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辨别

合集下载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一、元青花特征
元青花是指陶瓷器物中表现出元时期(北宋至元朝)特有青花绘画技法。

它一般以斗彩方法刻画而成,尤以长折纹和斜纹青花苗花格格为最为突出。

画法贴切精致,色彩明亮而有声有色,多为晶莹剔透的蓝色,但也有褐色、釉青、西施紫等颜色的斗彩青花。

元青花在宋朝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1) 盛行于宋元之间,充分体现了宋代新火的价值观以及宋元流行的精神文化。

二、鉴定方法
1、对形和彩的对比
元青花在形和彩诸方面全面表现出当时艺术水平的高度,在形状及装饰上有着较大差异。

元代青花以斜纹、折纹和圈纹
不断变换,纹样繁复,并具有艺术变化性。

纹饰多姿多彩,线条细腻,画法精巧。

另外,颜色以蓝色为主,但也有褐色、釉青、西施紫等彩色青花。

元青花的颜色更盛、较宋代蒙汗青花暗亮。

2、鉴定料器迹象
元青花器物一般表面有纹状青花彩绘,同时也常常出现深色釉面或釉下金彩,同时还有银彩和金彩及其他绘色,表面有釉下青料、釉下珐琅、釉残痕等迹象。

有时还可发现未曾下釉的青料及着色,有些还留存有釉面制作前的抹砂痕迹,这就是可以用来鉴定的特殊迹象,帮助专业人员发现元代青花的真伪。

三、总结
元青花是元朝陶瓷器物特有的绘画技法,形制上以斗彩方法刻画而成,以其朴实的笔法、贴切精致的画法和缤纷的色彩,充分体现了当时艺术水平的高度。

鉴定元青花,可以通过比较形和彩以及料器迹象来发现元代青花的真伪。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是最具标志性的汉瓷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承,闻名于世。

元青花瓷
器表现形式多样,根据造型特征分为直线解构型、曲线解构型、细腻精致型、斗鸡纹和草芯饰型等五大类。

元青花瓷器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釉质细腻润泽,质地柔滑光亮。

另外,元青花瓷器蒙古文和汉文书写规范精细,题跋书写夸张,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鉴别方法主要由口沿、底沿、趾、釉质、青花和书写等六
种方面组成。

首先,元青花瓷器口沿四角分明,两边尖端略微折出双弓,
能看出做工精细。

其次,底沿内外边脚线比例均衡,不存在偏折,说明烧
制稳定。

再次,趾只有一个圆球状,平坦,不存在破损。

另外,釉质柔滑,细腻润泽,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

最后,书写规范精细,题跋夸张,
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精良,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它在欣赏历史的同时,也为收藏家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元青花鉴定的方法

元青花鉴定的方法

元青花鉴定的方法
元青花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元青花的整体特征:包括器型、工艺和纹饰等。

元青花瓷器多数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青花涩而稳,颜色浓艳、线条简练,画工精致,器型规整。

2.观察釉色:元青花的瓷器釉色通常呈现出淡蓝色、苍白色或墨绿色。

这种釉色在元青花瓷器上往往均匀分布。

3.检查胎质:元青花的瓷器胎质厚实,细腻而坚硬,通常呈白色或微黄色。

4.鉴别纹饰:元青花的纹饰通常包括花卉、人物、山水等元素,多数以青花为主,图案多样化。

元青花的纹饰线条秀丽细腻,纹饰层次分明,有绘画感。

5.查验底款:元青花的瓷器底部通常会有底款,底款形式多样,包括大篆、小篆、楷书等。

底款上的字迹要清晰,较具书法艺术魅力。

6.借助科技手段: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等科技手段,可以对元青花的材质、颜料和烧制工艺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

综上所述,鉴定元青花主要是要结合整体特征、釉色、胎质、纹饰、底款以及借助科技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请注意,在进行
元青花鉴定时,最好找到专业的鉴定机构或人士进行鉴定。

怎么鉴别元代的青花瓷器,有什么特征?

怎么鉴别元代的青花瓷器,有什么特征?

