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作业
介绍中国美食作文

介绍中国美食作文中国美食作文。
中国是一个美食之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特色美食。
中国美食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口味多样,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中国美食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食物的色彩、香味、口感和造型都被认为是重要的。
比如,北京烤鸭的皮脆肉嫩,香味扑鼻;四川火锅的麻辣鲜香,让人垂涎欲滴;广东点心的精致造型,吃起来口感丰富。
这些美食都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美食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北方的食物偏重面食,如饺子、面条、包子等,以及烤制的食物如烤鸭、烤羊肉等;而南方的食物则以米饭、粽子、粥等为主,以及清蒸、煮、炖等烹饪方式。
此外,中国的美食还有着丰富的海鲜文化,以及各种特色小吃,如湖南的辣子鸡、四川的麻辣香锅、广东的烧腊等,每一种美食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中国美食的传统也体现在节庆食品上。
比如春节时吃饺子、元宵;端午节时吃粽子;中秋节时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美食不仅在口味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中国美食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讲究“一菜一酒”,不同的菜肴搭配不同的酒类,以达到更好的口感和味觉享受。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茶具有不同的功效,如绿茶清热解毒、红茶提神醒脑等,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中国美食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节庆食品和饮食习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生活的热爱。
希望中国美食能够继续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品尝到这份美味和文化的魅力。
《中餐认知作业设计方案-餐饮服务与管理》

《中餐认知》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中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进修中餐,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味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对中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中餐认知水平,设计了本次作业。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中餐的历史、特点和发展;2. 培养学生对中餐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中餐品尝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设计内容1. 任务一:中餐文化知识问答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一些关于中餐文化的问题,包括中餐的起源、发展历史、代表性菜肴等。
2. 任务二:中餐菜肴制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中餐菜肴进行制作,要求按照传统做法和配方进行制作,并展示制作过程和成品。
3. 任务三:中餐菜肴品尝评判学生品尝其他组制作的菜肴,并进行评判,包括口感、味道、外观等方面的评判,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4. 任务四:中餐文化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形式展示中餐文化的特点、魅力和影响,向同砚们介绍中餐的饮食文化。
四、作业要求1. 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不得缺席;2. 每个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3. 作业要求简洁明了,内容丰富有趣;4. 作业提交时间为一周后,要求按时完成。
五、评分标准1. 知识问答得分:准确性、完备性;2. 菜肴制作得分:原汁原味、口感曲直;3. 品尝评判得分:客观、具体、建设性;4. 文化展示得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高。
六、作业总结通过这次作业,学生不仅对中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中餐品尝和鉴赏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中,能够继续保持对中餐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美食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

中国饮食文化(一)一.单选题1、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论是()。
A.《随园食单》B.《食疗本草》C.《千金要方》D.《备急千金要方》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
A.清B.明C.宋D.元3、下列不属于淮扬菜的是()。
A.叫花鸡B.虾仁锅巴C.炸蛎黄D.三套鸭4、我国历史上一篇烹饪理论文章是()。
A.《吕氏春秋本味篇》B.《食珍录》C.《随园食单》D.《千金要方》5、下列不属于湘菜的是()。
A.红烧全狗B.红煨鱼翅C.麻辣子鸡D.七星丸6、宫廷菜南味以金陵()鄞都为代表。
A.临安B.广州C.开封D.长安7、“驴打滚”是()的著名风味小吃。
A.天津B.北京C.山东D.陕西8、()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A.朝鲜族B.满族C.土家族D.维吾尔族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菜的饮食原则A.谭家菜B.孔府菜C.随园菜D.红楼菜10、擅长制作蜜制品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B.蒙古族C.回族D.藏族11、()族人称奶食为“白食”,肉食为“红食”。
A.蒙古族B.傣族C.回族D.壮族12、()族嗜食白煮猪肉A.满族B.藏族C.朝鲜族D.回族13、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是()。
A.素菜B.地方风味菜C.宫廷菜D.少数民族菜14、我国最早阐述“医食同源”理论的书籍是()。
A.《皇帝内经》B.《千金要方》C.《饮膳正要》D.《本草纲目》15、()菜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
A.鲁菜B.川菜C.淮扬菜D.粤菜16、()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讲究火工,火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实惠。
A.皖菜B.沪菜C.京菜D.豫菜17、()菜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
A.川菜B.浙菜C.粤菜D.淮扬菜18、宫廷菜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代表。
A.天津B.大同C.沈阳D.杭州19、()菜是我国最著名、最典型的官府名菜。
A.孔府菜B.谭家菜C.随园菜D.红楼菜20、()菜常用辣椒、熏辣制品多,口味偏重辣酸,讲究实惠。
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中国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珍贵、可亲近的文化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功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首先,饮食文化表现为食物的概念,中国有着完整的食物文化系统。
食物的质量是根据营养的不同而不同的,每个种类的食物提供了不同的营养素,这对人体的健康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饮食文化还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上,如蒸、煮、炒、炸、烤、拌、煎、炖等。
这些烹饪方法使食物更加健康、美味、可口,有助于保持和提高人体的营养水平。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饮食礼仪上。
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吃饭、喝酒以及行礼节等礼仪,为人们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家庭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通常会在一起分享一顿美食,能够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从而将家庭联系在一起。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之一,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有很多古旧的饮食传统,比如中国传统的米饭文化,米饭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团结、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并且今天,米饭文化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和精神,深受新一代的中国人喜爱。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概念上,还体现在烹饪方式、饮食礼仪以及家庭联系上,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艺术之一,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食文化申论作文

