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描述教学内容
岩样的岩性描述

岩样的岩性描述岩土样的岩性描述粘性土:一、亚粘土定义:IP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亚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φ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IP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φ=0.5mm 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简单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等。
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①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
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①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②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③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6、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3mm 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①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②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③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
7、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①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
岩性描述文字1

角闪云母片岩:灰黑色—黑色,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有角闪石、黑云母、绿帘石,次为石英、绿泥石等,围岩蚀变具弱的绢云绿泥石化。
见有薄膜状黄铁矿及颗粒状黄铁矿。
矽卡岩:灰—深灰—灰绿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次为石英、绿帘石、方解石等。
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紫光灯下末见白钨矿化。
在28.50米处有一破碎带,破碎带宽0.3—0.4米,由断层泥、断层角砾组成。
破碎带产状:90°∠67°。
条带状矽卡岩:灰—灰绿色,细粒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次为石英绿泥石等,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
石英脉发育,石英脉沿裂隙、节理充填,脉宽5—10CM。
紫灯光下见有白钨矿,白钨矿呈浸染状、细脉状。
条带可分为浅色条带、暗色条带,浅色条带矿物成份为方解石、石英等,暗色条带矿物成份为绿泥石、绿帘石等。
矿石硅化强,硬度大。
矿体与上、下盘围岩呈断层接触,接触面产状:上盘:105°∠70°,下盘:85°∠85°。
变砂岩灰—灰黄色,隐晶质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见有黄铁矿化,黄铁矿呈他型—自形晶结构,薄膜状、粒状,围岩蚀变主要有弱的绢云绿泥石化。
其中47.10—52.40米为角闪云母片岩。
破碎带:由断层泥、断层角砾、石英团块组成,紫光灯下见有零星的白钨矿化。
矽卡岩化灰岩:灰—灰绿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为透辉石、透闪石、方解石、石英等。
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脉石矿物为透辉石、透闪石、方解石、石英。
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及弱的绢云绿泥化。
网脉状石英、方解石脉发育,紫光灯见有白钨矿化,白钨矿呈浸染状、网脉状、细脉状,石英脉发育地段,矿化较强。
矽卡岩化角闪云母片:浅灰—灰黑—灰绿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透闪石、透辉石、绿帘石、石英等,局部可见角闪石、黑云母,具矽卡岩化,矿化主要为白钨矿化,白钨矿呈细脉状、浸染状。
岩性观察描述一般内容步骤和常用语

岩性观察描述一般内容和常用语张凤鸣徐州市地质勘探队江苏徐州 221005摘要:地质、岩土技术报告和发表的地质论文的共同缺陷,是在全面评价天然岩体上,缺乏恰当的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转达无机会到现场观察该种岩体的人们,详实准确、规范化的岩性描述诚为重要。
关键字:岩性描述颜色成份结构构造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份、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岩性观察描述的内容及其常用语概述如下几个方面:一、颜色:观察岩石的颜色时,应尽量观察新鲜、干燥的岩石颜色。
岩石颜色分单色和复合色,其中复合色按主色在后、次色在前进行表述,如主色为黄色,次色为灰色,即称为灰黄色。
一般描述颜色时以“灰”字当头的为多,经常遇到的岩石颜色有:黑色(灰黑色)、灰色(浅灰色、深灰色或暗灰色)、褐色(深褐色、浅褐色、灰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白色(灰白色)、黄色(深黄色、浅黄色、灰黄色、褐黄色)、绿色(深绿色、浅绿色、灰绿色、黄绿色)和红色(深红色、紫红色、粉红色、肉红色)等等。
二、成份:成份分为主要成份、次要成份和胶结充填物质。
首先要确定岩石的主要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然后观察次要矿物、胶结充填物质等的种类和含量。
三、结构:主要为组成岩石矿物的内部组成或岩石结晶程度,如颗粒大小和形状特征及相互间关系。
从矿物结晶程度来讲有:隐晶质(结构)、细晶质(结构)、粗晶质(结构);另外,变余结构、气状结构等一般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观察岩石的结构时,首先应确定岩石的结构类型,然后再描述结构的特点。
一般描述结构时以隐晶结构、细粒结构、中粒结构、粗粒结构、中细粒结构、中粗粒结构和花岗结构(火成岩类)等居多;对于隐晶质结构应注意其断口特征,对于粒屑结构,应描述粒屑的大小、形状、分选、圆度以及胶结物或基质的结构特点;对于结晶结构或变晶结构,则应描述矿物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情况等。
四、构造:主要为组成岩石的矿物(晶体)的组成形式和排列方式。
岩心描述内容与方法课件