怎么鉴别元代的青花瓷器,有什么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瓷土,采用加人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新技术,烧成温度提高,并能烧制大型青花瓷器。

瓷胎坚硬、体态厚重,杂质少,因含氧化铁较多,烧后出现火石红现象。

器物上不施釉地方有砂眼,大器多砂底,小件也有底施釉者,胎多为白灰色或灰色。

釉质较细腻,玻璃质感强.施釉较厚,釉为青白色,还有乳白釉、卵白釉,底釉厚,透明度差。

在造型上.元代青花瓷铃大件较多,分量较重笨,有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使人耳目一新。

瓶、罐有八棱和六棱,器皿带座、盖,代表了元代风格。

玉壶春瓶多不带耳,盖罐均有子母口,盖作荷叶状.造型讲究。

薄胎浅沿平底碗、折腰浅碗、带把凤形壶为元代所独有盘子出现菱形花口,一直沿用到明永乐、宜德年间。

根据元代的青花特点来看,元早期因火候掌握不准,青花多为黑色或灰色;中期青花好;晚期由于经济衰退,粗制滥造,青花和釉里红出现灰暗的色调。

元代的青花分两种:一是单纯的青花瓷;二是青花与釉里红分别绘在一件瓷器上,叫青花釉里红,或叫做青花加紫等。

青花纹饰题材比唐宋时期丰富,人物故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等;动物有龙、风、鸭、鹅、雁、鱼、海马、异兽等;花草虫类有蟋蟀、蝗螂、水草、灵芝、西瓜、葡萄、山茶,等等。

除上述题材外,还有辅助纹饰,如火焰、缀珠、回纹、锦地、垂纹、八宝吉祥纹等。

这些纹饰受宗教影嗬较大。

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方法

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方法

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法⾸先是胎与釉。

真品总的观感为胎较粗重,釉为青⽩⾊,釉⾯的坚实感强烈。

表⾯呈现的是⽟⼀般地光泽。

新品的胎地较细,釉⾊偏⽩,常在釉⾯上做⽔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出现缺失光泽的现象。

第⼆,原料与青花斑点。

元青花使⽤两种青花料,⼀种⼤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原料,⾊调蓝艳,有宝⽯蓝的感觉,带有⿊褐⾊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感微微下凹。

这种斑点是⾃然形成的。

另⼀种为国内墓葬出⼟或外销到东南亚的⼩件青花瓷,多使⽤国产料,⾊调蓝灰。

后⼀类仿品较少。

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褐⾊斑点⽐较密集,斑点颜⾊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层薄薄的银灰⾊⾦属⽚。

从⽓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纹饰风格。

元青花的纹饰⾃如,笔线有⼒,具有⼀种潇洒的⼒度美。

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

新制品笔线拘谨⽆⼒,有的画⾯纹饰较稀松,给⼈的感觉过于⼯细华丽。

第四,底部釉斑现象。

⼀般出现在⼤罐、⼤瓶的底部。

元代陶瓷⼯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擦除,但⼜没有擦除彻底。

没有擦除的釉,即成为后⼈说的釉斑,是在⾃然状态下形成的。

釉斑有⼤有⼩,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红⾊。

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的感觉仿佛是使⽤⽑笔类⼯具随便抹成的,很不⾃然。

第五,⽕⽯红与跳⼑现象。

不⼀定每件器物底部都会出现,⼀般呈现浅淡的⽕⽯红⾊,仿佛刷过的泥浆⾊,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痕隐现。

现代的仿制品⽕⽯红⾊过于浓重,跳⼑的痕纹路很深。

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些⿊灰⾊的脏污表⽰器物的旧意,⽐较易于识别。

第六,元青花很少写款识。

⽬前只发现⼀对收藏在英国⼤维德基⾦会的雍正11年元青花云龙象⽿⼤瓶,这是众所周知的。

⽽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 “⼤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以迷惑他⼈,要特别⼩⼼元代青花可分为⼤件器和⼩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元青花⼀般胎体厚重,上⼿感觉适中;⼆、器底⽆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痕并黏有填砂。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1、看胎质
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