饮食文化申论作文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根源和演变,还展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饮食文化不仅仅关乎人们的口腹之欲,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首先,饮食文化是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饮食文化几乎与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的饮茶文化、四季美食到现代的火锅、熏鱼等特色菜肴,都是时代变迁中饮食文化的传承。
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食品加工技术的提升,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次,饮食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地选材烹制菜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菜以麻辣味闻名于世,江浙菜则以清淡细腻而著称。
这些特色菜肴多半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和人们的智慧积累,成为了一道道代表地区特色的独具魅力的美食。
再者,饮食文化是人们社交交际和情感表达的媒介之一。
人们经常通过宴请亲友、吃饭聚餐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和维系人际关系。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宴请,餐桌上的美食往往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仅可品味食物的美味,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加深。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历
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自己的饮食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共同推动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6页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6页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夏朝。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朝代不断融合,形成了现在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广泛涉及到餐桌礼仪、食材搭配、烹调技法等方面。
在中国,餐桌礼仪极为重要。
从餐具的摆放到宴席的讲究,都深深地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
另外,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调味料的搭配及烹饪技法更是讲究的,这也成为了中国烹调技术的一部分。
中国的食品文化也相当丰富多彩。
不同的地域、气候和文化背景产生独特的食品文化,如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等。
这些不同的地域美食都有它独特的口味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
除了不同地域的美食,中国的食品文化还包括万物皆可食的文化观念。
例如,燕窝、鲍鱼、鱼翅等海鲜美食,以及蛇、甲鱼等“滋补品”,在中国菜肴中司空见惯。
此外,中国的卤菜、熏腌食品和精致点心等,均反映出中国厨师独到的烹饪技艺。
这些食品品种广泛、造型美观、味道独特,极具艺术性和文化性,既可满足味蕾,亦可赏心悦目。
例如,每年春节期间,林林总总的传统小吃如饺子、汤圆、糖画等,都是中国食品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与医学浓厚相关。
中医追求食物的“阴阳平衡”,药膳、养生汤等都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代表元素。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多彩,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中,饮食习俗及礼仪规范、不同地域的美食、用料讲究的烹调技艺、具有文化性的食品等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觉需求,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精髓。
中国食物文化作文

中国食物文化作文
哎呀呀,中国的食物文化可太有意思啦!
嘿呀,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特别开心。
中国有那么那么多好吃的,数都数不过来呢。
比如那香香的饺子,哈哈,我最喜欢吃猪肉大葱馅的饺子啦,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香味,嘿嘿,好吃得不得了。
还有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哎呀,甜甜的,每次元宵节的时候都能吃到。
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菜呢,像糖醋排骨,酸酸甜甜的,嘿呀,我能吃好多块。
还有宫保鸡丁,那味道,啧啧啧。
中国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特色美食呢。
四川有辣辣的火锅,哎呀,看着那红红的汤就觉得好刺激呀。
广东有美味的肠粉,嘿嘿,滑溜溜的。
而且呀,我们吃饭还有好多讲究呢。
过年的时候要吃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可热闹啦,哈哈。
中国食物文化真的好神奇呀,我好喜欢呀,嘿呀!我以后一定要尝遍所有的美食,嘿嘿嘿。
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25篇)

