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教案一、第一章:家庭中的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关爱家庭成员的意识。

提高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1.2 教学内容家庭的重要性我在家庭中的角色家庭责任感的培养与家庭成员的有效沟通1.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家庭中的我角色扮演: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分享:家庭责任感的实践经验家庭作业:制定家庭责任分配计划二、第二章:学校生活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学校生活的适应学习习惯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尊重他人的重要性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校生活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的情景家庭作业: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三、第三章:我与朋友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与朋友相处。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朋友相处的技巧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培养解决冲突的方法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与朋友相处的困难与解决方法角色扮演:解决冲突的情景分享: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实践经验家庭作业:写一封给朋友的感谢信四、第四章:健康生活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4.2 教学内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基本健康知识的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管理的培养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经验健康知识小测验分享:自我保健的方法家庭作业:制定个人健康生活计划五、第五章:我们的社区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

5.2 教学内容社区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关心社会问题和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5.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社区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的情景分享: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经验家庭作业:策划一次社区活动六、第六章:我们的国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六单元集
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创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懂得团结互助、积极向上。

二、教学准备
1. 教材: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2. 教具:PPT、录音机等多媒体设备。

3. 教学资料:课文、作业、课堂练等。

4. 学生:五年级学生。

三、教学过程
1. 复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入本单元的主题。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听录音等方式,了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4. 学生分角色进行小组对话演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
能力。

5. 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6. 教师辅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要点,并进行小结。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评价他们的演练表现情况。

3. 批改作业和课堂练,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 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进行补充和巩固教学。

五、补充说明
本备课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
特点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2. 研究如何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的惯。

二、教学内容1. 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课本内容的复。

2. 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及体现方式。

三、教学重点1. 研究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2. 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复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第四单元的核心思想和人物故事。

2. 分析讨论集体行为的重要性,以及集体行为的体现方式,例如参加集体活动、遵守集体规则等。

3.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技巧。

4. 带领学生总结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例如互相尊重、沟通合作等。

5.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要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以及违反规则和秩序可能带来的后果。

6. 结合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在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其团队合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评估其对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的理解。

3. 设计简单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自己对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的实践。

2. 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参与社区或学校的集体活动。

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集体备课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集体备课方案一、备课背景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

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品德教育。

二、备课目标1.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备课内容1.教学内容分析2.教学方法探讨(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实践,提高品德素养。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品德素养。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备课实施1.分工合作:各位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教学经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2.集体研讨:定期组织集体研讨会,交流教学心得,共享教育资源。

3.课堂实践:将备课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备课成果1.教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编写详细教案,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教学资源库:整理、收集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查阅、使用。

4.教学成果展示:组织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展示教师教育教学成果,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探讨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注意事项:1.备课分工不均问题解决办法:一开始就明确每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备课的各个环节中。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思品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思品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思品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集体- 掌握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什么是集体-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集体的概念和特点,并给出自己的理解。

- 观察研究:观察周围的集体,如学校、家庭、社区等,并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 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集体的重要性,提出自己认为集体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合作的重要性- 视频观摩:观看合作研究小组的故事和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 合作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小组探讨:小组内探讨合作的条件和要素,让学生认识到合作需要互相支持和配合。

第三课时: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团队活动: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团队活动,如拼图比赛、搭建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 小组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介绍他们团队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鼓励学生分享团队合作的乐趣和价值。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团队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集体的概念和意义。

2. 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集体的特点和作用。

3. 观察研究: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集体,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课时1. 导入:观看合作研究小组的故事和经历视频,引起学生对合作的思考和关注。

2. 合作游戏:设计适合年级的合作游戏,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3. 小组探讨:每个小组讨论合作的条件和要素,并整理成报告。

第三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合作游戏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意义。

2. 团队活动:组织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小组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团队活动的过程和收获。

4.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团队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体的概念和意义。

2. 了解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集体?-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集体的概念和特点。

-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集体的例子。

- 帮助学生明确集体的意义和作用。

2. 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 分析集体活动给个人和集体带来的益处。

- 引导学生讨论集体活动的例子,并激发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例如解决问题、讨论话题等。

-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体会和收获。

- 提供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的指导和讲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发学生对集体的认知和兴趣。

2. 呈现: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集体活动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讲解:介绍集体的概念和意义,以及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

4. 实践: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体会和收获,总结集体活动的重要性。

6. 展望:展示未来可能进行的集体活动,激发学生对未来集体活动的期待和热情。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集体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和反馈,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 给予学生积极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以激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更好地参与和表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集体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文化节等。

