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期,活动,和有关的诗歌)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共有十二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节、上巳节和礼拜天。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悬挂灯笼、燃放烟花,忙碌的收拾家中杂物、摆设家中饰物,家家户户摆满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团聚,吃年夜饭、观赏烟花,这一切构成了春节的气氛。
元宵节又叫元夕节、元夜节、上元节,它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古时候传统的节日,它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燃放烟花、家家户户烹调月饼、恭迎神佛,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有的人会到附近的河流观看放灯笼,欢迎着新春的到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祭祖风俗的日子,它的传统习俗有祭祖、踏青、吃清明草以及放风筝等,清明节还有“哭墓”习俗,这是人们奔赴祭祖的去处。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端阳节,它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节日之一,其特色习俗有游龙舟、吃粽子、吃汤圆、挂菖蒲等,更有“文斗赛”、“吃枣赛”等游戏,使节日更添乐趣。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以“牛郎织女”为核心,历史很悠久,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放烟花,屋内外点灯迎神,家家户户烹调供馔,喜宴所有来宾,也有的地方有给女孩子们准备礼物的习俗。
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它有“烧鬼”、“祭祖”等习俗,还有各地传统的抛红旗、拜鬼神、扭蛋、踩高跷等,节日当晚,家家户户悬挂彩灯、忙碌地准备供品,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大家团圆品尝“鬼馔”,是一幅古老欢腾的景象。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节日,它的习俗有赏月、守岁、吃月饼、烧火、赏花灯等,人们会选择一天假期,全家人团圆一起烧火、吃月饼、品尝美食,祝福健康长寿,又能找个月圆聚欢庆,这是中秋这一天的浪漫温馨。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祭祖的节日,它有赏菊、饮酒祭祖、放飞灵魂火等传统习俗,它的起源源于古老传说,节日当天,去重阳山欣赏菊花,一路上人来人往,醒目的彩旗招牌,熙熙攘攘,庆祝气氛洋溢,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
课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6首

课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6首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时节,天气渐暖,草木欣欣向荣,但也有许多人为了去扫墓而黯然神伤。
2.《端午》粽子香,又到端午节,波涛劲荡逐巨鳌。
短并起,弯括成一弧,雄鸡争鸣畅游跑。
这是现代作家徐志摩为端午节所作的诗歌。
端午节在我国也称为“端阳节”、“重阳节”等,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是我国传统的龙舟比赛日,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以纪念伟大的民族爱国诗人屈原。
3.《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是唐代诗人苏轼为中秋节所作的诗歌。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夜,是我国祭月、赏月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猜灯谜、放烟火等。
4.《元宵》明月千里寄相思,红霞满地是元宵。
九重楼阁烟火色,云海星河尽放豪。
这是现代作家唐家三为元宵节所作的诗歌。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是我国的灯节日,人们会吃元宵、赏灯、猜谜、耍龙、舞狮等,传统的灯笼很有特色。
5.《重阳》满城尽带黄金甲,快哉踏歌逐鸿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鹞。
这是过往的古人为重阳节所作的诗歌。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也是中国的老人节,人们会登高望远、赏秋景、赏菊花等。
6.《寒食》清明时节雪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寒食》。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因此又称为“祭祖节”。
人们会吃寒食、晒绿茶、放风筝等。
八个传统节日古诗

八个传统节日古诗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传统节日的诗

传统节日的诗
篇一:春节
春节来临,喜气洋洋,
万家灯火色彩光。
年夜饭桌椅团圆,
欢声笑语乐团员。
红红火火财运旺,
金鸡报晓新年忙。
贴春联,贴福字,
传统文化弘扬起。
爆竹声声鞭炮响,
驱邪辟邪齐高唱。
元宵节上猜灯谜,
吃汤圆,家庭团聚忙。
红包传递祝福心,
炫彩焰火点亮天。
拜大年,拜神佛,
求个平安心想通。
民俗风情赛龙舟,
荡漾江水响动人。
游街扭秧歌欢天地,
歌舞升平表心意。
迎接春天,享欢声,
万象更新春意浓。
春节年年如意好,
华夏传统美芬芳。
篇二:中秋节
中秋月圆夜,思念情满堂,月饼飘香贺丰年。
合家团圆,品佳肴,
亲情友情美满长。
夜空明亮,明月高悬,
念亲赏月自有情。
月下嫦娥寄思念,
遥寄祝福传深情。
赏月吃月饼,共佳节,
踏月轻舞笑声阵。
儿童手中挂彩灯,
点缀夜空色斑斓。
诗词赋意表心情,
赞美祖国美妙曲。
月亮代表我的心,
祝福传递到双亲。
月朗星稀,梦圆人圆,
共享幸福夜悠悠。
中秋传统节日好,
爱国情怀永不忧。
中国节日诗歌

