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作为一种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可以表达思想、感情,还能传递文化。
文化则反过来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使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都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词汇、语法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不同的民族所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发音和词汇上,还涉及到语法、句式、语言习惯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于思想、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第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传递文化信息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包含了其文化、历史、传统等的信息。
例如,中文中的“文化”一词就包含了“文明、学术、思想、礼仪”等多个方面的意涵。
通过语言,民族之间可以交流文化信息,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背景。
2.语言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不仅可以表达思想,还能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
例如,中文中强调“中庸”,侧重平衡、和谐的思想,而英语则强调竞争、个人主义,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3.语言影响社会行为语言在不同社会中,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行为的方式和规范。
例如,在东亚社会中,礼貌用语非常重要,人们常常通过使用不同的敬称来表达尊重;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用语也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文化影响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对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在宗教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出现;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其语法也更加注重“我”和“你”的区分。
2.文化影响语音和口音不同文化的语音和口音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发音”表示尊重,这种发音方式在其他国家中可能不同;而英语口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
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超级有默契的活宝,整天黏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呢。
文化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百宝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而语言呢,就像是打开这个百宝袋的神奇钥匙。
没有这把钥匙,你就只能对着这个装满宝藏的袋子干瞪眼。
比如说中国文化吧,那可是博大精深得像宇宙一样没有边际。
要是没有汉语这把独特的钥匙,那些像星星一样数不清的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就只能在袋子里闷着,没法出来闪瞎我们的眼啦。
反过来,语言要是没有文化这个大靠山,就像无根的浮萍,飘来飘去没个着落。
想象一下,要是英语脱离了西方文化,那些关于骑士、城堡、魔法的故事就会变得莫名其妙。
就像一个没有剧情的游戏,只剩下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单词在那瞎晃悠,多无聊啊。
语言还像是文化的传声筒,只不过这个传声筒有时候会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把文化的信息变着法儿地传播出去。
不同的语言就像不同风格的快递员,中式幽默用汉语表达起来就像功夫高手出招,又快又准还带拐弯儿的,外国人可能得琢磨半天。
而英式幽默通过英语传达,就像一个穿着燕尾服的绅士,表面客客气气,内里却藏着不少小玩笑。
文化又像土壤,语言就像在这土壤里生长的奇葩花朵。
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的语言花朵那是千姿百态。
像阿拉伯文化的土壤里,阿拉伯语这朵花就有着独特的香气和形状,充满了神秘的东方韵味,那些弯弯绕绕的字母组合就像神秘的魔法符文。
语言有时候也像文化的小跟班,文化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文化有新的潮流了,语言马上就开始跟风。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化,什么“yyds”“绝绝子”这些网络用语就像一群突然冒出来的小机灵鬼,它们借着网络文化的东风迅速传播开来,成了语言大家庭里的新成员。
文化还像一个超级大厨,语言就是大厨手里的调料。
大厨根据不同的口味和食材,巧妙地使用这些调料。
在描写爱情的时候,法国文化这个大厨就会用浪漫的法语,像洒上最甜美的蜂蜜一样,让爱情变得无比诱人。
而日本文化可能就会用含蓄的日语,像撒上一层淡淡的盐,看似清淡却别有一番风味。
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案:中西方文化不同背景下地语言不同因为文化上地不同,当我们议论一个严肃地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有时会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地话有时会使对方不快或气愤;因为文化上地不同,在国外演讲地人常常发现听众对他讲地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但是,在国内,同样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诸如这样地例子数不胜数,下面,我将就英语国家地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地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地文化不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一下不同地文化下催生出怎样不同地语言不同。
1、语言不同与文化不同(1)在某一个特定的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不存在一个合适的对应词语。
在中文中有一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意思是鼓舞人们要持续锻炼身体。
“三伏”和“三九”在国外语言中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年轻翻译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 fu和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听后觉得莫名其妙。
如果他说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有时会了。
中文中“干部”这个词翻译为英语时常常用cadre。
但是英语中的cadre与中文中的“干部”有差别。
况且cadre非常用词,一些讲英语的人都不清楚它是什么意思。
即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
所以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 (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不存在一个与中文中地“干部”完全相同。
同样,中文中不存在表达cowboy 和hippie(或hippy)地意思地对应词。
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
cowboy 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有关于他们的传说总是带有浓厚地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举个例子,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成语、谚语、俗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通过它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
同样的道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特色,这也为语言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的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与文化密不可分。
比如,在英文中,“蓝色”表示着冷静、稳重的意思,而在中文中“蓝色”则有着沉静、宁静的意思。
这是因为,英美文化中传统地与红、黄、蓝三种颜色有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蓝色与清新、深远有着密切联系。
再比如,在阿拉伯文化中,因为回教的传统和观念,他们禁酒,所以在阿拉伯语中,“酒”这个词组就被用来表示“沙漠”。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词汇上的不同,还可以表现在语音和语调等方面,这些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困扰。
三、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群体与社会的身份认同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人们归属某个社会群体和建立身份认同的依据。
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和文化,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规范,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和他们的亲密感和认同感。
比如,西方的“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传统被广泛地传递,并与西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感的,这也被体现在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通过学习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我们不仅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纽带,实现和谐共处和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总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互为表里。
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为全球化的时代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支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塑造了语言。
正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不同的文化。
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观。
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强调实用性和直接表达,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于效率和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视;而汉语则注重探究含蓄和形容词的运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
