增湿效应植被类型依然是影响园林绿地增湿效应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植株蒸腾作用能力的和绿量的综合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植株的树行、树冠大小等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在本试验中,通常所认为具有较好遮光效应的绿地配置模式其增湿效应也较好的结论得到证实。
遮光率相差不大的绿地配置模式,增湿效应主要由植物类型决定;遮光率相差较大的绿地配置模式,植物类型起到一定作用,但遮光的影响力更强。
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热辐射,在园林绿地的树种遮光效应相同的情况下,复层林配置模式的植被类型其降温效应明显优于双层或单层配置模式的植被类型[8]。
不同植被类型的遮光效应的大小主要是由绿地植物种类、生长状态及空间配置方式等综合决定的。
植物类型和生长状态的不同决定了其树冠大小、叶片疏密和质地的不同,故不同树种、不同生长状态的植株的遮光能力不同。
空间配置方式决定了园林绿地树种栽植的密度,同样对绿地的遮光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对种植结构类型的比较可分为有乔木和无乔木两类,前者的遮光效应明显优于后者,但对有乔木类树种的乔灌草、乔灌、乔木林的结构类型的比较发现,遮光效应更多是由绿地树种类型、生长状态及空间配置方式决定的,而与单层或复层结构的关系不大[9]。
3.3不同植被类型的降温效应树木的遮光作用使其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同时植物蒸腾作用所产生的降温效果也不容忽视。
蒸腾作用强且绿量大的植物所构成的配置模式优于其他模式,并非复层林分的降温效果一定优于单层林分;在绿地植物种类相同的情况下,绿地植物种类的构成决定其降温效果,复层林配置模式的降温效果优于单层林[10]。
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绿地具有维护城市二氧化碳与氧的平衡,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和改善城市小气候三大功能。
因此,每一个城市都要有一定的绿地面积才能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
但是,一个城市需要多少绿地定额,却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
如上所述,城市绿地蒸腾耗热使周围大气降温的数值,因其所影响的范围大小和树木种类不同而异。
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来说,规划面积已定,即影响范围大小已经确定。
则对城市气候的反馈调节能力便视绿地面积大小和所选择的树种而异。
4 建议由结论得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