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设计导则

合集下载

水回用导则 再生水厂水质管理

水回用导则 再生水厂水质管理

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厂水质管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应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再生水厂的建设和运营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再生水厂的水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以水回用导则对再生水厂水质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以水回用导则是再生水厂水质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指导。

以水回用导则是国家针对再生水利用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

它主要包括水质标准、再生水的处理工艺和设备要求、再生水的监测和检测要求等。

再生水厂在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以水回用导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再生水的质量符合标准。

再生水厂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水质管理措施。

一方面,再生水厂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

这包括在不同处理环节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质指标、微生物指标、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另一方面,再生水厂应建立健全的水质管理制度。

这包括制定操作规程、建立应急预案、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质管理措施,再生水厂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水质,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可靠。

第三,再生水厂应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目前,再生水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再生水中微污染物的去除、病原微生物的灭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再生水厂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处理工艺和设备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再生水厂还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加大对再生水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第四,再生水厂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再生水利用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公众对于再生水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

因此,再生水厂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再生水厂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再生水利用的发展和推广。

再生水厂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

再生水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包括环境保护、卫生健康、城市规划等。

因此,再生水厂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再生水利用的发展和应用。

天津再生水设计标准

天津再生水设计标准

天津再生水设计标准1. 再生水水质标准根据天津地区的用水需求和环境条件,再生水的水质应符合以下标准:悬浮物:≤30mg/LCOD:≤150mg/LBOD5:≤30mg/L氨氮:≤20mg/L总磷:≤3mg/LpH:6.5~8.52. 再生水处理工艺标准再生水的处理工艺应包括预处理、主处理和后处理三个阶段:预处理:应包括格栅、沉砂池等设施,以去除大颗粒的悬浮物和杂质。

主处理:应采用高效生物处理、膜分离等技术,以去除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

后处理:应根据用水需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消毒、过滤等,以保证再生水的水质满足用户要求。

3. 再生水输送与分配系统标准再生水的输送与分配系统应符合以下标准: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流量、压力、水质等因素,并应采取防渗漏、防腐等措施。

输送管道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并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分配系统应合理设置阀门、流量计等设备,以确保再生水的高效利用。

4. 再生水利用设施标准再生水的利用设施应符合以下标准:设施的布局应根据用水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并应考虑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

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相关建筑标准和环保要求,并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设施的运行管理应制定相应的规程和制度,以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和高效利用。

5. 再生水监测与检测标准再生水的监测与检测应符合以下标准:应定期对再生水的水质进行监测,以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应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光谱分析、分子检测等,以获取准确的水质数据。

应建立完善的水质检测档案,并应定期进行审核和分析,以确保水质持续达标。

6. 再生水安全管理标准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和义务。

2.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规范再生水处理、输送、分配、使用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置措施。

3. 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安全稳定,防止设备故障对再生水水质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再生水系统的安全运行。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5-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5-2002)

第8页
观赏性景观环 观赏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 境用水
湿地环境用水 恢复自然湿地、营造人工湿地 补充地表水 河流、湖泊 5 补充水源水 补充地下水 水源补给、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地面沉降
4.2 水质控制指标
4.2.1 再生水用于农田灌溉时,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的规定。
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完全去除的污水中杂质的净化过程。深度处理通常由以下 单元技术优化组合而成:混凝。沉淀(澄清、气浮)、过滤、活性炭吸附、脱氨、离子 交换、膜技术、膜一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臭氧氧化、消毒及自然净化系统等。 2.0.4 再生水 reclamed water,recvcled water
消防
消火栓、消防水炮
冷却用水 直流式、循环式
洗涤用水 冲渣、冲灰、消烟除液压泵、清洗
3 工业用水
锅炉用水 工艺用水
中压、低压锅炉 溶料、水浴、蒸煮、漂洗、水力开采、力水输送、 增湿、稀释、搅拌、选矿、油田回注
产品用水 浆料、化工制剂、涂料
娱乐性景观环 娱乐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 4 环境用水
境用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3 年 1 月 10 日
第3页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5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研究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在规范的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污水回用的 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参考并借鉴了国外有关法规和标准,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 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几经讨论修改,最后由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定稿。
第5页
1总 则
1.0.1 为贯彻我国水资源发展战略和水污染防治对策,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 污水资源化,保障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做到安 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以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为再生利用 目标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 1.0.3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城市 境外调水与开发利用污水资源的关系,污水排放与污水再生利用的关系,以及集中与分 散。新建与扩建、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通过全面调查论证,确保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得 到充分利用。 1.0.4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应做好对用户的调查工作,明确用水对象的水质水量要 求。工程设计之前,宜进行污水再生利用试验,或借鉴已建工程的运转经验,以选择合 理的再生处理工艺。 1.0.5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应确保水质水量安全可靠。 1.0.6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 规定。

