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宏观调控的机制框架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现状及对策——以娄底市为例

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现状及对策——以娄底市为例
、 、

同时

资源 供 需 矛 盾 加 剧 资 源 利 益 诉 求 增 多 土 地 管理 参 与 宏 观
调 控 保 障经 济发 展 用 地 需 求 的 压 力 与 日 俱 增
、 。
城 镇 建 设 以改 造 提 质 为 主 以 新 建 扩 容 为 辅 城 镇 发 展 不 注
, ,
笔 者对 娄 底

意 节 地 挖 潜 建 设利 用 粗 放 低 效等 问 题 逐 步得 到 解 决


市 土 地 管 理 参 与宏 观 调 控 的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进 行 分 析 并
就 今后 土 地 管理 如 何 进

步发 挥 宏 观 调 控 作 用 进 行 思 考 和

1
娄底市
2004
-
2007
年用地情况
探索

≠咎
j

j

土 地 ; 观 调 控 ; 效 ; 在 问题 ; 策 对 宏 成 存


武汉 地 质
学 院 学报

i 984

脊椎 动 物 与 古 人



i 979

i 7 (2
)

(3)

[ 9 ] 高 红 湘 湖 南茶 陵 盆 地 红 层 的 划 分 [ J ] 古 脊 椎 动



5 【] 湖 南省 地 质 矿 产 局 湖 南省 区 域 地 质 志 [M] 北 京 :地
. .
Z U U 0


肆'
J -
喟料
La
n
d &Re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探讨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探讨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探讨构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必须结合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战略主体定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入地和谐、生态友好和持续发展。

要在充分尊重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地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和使用效率,以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各项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重点(一)耕地保护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为避免耕地减少,粮食需求过多依赖国际市场,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可耕地面积,即由保护粮食产量变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由保护耕地面积变为保护可耕地面积;其次,耕地的种植结构调整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更不能搞非农业建设,以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

第三,把土地整理逐步作为未来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

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缓解各业用地矛盾,促进各业的发展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要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按建设项目考核实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耕地面积。

要根据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建立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预警系统,需要对国内和国外的粮食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可以及时按国际粮食生产状况调整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安全。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探索出一套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

无论是对存量用地,还是新增建设用地,都要节约和集约使用。

具体应当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合理调整行政区划,适当扩大行政区域规模。

试析土地宏观调控体系的制度缺陷、产生原因、可能后果(下)(一)

试析土地宏观调控体系的制度缺陷、产生原因、可能后果(下)(一)

试析土地宏观调控体系的制度缺陷、产生原因、可能后果(下)(一)(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分权财政体制改革中土地事权和土地财权、审批权不对称,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人民的生存权和社会的发展权在地方,而作为生存发展载体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的审批权和土地收益分配权却集中在中央。

有权的部门不管地方民生,管民生的地方没有土地权。

经济博弈背后掩藏的是政治博弈,这种博弈框架由于不可能实现帕雷托最优,甚至改善,而只能演生为猫捉老鼠的零和游戏。

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悬殊太多,所受到的矛盾制约差异很大,所得到的利益激励完全不同,因此,不同的理性必然引致对同一土地经济现象产生不同的实证分析,甚至引致毫无重叠共识的对立判断,从而提出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制度假定,甚至设计出南辕北辙的制度需求。

当然,在这种经济社会转型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激励和约束的环境条件下,如果转型政治体制能够提供各种利益博弈的平台,并能够确保通过各种利益的博弈产生对制度形成的激励和约束,或者能够提供社会先行自发演生制度,然后由中央政府认可的制度创新的路径安排,那应该说可以达成各个利益集团对制度的重叠共识,并产生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供给。

但是,问题正在于集权政治体制既没有社会自发演生制度的政治许可,也没有组织利益集团对制度进行利益博弈的体制安排。

土地制度的根本问题是产权的公有、国有或私有的所有制安排,属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

因此,首先,一般来讲,集权政治体制总是选择土地制度创新中央集权的原则。

即完全由中央政府部门垄断制度创新并供给制度的路径,而不会准许将土地制度设计的大权旁落地方,以避免引致土地制度为地方服务。

其次,大体讲,在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和转型经济社会权力、权利条件约束下,中央政府土地制度的供给必然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中央政府的权利租金三个原则的激励和约束,而不会主要考虑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制度需求。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分析——基于主体功能区调控视角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分析——基于主体功能区调控视角



