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青花瓷特征与鉴赏

合集下载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1368-1644)明代初年景德镇设立官窑。

自永乐,宣德始,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

青花品质精良,造型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同时还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部分瓷器颇有异域风格。

而民窑青花呈现出自由豪放,泼辣清新的制作风格,将当时民间的审美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明一代,青花瓷的最大特点是:随着不同时期钴料的变化,亦形成了青花瓷器的多种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dragon in clouds designHongwu Reign (1368-1398),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葡萄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grape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莲瓣纹鸡心碗Blue-and-white Jixin (chicken-heart featured) bowl with lotus petals design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花卉纹鱼篓尊Blue-and-white creel-shaped zun vase with floral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spray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dragon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缠枝花纹碗Blue-and-white with interlocking flower design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牵牛花纹兽耳倭角方瓶Blue-and-white square vase with animal-shaped lugs and moming-glory design, 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唇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成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二)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青花瓷器是烧造量最大、最多、最鼎盛的宫廷和民用瓷器。

青花瓷器作为明代最主要的装饰和生活实用器,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

宫廷不仅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烧制瓷器,专供朝廷,还派官员督办,使瓷器烧造的质量大大提高,精品迭出。

明代烧造青花瓷器二百余年,各个时期又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

洪武青花(釉里红)(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了一批瓷器,这批瓷器的造型、纹饰既不同于元代,也不同于永、宣时期的瓷器,被专家确定为洪武瓷。

洪武青花一般发色灰暗,多有凝聚,色泽艳丽者很少,所使用的钴料产地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纹饰种类相对较少,一般为竹石、灵芝、栀子、茶花及牡丹等,部份器型在元青花基础上有所创新,大多是存元代遗风,胎体一般厚重,青花多浓深,胎底多为沙底,也有釉底,均足平齐,尤为突出的是五爪龙纹,龙爪犀利,龙形不同于元代也与永乐有别。

明洪武釉里红瓷少见鲜红,多为浅淡、晕散、泛灰、黑暗等色,这是因为技术上对铜红料还难以掌控,明洪武釉里红画风简练,布局舒展,与元代有较大区别,胎体多坚实厚重,碗类底部除沙面外多施白釉,足脊平齐,盘类露胎砂底呈火石红色,器底一般有浆泥的抹刷条痕戓呈现红白相间的开片。

永乐青花(釉里红)(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永乐青花瓷是首先注明年款的瓷器,造形上既有传统器,也有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生产的创新品种,胎有厚、薄之分,器型有大有小,口沿呈有坡度的唇口,与元代平齐口有别,由于永乐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频繁,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和纹饰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特征,由于钴料研磨不细,经高温后,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痕(铁锈斑),这些自然天成的结晶斑在纹饰浅淡处清晰明快,浓深处则呈黑色锡光,铁锈斑成为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的典型色调,永乐青花釉面一般洁白润泽,但也有亮青釉质的光泽。

永乐时期的釉里红已烧制得相当成功,釉里红瓷的纹饰已可以有细柔和粗犷,色也有浓淡,但不很成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明嘉靖青花月映梅纹碗(一对)高5.2cm 口径13cm 足径4.7cm 杭州博物馆藏京东超市,更多好物等你挑广告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显反应出入晚明时,青花瓷发生了又一次显著变化。

典型器有景德镇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

江西省南城县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鸟纹碗。

辛酉年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

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艳,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有白地青花、黄地青花、蓝地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展开剩余86%明嘉靖葡萄牙文紀1552年青花鹤鹿同春图葡萄牙文玉壶春瓶(3)纹饰:画法多为单线平涂,好的讲究填色,不流向线外,工细,差的流向勾线之外,题材有缠枝花卉、龙凤、花鸟、鱼藻等。

纹饰特点:花组字。

用花枝、松枝组成福、寿,还有的花枝中空白写字,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寿、国泰平字等。

八仙人物较多,有吕纯阳、老君炼丹、龙纹开始有正面龙、庭园婴戏图,小孩子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

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

牡丹花叶似鸡爪,八卦、八吉祥、灵芝纹饰也多用。

明嘉靖青花十八学士图瓷板(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来的细腻,白中闪达,釉虽较细腻,但亮度强,不如中期肥厚、闪青。

个别厚釉混浊。

多数为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的波纹。

(5)造型:总的风格是凝重。

大件器增多。

葫芦形瓶始于正德,此时流行,还有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带盖梅瓶等,瓶始带活环。

果盒有方胜形的。

壶祯则以钵式炉为多。

个别酒杯,玲珑剔透,细薄。

有八仙、文昌、寿星、真武等塑像。

明嘉靖青花花卉罐(6)款识:式样多,吉祥款有:长命佳器、福寿康宁、万福攸同。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承袭了宋代青花瓷器之精华,为中国古典青花瓷器之最
高成就。

