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合集下载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文案十三篇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文案十三篇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文案十三篇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每个节日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设计十三篇教学文案,以此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民俗文化融入教学中,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

教案一:《元宵节》活动内容:制作灯笼活动目标:通过亲手制作灯笼,了解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步骤:1.讲解元宵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重要意义。

2.教授制作灯笼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制作自己的灯笼。

3.在制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并加入适当的美术元素,丰富灯笼的造型。

4.完成灯笼后,让学生挂起自己的作品,欣赏元宵节的美好景色。

教案二:《清明节》活动内容:祭扫祖先活动目标:通过祭扫祖先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活动步骤:1.讲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2.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祖坟、墓园等地祭扫祖先,重温故人的生平事迹,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在祭扫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4.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祭祀物品。

教案三:《端午节》活动内容:包粽子活动目标:通过包粽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粽子制作过程的认识。

活动步骤:1.讲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介绍粽子制作的传统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并加入适当的创意元素。

3.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卫生,引导学生认真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品尝自己所制作的粽子,感受传统美食的美味。

教案四:《七夕节》活动内容:敲击古琴活动目标:通过教授古琴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教案

《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教案

《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讨论中国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关系:提供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节庆的意义和诗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 选读诗歌作品:精选与传统节庆相关的著名诗歌作品,如唐代的《元日》和宋代的《清明》。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意象、比喻、对偶等,以及它们在表现传统节庆上的作用。

4. 学生作品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对传统节庆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和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

2. 介绍(10分钟):讲解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关系,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选读诗歌作品(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节庆氛围和情感。

4.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修辞艺术和意义。

5. 学生作品创作(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传统节庆的理解,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6. 分享和讨论(15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就诗歌中表达的传统节庆观点展开讨论,促进交流和思考。

7.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以及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作品的评价:根据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表现力,进行评价。

2. 学生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的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扩展活动1. 制作诗歌展板: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关于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展板,展示诗歌作品、诗歌分析和学生作品等。

2. 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朗诵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在研究中的成果和进步。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简介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古诗词中所描绘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目标
- 通过阅读古诗词,学生将能够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意义。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准备
- 网络或图书馆中有关传统节日和古诗词的资源。

- 打印或复制相关的古诗词作品。

教学活动
活动一:介绍传统节日
1.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
秋节等。

2.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节日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活动二:阅读古诗词
1. 分发古诗词作品,包括描绘传统节日场景的作品。

2. 学生们独立阅读古诗词,并标记他们所能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活动三:小组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享他们所标记的关键词和句子。

2. 鼓励学生互相解释和讨论他们所读的古诗词的意义和象征。

活动四:整体讨论
1. 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2. 引导全班一起探讨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意义和象征。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古诗词,描述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深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体验和理解。

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_模板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_模板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_模板“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作者/ 汪琼【适用年级】中、高年级。

【设计意图】日常教学,我们总是将古诗词定位于文学作品,从经典的意义进行学习、探讨。

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

比如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诗人都会吟诗作赋,像王安石的《元日》,就将过年的民俗用写实性的画面一幅幅呈现,具有其独特的风貌。

如果我们从民俗这个角度切人,节日诗词教学也会别开生面。

【教学目标】1.以各种方式熟读三首节日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寻找古诗词中的民俗,初步感知文学作品里的纪实功能。

3.在今、古的比较中了解传统习俗的来源与变迁,整理成小论文,渗透研究意识。

【教学过程】一、辨析“元”1.出示“元”的5种解释:(1)开始,第一;(2)为首的;(3)构成一个整体的;(4)朝代名;(5)我国的本位货币单位。

师:想一想,《元日》中的“元”是哪一种解释?具体指农历哪一天?元旦呢?请找出与其他4种解释相对应的词语。

2.从元日开始,按时间顺序回顾我国的传统佳节。

学生尝试诵一诵、背一背相关诗词。

3.师:古时的中国人究竟怎样过春节呢?我们先到《元日》中寻一寻,觅一觅。

二、读《元日》1.读通诗句,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2.利用注释,将《元日》译成一小段文章再交流。

3.师生和诗,体会一唱一和的乐趣。

4.借用《好日子》的曲调,师生表演唱《元日》,将古诗变成可想象的画面和可感受的氛围。

三、《元日》中的民俗1.从《元日》中寻觅古人过年的习俗(炸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猜一猜这些习俗的来历。