引 言
二 、土地政 策参与 宏观调控研 究 的简 要
述 评
国内外许 多学 者都 对土地 政策 与房地 产 的关 系
进 行 了研 究 。P o l 对 美 国华 盛顿
随着 福利 分 房 制度 的终止 , 房地 产 业 开始 蓬 勃 发 展 起来 。近 年来 , 房 地 产业 已成 为许 多 城 市 的支 柱 产业 。然 而 , 随着经 济 的快速 发展 , 房地 产市 场渐 渐 出现 了房 价上 涨 过 快 , 空置 率 过 高等 严 重影 响其
结构方面分析其 与土地价格 的关系, 可深化研 究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的机制及 其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的影 响。 关键词 : 土地政策 ; 房地产价格 ; 主体功能 区
中图分类号: 1 7 0 6 2 .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3 8 9 0 ( 2 0 1 3 ) 0 3 ~ 0 0 2 2 — 0 3
香 港地 区 的房 地产 价格 与土地 价格 关 系进 行 了实证 检验, 结 果证 明房价 与地 价之 间不存 在 因果关 系 。 而 我 国学 者 对于 该 问题 的研 究 基 本持 两 种 观点 : 一种 认为, 土地价格 很 大程度 上决定 了房地产 价格 ; 另一
竟产生怎样的影响 ,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 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5 )
摘要 : 我国住房 商品化已有 三十多年 的时间, 房地产业渐渐从 稳定 发展 走 向了发展过 热的阶段。为此, 国家 出台了
大量 的土地政 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从土地供应政策 的三个 角度 即土地供应量 、 土地供 应方 式和土地供应

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实际效果及深化建议

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实际效果及深化建议

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针对局部地区出现的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价格增长过快等现象,将土地政策上升到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开展了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不仅对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以及经济过热起到了显著作用,也带来了土地市场的重大变化。

一、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1.避免土地市场反弹土地市场反弹压力大,必须收紧“地根”,严防建设占地盲目扩大出现反弹。

通过开展土地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已有效地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势头,但反弹压力较大;划拨用地范围过宽;建设用地未批先建;“招拍挂”供地比例偏低;集体土地使用权私下交易等等。

一些地方继续以占用土地为代价搞建设的冲动仍然强烈,部分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城乡发展规划对土地仍然宽打阔用,房地产用地结构不合理,闲置土地分布散乱、债权债务关系比较复杂、开发整理成本高。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严格土地的供给和交易方式,加强土地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才能够使土地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

2.完善土地供应结构土地供应政策应向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倾斜,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长期以来,在土地供应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非住宅房地产用地和高档房地产供地较多,中低价位普通住房供地偏少。

因此,必须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供应结构。

3.优化土地供应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都采取了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土地交易公开化程度高。

但是土地虽已实现了商品化,却并未完全走上市场化的轨道。

市场上土地出让方式仍然新旧并存,甚至有的城市仅在市区实行土地拍卖,其他土地的出让方式仍然是采取协议出让这种旧的方式。

国家应该通过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明确不同类型土地采用不同类型的土地供应方式,一部分土地的价格要严格控制在政府的限价范围内,另一部分土地应该把价格放开,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土地价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土地宏观调控战略框架设计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土地宏观调控战略框架设计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土地宏观调控战略框架设计研究作者:程子腾高峰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土地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市场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诠释土地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内涵,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土地宏观调控战略框架,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如何对土地宏观调控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满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大局。

关键词:供给侧;土地宏观调控;战略;设计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供给有效性,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在面临高产能、高库存、高杠杆、高成本等存量矛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不仅是从要素领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相关内容的延伸和聚焦,还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之举。

对于土地宏观调控来说,发挥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注重提升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实施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内涵土地宏观调控实质上就是国家以土地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措施和政策,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环节。

土地宏观调控集中体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国家意志,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土地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统筹优化,从而实现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实现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优化整合,实现公平基础上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配合国家的
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国家财富,它的参与对于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引导和控制经济发展。

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的使用范围和用途。

这样可以有效地调控土地供需关系,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还可以通过土地出让和土地收购等方式实现
对经济的调控。

国家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政策,引导和控制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发展。

例如,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适当限制土地供应,以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政策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还可以通过土地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