明代青花瓷器多为官窑,器型中规中矩,多呈圆形,也多有椭圆
形和角形,制作精良,图案造型美观,施釉薄而润,胎质细而结实,釉色
辉煌,反射出蓝色、绿色、紫色等不同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明代青花
瓷器大多是以蓝色施釉,底部有“青花款”,釉色较深,浓厚而有润泽,
晶莹剔透,釉面撒有釉点,形状多以国粹朱砂红、淡青色等色彩装点,有
时还采用素彩、卷草及仿唐三彩颜色或仿宋元方彩色彩点缀,凸显出明代
青花瓷器得天独厚的特色。

一般来讲,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不够多样,多数是以人物、花鸟、虫鱼、佛教主题等图案描绘,有的采用传统的形象,也有一些以新颖的画面,呈现出古朴的风格与清新的趣味,突出的是实用
性的观念,并以浅青色的釉料提升其艺术价值。

青花瓷的鉴赏与收藏

青花瓷的鉴赏与收藏

青花瓷的鉴赏与收藏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青花瓷制
作工艺复杂,历史悠久,因此在鉴赏和收藏方面也有着相应的要求和技巧。

首先,在鉴赏青花瓷时,需要注意的是青花瓷的胎体和釉面。

青花瓷的胎体应
该坚硬均匀,无瑕疵,釉面应该平整光滑,色泽均匀。

同时,要注意青花瓷的花饰图案是否精美,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浓郁。

这些都是衡量青花瓷品质的重要因素。

其次,对于青花瓷的鉴赏,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元明清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风格和特点。

例如,元代青花瓷偏爱简洁大气的花饰图案,明代青花瓷则注重色彩的对比和细腻程度,清代青花瓷又呈现出深邃高雅的特色。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青花瓷的价值和品质。

此外,在收藏青花瓷时,需要注意保养和保存。

青花瓷属于易碎品,收藏者应
该避免碰撞和摩擦,定期清洁和通风。

同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保持干燥通风的收藏环境,可以有效延长青花瓷的保存时间和保持良好的品相。

总的来说,鉴赏和收藏青花瓷不仅是一项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更是一种对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了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历史风格和保存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

愿更多的人能够热爱青花瓷,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让这份美好传统永远流传下去。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明代青花瓷器是指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

不同年代的青花瓷器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

明青花瓷器的绘画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

洪武瓷器洪武瓷器有两种釉面,一种是青灰色釉面,青灰色釉面透明度高些,基本上保持了器物的原色。

另一种是灰白色釉面,灰白色是于釉层脱玻化(玻璃透明度退化),气泡里形成了“粥样斑”使釉面透明度降低,从而使釉面形成灰白色。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洪武青花分两个时期,早期用的是进口苏料,晚期用的是国产土青。

洪武青花也有三个时代特征:1、由于烧成温度稍低青花颜色发黑,2、浅色青花里有深色的颗粒。

3、进口青花含铁量重,青花色浓处釉面下凹并有结晶斑。

画法上洪武瓷器和元代瓷器较接近,只是稍有区别比如:蕉叶纹、莲瓣纹,扁菊纹等。

永乐瓷器:永乐民窑瓷器釉面有桔皮纹,多数瓷器有缩釉斑,釉薄处发黄。

永乐瓷器有的釉面有黄白色纵向开片,而且瓷器下部开片重于瓷器的上部。

另有浆胎青花,釉色浆白,釉面和胎体都开片,胎体厚而重量轻,重量大约只有同等大小瓷器60%左右。

瓷器底部常有削胎时留下的旋胎纹,并有乳白色的釉斑。

宣德瓷器宣德民窑瓷器胎体较厚重,釉层肥厚,釉面普遍存在桔皮纹,罐类底足较小且器里器外器底釉色都不相同,碗类多砂底,罐类碗类圈足里外斜削有乳突。

国产青花色发灰,进口苏青色闪紫,色浓处有凹陷和黑褐色锈斑,纹饰率意。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明代空白期瓷器明正统-景泰青花海水龙纹人物故事罐正统青花釉色白,釉层较薄,釉面有桔皮纹,进口青花色闪紫,浓处发黑并有铁锈斑.圈足较浅,有的是糊米底。

景泰瓷器釉层在明代瓷器里是最厚的,釉色有如湖绿水色,釉面开碎片,青花国产泛黑和偏灰有铁锈斑。

有的纹饰清晰度不高。

天顺青花瓷器釉层薄,釉色较白。

釉色有乳白和粉白2种,青花用国产和进口2种料,有些器物和成化很接近。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