中国节日诗歌春节来临,大地沉睡已久,
烟花喧闹,绣花鞋声声,
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宴欢庆。
清明时节,墓地寂静无声,
烧纸祭祖,寄哀思于黄泉,
踏青赏花,颂扬生命的美好。
端午佳节,龙舟竞渡江河,
粽子香飘,香包绣花馨香,
追忆屈原,怀念中华文化的荣光。
中秋佳节,月儿圆圆高挂,
月饼香醇,家人团聚心欢畅,
思念亲人,祈福家国昌盛。
国庆节日,红旗飘扬在天际,
阅兵式上,英雄儿女挺胸展翅,
铿锵誓言,永远捍卫中华崛起。
中国节日,传统文化的精髓,
诗情画意,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激扬爱国情怀,赞颂祖国的繁荣昌盛。
- 1 -。
中国节日古诗

中国节日古诗
春节
万象更新喜迎春,民俗风情展烟云。
舞龙舞狮闹庙会,红灯火树照人群。
贴窗花、挂对联,
年夜饭、亲友团聚欢。
烟花鞭炮声声响,迎新年,展笑脸。
元宵节
正月十五迎元宵,月亮明亮挂高穹。
猜灯谜、赏花灯,
舞龙舞狮扬锣鼓。
吃元宵,甜香溢满口,
燃灯笼,色彩跳动久。
全家团圆过元宵,欢声笑语献祝福。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来,明月皎皎皆亲近。
月饼香甜皮黄色,
家中团圆更贴近。
赏湖光、听蟾蜍,
描绘兔儿奔月图。
合家团圆共赏月,传承情谊中秋夜。
清明节
清明时节天气和,寒食凉风吹过篱。
扫墓祭奠亲人去,
踏青游玩迎春丽。
放风筝、漫步野外,
赏杨柳、草木春色醉。
缅怀故人感深情,祭拜坟墓传家训。
关于关传统节目的诗句

关于关传统节目的诗句1. 与传统节目有关的诗词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中国传统节日 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
1. 中秋佳节
月圆人团圆,
嫦娥舞碧烟。
赏月吃月饼,
愉快度中秋。
2. 春节祭祖
祭祖传统古,
门前挂红灯。
恭请亲先祖,
敬礼送香膏。
3. 端午赛龙舟
龙舟竞渡快如飞,
白浪飞舞皆无碍。
赛场声喧拥观众,
观赛若彩云飞舞。
4. 清明扫墓
山水绿茵碧水流,
忠魂英灵长早逝。
清明扫墓吊祭祖,泪眼垂思感罢回。
5. 元宵猜谜
猜灯猜谜乐无边,汉字谜底心满意。
灯笼高高万点照,喜庆芬芳歌声起。
6. 重阳登高
重阳登高笑天空,旅途奔波路未穷。
登高抒发豪情壮,逍遥天地自由逍。
7. 中元祭祀
投资祭祖传古俗,宣张孝道肃心祭。
烛灭烟消无情感,渴盼好兆吉生福。
8. 春闺怨
红袖添香壁上闺,深闺惆怅思几时?花前月下长相忆,回首朱砂泪眸垂。
9. 长恨歌
闻君歌楼声若和,含娇独上青楼去。
深院静听清风过,再想君归意无常。
10.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
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
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
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取九九重阳之意。
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
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
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
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
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回答者:飘羽寒鹰- 经理五级6-25 08:20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
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六。
清明上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
四月佛诞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
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
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
端午龙舟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
七夕乞巧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
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十。
中元鬼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按佛经,这个故事说: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
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
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
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
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佛说:“说得好!”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乱窜”,而不知其究里。
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