国家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差别化的土地税收政策,用以调控土地的供求和价格,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同时,土地税收政策也可以被用来调节土地的使用效率,鼓励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综上所述,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在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
的作用。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引导和控制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

因此,建立健全的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

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

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摘要:正确理解微观土地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是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有效效劳宏观调控的根底。

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了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差异,研究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其特定时期的特定内涵和目标,而作为微观市场规制的土地政策有着与宏观调控不同的内涵和目标,并从二者的差异提出在宏观调控下制定土地政策应把握的原那么。

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规制;房地产;差异一、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进行的。

经济政策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实现经济开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和规定。

从其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而土地政策是为到达特定的国民经济开展目标,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作为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03年首次提出,目前很多学者也认为土地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土资源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开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如卢为民在?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中从土地的生产要素理论、土地的资产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和特殊体制背景下的特殊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提高我国土地调控有效性的路径【1】。

尹锋在其论文?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中提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冷热的具体情况,适当微调年度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和企业取得土地的本钱,以调控投资增长的规模,实现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2】。

但从另一个角度,土地作为一种根底而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给量的有限决定了土地是稀缺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宏观调控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传导机制是存在于间接调控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从 调控手段实施到调控目标实现之间的过程。学者刘 艳君等[8]将土地供给传导机制定义为: 在调控宏观 经济的过程中,运用土地供给政策工具,影响一系 列经济变量,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 机理。高进田等认为[9],土地管理和调控是间接作 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属于间接调控范畴, 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过程需要通过一个政策传导 过程来实现。
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分析,有 学者认为[10],有两条主线: 1) 从土地政策调节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传导来进行,也可称之为机构传导 型模式; 2) 从土地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传导机 制进行分析,也称为变量传导型模式。但这两个链 条不能孤立地分析,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勾 画出土地政策传导的全过程,即中央土地调控部门 通过各种土地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各级土 地管理部门和土地市场的供地条件,进而控制全社 会的土地供应量、供应结构和流转速度,使地方政 府、企业和个人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从而对 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因此,将土地宏观调控的 调控目标、政策体系、指标体系与传导机制的两条 主线结合起来,建立土地宏观调控运行过程框架, 如图 2 所示。
行政手段则是指在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体系。除此之外,政策体系还必须与国家的大政、 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定能够影响土地供
方针、政策紧密衔接,与财政、货币、产业、区域 给数量、土地供给区域、土地供给方式以及土地供
发展等政策相协调,做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宏观 给价格的政策,并以行政命令或行政指令的方式予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和途径是多样的。国
收稿日期: 2010 - 10 - 22; 修订日期: 2010 - 12 - 26; 责任编辑: 段丽萍。 第一作者简介: 王兴 ( 1982— ) ,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土资源宏观调控与国土资源规划研究。 E-mail: wx_cau@ 163. com
2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
图 1 土地宏观调控机制框架图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 核心问题包括 4 个方面: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机 制框架、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土地参与宏 观调控的政策体系、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监测预 警体系。
3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框架
贯穿整个土地宏观调控的核心思想是: 以市场 配置为基础,以政策调控为核心,以指标监控为手 段。政策的落实和实现最终体现在操作层面上,必 须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及时准确地建立土地宏观调 控监控体系,以指标控制为手段,及时对宏观调控 的方向和力度进行调整。市场—政策—指标所形成 的有机整体贯穿于整个土地宏观调控过程,这样才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阶段目标与最终目标 有较高的相关性,主要以国家的五年计划为基期, 现阶段我国土地宏观调控的阶段性目标可概括为以 下 4 个基本目标: 1) 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增长和社 会发展; 2)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内部结 构优化; 3) 促进耕地保护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4) 努力解决公平发展和维护农民权益,保障社会 和谐发展。
