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浅析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美学风格与特征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人喜爱。
而雅致清新的青花瓷更被视为陶瓷品系中的翘楚。
它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青花工艺的两大要素(使用钴料和釉下彩绘)在唐代就已具备。
元代奠定了青花瓷的主流地位,彩绘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
明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黄金时期,以色泽浓艳、器形丰富、纹饰优美而著称。
正如清人朱琰的《陶说》里所云:“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宣德青花瓷的辉煌为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做好了铺垫。
宣德青花瓷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宣德青花瓷的造型之美宣德青花瓷造型丰富,大小皆备,从精巧的鸟食罐到落地的大缸,均有烧制。
其造型特点是简约实用、规整雅致,充满自然韵味。
几何式形体极为少见,当与明成祖的喜好、社会风气关系密切——重简朴而不重奢华。
1.仿生意蕴美仿生设计是人类以自然界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产品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从远古时期的人面纹到种类繁多的动物纹,从新石器时代的鱼形纹到唐宋时期的植物纹,都说明仿生设计已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创作者往往采用仿生的造型手法,从自然界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形体,使之与陶瓷器型融合,突破仿生手法整体写实的局限,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将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从而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人们总喜欢模仿身边的动植物,即“象形取意”。
如,宣德时期以鲑鱼形态作为青花瓷造型的青花瓷凤纹鲑鱼,并进行了抽象化处理,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造型典雅美宣德时期青花烧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造型品类丰富,有盘、碗、罐、碟、瓶、盆等。
该时期的青花瓷器普遍具有匀称秀美、轻盈俏丽、端庄规整的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时期(1436—1449)的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它以精致、华丽、洁净的外表,集成了唐代、宋朝两代瓷器的优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是以碧青(青花)为主体,蓝彩、金彩、紫砂等颜料作辅的。
其形制在元末宋五代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器形秀丽、外形富有爆发力,整体比较小巧,高色饱和,青花施工精细,精美、图案繁多。
青花釉里彩因釉色的变化,偏绿、偏黑、偏紫,其装饰有清秀文人般的古意,有流畅自然的大气。
青花釉里彩在历代瓷器史上备受青睐,因其色泽淡雅,不拘小节,多半是以花、鱼、鸟、果等为题材,可以说是青花瓷器的极品。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比较稀少,保存完好者极其珍贵,它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艺术产物之一,其琢色精美,胎质细腻,令人爱不释手,今天也是众多藏友收藏的对象。
- 1 -。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明代青花瓷器是指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
不同年代的青花瓷器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
明青花瓷器的绘画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
洪武瓷器洪武瓷器有两种釉面,一种是青灰色釉面,青灰色釉面透明度高些,基本上保持了器物的原色。
另一种是灰白色釉面,灰白色是于釉层脱玻化(玻璃透明度退化),气泡里形成了“粥样斑”使釉面透明度降低,从而使釉面形成灰白色。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洪武青花分两个时期,早期用的是进口苏料,晚期用的是国产土青。
洪武青花也有三个时代特征:1、由于烧成温度稍低青花颜色发黑,2、浅色青花里有深色的颗粒。
3、进口青花含铁量重,青花色浓处釉面下凹并有结晶斑。
画法上洪武瓷器和元代瓷器较接近,只是稍有区别比如:蕉叶纹、莲瓣纹,扁菊纹等。
永乐瓷器:永乐民窑瓷器釉面有桔皮纹,多数瓷器有缩釉斑,釉薄处发黄。
永乐瓷器有的釉面有黄白色纵向开片,而且瓷器下部开片重于瓷器的上部。
另有浆胎青花,釉色浆白,釉面和胎体都开片,胎体厚而重量轻,重量大约只有同等大小瓷器60%左右。
瓷器底部常有削胎时留下的旋胎纹,并有乳白色的釉斑。
宣德瓷器宣德民窑瓷器胎体较厚重,釉层肥厚,釉面普遍存在桔皮纹,罐类底足较小且器里器外器底釉色都不相同,碗类多砂底,罐类碗类圈足里外斜削有乳突。
国产青花色发灰,进口苏青色闪紫,色浓处有凹陷和黑褐色锈斑,纹饰率意。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明代空白期瓷器明正统-景泰青花海水龙纹人物故事罐正统青花釉色白,釉层较薄,釉面有桔皮纹,进口青花色闪紫,浓处发黑并有铁锈斑.圈足较浅,有的是糊米底。
景泰瓷器釉层在明代瓷器里是最厚的,釉色有如湖绿水色,釉面开碎片,青花国产泛黑和偏灰有铁锈斑。
有的纹饰清晰度不高。
天顺青花瓷器釉层薄,釉色较白。
釉色有乳白和粉白2种,青花用国产和进口2种料,有些器物和成化很接近。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演变,在制瓷工艺、纹饰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彰显了明代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
制瓷工艺的不断精进明代青花瓷继承了元代制瓷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景德镇官窑的建立,为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技术保障。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肥厚滋润,青花发色浓艳鲜明。
嘉靖、万历年间,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青花发色呈靛蓝宝石色,釉面光亮晶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纹饰风格的多元化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丰富多样,既有继承传统,也有创新突破。
早期青花瓷以缠枝花卉纹、莲池水禽纹为主,线条流畅优美,构图疏朗简洁。
中期出现海水江崖纹、折枝花卉纹、人物故事纹等,图案复杂精细,画面生动传神。
晚期青花瓷纹饰追求装饰性,龙纹、凤纹、云气纹等纹饰成为主流,整体布局繁密华丽,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文化内涵的深化明代青花瓷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瓷纹饰中融入儒家思想、道教观念、佛教文化等元素,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龙凤纹饰寓意皇权至上,梅兰竹菊纹饰代表君子风范,松鹤延年纹饰寄托长寿祝愿,这些纹饰图案不仅美化瓷器,更赋予其吉祥富贵的文化内涵。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官窑和民窑的共同繁荣。
景德镇官窑受皇家需求驱使,追求极致工匠精神,青花瓷器精美绝伦,以宣德青花最为著名。
民窑青花瓷则面向市场,满足民间生活需求,纹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丰富了明代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播。
外销贸易的推动明代海上对外贸易兴盛,青花瓷成为重要外销商品。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大量进口明代青花瓷,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也受到外国文化的融合,出现了西式花卉、动物等装饰元素,满足了西方市场需求。
外销贸易的推动,促进了明代青花瓷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缠枝菊大多使用xx。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xx>
(2009-01-29 08:43:54)
转载▼
标签:
分类:
青花瓷收藏
文化
在决定学习青花瓷后,除有机会跑市场外,主要是反复攻读有关书籍.当时能搞到的,后来证明也不错的,主要有三套书:1.<<明清瓷器纹饰鉴定>>,2.<<明清民窑瓷器鉴定>>,3.<<元明清瓷器鉴定>>.回想当年勤奋的情景,自己都感动不已.每天清晨上班前看二个小时,上班时间挤二个小时,晚上再用二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安排利用,整整持续了一个年头.终于使自己的头脑里,大致建立了元明清瓷器纹饰的初步印象.
xx工艺特点
1、大部分器底无釉,均见明显的火石红,俗称“朱砂底”。
2、元代梅瓶均为“梯形口”,而洪武则为上下一致的“直口”,并稍稍翻唇。
3、除民窑粗瓷外,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底足齐平。
4、釉色以淡乳青色为主,少数灰青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有开片,质精者口沿为酱色釉。
5、青花发色,大多呈淡灰色,没有铁绣斑。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xx纹的画法为“海水xx”。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xx”“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