分析地层水的化学组成、矿化度、氯离子含量等,了解其对地层渗 透性和油气生成的影响。
油气藏构造与成藏模式分析
构造特征分析
通过对岩心构造特征的研究,了 解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形成机制 。
成藏模式分析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分布规 律,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 程,建立油气藏成藏模式。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目的
岩心描述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地下 岩石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地质构造 背景,为地质勘查、资源评价、工程 地质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持。
岩心描述的重要性
提供地质信息
岩心描述能够提供大量的地质信 息,包括地层时代、岩性特征、 构造背景等,对于地质勘查和资
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矿产开发
通过对岩心的详细描述,可以了解 矿体的形态、产状、品位等特征, 为矿产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 岩心描述:某油田的岩心描述主要包括岩性识别、沉积相分析、储层评价等方 面。描述过程中采用了常规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显微镜 下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对岩心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记录。
• 成果与结论:通过对某油田岩心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得出了该油田的储层特征 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 岩心描述:某气田的岩心描述主要包括岩性识别、沉积相分析、储层评价等方 面。描述过程中采用了常规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显微镜 下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对岩心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记录。
• 成果与结论:通过对某气田岩心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得出了该气田的储层特征 和天然气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提高岩心描述准确性的方法与建议
加强专业培训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P2CP1第一段:由河床相,湖沼地层交替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砂质岩为主,粉砂岩次之。
底部河床相砂岩,中细粒结构。
P1T3-4 第三段第四带:由过渡相为主的沉积旋廻所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砂质岩为主。
含煤7—14层,其中较稳定可采一层(1号煤层),较稳定至不稳定可采一层(2号煤层),不稳定可采一层(0号煤层)。
含动物化石3层,主要有舌形贝、戟贝、长身贝等,此为海百合茎及炭蚌、海螺等。
植物化石较少,常见有:大羽羊齿、细羊齿等。
P1T3-3 第三段第三带:纯陆相含煤旋廻。
中上部以泥岩为主,下部以砂质岩为主,但变化较大。
含煤14-19层,多为煤线且不稳定,仅局部可采。
本带以不含动物化石为特征,含植物化石丰富,常见的有大羽羊齿、细羊齿。
其次为瓣轮木、带羊齿、古乌毛厥、脉羊齿等。
P1T3-2 第三段第二带:由浅海相、过渡相、湖沼相地层交替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为主,次为粉砂岩和砂质岩。
化石以正常浅海相的线戟贝和泻湖相的舌形贝组合为主,共见14个动物化石层,垂直分带较明显。
舌形贝主要分布于本带上部,线戟贝多分布于下部。
主要化石有:腕足类:舌形贝、线戟贝、小戟贝、线纹长身贝。
瓣鳃类:炭蚌粟蛤、燕海扇、裂齿蛤。
腹足类:海螺。
海百合茎:次园海百合茎。
植物化石多富集于本带上部,以大羽羊齿、细羊齿、古乌毛厥为主。
含煤12-19层。
其中较稳定可采2层(8、9号煤层),较稳定至不稳定可采一层(10号煤层),不稳定可采三层(6、6+1、7号煤层)。
P1T3-1 第一段第一带:以浅海相为主,夹过渡相,湖沼相地层交替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为主。
动物化石由下往上种属和数量均有增加,上部尤为丰富,特别是海百合茎和长身贝类最为常见。
其次瓣鳃类、腕足类、戟贝、舌形贝等也常见。
偶见大羽羊齿、细羊齿、带羊齿等。
含煤7—13层,除11、12号煤层为较稳定至不稳定可采、不稳定可采煤层外,其他均为煤线。
P1T2 第二段:正常浅海相地层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粉砂岩为主,夹砂质岩,未见含煤。
地质编录岩性描述用

1.2 岩石观察描述1.2.1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4) 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1.3.1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三大岩类岩性描述

