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
浅析明清瓷器体现的教化思想

浅析明清瓷器体现的教化思想明清时期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在技术和瓷器质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瓷器的造型和图案上也体现了当时的教化思想。
明清瓷器的教化思想主要表现在器物的形式和图案上,通过这些形式和图案的选择和设计,传达和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明清瓷器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教化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明清瓷器常常以家庭和谐、亲情为主题进行设计。
明代官窑瓷器常以父子、夫妻等亲情关系为主题,表现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儒家伦理观念。
清代的粉彩瓷器则以花鸟虫鱼和家禽等形象为主题,传达着“恶事必告,善事开放”的教化思想,强调家庭的团结和融洽。
明清瓷器体现了佛教思想的教化思想。
佛教思想强调慈悲和超越,明清瓷器中常常以佛陀、菩萨等形象来表现佛教的教化思想。
明代的青花瓷器上常出现佛教的神仙、云气等图案,传达出超越尘俗、追求身心平静的佛教精神。
清代的五彩瓷器中则常有佛教故事和经文的图案,以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体现佛教导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明清瓷器体现了道教思想的教化思想。
道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明清瓷器常常以山水、花卉等自然景观为主题进行设计。
明代的青花瓷器常以山水画、水墨山水等形式表现自然的美和自然的道德观念。
清代的青花瓷器和粉彩瓷器则常以山水、花卉、动物等自然图案来表现自然的和谐和道教的生态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
总体上说,明清瓷器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精美的图案传达和弘扬了当时社会的教化思想。
无论是儒家思想的家庭和谐、佛教思想的慈悲和超越,还是道教思想的自然和谐,这些思想都对瓷器的选择和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明清瓷器的教化思想不仅使这些器物具有了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一、明清瓷器的历史背景二、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1.原料的选择与准备2.造型与成型3.装饰与烧制三、明清瓷器的分类和特点1.按用途分类2.按地区分类3.按纹饰分类四、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1.器形鉴定2.胎体鉴定3.釉面鉴定4.纹饰鉴定一、明清瓷器的历史背景明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灭亡,清朝兴起,又出现了新的瓷器风格。
在这个时期,中国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二、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1.原料的选择与准备制作明清瓷器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和长沙土。
高岭土质地细腻,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塑性,长沙土则是瓷器中的主要原料。
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添加一些助剂,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2.造型与成型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的器物造型简单朴素,有的则富丽堂皇。
制作瓷器需要先进行成型。
成型主要分为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需要经过多次揉捏、拉拢、压制等步骤,而模具成型则需要先制作出模具,再将泥坯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
3.装饰与烧制装饰是明清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装饰方面,明清时期主要采用绘画和雕刻两种方式。
绘画主要采用青花、红彩、五彩等色彩,雕刻则主要采用浮雕和刻线两种方式。
完成装饰后,还需要进行烧制。
明清时期的烧制技术非常高超,能够控制温度和气氛来达到不同效果。
三、明清瓷器的分类和特点1.按用途分类按用途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两类。
生活用品包括餐具、茶具、洗漱用品等,工艺品则包括花瓶、香炉、鼻烟壶等。
2.按地区分类按地区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景德镇窑、宜兴窑和广东御窑三种。