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明嘉靖青花瓷的胎釉】嘉靖青花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出火石红浓重。

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浑浊。

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

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明嘉靖青花瓷的靑料】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

由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青花瓷特征与鉴赏
现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作为一种成熟的单独的瓷器艺术品种,只是元朝末期景德镇在引进波斯技术和青料的基础上烧出的。

但真正占有突出地位的,是在明朝。

以下分年代描述其特征。

一:洪武时期
元朝的统治时期并不长,不到一百年,便被雇农出身的朱元璋推翻了。

朱元璋上台第二年,就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和上层人物烧制青花瓷器。

官窑垄断着生产青花的最优质青料与瓷土,并限制着民窑青花的品种与样式。

洪武青花与元青花大致相似,即一般的清华色泽偏于暗黑,器型上大致相同,在图案装饰上,趋向于多留空白地,同时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装饰也不如元代规矩。

瓷器的底足较大而露胎,表现出明初的风格。

二:永乐、宣德年
永、宣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尤其是七下西洋足迹远至南洋、西非、地中海、东非一带,带回了烧制青花所必需的苏麻离青色料。

这时的青花瓷器,胎质和釉料都很精细。

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和纹饰丰富多彩,创造了青花生产的黄金时代。

在永、宣青花中,有一类明显地带有伊斯兰特色。

这类青花的造型和纹饰源自或摹拟西亚伊斯兰地区的陶、铜、金、银、玻璃等器,甚至某些器物本身就是为适应西亚地区的需要而特制的,也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直接来景德镇定的货。

在制作风格上,永、宣青花瓷器倾向于清新流丽,多精致的器物,如永乐青花压手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

”1造型上,除传统器型外,还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如抱月瓶、天球瓶等,一些器物明显地带有伊斯兰艺术风格。

永、宣瓷器在图案装饰上更显秀丽、典雅。

“回回花”的装饰几乎无所不在。

即使是传统的龙凤纹样,也总以西番莲为底衬。

在纹样布局方式上,几何式的环带、开光、分段切割、多角对称的处理手法,加之普遍密集的花纹布局,完全是西亚美术装饰的传统形式。

永、宣瓷器的胎、釉技术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丰厚,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之一。

这一特点与前面所述的“苏麻离青”有关。

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

由于含锰量低,就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

但由于含铁量搞,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黒疵斑点。

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明朝永乐年间,官窑瓷器上开始落年号款识。

但真正大量书写并成为定制是在宣德朝。

宣德官窑瓷器上的款识为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两种。

字体都为晋唐小楷,工整、舒展,笔画圆润而遒劲,不会有侧峰劈尖的笔画。

“德”字多不写中间的一横。

款识的部位多样,有的“遍器身”,一般的多位于底足中心或圆器里心与口边。

三:成化、弘治年
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瓦剌入侵,皇位争夺,加之景德镇灾荒频仍,给官窑瓷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以民窑瓷器为主,但这些瓷器一般质量不高,画法潦草,胎体多瑕疵。

因此价值不高。

成化、弘治、正德是明朝的中期阶段,此期的青花瓷器以成化青花为代表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

成化四年,景德镇官窑复烧。

成化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成功烧制。

青花瓷器以青色淡雅著称,后世的仿作被称为“仿成化淡描青花器”。

成化官窑以玲珑、精巧的小型器物为特色,故有“成化无大器”之说。

但在民窑中有
些形制稍大的罐、瓶等,这些瓷器最大的特征是多以长蕉叶为辅纹,以人物画为主题纹饰。

在颜色上,成化青花以淡雅柔和为主。

由于改用国产青料,不再出现黑斑,所以可以精细地描绘写生画面。

成化青花不但画工精细,而且风格上完全摆脱了异域情调,采取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题材。

画法上,成化多为双线勾勒填色,笔法为双勾平涂,简洁朴拙。

成化民窑器或无款识或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字体较草,结构中宫紧,笔画劲健,顿挫分明。

外圈或外框画得也不整齐。

成化官窑器的款识只有一种字体,似为一人所写。

弘治皇帝尚节俭,多次下旨减少官窑烧制数量,因此弘治朝数量较少,并且在风格上与成化年完全一样,因此经常成、弘并提。

正德一朝只有十余年,且江西宁王叛乱给官窑烧瓷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数量不多,风格多仿前朝。

青料采用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料,色泽蓝灰,与亮青釉相衬,洁净素雅。

青花器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作为图案的主题,这些文字既有经文,也有阿拉伯谚语。

四:嘉靖、万历年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近百年,处于明朝的中晚期阶段。

此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其工艺水平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

与历代名瓷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1此期青花瓷器完全取代一色釉瓷器,成为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瓷器生产的主流品种;且生产数量巨大,流传较多。