三大岩类野外工作描述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岩性的描述

岩性的描述在原始资料的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术语、组词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再学习,进一步提高原始资料质量,提交优质地质报告。
一、岩石的分类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岩石,在岩性描述时要抓住各类岩石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特征。
(一)沉积岩主要分三大类,即陆源沉积岩、内源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
1、陆源沉积岩(1)碎屑岩:主要有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
(2)泥质岩:主要有泥岩、页岩和粘土岩,粘土岩以含主要粘土矿物,又分为高岭石粘土岩,水云母粘土岩,蒙脱石粘土岩等。
2、内源沉积岩(1)蒸发岩:主要有石膏、硬石膏、石盐岩、钾镁盐岩。
(2)非蒸发岩:主要有镁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硅质岩。
(3)可燃有机岩:煤、油页岩。
3、火山碎屑岩主要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二)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以S i O2百分比含量划分为:★1、酸性岩类即花岗岩——流纹岩类。
S i O2含量高,一般为65~70%以上。
2、中酸性岩类即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
S i O2含量达62%以上。
★3、中性岩类即闪长岩——安山岩类。
S i O2含量52——62%。
正长岩——粗面岩类。
S i O2含量同上,碱质高,N a2O含量达4.6%,K2O达5%。
粗面岩为斑状结构,基质为粗面结构,即长条状碱性长石斑晶和微晶成近平行的流状分布。
4、碱性岩类即霞石正长石——响岩类。
S i O2一般<56%,碱性含量高,N a2O达5—11%,K2O达4—12%,习惯上称碱性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似长石多是含钠的种属,以霞石为最常见。
(镁铁矿物)。
响岩——斑状或无斑隐晶质。
★5、基性岩类即辉长岩——玄武岩类。
S i O2含量45—52%,镁铁增加(40%),主要为辉石、橄榄石、黑云母,角闪石。
玄武岩常见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6、超基性岩类即橄榄岩——苦橄榄岩类。
S i O2含量<45%,以镁铁矿物为主,苦橄岩呈黑色、灰绿色,致密块状,有气孔和杏仁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性描述
1、 板岩:黄褐色,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炭质等,结晶程度差,尚保留较 多泥质成分,具变
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多呈薄层状,质地较坚硬,锤击声较清 脆;锈染较严重,强风化;
2、 千枚岩:银灰色,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 质,细粒鳞片变晶
结构,千枚状构造,在片理面上有小皱纹构造,呈薄层至中厚层
状,质地较硬,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
砂岩:棕、黄色,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及粘土矿物等,砂状结构,块状构 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胶结物为硅质,质地较坚硬,锤击声较清脆,弱风化; 灰岩:灰色、灰白色,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其它矿物成分有粘土矿物、石英粉 砂、铁质微粒等,碎屑结构(晶粒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
造,局部可见方解石 脉;弱风化,锤击声脆,岩质较硬,未见有溶蚀现象; 片岩:灰白-灰-灰黑色|矿物成分主要有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等,鳞片变晶 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薄层状(层厚 3-50mm )构造,岩石蚀变较弱,
局部见脉状和不规则脉状碳酸盐化和硅化;质地较硬,弱风化; 白云岩:灰白色,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常混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粘土矿物,细粒 ■
或中粒结构,块状、角砾状、砾状结构,性脆,硬度小,用铁器可划出擦痕,岩石表 面可见刀砍状痕迹,节理裂隙发育,锈染较严重,弱风化;
辉绿岩:深灰、灰黑、灰绿色,由辉石、基性长石组成,辉绿结构或次辉绿结构,粒
泥岩:棕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 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重结晶不明显;结构极 细粒,肉眼无法辨认颗粒,层理不
如页岩发育,节理裂隙发育
10、
砾岩:红褐色,30%以上由直径大于 2mm 的颗粒碎屑
组成,碎屑组分主要为岩 屑,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等,粒径
2〜10mm ,泥钙质胶 结,圆棱-浑圆状,磨圆度较差
11、 凝灰岩: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晶屑玻屑含量小于 10%,晶屑
以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玻屑含量
3-10%,玻璃质,凝灰质胶结,块状构
造,岩石坚硬,厚层-巨厚层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3
、 4、 5、
6
、 7、
度较小,节理裂隙发育,有石英岩脉填充,呈碎块状,弱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