景德镇窑以青花瓷闻名于世,宜兴窑则以紫砂壶著称,广东御窑则是清代皇家专门制造的瓷器。
3.按纹饰分类按纹饰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青花、五彩和粉彩三种。
其中青花是最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五彩色彩丰富多样,粉彩则以淡雅的色调著称。
四、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1.器形鉴定在进行明清瓷器的鉴定时,首先需要对其器形进行判断。
明清时期瓷器有哪些器型

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
1cs0f1c9a 易博亚洲
一个女孩子说:“说不定他也和你一样呢,你为什么不和他说话呢
品有观音尊、柳叶瓶、象腿尊、太白尊、马蹄尊、 苹果尊、笠式碗等。
康熙、雍正两朝都有仿明宣德和成化两朝器, 但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仿宣德为主。雍 正青花中,仿宣德大盘、鸡心碗、抱月瓶、玉壶 春瓶、柏瓶多见,斗彩则以仿成化斗彩的天字罐、 马蹄杯、鸡缸杯等为多。康熙时期出现的橄榄瓶、
1、明瓷器主要器型:明代盘、碗、罐、壶等 器型同元代一样。明代玉壶春瓶、梅瓶、执壶、 高足杯基本上保留着元代的造型,仅稍有改革。 明代的盘、碗、圈足放锝较宽,逐渐改变了元代 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圈足内外都施釉。 宣德时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较深,端重而 实用,据近代传,至名正德时,有“正德碗”之称。 宣德白釉茶盏,也是明代受欢迎的器物。
象腿瓶在雍正时流行。同时开始于雍正,流行于 乾隆的牛头尊也出现(因器身满绘百鹿,又称百 鹿尊等)。雍正瓷独特的风格是:很多器物的造型 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例如,海棠花式、 莲蓬式、石榴式、柳条式等。
乾隆时瓷器造型更繁多。天球瓶、葫芦瓶、 牛头尊等极普遍。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具,如粉彩
一个女孩子说:“说不定他也和你一样呢,你为什么不和他说话呢
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 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用具类——砚、水盂、 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 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 用各式法器。
2、清代瓷器造型,日用器皿大都沿用历代传 统的式样,但官窑仿古盛行,有仿商、周朝青铜器
式样,有仿宋、明瓷器造型的。如仿明永乐、宣 德的青花鸡心碗、天球瓶、脱胎杯等,仿成化斗 彩鸡缸杯,“天”字罐等。民窑器有部分仿古瓷, 但大多式样具有清代独特的风格。康熙朝瓶形制 多变,有口小腹大的瓶,有口腹大小粗近的尊,口 大腹小的称花釉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 斗)。康熙朝时,具有特色的品种有棒槌瓶、油锤 瓶、方瓶、凤尾尊,大多是民窑器。官窑器的名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明清瓷器鉴定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
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明清瓷器的发展趋势

明清瓷器的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产量、质量和纹饰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在明朝时期,明成化的“官窑五彩”和明嘉靖的“青花瓷”都是瓷器的重要发展成果。
随着清朝的到来,瓷器更加崇尚朴素典雅的风格,出现了清康熙的“粉彩瓷”和清乾隆的“绘画瓷”的瓷器品种。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瓷器发展趋势如下:
1. 多样化的种类:明清时期的瓷器种类比较丰富,包括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绘画瓷、釉里红瓷等。
2. 纹饰精美:明清时期的瓷器纹饰精美,风格也多样化,既有传统的花鸟、山水图案,也有人物、器物等的描绘。
3.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明清时期的瓷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采用了新型的烧制技术和釉料配方,使瓷器的质量和品相得到了提升。
4. 色彩丰富:明清时期的瓷器色彩丰富,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色调,并且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珐琅彩和釉里红等新的装饰技法。
5. 审美趋向简约:明清时期的瓷器审美趋向简约,追求朴素典雅的风格,表现出了中国古典审美的特点。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品质、工艺、装饰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创新,是中国瓷器制作技艺的重要里程碑。
