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中品味传统节日_优秀作文

合集下载

以诗句开头描写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三年级六篇

以诗句开头描写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三年级六篇

以诗句开头描写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三年级六篇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的活动也别具特色,多种多样。

那以诗句开头描写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三年级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诗句开头描写传统节日春节作文三年级六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以诗句开头描写传统节日春节作文篇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至今为止,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为了迎接春节,年前家里的大人们就忙碌起来了。

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的传统习惯,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春节,人们还要在门上贴春联,窗上贴窗花,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最期待的就是赶回家和家人吃上一顿年夜饭。

年夜饭可丰盛了,鸡鸭鱼肉,瓜果蔬菜,应有尽有!我最爱吃的就是甜甜的年糕了,年糕寓意着一年比一年高,真希望新的一年我的成绩也能一次比一次高。

我们家过年都会吃羊肉,因为“羊”与“洋”谐音,象征着喜气洋洋。

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十二点的钟声敲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

“嗖——”一发冲天炮飞上了天空,各种各样的烟花在夜空中闪烁,有的像光彩夺目的钻石,有的像划破天际的流星,还有的像绚丽多彩的喷泉。

孩子们的欢笑声和烟花的爆炸声相互融合,合奏着一曲欢乐的歌。

春节是快乐而又难忘的,它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与笑声,它也给大人们送去了憧憬和希望。

以诗句开头描写传统节日春节作文篇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一首《元日》带我们走进了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时候。

大家要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守岁穿新衣等习俗。

今天一早,我起床看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忙着做饭、包饺子,当然我也没闲着,我在和奶奶包饺子,因为是第一次包,还不会包,就看着奶奶包,过了一会儿,我想自己试一下,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把饺子皮托在手中,把饺子馅放入饺子皮,再捏好,不能让馅流出来。

元宵节的文学创作与诗词赋韵优秀作文

元宵节的文学创作与诗词赋韵优秀作文

元宵节的文学创作与诗词赋韵优秀作文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通过文学创作和诗词赋韵来表达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元宵节的文学创作和诗词赋韵,以及一些优秀的作文。

一、元宵节的文学创作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这些文学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对春节的留恋和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1. 诗词创作在元宵节这一天,诗人们会以元宵为主题创作各种诗词作品。

比如《元宵》这首诗,作者通过形象地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欢聚,表达了对节日和家人团聚的热爱和祝福。

2. 歌赋创作元宵节也是歌赋创作的重要时期。

歌赋是一种以歌谣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音乐、歌词和文学的要素。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通过歌赋来表达对春节的美好回忆和祝福。

二、优秀的作文除了诗词和歌赋,元宵节的文学创作还包括一些优秀的作文。

这些作文既可以是对元宵节的介绍和赞美,也可以是对元宵节习俗和民间故事的描写。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作文例子:1. 元宵节的由来与发展元宵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通过作文可以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发展变迁,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2. 元宵节的灯谜文化元宵节的灯谜文化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作文可以介绍灯谜的由来和发展,并举例说明一些经典的灯谜,让读者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和文化。

3. 元宵节的故事传说元宵节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比如“汉宣帝与卞和”的故事、观灯的传说等。

通过作文可以生动地描绘这些故事和传说,让读者感受到元宵节的神秘和祝福。

4.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元宵节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比如赏花灯、吃元宵、放烟花等。

通过作文可以详细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由来和意义,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元宵节的文化魅力。

诗词的美作文通用7篇

诗词的美作文通用7篇

诗词的美作文通用7篇诗词的美作文通用7篇诗词的美作文篇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无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诗词。

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还可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

当时的唱法现在跃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意味。

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

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

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

读古典诗词给予人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

读诗词的人也许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

苏轼有诗云:“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读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的气质之美。

我爱诵读中国的古诗词。

诗词的美作文篇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草长鸢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句句经典诗词从小伙伴的口中“鱼贯而出”。

这一激动人心的诗词大会正在鼓浪屿实践基地礼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现场,思明区十几所小学的近百名学生代表正在pk。

前三关,我所在的代表队得分不佳,我心里暗暗祈祷:一定要挽回局面呀。

我们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来到最后一关__“诗词大冒险”。

这一关是灵活题,各组可以自行选择10~50分的五种题型来回答,答对加分,答错要倒扣。

三年级语文作文用古诗开头写写中秋节的作文

三年级语文作文用古诗开头写写中秋节的作文

三年级语文作文用古诗开头写写中秋节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写一篇有关中秋节的作文,作文的开头我们用一首古诗词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题目:中秋佳节赏月思亲引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从前的诗人李白写的一句诗,诗里说的是希望人们都能长长久久地生存下去,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欢聚一堂,一起赏月。

