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一)语段1. 往事再美好,都已经尘封。
人生如寄,一切都将过去,没有人能在岁月的苍穹里划一道不灭的痕迹。
不管你是意气风发,还是平淡落寞,都将被收罗在历史的尘埃中。
流云过千山,本就一场幻梦。
(延参法师)适用主题豁达,不计较,往事如风2.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莫泊桑)适用主题坚强,坚韧3.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都不知所云。
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野夫)适用主题故乡,乡愁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适用主题默默奋斗,拒绝冷漠,身体力行5.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李嘉诚)适用主题压力和动力,自我打破(革新)6.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
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白落梅)适用主题独立,活出自我7.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北师大语言学导师

李国英老师:bjlgy@2、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及研究生导师(1)文字学(含书法学、中文信息处理)主要研究汉字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汉字的历史、现状和应用。
王宁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英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永龙教授李运富教授周晓文副教授(2)训诂学与汉语词汇学训诂学,主要研究训诂的基本原理,包括注释、纂辑、考证等训诂工作、训诂方式、训诂方法、训诂术语等内容。
汉语言词汇学,主要研究词义学基本原理、词汇及词典学基础知识等内容。
王宁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嘉璐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英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银生教授李运富教授杨润陆副教授朱小健教授易敏副教授刘利教授(3)汉语语法学、修辞学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学、修辞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语音系统演变的历史及现状。
周之朗副教授、刘利教授、周一民教授4汉语音韵学、语音学主要研究汉语音韵学、语音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语音系统演变的历史及现状。
谢纪峰副教授、崔枢华副教授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字长云,别号准半斗。
中共党员。
1943年6月生于广西荔浦山村农家。
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9年毕业即留校任教至今。
书法师承启功先生,精于楷、行、草,兼通篆、隶。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专业学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汉语文字学和中国书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著有《西周金文选注》、《书法常识》(合著)、《书法精品》、《楷书指要》、《汉字书法通解·行草》、《书法》(合著)等,参编高校教材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通论》、《书法概论》、《书法教程》等。
带有研究生、博士生20馀名。
社会兼职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
书法师承启功先生,精于楷、行、草,兼通篆、隶。
对历代重要的碑帖作过广泛的临摹与研究,善于博取众长、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大型书展,广为报刊征用和公私收藏。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语言与文化紧密关系的大门。
在书中,罗常培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
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蕴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元素。
以词汇为例,不同语言中对于同一事物的称呼往往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汉语中,对于亲属关系的称呼非常细致,区分了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分别称为“叔”和“舅”。
这种细致的划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关系和亲属秩序的特点。
而在一些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如此细致的区分,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方式的差异。
语法方面,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有些语言注重主语和动词的一致性,而有些语言则不太强调。
这种语法上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关。
比如,英语中动词的时态变化丰富,这反映了西方人对于时间的精确感知和重视;而汉语中动词时态的表达相对较为灵活,更多地通过语境和词汇来体现时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情境和意会的思维方式。
语音同样也能体现文化的特色。
不同语言的语音特点,如声调、语调、重音等,往往与该语言使用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相关。
例如,汉语中的声调变化丰富,使得语言富有音乐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和韵律的喜爱是相契合的。
罗常培先生还强调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口头传承和书面记录,将先辈的智慧、经验、传说等传递给后代。
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都是通过语言得以保存和延续。
同时,语言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语言也会不断地吸收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文化需求。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制约关系。
《古代的人都吃什么东西》心理感想

《古代的人都吃什么东西》心理感想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民以食为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安居乐业”、“行道难”等等,这些话语的流传背后,是芸芸众生谁也逃不开避不掉的每日每夜。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大的现世安稳,无论古今。
它们既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又是社会层面最为表象的文化。
对衣食住行的研究,承载的是庞大的社会话语。
衣食住行,既是民生,又是文化。
许嘉璐先生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就是这样一本论述古人服饰、饮食、居室、出行等生活情状和文化现象的著作。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是对文化的言说和记载。
以许嘉璐先生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造诣,关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是《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许先生不仅描述了古人衣食住行的细致情状,更对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习俗礼仪进行了深入的介绍。
考证详实,文笔生动,一书在手,恍若手执千年流转的民生画卷,着实当得起“文化”二字。
先生深厚的功底尽在笔下点点滴滴,治学严谨,堪称典范。
古代的服饰从头衣、体衣、足衣谈到配饰,古代的饮食从主食、肉食、烹调、酒谈到食器和饮食习惯,宫室起居、观阙园林、车马交通等等,尽数囊括。
二百多页的篇幅,引经据典,承载了丰厚的信息,但基于先生的文笔鲜活,读来流畅生动,毫不晦涩。
纵观全书的字里行间,“阶级”二字屡屡跃入眼帘。
“上古无棉花,衣服除皮毛外只有丝、麻”。
富贵者穿丝织品,其中又有绢、缣、素、纨、纱、绡、绸、罗等等,而一旦到了穷人身上,只能穿麻、毛编织品了,最常见的就是“褐”这样的粗衣,沉重、无光,且不保暖,即便是这样粗劣的衣服,老百姓也不一定得的到。
谈到食物,劳苦大众“菜多粮少,不及肉味”,而达官贵人则是山珍海味无不厌饱。
由此带来的是古代(早在周秦)烹调技术的高度发达。
无论烹调、酿酒还是美轮美奂的食器,说到底都是富人的所食所用,贫苦大众是很难享受到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古代漢語參考書目一、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出版社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二、古書注疏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詞彙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张博宁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词法论陈光磊学林出版社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汉语词汇学引论许威汉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先秦汉语实词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四、語法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所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古汉语虚词词典赵长才等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俊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方有国巴蜀书社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张玉金商务印书馆五、文字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达世平上海书店古汉语文字学知识经本植四川教育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甲骨文文字学李圃学林出版社甲骨文字学纲要赵诚商务印书馆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偏旁部首简说王术加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文字学杨五铭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六、語音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