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与示范

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与示范

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与示范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水资源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再生水灌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节水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的方式。

为了促进再生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以及规范工程建设和运营,特制定本技术标准与示范。

第一章总则1.1 标准名称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农村、工业园区等各类建设项目,以及城市再生水、工业废水等各类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再生水灌溉工程。

1.3 规范要求本标准主要包括再生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运营、管理、安全等方面的规范要求,把控水平在国内领先水平。

第二章基础标准再生水灌溉的水质必须符合《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用水水质》(GB/T26668-2011)中规定的再生水灌溉水质标准。

2.1.2 水量标准再生水灌溉工程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要求,确保灌溉用水的总量、水源的供应保障及应对发生突发事故的能力。

2.2.1 灌区规划再生水灌溉工程应依据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灌区大小、种植品种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因素:水质、水量、土壤、植被,确保合理利用再生水灌溉便于管理和良好环保、效益安全、合理适用于要求范围内。

2.2.2 灌溉试验再生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毕后,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灌溉试验,以检验工程的稳定性及灌溉效果,确保达到灌溉效果的要求。

2.2.3 灌水设施及技术灌区应按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灌渠、灌溉排溢水设施及水井、水泵等水利设施,确保还水自然保护、不浪费水资源、利用覆盖层进行减少蒸发和减少叶面蒸腾。

再生水灌溉应采用合理且协调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微灌等水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灌溉方式。

灌溉时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灌区土壤水分情况,以及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安排,确保作物需求和节约水资源的最佳效果。

第三章工程建设管理3.1 设计再生水灌溉工程设计必须依据《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014-2006、《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范》GB50014-2002、《美国再生水协会灌溉指南》等有关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标准。

再生水工程设计方案

再生水工程设计方案

再生水工程设计方案一、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工业和农业用水也在持续增加,这就导致了城市用水资源日益紧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再生水工程成为了当前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向。

再生水工程是指将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于市政和工业用水的一种技术。

再生水工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过度开采,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二、再生水工程的目标再生水工程的目标是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再生利用,为城市的市政和工业用水提供可再生的水资源。

具体目标包括:1. 对城市污水进行高效处理,降解有害物质,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2. 将处理后的污水转化成再生水,为市政和工业用水提供可再生水资源;3. 降低城市用水的开支,减轻人口对地下水和河流的过度开采,减少对水资源的压力。

三、再生水工程设计方案再生水工程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再生水利用系统两部分。

1.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再生水工程的第一道关口,其目标是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高效处理,除去其中的有害物质,使其达到国家和地方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处理工艺:根据污水的不同特性,采用合适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

包括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多种工艺组合。

(2)处理设施:包括生化池、曝气池、絮凝沉淀池、过滤器等污水处理设施。

(3)处理效果: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并确保污水处理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和地方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2. 再生水利用系统再生水利用系统是再生水工程的关键部分,其目标是将处理后的污水转化成再生水,为市政和工业用水提供可再生的水资源。

再生水利用系统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水质监测:对再生水的水质进行监测,并确保再生水的水质能够满足市政和工业用水的要求。

(2)利用方式:确定再生水的利用方式,包括市政用水和工业用水两种。

再生水配置实施方案

再生水配置实施方案

再生水配置实施方案再生水是指经过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资源。

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再生水的利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管理方式。

为了有效地实施再生水配置方案,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再生水资源的评估和规划。

这包括对可再生水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以确定再生水的可利用性和适用范围。

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再生水利用规划,明确再生水的利用目标和方向,为后续的实施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再生水处理系统。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再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确保再生水处理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再生水处理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制度,保证再生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管理。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这包括对现有的供水、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增加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再生水利用的需求。

同时,需要加强对再生水利用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利用效果。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再生水利用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这包括制定相关的再生水利用政策和法规,明确再生水利用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促进再生水利用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同时,需要加强对再生水利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识和支持度。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再生水利用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再生水利用效果评估体系,对再生水利用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需要加强对再生水利用效果的宣传和推广,促进再生水利用的持续发展和推广。