明清的瓷器名词解释

明清的瓷器名词解释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瓷器工艺迅猛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了许多经典的瓷器款式和图案,还出现了许多瓷器制作技艺的创新。
下面,我们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名词进行解释,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瓷器文化。
青花瓷:青花瓷,是指在胎体上施以青色颜料并进行烧制的瓷器。
这种瓷器上的花纹图案是用钴蓝颜料绘制的,十分鲜艳而富有立体感。
青花瓷在明代达到巅峰,并在清代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青花瓷制作精细,题材广泛,既有各种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各种人物、花鸟和文人雅士的形象刻画。
青花瓷因其独特的韵味和美丽的外观,在市场上一直备受追捧。
粉彩瓷:粉彩瓷是明清时期新兴的瓷器装饰技法之一。
它采用鲜艳的粉彩颜料进行绘制,给人一种温柔柔美的感觉。
粉彩瓷的风格比较轻盈细腻,常常以花鸟和人物为主题,并常常配以粉红色的背景,整体上非常雅致。
粉彩瓷在清代更为盛行,制作水平和技巧也逐渐达到了高峰。
釉里红瓷:釉里红瓷是一种利用釉下红彩技法制作的瓷器。
这种瓷器的瓷胎通体为白色,然后在瓷胎上施以红色颜料,再覆盖一层透明釉料进行烧制。
瓷胎和红色颜料会透过釉层显现出来,形成独特的红、白、透明层次效果。
釉里红瓷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进行多次烧制,并且制作过程中的温度和釉料的比例都需要严格控制。
它以其独特的红色和透明感成为明清时期瓷器制作的一大特色。
印花瓷:印花瓷是一种将装饰图案通过刻制印版进行印刷的瓷器。
印花瓷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在瓷器胎体上涂敷背种颜料,然后将刻有图案的印版用适当的力度压印在胎体上。
这样可以得到清晰的图案和纹理。
印花瓷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能够迅速复制图案,所以价格相对较低,也更加容易走向民间。
印花瓷的图案多样,有动植物、人物、山水等多种题材。
五彩(光绪五彩)瓷:五彩瓷是清代晚期的一种瓷器装饰艺术。
它使用多种颜色的釉料进行绘制,使得瓷器整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五彩瓷的图案常常是各种民间故事、戏剧、田园景象等,形式生动活泼,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明清瓷器专业断代方法论

明清瓷器专业断代方法论一、引言明清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特点使得鉴别其年代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准确鉴定明清瓷器的年代,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断代。
以下介绍七种主要的断代方法,包括造型鉴别、纹饰鉴别、胎质鉴别、釉色鉴别、款识鉴别、工艺鉴别和材料鉴别。
二、造型鉴别明清瓷器的造型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口部、腹部、底部和耳部等细节,可以推断其大致年代。
例如,明代瓷器造型古朴,清代瓷器则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
因此,根据瓷器的造型特点,可以对其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三、纹饰鉴别纹饰是明清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时期的纹饰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简洁明快,而清代则更加繁复。
通过观察纹饰的构图、风格和色彩等,可以推断出瓷器的年代。
同时,也要注意纹饰与造型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四、胎质鉴别明清瓷器的胎质也有其时代特点。
一般来说,明代瓷器的胎质较粗,呈灰色或米黄色;而清代瓷器的胎质则较为细腻,呈白色或米白色。
通过观察胎质的细腻程度、颜色和光泽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五、釉色鉴别明清瓷器的釉色也有其时代特点。
例如,明代青花瓷的釉色偏灰蓝,而清代青花瓷的釉色则偏深蓝。
通过观察釉色的色调、浓淡和光泽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釉色与造型、纹饰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六、款识鉴别款识是明清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官窑的款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通过观察款识的字体、笔画、结构和位置等,可以推断出瓷器的年代和窑口。