概要陈壬秋四川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古韵通晓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声韵学教程丁忧武汉大学出版社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陈振寰湖南人民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周祖谟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入门张世禄复旦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暨南大学出版社七、漢語史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中华书局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纲要蒋冀骋湖南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俞光中学林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邓文彬巴蜀书社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学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八、訓詁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训诂学史略赵振铎中州古籍出版社训诂学新论宋金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__训诂学宋永培广东教育出版社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九、修辭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十、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 1997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 xx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xx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xx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xx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xx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 1981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23、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xx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 xx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 1989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 xx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 1997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 1981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 xx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xx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 1984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 1981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45、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46、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47、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48、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49、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50、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 51、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 199152、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53、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54、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55、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 198356、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57、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 199458、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 195659、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60、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 19996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xx6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 199963、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64、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 199665、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66、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67、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 19586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69、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 198170、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 19937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5872、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 73、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 xx74、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75、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76、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xx77、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8、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79、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81、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19808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83、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84、古代汉语朱振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5、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 199786、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8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197988、古代汉语习题集全国古汉语教学研讨会198589、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90、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 196391、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9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93、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商务印书馆xx94、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 196295、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张相中华书局197996、诗词曲语辞例释王鍈中华书局198697、唐宋语辞汇释王鍈中华书局xx98、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99、广释词徐仁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0.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xx101.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荆贵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xx102.郭锡良,李玲璞等《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103.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4.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05.蒋绍愚《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2年10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107.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8.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97年109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一本面向师范的古汉语教材——介绍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

作者: 何毓玲
作者机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0010
出版物刊名: 古汉语研究
页码: 90-92页
主题词: 《古代汉语》 古汉语教学 许嘉璐 师范院校学生 文选 本教 通论 中学文言文 工具课 音韵学
摘要: <正> 在介绍本书特色之前,有必要回顾其编写过程。
