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期-活动-和有关的诗歌)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共有十二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节、上巳节和礼拜天。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悬挂灯笼、燃放烟花,忙碌的收拾家中杂物、摆设家中饰物,家家户户摆满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团聚,吃年夜饭、观赏烟花,这一切构成了春节的气氛。

元宵节又叫元夕节、元夜节、上元节,它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古时候传统的节日,它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燃放烟花、家家户户烹调月饼、恭迎神佛,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有的人会到附近的河流观看放灯笼,欢迎着新春的到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祭祖风俗的日子,它的传统习俗有祭祖、踏青、吃清明草以及放风筝等,清明节还有“哭墓”习俗,这是人们奔赴祭祖的去处。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端阳节,它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节日之一,其特色习俗有游龙舟、吃粽子、吃汤圆、挂菖蒲等,更有“文斗赛”、“吃枣赛”等游戏,使节日更添乐趣。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以“牛郎织女”为核心,历史很悠久,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放烟花,屋内外点灯迎神,家家户户烹调供馔,喜宴所有来宾,也有的地方有给女孩子们准备礼物的习俗。

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它有“烧鬼”、“祭祖”等习俗,还有各地传统的抛红旗、拜鬼神、扭蛋、踩高跷等,节日当晚,家家户户悬挂彩灯、忙碌地准备供品,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大家团圆品尝“鬼馔”,是一幅古老欢腾的景象。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节日,它的习俗有赏月、守岁、吃月饼、烧火、赏花灯等,人们会选择一天假期,全家人团圆一起烧火、吃月饼、品尝美食,祝福健康长寿,又能找个月圆聚欢庆,这是中秋这一天的浪漫温馨。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祭祖的节日,它有赏菊、饮酒祭祖、放飞灵魂火等传统习俗,它的起源源于古老传说,节日当天,去重阳山欣赏菊花,一路上人来人往,醒目的彩旗招牌,熙熙攘攘,庆祝气氛洋溢,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

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清明节(农历清明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清明上河图》轻绡素练翦,绮丽亦流丹。

一帆暮春逝,碧海茫茫还。

4.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些诗句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和人们对节日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古诗通过优美的词句抒发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传递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1. 清明节:《清明》-杜牧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端午节:《百鸟朝凤》-苏轼朝代更替家乡远,人事已非常古。

傍河洒洒归鸽翼,进香无意傍渔樵。

3. 七夕节:《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4. 中秋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重阳节:《重阳》-杜甫爽志齐芳菲,陶然共忘机。

世途不可捷,况乃尘中稀。

6. 春节:《除夜》-刘禹锡欲将轻酬意,犹在梦魂中。

知到曙光近,犹须独自起。

7. 元宵节:《元日》-王之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 小年:《长安秋夜》-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以上是一些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每个节日都有对应的古诗来表达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诗歌总汇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诗歌总汇

中國傳統節日詩詞詩歌總匯春節1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2《賣癡呆詞》(唐)范成大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賣。

3《除夜》(唐)來鵠事關休戚已成空,萬裏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4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5元日玉樓春(宋)毛滂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6 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7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8已酉新正(明)葉颙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9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10鳳城新年辭(清)查慎行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11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12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董必武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13春節看花市林伯渠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鬥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元宵節14《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隋煬帝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

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

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
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
诗歌一:中秋前夜
皇宝设下分羹宴,斯春早有消息传。

游人不识桑梓路,只为金陵月更圆。

诗歌二:中秋
中秋很多饼
送给甲乙丙。

不吃再送人,
明年又有饼。

吃喝有借口,
皮带总是紧。

月圆不点灯,
酒足无人醒。

诗歌三:蝶恋花·七夕月明
河汉清浅纤月巧。

薄袖雪肌,沙漏情思缈。

深夜深深不觉晓,卷帘心事知多少。

牵牛织女乌鹊璀。

道尽别离,双影相依偎。

最爱今宵邀月醉,有情有爱年年会。

诗歌四:苏慕遮·七夕品凉茶
品凉茶,清淡了,何以离伤、直叫菊花好。

登上南山陪鹤鸟。

此去经年、犹怨篱园小。

忆当初,多少笑,明月相携、摘梦迎梅早。

惜已云烟飘渺渺。

独我遥思、吹响七夕号。

诗歌五:元宵遥寄
夜空飘动的花灯,
是我搜寻你的眼睛;
月下流淌的河水,
是我轻轻的低吟。

仿佛同你满步林荫,
倾听小鸟的歌声:
湖波平静如镜,
倒影着我们的双影。

火树银花照耀我心,
星桥铁锁为你放行:
玉漏铜壶时光飞逝,
灯火阑珊何是伊人?
烛花点燃了茫茫途程,
成为永不熄灭的灯;
明月寄走了我的思念,
缕缕银辉都是情!
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尽在网,请大家及时关注!。