同时,也要注意款识与造型、纹饰和釉色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七、工艺鉴别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也有其时代特点。
例如,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而清代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
通过观察瓷器的制作工艺、绘画技巧和烧成温度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工艺与造型、纹饰和釉色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pdf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pdf明清民窑瓷器鉴定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瓷器的形态、色彩、纹饰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明清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形制特征、釉色及纹饰等几个方面介绍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来看明清民窑瓷器的形制特征。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的形制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瓶、罐、盘、碗、壶等。
其中,瓶类器物常见的有花瓶、草莓瓶、硬山瓶等。
罐类器物常见的有茶叶罐、饮料罐、玉佛纳罐等。
盘类器物常见的有托盘、果盘、浅盘等。
碗类器物常见的有碟子、蓮瓣碗、人物故事碗等。
壶类器物常见的有茶壶、水壶、油壶等。
通过对明清民窑瓷器的形制进行观察和比对,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时代和风格。
其次,釉色也是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的釉色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点。
常见的釉色有青釉、白釉、黄釉、粉红釉等。
其中,青釉色以翠绿色为主,多见于明代早期;白釉色晶莹剔透,多见于明代中晚期及清代早期;黄釉色通常呈黄橙色或土黄色,多见于明代晚期及清代早中期;粉红釉色呈浅红色或淡粉红色,多见于清代中晚期。
通过对釉色的判断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测明清民窑瓷器的年代及制作工艺。
最后,纹饰也是鉴定明清民窑瓷器的关键要素之一。
明清时期的瓷器纹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花鸟纹、山水纹、人物纹、器物纹等。
其中,花鸟纹以牡丹、兰花、菊花等为常见图案;山水纹多以山峰、江河、云雾等自然景观为主题;人物纹则着重表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器物纹则常见于壶、罐、碗等容器上。
通过对纹饰的鉴别和观察,我们能够推断明清民窑瓷器的出处和制作背景。
总结起来,在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中,我们可以从形制特征、釉色及纹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对形制、釉色和纹饰的综合考察,我们能够初步确定明清民窑瓷器的年代、产地和制作工艺。
然而,鉴定明清民窑瓷器还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实地考察,以及与其他文物进行比对和研究,才能够得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通过对明清民窑瓷器的鉴定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丰富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明清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传统的制瓷工艺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
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它的产品主要是三大类:青花、彩瓷和颜色釉瓷。
青花瓷器已成为陶瓷产品的主流,各类彩瓷和多种颜色釉瓷器的烧成是此期景德镇制瓷工艺最为突出的成就。
此外,故宫珐琅彩、龙泉青瓷、德化白瓷、宜兴紫砂、山西珐华也是这时著名的陶瓷品种。
一、青花
明官窑青花分六期,即洪武期、永乐宣德期、正统景泰天顺期、成化弘治正德期、嘉靖隆庆万历前期、万历后期天启崇祯期。
洪武青花瓷胎粗细不一,胎骨厚重,瓷化程度不强。
青花色泽灰暗。
永宣时期青花较有特色。
此时以麻仓土为胎,胎体细腻洁白,釉质肥厚,多呈青白色,器物造型较多,有不少伊斯兰风格的造型,主要器形有压手杯、高足杯、梅瓶、玉壶春瓶、大盘、梨形壶等。
除用国产青料外,大量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氧化铁含量高,烧成后呈色浓艳,蓝中透红紫,料厚处有铁黑斑点。