古代汉语是师范院校文史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二十多年来,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使用的是跟综合性大学相同的教材,师生们普遍反映份量太重,适用性不够。
高等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教委师范司的建议出面组织编写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中文、政教专业两套教材,于1988年向全国各师范院校发函征求对教材编写的意见和建议,并请推荐各门教材的编写人员。
此举受到各校重视,纷纷回信或派专人到社反映各校关于教材建设的想法及师资情况,积极参。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本书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书中,罗常培先生首先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的文化紧密相连。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习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比如,不同民族对于亲属关系的称呼各不相同,这反映了他们在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差异。
而词汇的演变也往往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新的事物和概念的出现会催生出新的词汇,旧的词汇可能会随着相关事物的消失而逐渐被遗忘。
罗常培先生还强调了语言与民族心理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模式。
例如,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的意思往往通过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体现,而不像印欧语系那样依赖严格的语法形式。
这种语言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注重整体把握、强调悟性的思维方式。
同样,不同民族对于颜色、数字等的象征意义和偏好也有所不同,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心理因素。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会推动语言的变化和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语言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产生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语言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言,前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传递给后人,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比如,在讲到语言与民俗的关系时,罗常培先生提到了中国民间的许多谚语和俗语,这些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同时,我也对语言研究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罗常培先生主张将语言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唐诗颜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论唐诗颜色词语的艺术效果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炼,韵律之优美,蕴含之丰富,是我国语言艺术中的精髓。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
探讨分析唐代诗歌中表示颜色词语的使用情况,从而更深地理解唐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韵味。
标签:唐诗;颜色词语;情感意义;艺术效果一、颜色词语是特殊的词语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
颜色一旦作用于人类社会,就会在人们心中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殊的反应,从而使颜色词语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这就为颜色词语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人文色彩。
颜色词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
从社会学角度讲,每一种颜色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等方面的合理使用可以取得宜人的效果,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文学定义角度来讲,颜色词语生成的意义有着丰富的情感表现性和文化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颜色词语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反映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人们生活起居、时代精神、文人心理、社会审美习尚等内容。
颜色词语也因而成为词汇和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学中,颜色词语并非独立存在的物体性质,它也涉及表现作者情感和审美的意义上来。
可以说,颜色对于我们是一种美感。
人们赋予它们丰富的意义,并使之成为表现人的愿望、情感、心理活动的符号,成为人类生活当中的一种特殊语言。
颜色词语是人们对美的体验的言语表达。
颜色词语不仅代表自然界中的色彩,它们的语义也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与政治挂钩,其内涵丰富、意义多元化。
二、颜色词语在唐代诗歌中的艺术效果诗歌是我国古代抒情达意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
“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歌创作中遵循的主要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本文是北京师大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在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上所作学术讲演的提纲。
语言与文化一关于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有多种。
据国内学者说有500多种。
我没有看到关于500多种的资料和论述,大概这是基于任何一个人说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种定义所得出的数字。
据国外哲学家说,现在已有20多种定义;大概这是就比较权威的著作而言,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热衷于在定义中折腾,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
我想这是希望人们把精力集中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不要在定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不是“定义不可知论”。
定义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出发时的认识和到达既定目标时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可能是较大的差别。
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定义还是需要的。
我比较同意如下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
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
2.即使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
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
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例如婴儿涂抹的东西。
当然,任何定义都不能把定义对象囊括无余,对象的边缘也常常是模糊的。
例如对于弱智者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界定?这是值得研究的。
二文化的分类关于文化的分类,说法很多,角度也多种多样。
有的学者还从教学或学习的角度又重新分类。
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参考教学或学习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分类,否则类是分了,条分缕析,但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却难以遵循或自乱其例。
我把文化分为三类: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这是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会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这是上层建筑中的主体。
艺术虽然主要也是凭借物质显现,但是物质不是其本身。
例如雕塑、绘画。
民俗无所不在。
它实际是民族哲学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现。
但是民俗的来源(或者说对它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多元的:自然规律、生活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政治制度、学术流派、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
但是民俗的整体却不是这些来源、决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经过了民族的选择、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学观念。
宗教是超国界、超民族的。
即使是外来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任何宗教当它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
这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对于中国都是外来的,但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因而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袄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
即使是佛教,其中有些宗派,例如唐玄奘所宣倡的“唯识宗”,在红火了几十年后很快就衰落消失了。
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违背了上述的原则。
3.哲学文化(包括社会和生活观念、审美观念)这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有关哲学体系的论述,都是学者归纳的,是民族的哲学观念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民族哲学观念本身。
民族的哲学观念既体现在民族的这些著作当中,更多的则渗透在民族的形而下的种种形态中,也就是上述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文化中。