中国传统节日(附经典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附经典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节日活动:张灯结彩《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梦令·元旦毛泽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活动:贴春联、拜年、祭祀、烧炮、文艺汇演;节日饮食:茶果点心、年糕、饺子、春卷、汤圆。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诗歌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诗歌

中秋节和国庆节的诗歌中秋节和国庆节是中国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个以月亮为主题,一个以国家为主题。

无论是中秋节还是国庆节,它们都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时刻。

下面,我将用诗歌来表达对这两个节日的祝福和喜悦。

精选诗歌1:中秋节的美好明月高悬人团聚,园圆饼香又甘醇。

亲朋好友齐欢笑,欢度中秋情更浓。

我们团聚在这美好的日子,聚集在月光下。

园圆饼香气四溢,甜蜜的味道使我们陶醉其中。

亲朋好友围坐一起,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中秋节的情感在这团圆的时刻变得更加浓烈。

精选诗歌2:赞美国庆尊严国旗飘扬高楼上,喜庆气氛洋溢中。

流光溢彩庆团圆,祖国繁荣永无穷。

国庆节,国旗高高飘扬在高楼之上,宣示着国家的繁荣和荣耀。

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整个城市中。

色彩斑斓的烟花绽放,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祖国的繁荣将永无止境。

精选诗歌3:中秋国庆共双喜金秋时节庆中秋,赏月共度欢天喜。

国庆佳节人齐聚,幸福喜悦乐融融。

中秋节和国庆节同时到来,给我们带来双重喜悦。

在金秋时节,我们一起欣赏明亮的月光,共度欢乐时光。

而在国庆佳节,我们团聚在一起,享受幸福而喜悦的日子。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心中充满了快乐和温馨。

精选诗歌4:中秋国庆共欢庆月亮圆圆万家团,国庆时刻人心熨。

共同庆祝双节庆,欢乐快乐情更浓。

中秋之夜,月亮圆圆,它使得每个人都团结在一起,感受到家的温暖。

而在国庆的时刻,欢庆的气氛洋溢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共同庆祝着这两个节日,分享着快乐和喜悦,使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浓烈。

精选诗歌5:国庆与中秋同喜庆红旗招展国庆节,月华皎洁中秋夜。

欢庆和喜讯齐至,双节合一乐无边。

国庆节,红旗迎风招展,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富强。

中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人间,它如同银盘悬浮在夜空中。

在这两个喜庆的节日里,我们收到了喜讯和欢庆,使这个双节合一的时刻乐不可言。

中秋节和国庆节是我们中国人民共同庆祝的两个重要节日。

无论是月亮的皎洁还是国家的富强,它们都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我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这两个节日的祝福,希望人们能共享幸福和快乐,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和陶醉。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日期,诗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日期,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14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28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4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国传统节日短篇诗歌

中国传统节日短篇诗歌

中国传统节日短篇诗歌以下是一首中国传统节日的短篇诗歌,希望您能够满意:
春节繁花似锦绣,
欢歌笑语满街巷。

团圆灯火照天地,
吉祥如意迎新春。

元宵节灯火辉煌夜,
花灯彩影映心田。

汤圆甜香传万家,
欢度佳节共团圆。

清明节踏青赏花时,
缅怀先人寄深情。

风筝高飞思绪远,
清明雨燕舞翩翩。

端午节龙舟荡漾间,
艾草菖蒲辟邪气。

粽子香飘千万里,
龙腾虎跃展雄姿。

中秋节月圆人团圆,
桂香沁人心欢畅。

月饼甜香传千里,
思乡之情永不忘。

重阳节登高远眺山,
茱萸辟邪护平安。

尊老爱幼传统美,
感恩孝道传千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

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

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

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取九九重阳之意。

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

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

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

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

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回答者:飘羽寒鹰- 经理五级6-25 08:20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

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六。

清明上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

四月佛诞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

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

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

端午龙舟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

七夕乞巧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

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十。

中元鬼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按佛经,这个故事说: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

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

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

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

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佛说:“说得好!”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乱窜”,而不知其究里。

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