2大量出口,名扬天下。

3官民竟制,水平相差无几。

4花纹样式繁多,构图繁密饱满,风格热烈奔放。

5大型器物大量出现
嘉靖青花以进口回青和国产石子青料配合使用,对青料的提炼特别讲究。

由于回青料含铁量低,含锰量搞,故青花呈色幽青深翠,蓝中泛紫,既不同于明早期浓重深沉的色调,也有别于明中期柔和淡雅的蓝色。

器型以大瓶、大罐、各式葫芦瓶和方形器最具特色。

因嘉靖笃信道教,所以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出现。

款识为“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隆庆一朝较短,故传世青花相对较少。

提梁壶是其典型物。

此朝由于选炼和配料的技艺更加精湛,故呈色稳定,蓝中泛紫。

纹饰流行团龙、团凤图案。

款识一改前朝的“制“字为“造”字。

字体中锋运笔,笔画工整挺拔。

万历一朝将近半个世纪,官窑烧造量十分可观,流传量也十分巨大。

此期的呈色较复杂:前期使用回青,青花色调蓝中泛紫;后期改用浙料,青花色调深蓝明快;另外,还有一部分青花的色泽为蓝中显灰。

万历朝的器型丰富,新出现了壁瓶、筒瓶等。

装饰题材更是多样,主题庞杂是其最大特色。

万历晚期出现了淡描青花,它以浙江青料淡描淡染,色调清雅,别具韵味。

款识出现了私家款、堂名款等。

五:泰昌、天启、崇祯年
这三朝为明朝的“多事之秋”,内有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外有满族犯边。

官窑基本停烧,但民窑瓷器由于需求大,发展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青花瓷器技术达到顶峰时期。

明末青花的色调多种多样,既有淡描,也有纯正艳丽的色泽,还出现了青翠色调。

纹饰上,有的直接源于万名版画题材,所画人物粗精皆有,已具有了向清代青花过度的特点。

明青花瓷器的简单鉴定
造型:造型师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首要体现,是当时的生活习惯、审美风尚以及技术条件的产物。

如永宣中的波斯式样,嘉万朝的道教风格。

因此必须牢记其形象特点。

对于仿制品,则要注意,真品器物线条圆润舒展,饱满自然;仿品的线条感觉生硬、局促、板滞。

除整体特征外,还应把握细如口、腹、底等细节。

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特别是永乐,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相应地底心凸起。

明中后期不注意修胎,瓶、罐等大件琢器多在腹部留有接痕。

纹饰、色彩、画法:纹样比造型更具时代特征,如永宣的牵牛花和海水江崖,正德的回文,嘉万的花卉捧寿字和道教图案。

色彩与画法也有不同特征,永宣青花因使用进口料,色调不稳定,只适宜画图案。

成化瓷器纹样简单疏朗,色彩淡雅,画法简捷,叶只有阳面,花只有正面,人只画单衣。

嘉万的五彩用色很重,以至于今日五彩上会出现蛤蜊光泽。

材料、工艺、胎质:材料是鉴别的最重要因素。

明代官窑用麻苍石,胎质优良。

嘉靖中期后,改用其他石料,所以嘉靖后至万历胎质又显粗糙。

直到明末采用祁门石,加之工艺提高,胎质逐渐显精细。

检查胎质主演通过底足露胎处观察,还要以手体会颗粒的粗细,并可采用掂重量、听声音等方法。

款识:明代的款识,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说,且多用楷书款,款题某某年制或某某年造,还有一些特例,如宣德的“德”字心上无一横,万历的“万”字有羊字头与草字头的不同情况。

底足:用来检查胎质,是断代的参考,,明代官窑器的底足均为整齐的平切釉底圆足。

永乐足内墙多向外稍撇,明末民窑瓷器盘、碗底部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

釉面、釉光:因调料的工匠不同,配料、上釉手法有别,所以釉层的厚度、白度、稠度、与胎体的结合程度就有不同。

明瓷器釉子肥厚,他别是成化瓷器,釉面不但极为肥厚而且细腻滋润,给人以如同油脂般的感觉。

釉色上,官窑瓷器上,如果其中的氧化铁淘洗不净,烧成后往往会呈现出青蓝色。

永宣年间的瓷器就已经淘洗的较干净了。

成化时,淘洗得非常干净细致,加上胎体白,因此不但不发青,还发粉白色。

万历时,又发青灰了。

天启后,由于技术提高,淘洗得十分干净,釉面虽还有发青,但已十分纯净滋润了。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发展了元青花的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明末清初达到巅峰,并在康雍乾时期继续发展。

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有关青花瓷器的研究方兴未艾,更多的人将从中了解到它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