每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诗,因为中秋节就是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大家都会回家和父母长辈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猜灯谜,其乐融融。

正文: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秋节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和习俗。

爷爷always告诉我,中秋节其实是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

牛郎和织女原本是夫妻,但由于too忙于工作,渐渐就疏于相顾了。

天帝看在眼里,生气地把他们分开,分居在天河的两岸。

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七日,他们才能在鹊桥相会。

后来人们认为七月实在太热,就将它改到了阴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中秋节那天。

所以中秋节也有"团圆节"的美称。

爸爸和妈妈经常在中秋节那天晚上,拿出了好吃的月饼、香甜可口的水果和五颜六色的灯笼,和我一起踏着月色,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说说有的没的话题,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吃月饼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边吃一边猜各种各样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呢!妈妈说,以前的时候,她还小的时候,一家人会在院子里挂上很多灯笼,一家老小一起赏月、品月饼。

姥姥也会讲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妈妈说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痴情的女子叫嫦娥,为了救人类摆脱灾祸,她吞下了一捧仙药,就这样飞奔上了明亮皎洁的月宫,从此就生活在月球上了。

所以每当中秋夜,都能在月亮上看到一个女人的模样,那就是嫦娥仙子。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中秋节还有吃月饼的风俗习惯。

月饼的制作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宋朝,当时皇帝就会赏赐文武百官月饼,寓意团圆美满。

文化藏在诗词里作文初三

文化藏在诗词里作文初三

文化藏在诗词里作文初三《文化藏在诗词里》华夏大地,广袤无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在这灿烂的文化长河中,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诗词中藏着历史文化。

一首首诗词,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战士们在边疆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国家衰落的悲哀和人们的无奈;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领略到了北宋时期的壮丽山河和英雄豪杰的气概。

诗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词中藏着地域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而诗词则是对这些地域文化的生动描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婉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两句诗则把我们带到了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让我们感受到了那里的苍凉与壮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对杭州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

诗词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

诗词中藏着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诗词则是对这些节日的最好诠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清明节的忧伤与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让我们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体会到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春节时热闹喜庆的场面。

诗词让我们更加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增强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诗词中藏着人文精神。

写节日作文400字开头有古诗

写节日作文400字开头有古诗

写节日作文开头有古诗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街小巷里常常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了。

传说,在一个夜晚,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笼,这时,一只红色的“怪兽”来了,那只“怪兽”怕亮亮的东西,于是,它看见灯笼撒腿就跑……春节里,妈妈带着我去奶奶家玩,一进门让我看到的是爷爷在写对联,我心想:这个好玩吗?于是我鼓起勇气去问爷爷,这个对联怎么写,我也想写,爷爷听到笑眯眯地说:“好啊!”我看了几次爷爷的示范,我觉得很简单,我也拿起了毛笔,试了试,结果写的字非常难看,我气得火冒三丈:“这可太难写了,不写了。

”站在旁边的奶奶说:”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于是,我又拿起了毛笔,在爷爷的耐心指导下,又试了好几次。

终于写出了一幅让我满意的对联,我兴高采烈地拿着对联来到门口,把自己亲手写的对联贴在门上,看着自己亲手写的对联,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最令人难忘的要数属烟花,烟花把夜幕打扮得格外耀眼。

五颜六色的大球重叠在一起,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天空也变成了光的海洋。

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夜幕中。

最后,渐渐变成一道星光瀑布慢慢地坠落下来,漂亮极了。

一眨眼,春节悄悄地过去了,大人和孩子们在这喜庆和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你们喜欢吗?篇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吃着青团,伴随着诗歌,我度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名臣介子推而设定的节日。

寒食节的习俗数不胜数,古代寒食节的习俗有禁火、荡秋千、踢球等。

现在还保留下来的习俗有踏青、祭祀、吃冷食。

说到吃冷食,寒食节的冷食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寒食粥、青团、蛇盘兔等等。

在寒食节到来之际,我们班级还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特别有意义的传统节日汇报活动,我们组正好就是汇报寒食节。

一开始大家对这个节日都很不了解,于是大家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在网上搜索关于寒食节的相关资料。

大家为了上台展现最好的一面,专心背台词,认真参加排练,妈妈们也用心制作PPT,策划活动细节。

最出名的元宵节古诗词作文

最出名的元宵节古诗词作文

最出名的元宵节古诗词作文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那时人们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点灯观赏月亮,被称为“宜明月宜炮”,这成为了元宵节观灯的始祖。