图案内容以花卉为主,如缠枝莲、牡丹、石榴等,也有一些动物和山水人物,图案布局较密。
明清官式的“某某年制”四字或“大明(大清)某某年制”六字年号款在宣德朝正式形成。
正统景泰天顺期为空白期,青花瓷器传世较少。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是明清青花瓷第二个较有特色时期。
成化
青花胎质细腻,釉质莹润玉质感强釉色纯白。
使用国产平等青,烧成后青色淡雅,蓝中微泛青灰,造型多小件,常见各种小杯、小碗,天字罐和鸡缸杯最有特色。
布局疏朗,笔画线条纤细。
正德后期大件器物明显增多,青料使用复杂,典型青料为石子青,蓝中泛灰,有晕散。
末期改用回青,青中发紫。
纹饰繁密,阿拉伯文字是特色纹饰。
嘉靖隆庆万历前期胎釉比前期略粗,大件器物较多,使用回青,青中泛红紫,嘉靖是特别流行道教题材的纹样。
晚明青花改用高岭土,瓷胎硬度更大。
改用国产浙料,及石子青,发色浅淡呈纯蓝或蓝中透灰。
(此时期将青料热炒,所以即使同样青料也比前期更浓艳)
清代青花按其发展规律也可分五期,康熙青花代表了清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釉色纯白,做工精细,造型总特点是古朴、敦厚,线条流畅。
使用浙料和珠明料,呈色青翠明快、色泽鲜丽浓艳。
彩色浓淡不一,层次鲜明,用来画山水图案,远山近水形象逼真(此技法称为“分水”或“混水”)。
耕织图、戏曲人物、历史典故、佛道故事题材为此时特色。
雍正时期胎呈白色,釉色纯净滋润。
图案不如康熙丰富。
主要以仿明为主,但不论仿何种,图案绘画风格皆为本朝。
雍正时对铜红呈色能很好控制,发色好的作品多见。
乾隆期青花造型有的仿明朝有的仿康熙,也有不少新器形。
向复杂精巧发展。
青花瓷器开始走下坡路,但数量质量仍很可观。
胎质细腻洁白,但硬度不及康熙瓷器。
釉质莹润光洁,少量有橘皮纹。
嘉庆以后官、民窑青花烧造呈衰落趋势。
青花瓷器的主导地位被粉彩等彩瓷代替。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胎釉、造型、纹样特征,基本与乾隆时期相同,但胎质开始疏松,釉质稀薄,造型趋于厚笨。
纹饰与乾隆基本相同,多见吉祥图案,画工开始粗糙。
青花开始有漂浮感。
道光胎色洁白,但胎质疏松,釉质肥厚稀松,胎釉结合不紧密。
器型厚笨。
青花发色漂浮,纹饰呆板图案化,主要为吉祥图案。
咸丰时景德镇为清军与太平军交战战场,制瓷业迅速衰落,青花生产较少,特点同道光。
同治时期青花胎釉皆松散,纯白色,青花发色蓝中泛灰。
纹饰图案呆板,多见吉祥图案。
另外有一批为同治大喜特烧瓷器较为精美。
光绪时为青花一度复兴,主要仿康熙青花,精品假可乱真。
胎体较轻,釉色过白且釉质稀疏,青花漂浮感强。
开始使用化学青料。
光绪初曾大量烧制带“长春宫制”“储秀宫制”等款识的御用青花瓷器。
二、彩瓷
多种釉上彩瓷和釉上、釉下彩瓷混合彩瓷的烧制成功,是明清瓷业一项突出成就。
明初发现有彩绘瓷器烧造,到宣德时彩瓷生产技术更加精湛。
成化彩瓷更加精美,尤以斗彩鸡缸杯为最。
成化斗彩大多造型小巧别致,胎薄洁白如雪,画工精细,风格细腻。
主要器型是各式酒杯,根据图案可分为高士杯、鸡缸杯、婴戏杯、葡萄杯、花草杯。
嘉万时期彩瓷以五彩为主,而且出现了较大的造型。
成功烧成了大型落地式彩瓶。
康熙五彩极为精致,烧出浓艳的釉上蓝彩,还烧成了黑彩和金彩。
除了传统的青花五彩外,还大量烧造纯粹的五彩。
烧造技术成熟,对发色控制较为准确。
在成化以来的素三彩上烧出康熙素三彩,其中墨地素三彩和“虎皮斑”较为名贵。
康熙末年成功烧制出珐琅彩和粉彩两个品种。
康熙时著名的“十二花神杯”纤小精致。
雍正时期是清代彩瓷工艺大发展时期,更为熟练地烧制珐琅彩和粉彩瓷器,并成功炼制出了国产珐琅料。
仿成化斗彩更为逼真。
创烧出更为精致华贵的“粉彩斗彩”。
乾隆时期是古代彩瓷发展的集大成时代。
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继续烧造,珐琅彩和粉彩比雍正时期又有所创新,大型粉彩瓷器渐多,而且器型也更加多样化,转心瓶、转颈瓶、双联瓶、四联瓶等高难度造型大量出现。
还有精工刻镂的“玲珑瓷”。
出现西洋人物为主题的图案,西洋油画技法被引入瓷器彩绘中,明暗和透视技法的运用使得比较精致的珐琅彩和粉彩有了更好的表现手法。
另外仿生和仿古器瓷器也是乾隆时期较为著名的彩瓷。
三、颜色釉
多种高温或低温单色釉瓷器的创烧或重新烧成,是明清陶瓷史上的一项突出成就。
明烧成白度较高的白瓷,以永乐甜白釉为最。
永宣时期一度烧出高难度的以铜为着色剂的鲜红釉瓷器祭红釉瓷器。
宣德祭蓝釉也比较著名,色调浓淡一致,呈色稳定,有些有暗花或描金装饰。
弘治被称为“浇黄”或“娇黄”的低温铅釉,透明性较强,稳定性好,成色较淡而显娇艳。
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孔雀绿釉宣德时已有烧造,传世多为正德产品。
宣德以后的鲜红釉器因烧造难度大而改为以铁为着色剂的矾红釉瓷,康熙时成功重新烧制出各种鲜红釉瓷器,如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等种类。
祭红釉颜色深沉,乳浊不透明,呈色均匀,釉面如橘皮,雍正乾隆时祭红瓷器产量较大。
郎窑红釉比祭红更加鲜艳,釉面垂流,口沿因釉薄显出白釉称“脱口垂足郎不流”豇豆红烧造难度更大,传世多为小件器,偶尔有绿色苔点。
康熙时还有洒蓝釉和天蓝釉烧成。
洒蓝釉在浅蓝地上有水滴般的深蓝釉,天蓝釉较祭蓝釉更为淡雅柔和。
雍正时期青釉瓷器重新大放异彩,大量仿烧宋代汝、官、钧、哥等。
新烧成了豆青釉,又叫冬青釉。
另外,康雍乾时期颜色釉还有紫釉、紫金釉、金红釉、乌金釉、松石绿釉、茶色釉、蛇皮绿釉、鳝鱼黄釉、珊瑚红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