总之,再生水配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再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再生塑料水资源论证导则最新版

再生塑料水资源论证导则最新版

再生塑料水资源论证导则最新版第一条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再生塑料水资源根据《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水利产业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再生塑料水资源建设项目业主单位以下简称业主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条建设项目利用水资源,再生塑料水资源必须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符合江河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或协议。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再生塑料水资源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单位,再生塑料水资源必须取得相应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六条业主单位应当委托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再生塑料水资源对其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

第七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取水水源论证;(三)用水合理性论证:(四)退(排)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分析;(五)对其他用水户权益的影响分析;第八条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预由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再生塑料水资源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受理机关不得受理取水许可预申请。

第九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再生塑料水资源由具有审查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进行审查,并根据取水的急需程度适时提出审查意见。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意见是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技术依据。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50335-2016)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50335-2016)

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4水源、水质和水量 (5)4.1水源 (5)4.2水质 (5)4.3设计水量 (6)5再生水厂 (8)5.1一般规定 (8)5.2工艺流程 (9)5.3混凝 (10)5.4沉淀(澄清、气浮) (11)5.5化学除磷 (12)5.6介质过滤 (12)5.7曝气生物滤池 (14)5.8膜生物反应器 (16)5.9人工湿地 (17)5.10膜分离 (17)5.11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 (18)5.12消毒 (20)6输配水 (21)6.1一般规定 (21)6.2输配水管道 (22)6.3附属设施 (22)7安全防护和监测控制 (24)7.1安全防护 (24)7.2监测控制 (24)附录A再生水管道与其他管线及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26)附录B再生水管道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 (27)本规范用词说明 (28)引用标准名录 (29)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 (1)2Terms (2)3Basic Requirements (3)4Water Source,Water Quality and Water Flow (5)4.1Water Source (5)4.2Reclaimed Water Quality (5)4.3Design Water Flow (6)5Water Reclamation Plant (8)5.1General Requirements (8)5.2Treatment Process (9)5.3Mixing and Coagulation (10)5.4Sedimentation(Clarification and Flotation) (11)5.5Phosphorous Removal by Chemical Addition (12)5.6Media Filtration (12)5.7Biological Filter (14)5.8Membrane Bioreactor (16)5.9Artificial Wetland (17)5.10Membrane Filtrition (17)5.11Ozone Oxidation and Activated Carbon Absorption (18)5.12Disinfection (20)6Wat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1)6.1General Requirements (21)6.2Water Transmission Pipe and Network (22)6.3Ancillary Facilities (22)7Safety Protection and Monitoring Control (24)7.1Safety Protection (24)7.2Monitoring Control (24)Appendix A The Minimum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Reclaimed Water Pipeline and Other Pipelineor the Building(Structure) (26)Appendix B The Minimum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Reclaimed Water Pipeline andOther Pipeline (27)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28)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9)1总则1.0.1为使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符合充分利用城镇污水资源、削减水污染负荷、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制定本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澄清系统 ....................................................................................................................................................... 4 5.1 系统设计 ................................................................................................................................................... 4 5.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5 5.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 5 6 过滤系统 ......................................................................................................................................................... 6 6.1 系统设计 ................................................................................................................................................... 6 6.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7 6.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 8 7 脱氮系统 ......................................................................................................................................................... 8 7.1 系统设计 ................................................................................................................................................... 8 7.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10 7.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1 8 膜法处理系统 ............................................................................................................................................... 12 8.1 系统设计 ................................................................................................................................................... 12 8.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14 8.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5 9 药品贮存和计量 ........................................................................................................................................... 16 9.1 石灰 ........................................................................................................................................................... 16 9.2 凝聚剂、助凝剂 ....................................................................................................................................... 17 9.3 硫酸 ........................................................................................................................................................... 18 9.4 杀菌剂 ....................................................................................................................................................... 18 9.5 膜法工艺要求的加药设备........................................................................................................................ 19 10 污泥处理系统 ............................................................................................................................................. 20 10.1 系统设计 ............................................................................................................................................... 20 10.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20 10.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 21 11 仪表和控制 ................................................................................................................................................. 22 11.1 设计原则 ................................................................................................................................................. 22 11.2 监测仪表 ................................................................................................................................................. 22 12 管道及阀门 ................................................................................................................................................. 23 12.1 管道 ......................................................................................................................................................... 23 12.2 阀门 .........................................................................................................................................................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