后来,元宵节逐渐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纪元节中,元宵节最有特色的就是观灯。

元宵节的灯以花灯最为著名,形状各异,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观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表演,更代表着古代文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在古代,文人雅士们纷纷创作诗词歌咏元宵节,这些诗作展现了他们对元宵节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最著名的元宵节古诗词之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灯赋》。

这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散文之一。

这篇散文在文学史上一直备受推崇,被誉为“后世灯谜作首”。

《灯赋》的写作主题是元宵节的观赏和欣赏,内容丰富多样,注重气势恢宏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刘禹锡通过写诗表达他对灯的热爱之情和对元宵节的美好期望,使这篇作品成为了元宵节的不朽经典。

除了《灯赋》,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西湖十转元宵词》也是著名的元宵节古诗之一。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和独特的感慨闻名于世。

在《西湖十转元宵词》中,辛弃疾以西湖的元宵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他通过写诗表达了对元宵节的思念之情和对团圆和祥的美好祝愿。

这篇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后人的喜爱和赞誉。

还有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元宵乐府》,他以乐府体裁写诗,展现了元宵节欢乐喜庆的氛围。

袁枚通过描写元宵节的景色和庆祝活动,使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人们的团结友爱。

这篇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元宵佳作之一。

古代元宵节的诗词作品不仅仅表达了古人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情感,更折射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魅力。

这些作品通过对节日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智慧,使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和弘扬。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对元宵节的赞美和写作的情感在古代文学中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认同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在诗词中品味传统节日
在诗词中品味传统节日
打开书本,在诗词中感受传统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盼望着,盼望着,从刚刚进入十二月,就在掰着指头在计算,还
有多少天要过年了,为此,北宋的人民,早早地做着准备:不论穷家
小户还是豪宅大院,都把庭院洒扫一净,灶马买回来了,新门神已经
请回来,桃符上则写满了发自内心的愿望,珍藏于井底一年的屠苏酒,
也拿了出来。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爆竹声噼噼啪啪响起,全家围聚在一起,举杯畅饮,共同迎接新
春佳节的到来,孩子们蹦蹦跳跳欢呼着:过年了!过年了!大人则笑
吟吟地互相道喜。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杜牧《清明》
雨浥轻尘,空野一新,诗意的天气,却让杜牧这位路上的行人
生出别样感喟:清明了,看别人家家人团聚,或上坟祭扫,或踏青游
春,而我却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如织的烟雨沾湿了衣衫,
原本颓萎的心境,越加凄迷纷乱了。既然如此,那就索性于郊野清寂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之地,借酒一醉,也好让我忘却这如烟般的愁绪。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
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
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
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
十里,一钩新月。
——黄裳《端午》
跟随黄裳去作客端午吧!梅雨已过,如火的石榴花开正争相绽放,
家人围聚一起尝粽子、品香蒲,好动的青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
一起斗草游戏。下午,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又开始了。看啊,一声令
下,龙舟竟发,船头劈开水面,掀起如雪的浪花;听啊,鼓声咚咚,
如雷滚动;岸上的人们为冲锋在前的龙舟齐声呐喊着,连鸟儿都退避
三舍不敢前飞了。夜深了,人们才在十里荷花荡中边议论着,撑着船
恋恋不舍地归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为了迎接这一隆重的节日,人们早早做着准备:扎绸彩的牌楼,
出售新启封的好酒,吆喝新鲜的佳果。中秋节终于在人们的急切盼望
中姗姗来到了,夜,一轮冰魄高悬于深蓝的天空,桂花幽香涌动,秋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凉如水,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
不绝。苏轼家也不例外,苏轼望着亘古就有的月亮,不禁雅兴大发: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且让(我)端着酒杯问青天,青天不语,那就
姑且把这个问题搁一搁吧。我又听说神仙一天,地下千年,不知道天
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好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游逛一
转,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
中,那就爽性对月舞一曲,月儿真是懂事,我到哪儿,她的清影跟我
到哪,如此境界,应该是实在天上吧,哪里象在人间!
夜深了,苏轼还是舍不得回屋。他看月亮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
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心想:今夜,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
但为什么又如此无情,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
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
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所以,苏辙,我亲爱
的兄弟,不要埋怨我们相隔千里不能团聚,只要我们都健康长在,能
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就好了。
现在,不少人热衷于过洋节,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弄得节日
意味越来越淡薄,甚而,有被忘却的的可能。难道我们非得在诗词中
追寻传统节日的盛况吗?但愿不要出现这样的状况。毕竟,忘却意味
着背叛,忘了祖宗,我们便与过去斩断一切联系,我们也就如断了根
的植物,我们的民族,也就失去强大的凝聚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