2. 导入下一单元的内容,如个人责任和公共秩序的关系。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研究,学生应能够了解集体生活的优点、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并学会合作、协作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生对集体生活的优点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协作和关心他人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1. 集体生活的定义和优点;2. 集体生活的乐趣和意义;3. 合作、协作和关心他人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集体生活的讨论和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展示集体生活的优点和乐趣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集体生活经历,讨论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3. 实践: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活动,锻炼合作和协作能力,并从中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5. 拓展:布置相关练或小作文,巩固学生对集体生活的理解和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和展示图片;2. 小组活动所需材料;3. 相关案例和故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小组活动的合作和协作能力;2. 书面作业评价:完成相关练或小作文的内容和表达准确性。

七、课后安排1. 学生完成相关练和小作文,扩展对集体生活的思考;2. 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集体生活的优点和乐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作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并促进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更积极地发挥作用。

五下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五下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一章:尊重他人1.1 学习目标: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1.2 教学内容:介绍尊重他人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尊重他人很重要。

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分享尊重他人的实际例子。

1.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尊重?小组活动:讨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模拟尊重他人的场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二章:责任与担当2.1 学习目标:理解责任与担当的含义。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

2.2 教学内容:介绍责任与担当的概念。

讨论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分享勇于担当的实际例子。

2.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小组活动:讨论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模拟勇于担当的场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三章:团队合作3.1 学习目标: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与他人合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团队合作的概念。

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

分享团队合作的实际例子。

3.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团队合作?小组活动: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团队游戏:模拟团队合作的情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四章:诚信做人体4.1 学习目标:理解诚信的含义。

学会诚信做人。

4.2 教学内容:介绍诚信的概念。

讨论诚信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诚信做人。

分享诚信做人的实际例子。

4.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诚信?小组活动:讨论诚信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模拟诚信做人的场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第五章:爱护环境5.1 学习目标:理解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会节约资源。

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爱护环境的概念。

讨论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节约资源。

分享保护环境的实际例子。

5.3 教学活动:开场讨论:什么是爱护环境?小组活动:讨论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模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情景。

总结与反思:分享学习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了解农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懂得尊重劳动者。

知识目标: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技能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衣食住行与农业”和“各行各业与农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力求做到教为学服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课前准备:录像片、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文字资料;食品包装袋;每小组一份表格。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猜:食物从哪里来说到美食,每年最丰盛的一定是年夜饭。

大家看----出示CAI课件,(一家人围坐在餐桌上享受着丰富的佳肴)这顿美食你们感不感兴趣呀?你们家的餐桌上都有哪些美食呢?引导观察:同学们,你们餐桌上的食物可真丰富啊!可是餐桌上丰富的食物来自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它们的家吧!(出示一组农作物的图片,教师简要介绍。

)小结:看到这么多新鲜的蔬菜水果,活蹦乱跳的鱼虾,还有每天必不可少的米饭,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二)新授1.了解农业老师这里有个录像片请同学们看一看。

(放一段农业生产活动的录像片。

)录像中的人们在干什么?(生回答:在参加农业生产,在干农活。

)那么,你们还了解哪些农业生产活动呢?(生:种麦子、种花生、、种菜、养鸡……)其实,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一些劳动也是农业生产。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栽培农作物,如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果树和林木;饲养家畜和家禽,如牛、羊、猪、鸡、鸭等;养殖或捕捞鱼虾及其它水产品,都是农业生产劳动。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教师介绍农业的种类2.算一算:民以食为天让我们来看看农民一年要为我们种植多少粮食?大家来算一算,一个人大概每天要消耗0.4公斤粮食,我国大约有13亿人口,请你们算算我国人民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要是一个月、一年呢?小结:由此数字,我们也可以想像到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等每日的需求量也是大得惊人呀!宋庆龄奶奶曾经说过:“稻穗比金子还宝贵。

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民以食为天”,是农业支撑了这片天啊!3.找一找:生活中的农业分小组探究农业与吃、穿、住、行的关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产品和农业有关。

教师分组提要求:组长组织大家积极讨论,每个同学都要踊跃发言,记录员将说到的农产品进行记载。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提要求:发言的小组声音要大,让每个同学和老师都听见,如果是探讨相同话题的小组,要特别注意,你的记录里,别人谈到的要打个勾,以便待会交流的时候不重复,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在心里默默地数一数他们交流了多少种。