行的措施和政策,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 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 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 向,以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学者卢 为民[3]从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体系引申出了土地政 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涵,提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 控是指从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入手,通过调整或 影响其对比平衡关系,实现土地供求的动态平衡, 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等方面的优 化,平抑短期波动,并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60
资源与产业
2011 年
主体利益,以影响土地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的方
5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
法,如土地税收、土地价格、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以
及土地金融政策等。
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为: 明 确调控目标、把握调控重 点 和 难 点、掌 握 调 控 时 5. 2 行政手段
机、控制调控力度、审时度势的建立宏观调控政策
58
资源与产业
2011 年
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在 2004 年提出[4],土地参 与宏观经济管理时,可以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 多种手段,通过运用这些手段的合理搭配,可以增 加政府在调控中的选择,提高调控效率,最终实现 宏观调控的目标。学者范恒山[5]提出的土地宏观调 控的主要调控途径包括调控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 调控市场准入、调控土地价格、调控经济短期预警 与动态。浙江大学杨志荣认为[6],参与宏观调控的 土地政策主要包括土地供给政策、规划政策、地价 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收益分配政策。学者卢爱学则 认为[7],现阶段 应 进 一 步 完 善 土 地 市 场 配 置 机 制、 耕地保护机制和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以土地规划、 地租地价、土地供给量、土地收益分配等手段参与 宏观调控。
(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 Resource Economics,Beijing 10114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means of macroscopic controls in land policies and presents the core points from four aspects: 1 ) to establish mechanism framework of land macroscopic controls and to analyze its conducting mechanism; 2) to divide the objectives of land macroscopic controls from final objective,stage objective and current objective; 3) to set up control policy system and to optimize the policies; and 4) to construct supervision and alarm system.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land policies shall be optimized to involve in macroscopic controls and presents approaches. Key words: land; macroscopic controls; mechanism; ap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实现 土 地 宏 观 调 控 机 制 目 标, 必 须 建 立 机 制 框 架。机制总体框架可分为 3 个循环阶段: 调控准 备、调控传导和调控评价。调控准备主要是进行土 地经济形势分析与预警,确定运用土地政策进行调 控目标、方向、力度和方式; 调控传导是宏观调控 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目标,进而 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传导途径和过程 ( 包括 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同类型土地政策工具 搭配) 调控实施,这是宏观调控的核心; 调控评价 主要是对宏观调控进行绩效评价,并对调控主体进 行激励约束,并为新一轮宏观调控做好准备。调控 机制框架如图 1 所示。
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以实施来调控土地市场的方法,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必须通过一 土地供应计划、土地收购储备、土地监测预警、土
定的手段得以实现。现阶段中国土地供给政策参与 地利用保护政策等。
宏观调控可应用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5. 3 法律手段
以及行政手段。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手段,从土地的
按照土地宏观调控的时间段来划分,土地宏观 调控机制既要注重对国家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调控, 又要注重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调控,二者必须形成一 个有机整体,为最终实现宏观经济健康、快速、稳 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土地政策参 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包括最终目标、阶段目标和 即期目标,三者共同构成土地宏观调控目标的 3 个 层次,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提出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 宏观调控; 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464 ( 2011) 02 - 0057 - 06
MECHANISM FRAMEWORK AND APPROACHES TO LAND MACROSCOPIC CONTROLS WANG Xing,DU Xin-bo,YANG Jing-sheng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为: 按照国 家宏观调控目标和保障科学发展的要求,根据宏观 经济运行态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土地调控政策, 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推进 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 健康、平稳、快速增长。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与我国
当前所 处 的 历 史 发 展 阶 段 相 适 应 的, 将 长 期 维 持 不变。
1 引言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于 2003 年首先正式提出的。此 后很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中国土地矿产法 律事务中心认为[1],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实质上 就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土地政策,通过对市场 的干预来调控宏观经济,以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平 稳、持 续 发 展 的 目 标。甘 藏 春 等 在 其 研 究 中 提 出[2],土地宏观调控是国家以土地作为调控经济运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即期目标是指宏观 调控部门 在 实 施 调 控 时 直 接 确 定 的 目 标 或 指 标, 或者说是预期实现的目标。即期目标将政策工具 和阶段目标连接在一起,例如,实施紧缩性政策 时,所确定的闲置土地处置计划、地价控制目标、 土地税费指标等; 在实施扩张性政策时,所确定 的土地供应量、土地供应结构的具体数量指标等。 2010 年我国土地宏观调控的即期目标为: 继续扩 大内需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抑制房地产 等经济过快过热增长和通货膨胀、有效调整产业 用地结构、稳定经济增长。例如现阶段我国控制 房地产过热而出台的土地招拍挂要综合评定开发 商资 格 等 调 控 政 策,其 出 台 的 及 时 性、 灵 活 性、 有效性将会为实现即期目标的有效调控发挥重要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