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
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

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
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
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

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
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
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
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一、看釉质:元青花瓷器上的釉质厚重而有光泽,呈现出深浅相间的现象,表明釉质是经过多次施釉。

二、看工艺: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非常精细,微妙而不失章法,其中著名的青花穿珠图案尤为绚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程度。

三、看釉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色通常由黑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等组成,其中蓝色和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可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看胎质:元青花瓷器的胎质细腻绵软,柔软细密,折射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表明它们的制作精细而精良。

五、看烧制情况: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情况也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在烧制过程中胎体完好无损,釉面细腻光滑,形成一种异常天然的现象。

六、看底部: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字样,其中包括“元代”字样,一般来说,带有“元代”字样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正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七、看烧裂情况:元青花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纹,但这种裂纹不会影响整体的质量,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有时会出现“灰色纹”等现象,这也是正品的特征之一。

八、看烧印:元青花瓷器通常会有烧印,通常是烧制者的名字,或者“元代”字样,这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

九、看釉质深浅:元青花瓷器的釉质深浅有规律,深处的釉质一般是蓝色,浅处的釉质一般是绿色,而且釉质由深到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分辨出真假。

十、看釉质质地:元青花瓷器的釉质质地一般是细腻柔软,不容易出现脆性,而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这也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看釉质颜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质颜色一般是深沉而有光泽,釉质颜色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淡雅而有质感,如果釉质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则可能是假货。

十二、看细节:元青花瓷器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精致性,一些复杂的图案也是一个细节表现,品质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图案的虚实细节,它们可以显示出烧制者的技艺水平。

十三、看烧制年代:元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可以从底部的字样来判断,如果有“元代”字样,则表明是真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元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使其成为收藏界的热门。

要准确鉴定元青花瓷器,需要了解其特征和鉴定方法。

下面将从元青花的特征和鉴定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元青花的特征。

1. 蓝色调浓郁。

元青花瓷器的蓝色调浓郁鲜艳,呈现出独特的青花色调,通常是以钴蓝为主色调,且浓淡相宜,色泽饱满。

2. 图案纹饰精细。

元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精细,线条流畅,勾勒出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3. 釉面光洁。

元青花瓷器的釉面光洁细腻,反光明亮,无明显的斑点和瑕疵,釉面与胎体相互融合,无明显的分界线。

4. 形制规整。

元青花瓷器的形制规整,制作精良,无明显的歪斜变形,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二、元青花的鉴定方法。

1. 观察图案。

通过仔细观察元青花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可以了解其风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从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2. 检查釉面。

对元青花瓷器的釉面进行检查,观察其光泽和质地,真品釉面光洁细腻,假货常常会有明显的瑕疵和斑点。

3. 考察胎体。

真正的元青花瓷器胎体细腻坚实,质地均匀,没有明显的气泡和裂纹,手感沉稳。

4. 了解款识。

通过了解元青花瓷器上的款识和题词,可以追溯其制作者和历史渊源,从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5. 寻求专家意见。

如果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有疑问,可以寻求专家的意见,通过专业鉴定机构或者收藏界知名人士的帮助,进行权威鉴定。

结语。

元青花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珍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对其特征和鉴定方法的了解,有助于收藏爱好者更好地鉴别和欣赏元青花瓷器。

希望本文所述的元青花特征和鉴定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青花瓷辨别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元青花瓷的辨别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的辨别方: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无论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都有了独特创新。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

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元青花瓷的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青花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等不同特征。

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基本要点:(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

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

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

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

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

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

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

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

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

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

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

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

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

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

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仿品特征: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以下列举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一)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

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

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

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

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

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

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

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

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

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

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

(三)内壁光滑无纹者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

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

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

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

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

(四)内壁有修坯刀痕者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

“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

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

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五)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

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

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

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

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

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

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

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六)釉色过白者俗话说:“衣对骨必对”。

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

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

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

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

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

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八)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

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

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

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

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九)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

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

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十)所绘纹饰有破绽者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

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十一)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万一是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

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夫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

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

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

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

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

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