饮食文化的作文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25篇)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饮食文化的作文篇1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食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
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
一、具体内容见yinshiwenbhua11@,密码yswh6699
二、请在以下中国饮食文化作业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题目自拟,按要求按成文献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备选题目
1.饮食文化的含义研究综述
2.“味”的含义研究综述
3.“菜系”的内涵研究综述
4.“满汉全席”问题研究综述
5.饮食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综述
6.餐厅点菜技巧研究综述
7.现代食品营养学与中国传统食疗保健学比较研究综述
8.中国筵宴改革研究综述
9.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综述
10.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综述
11.饮食文化遗产承传政策研究研究综述
12.传统食品产业化研究综述
13.中式快餐发展研究综述
14.家乡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15.中国食俗研究综述
16、中国饮食思想研究综述
17.佛教饮食研究综述
18.伊斯兰教饮食研究综述
19.道教饮食研究综述
20.基督教饮食研究综述
21.中国茶文化研究综述
22.中国酒文化研究综述
23.中国菜肴文化研究综述
24.其他饮食文化问题研究综述
三、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标题:xxx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单位、姓名、学号
摘要:200—300字左右
关键词:3—5个
引言:一两段
正文:又分成研究回溯、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与问题、研究评价与建议等
结尾:稍微总结一下、展望之类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紧接正文后面列出,与文中的文献引用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字母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位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1997a”、“1997b”等。
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之间用“,”隔开,超过3人时,列出前3名作者,后面加“等”(是外国作者的用“et al”)以示省略;作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国作者姓名的姓应写全,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姓与名之间用“,”隔开,空一字符。
名字可以进行缩写,即仅写出名字各个部分的第一个字母。
表示名字的字母应全部大写。
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
参考文献,但可作脚注处理。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和逗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和“,”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
各种来源的文献书写格式举例如下:
1. 何帆.涉过WTO的激流险滩.http:///bbs
2. 黄浩.西北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J].2001(2):42-50
3. 姜锡州.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4. 祁春节.中国柑橘产业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1
5.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 6447-86.文献编写规则.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6
6. 邱泽奇.建构与分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见: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
究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会纪念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北京,1996,天津:天津农业科技术出版社,1998,1-10
7. 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47-48
8. 杨国枢.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反应:心理学的观点.见:乔健主编, 中国人的观念与
行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09-239
9. Aldemita R R.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evaluation of a corn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using the gusA gene in transgenic rice.(Ph D dissertation).West Lafyatte: Purdue University, 1998 10. Blatterg, A and Deighten, G.(1999).Interactive marketing: exploiting the age of
addressability.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 ol.23 No.4: 5-14.
11. Kaplan and Norton.The Strategy Focused-Organization.New York: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151-159
12. Morison J I L.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2.In:
Zeiger E, Farquhar G D, Cowan I R eds., Stomatal Func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29-251
13. Tian. G. and L. Yang.“theory of Negative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with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s of Happiness’’.http:///tian/paper/.htm, 2005
14. Wang X M.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USA patent,
5670366.1997-09-23
以上范例所列参考文献包括常见各种来源文献,其著录格式分别说明如下:文献2和10是期刊论文,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刊名(外文刊名用斜体),出版年,卷号:起讫页”。
文献3和14是专利,其著录格式是:“专利权所有者.专利名.国别,专利文献
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年-月-日)”。
文献4和9是学位论文,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文献6是会议论文集,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In(见):编者(主编或编,英文编者后加ed.多编者加eds.), 文集名.会议名,会址,会议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5是技术标准,其著录格式是:“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文献7和11是著作,其著录格式是:“作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8和12是专著章节或文集,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见(In):编者(主编或编,英文编者后加 ed.多位编者加eds.), 专著(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1和13是电子文献,其著录格式是:“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四、2012年4月19日交作业,交纸质版与电子版各一份,电子版发至yinshi1234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