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小组的学习,大家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结:的确,我们生活的吃、穿、住、行等等各方面都和我们的农业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正如你们说到的这些,因此在我国的国徽上有——(学生说:谷穗)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4.看一看: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出示课件:“不仅日常生活与农业密切相关,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指名读)观看录像片:(皮鞋的制作过程)教师:农作物可以制成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原料,你能将下面的农产品为其他行业提供的原材料和制成的产品联系起来吗?出示课件:(教材42页,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教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使我们了解到,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板书:各行各业)(三)总结升华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对农业和农业劳动者一定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认识。

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化作一句话告诉大家吧!2.出示课件,教师总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让我们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感他们用艰辛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四、板书设计:我们的衣食之源\/各行——农业——各业/﹨住行第二课农业大家庭教学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43—56页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态度:懂得珍惜土地、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懂得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愉悦,从而形成对待劳动、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

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了解农业劳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养成调查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倾听节约粮食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农业大家庭。

(二)赖以生存的土地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地形、土壤方面的资料,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1.(自读“我国的土壤”,了解我国有哪几种土壤?分布在什么地区?各有什么特点?适合种植什么?)(东北地区:黑土地十分肥沃水稻、黄豆、玉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土质松散、流失严重小麦、花生、棉花、谷子、土豆南方丘陵:红土地酸性土壤茶叶、柑橘、松树、荔枝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2.“土地资源的多少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由多变少,也可以由少变多。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试试看能否对照由多变少的原因列出由少变多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将结果填在44页空框。

(三)一方水土,一方物产1.请四位同学代表书上的四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

(东北平原:小麦青藏高原:青稞、牦牛、藏山羊、藏绵羊鱼米之乡“油菜花、稻米、茶叶、菱角、莲蓬:药材之乡、橡胶园地:小麦、玉米、甜菜)2.组织同学讨论交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涵)小结: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生活习惯、特点不同,与不同地区的不同物产有着很大关联。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作物也会有不同。

)3.让学生汇报调查到的家乡的农业活动及特点。

教师总结: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地域性。

(北方:小麦、玉米、谷子、土豆、大豆;南方:稻米)4.交流:你的家乡在哪里?气候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农作物?将交流结果填在47页空框。

(小结:冬长夏短、雨热同至、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变化较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少雪。

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小麦、萝卜、白菜、土豆)(四)“菜篮子”的变化( 1.同学们,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家平时都吃些什么菜吗?学生自由汇报。

)(2.那大家想知道以前,或者说爷爷奶奶小的时候一般吃什么菜吗?)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在课下的调查结果。

(3.得出结论:过去,在餐桌上只有土豆、大白菜等几种蔬菜。

自从政府实行“菜篮子工程”以后,改善了副食供应状况,市场繁荣,供给充足,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

)(五)水果今昔1.大家喜欢吃水果吗?下面的水果你吃过吗?试着说出它们的名字。

教师出示相关的水果图片,学生回答。

2.学生区分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

3.讨论交流:我们能不能在北方种植南方的水果,在南方种植北方的水果呢?(六)乡下识五谷1.你认识下面这些农作物吗?教师出示五谷的图片,请学生辨识。

2.你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有哪些农作物、果树和林木?3.小结:农业生产不仅具有地区性,还有季节性。

(七)农业格言与谚语1.请学生读出书上的农业格言与谚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农业格言与谚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八)二十四节气1.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指什么吗?你能说出哪些节气的名称?(二十四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清明、小满、芒种、惊蛰)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们一起来背背二十四节气歌。

(九)小小一粒米1.我是小小一粒米,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让学生观看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过程,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2.阅读584颗饭粒的故事,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3.计算: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每天每人节约一粒米,将节约多少粒粮食呢?假如一亿粒米重50公斤,一天能节约多少公斤粮食呢?(十)总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在生活中我们更要懂得珍惜土地,懂得尊重劳动成果。

板书设计农业大家庭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均世界第126位,珍惜每寸土地。

(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一方水土,一方物产:祖国气候多样,物产丰富,人民富裕。

二十四节气: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小小一粒米:来之不易,爱惜粮食。

第三课面对自然灾害教学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57—63页教学目标:态度: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能力: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

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

教学难点: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问题,从小做起,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各种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同学们,我国是农业大国,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你知道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吗?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哪些破坏?人们与自然灾害作了哪些斗争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抗灾保生产的话题。

教师板题)2.资料共享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下面大家共同交流资料并谈感受。

3.导入新课(学生以小组进行资料共享)二、农业灾害知多少下面就进入第一个话题“农业灾害知多少”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7-59页,结合自已收集到的资料,思考: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破坏?1.生阅读课本2.师生交流(3.出示课件,学生观看有关视频资料,进一步认识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教师相机补充:雹灾的危害很大,每次降雹的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因此,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