2.补充阅读材料(《炸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了解民俗的来历。

(语文教案)学生阅读时将自己觉得新奇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批注。

3.补充老舍《老北京的春节》片段,学生比较阅读。

4.完成表格。

师:这些诗作不仅文字美、画面美,还具有纪实功能。

四、诗词中的庆典出示《青玉案元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小组合作学习提示:(1)借助注释把握诗词大意。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目标
-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掌握古诗词中蕴含的节日意义
-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欣赏水平
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概述
2. 古诗词中的春节意义
3. 古诗词中的清明节意义
4.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意义
5.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意义
6. 古诗词中的重阳节意义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问答
2. 听古诗词,分析探讨节日意义
3. 分组展示古诗词朗诵或书法作品
教学流程
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2. 分别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俗
3. 听取古诗词,了解其中的节日意义
4. 分组讨论和展示节日主题古诗词或书法作品
5. 总结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估
1. 学生古诗词配对测试
2. 学生节日主题诗词创作
3. 学生书写节日祝福语作品展示
教学资源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背景知识
- 中华古诗词文化教育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张强,2004年
2. 《中华古诗词文化》,程玲,2010年。

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教学方案设计

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教学方案设计

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表达了古人的思想与情感,还包含了丰富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

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节日与民俗文化,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目标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1. 熟悉并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 学会分析和解读古诗中蕴含的节日与民俗元素;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概述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选取多首古诗,分析其中蕴含的节日与民俗元素,如:- 在《静夜思》中感受中秋节的团聚与思念之情;- 在《登鹳雀楼》中领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粽子文化;- 在《山居秋暝》中描绘重阳节的登高赏景与祭祖活动;- 在《春夜喜雨》中品味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春雨养育万物。

3. 进行综合阅读和讨论,以深化学生对节日与民俗文化的理解。

4.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创作一篇与节日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古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等,引发学生对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听取他们对古诗中节日与民俗元素的认识。

3. 学习古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选取的古诗,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节日与民俗元素。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元素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与体会。

5. 辅助材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古文资料和研究报告,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节日与民俗文化的背景知识。

6. 学生写作: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与节日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古诗,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7. 作品分享:选取几篇学生写作,进行分享与点评,激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造力的发展。

8. 总结回顾: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化对节日与民俗文化的理解。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教案说课材料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教案说课材料
教学活动5
总结语: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逢年过节的习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细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让我们多多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附: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进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文,并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2)相关诗歌资料展示,引导学生课下探究。(投影4)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宵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端午》端午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节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节
教学活动2
①引入学习:同学们,逢年过节,都会有一些民风民俗。例如:春节到了,我们要扫地掸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中秋节呢,则是吃月饼、赏月亮。可以说,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实在太丰富了,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要说上十天半个月也叙不完,道不尽。那么,
教学资源
音频、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投影1):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
确定:端午节
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诗歌提及到这些节日?
2、多媒体展示诗歌资料:(投影3)(以学生的欣赏、诵读为主)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2、通过研究和鉴赏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课程类型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高一选修课、福州铜盘中学校本教材四、教学对象高一年段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学生五、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对话式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课外查找、积聚、摘录有关的诗歌,小组制造成P.P.T.课件,供课堂上展示、讨论。

2、导入新课以诗歌引出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久长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构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歌十分发达的文明古国,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令人蔚为大观。

但是,2005年3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五祭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资遗产代表作”。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五文化不会有甚么打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以为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讨员刘魁立其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遭受到严肃的磨练,这是众目睽睽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提出来,请同学们深思……下面列举的这些诗词曲中的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诗歌和风俗里,还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群众社会糊口的精彩画面,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重视,自觉插手到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2、通过学习和鉴赏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课程类型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高一选修课、福州铜盘中学校本教材四、教学对象高一年段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学生五、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对话式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课外查找、积累、摘录有关的诗歌,小组制作成P.P.T.课件,供课堂上展示、讨论。

2、导入新课以诗歌引出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歌十分发达的文明古国,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2005年3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遭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提出来,请同学们深思……下面列举的这些诗词曲中的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诗歌和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重视,自觉加入到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

(一)传统节日——春节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师解说】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明·叶颙《已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二)传统节日——元宵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师解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

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 3、品味鉴赏学生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词曲——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三)传统节日——寒食节与清明节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故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春秋]介子推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师解说】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唐·韩翃(hóng,音红)《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师解说】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诗较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高仲武评其诗:“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

”(《唐诗品》)然而,在韩翃的存诗中,《寒食》这首小小的绝句,其灿烂之光尤为夺目,诗人为之生色,“大历十才子”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国诗歌为之生色。

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四)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国老臣伍子胥•源于纪念东汉时期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源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古越族图腾祭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传统节日——中秋节•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可见,中秋是个收获与享受的节日。

而中秋节又是浪漫而感伤的,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来说说——•板书列举如下:•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水调歌头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解说】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本诗简析】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还有一首诗《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唐·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六)传统节日——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通过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

请看杜甫的诗歌——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教师解说】这首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

不仅用刺绣女添线显示白昼延长,还用河边柳树年尽将泛绿,山上梅花欲放生动写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

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

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

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教师解说】这首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和现实的艰难苦厄对诗人的折磨,反映出诗人由过去的舒适心情转入当前的忧郁顿挫。

4、思考和讨论表现在诗歌、词曲中的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意义等,尝试着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着自己得出结论,并把结论同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总结本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我国又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历代骚人墨客吟咏这些节日,因此,保存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大量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等作品,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