中华民族的哲学和观念是动态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所有外来的文化,不断丰富提高。
但是,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哲学,毕竟有它的核心,有其万变不离的“宗”,这就是中华民族所探求到的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真理。
不把握这个核心,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就事论事,甚至会曲解事物的本质。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传统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可供我们驰骋的空间还很大,也就是说,现在的研究距令人满意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需要我们开拓的课题还有很多。
文化的三个层次间是互相交叉、渗透的,有时同体共存。
例如建筑物是物质,但其格局、规模、装饰,都与艺术、民族习惯、政治制度有关,与民族的哲学观念有关。
即使像“行”这样的事物,也脱离不开民族的这个文化体系。
中国古代对行路的各种方法、形式都有规定,同样体现了主体文化对人的要求与束缚,是当时政治制度的反映。
①又如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观念,在烹饪、器皿等物质文化中都有所反映;自先秦形成的天人观念在宗教、民俗、制度上也时时体现。
社会文化对物质文化和哲学文化的渗透、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例证不胜枚举。
例如佛教对中华文化中艺术、民俗、制度方面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敦煌艺术到老太婆的拜佛,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这方面的情况无须多说。
佛教对中华固有哲学和观念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一方面佛教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另一方面佛教也接受了不少中华固有文化中的哲学营养,使之适应中国,并且最后走向了佛教本土化。
例如汉民族自古讲究修身养性,讲究自省;同时,中国的哲学引导人们入世,不主张苦行,这是和早期佛教在印度流传时极不相同的地方。
佛教在中华文化面前退却了,“人人有佛性”、“见性即佛”等学说成了中国佛教重要特征的一部分。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特殊在哪里?1.它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性。
2.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
3.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
因此,三个层面对它都不合适。
(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说它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
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显现文化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个角落;而语言则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
语言如果要超越时空,就需要借助于文字。
从现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当着最重要的载体,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负载功能,是靠它与语言的特殊关系而存在的。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
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
语音和语法是超时代的。
有人主张汉语语法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意识,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论证。
我们平时说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最为敏感,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汇。
黄侃先生说一个字就等于一句话,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实际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
而定义、判断则是文化意识的结晶。
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剧烈,因此在词汇上表现为新词新语的剧增。
但是,这还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例证,因为大量新词新语是暂时的,它可以构成对文化的一时冲击,多数不能对文化的整体,特别是人的观念产生影响,不见得能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只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底层,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进入了民族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标志。
这一现象需要用历史上的事实加以说明。
例如佛教在中国传播了近2000年,对中国三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些词如自在、见地、法门、公案、功课、报应、解脱、因果、地狱、观照、有缘、机缘、投机、印证、化身、红尘等等都来自佛教;佛教词语甚至成为成语进入词汇体系,如立地成佛、天花乱坠、当头棒喝、随机应变、回光返照、不可思议等。
这些词语已经让后人感觉不到是佛教词语,也就是说它们已完全融汇到汉语固有的词汇中,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
(三)语言对文化的巨大反作用力文化内容,特别是哲学文化在靠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分不清语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于是经常误把语言和其所指混同。
于是语言又反过来对文化产生影响。
最突出的例子如语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汉语的双音节词汇对对称美的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强化和推动作用,如宗教语言进入全民语言后,语言本身对人产生影响等。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开拓的领域。
应该承认,对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研究还很不够。
(四)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的关系正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
换言之,对于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三个层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给这个,不给那个,至于课程给予到什么程度,具体内容怎样确定,则是应该进行研究的。
近年汉语教学界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重视,即基于这一原理。
学界在这方面进行的探讨已经不少,意见虽不很一致,但在上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则是共识。
周思源先生认为,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定位表现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学习越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越以专门文化的面貌出现。
“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②现在的问题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文化背景和文化储备应该以什么形式进入教学领域呢?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一个人毕其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把握,对于来华学习汉语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他些什么,才可以既满足他眼前的需求,又为其以后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打下基础、提供门径呢?这就是前几年对外汉语教学界讨论得很热闹的问题。
现在这个问题也就涉及到了我们学院的建设和老师业务发展问题。
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关于语言文化学院的方向和学科建设首先,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院的方向应该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建成语言和文化并重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之所以以语言教学为基础,是因为我们的任务主要是第二语言教学,而且以实用汉语教学为主;外国学生到这里来的第一目的是学习语言,多数是把汉语作为日常工作谋生的手段。
之所以语言文化并重,是因为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中国文化储备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无论是实用型的学习还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而学,都需要中华文化的知识,他们之间只有深浅广狭之别。
因此,学院拿出来的文化课程,应注意“通用性”,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覆盖面,要注意雅俗(汉语水平的高低)共赏。
其次,我认为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院老师个人的学术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关系,是学院包容个性,个人组成全局的关系。
所谓大同小异有三层涵义:一是指语言与文化是全院的方向,作为学院的教师,每个人都应该在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有所钻研,而每个人的侧重点可以并应该有所不同;二是每个人对语言的研究,可以有领域的不同,或在语言本体方面,或在语言应用方面,或在语言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在文化方面,同样可以有研究领域和深浅的差别。
三是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开出学生所需要的课程,而外国学生所需要的文化课程应该无例外地要深入浅出,要通俗,要使操第二语言的外国学生当堂理解,并在课外能运用课堂上所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去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
因此老师的研究成果尽可以深入、专门,而教给学生的则是从自己研究成果中提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