语言的特点和用词习惯直接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相同概念或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其次,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方面还有礼仪和习俗。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礼仪和习俗,这是由文化习惯所决定的。
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见面时通常会亲吻面颊或者握手,这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方式;而在东方国家,如中国和日本,人们多会行揖或鞠躬来表示尊敬和礼貌。
这种不同的行为规范与语言紧密相连,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我们能够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
语言对于文化的塑造也是相互的。
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会导致语言的演变和创新。
历史上,许多文化的衰落或兴盛与语言的演进密切相关。
例如,古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衰落直接影响了拉丁语的发展和最终的消亡,而英语的崛起则与英国帝国的运作和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的变迁和言语的传承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图景。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通过语言交流,人们传承和传播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和习俗。
口头传承是每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它通过讲故事、谚语、神话和民歌等方式将文化经验代代相传。
当我们学会用一门语言交流时,我们也逐渐融入并接受了该文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总结起来,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为表达和塑造。
语言通过表达和交流,反映了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观;而文化的习俗和价值观也影响了语言的形式和用词习惯。
文化中的变迁和兴衰也催生了语言的演变和变革。
通过语言的传承,我们不仅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形态,更能亲身感受和体验所涵盖的精神世界。
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并相互塑造。
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而文化则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习惯的集合。
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
语言中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都反映了一个文化群体对世界的认知、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中关注家庭和人际关系,他们的语言中可能有更多的称呼词用来表示不同的亲属关系。
而一些文化注重形象和面子,他们的语言中可能有更多的敬语和礼貌用语。
因此,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语言使用,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文化。
其次,语言塑造了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的表达。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使得人们在思考和表达上有所不同。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语言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和直接性,相应的文化可能更加注重效率和结果。
而一些语言则更注重含蓄和间接表达,对应的文化可能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
最后,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
语言的演变和变化往往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步。
当一个文化中涌现出新的概念、技术或观念时,对应的语言往往也会发展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适应新的需求。
反过来,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影响文化的发展。
当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从而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变化。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互相影响并塑造了彼此。
通过语言,可以了解和理解一个文化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同时语言的使用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论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论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语言在人类思维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则是由一群相似的人所共有的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
语言和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基石。
语言是文化的集合体,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文化内涵。
人们用语言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和推动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例如,中文中的“家”、“国”等词汇,价值观和文化内涵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同样,在英文中,“freedom”、“equality”等词汇则与西方政治文化有着广泛的关联。
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逻辑等方面都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从而被视为文化的一种载体。
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对语言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人重视社交礼仪,用语中常用敬语,同样在日本文化中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在音乐、美术和文学等方面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是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共同的世界观和认知方式。
语言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即时的隔阂,但是语言的共性也能够让人们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
例如,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因为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理解和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普遍。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是令人触发的事情。
总之,语言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
在不断深入的交流和融合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的隔阂,互相分享和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
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
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
”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
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
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
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
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
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
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
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
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
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
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
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人想要恭维别人的时候,他们很少会说“我真的好喜欢你的围巾”,更有甚者,这样的说法往往会让听话的人得到一种暗示,好像说话的人想要拥有那样东西,而听话者碍于情面,一般都会倾囊相赠,因为慷慨也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美德。
而同样的说法在英语中就绝对不会让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由此可见,语言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窗口,在语言身上,浸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二,就语言而言,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比较两种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在多数情况下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可能在另一语言中找到词义完全相对等词。
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自古以红色为贵。
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他们穿的衣服称“朱衣”,古语说“朱衣点头”,意思是科举考试时文章得到主考官的认可,显贵们坐的车子也称“朱轩”或“朱轮”。
红色,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传统的喜庆色彩,在民间尤其如此,结婚贴红双喜字,新娘子穿红嫁衣,以红巾遮面;过节挂红灯笼,点红蜡烛,贴红对联;婴儿满月吃红鸡蛋;劳模戴大红花等等,无不体现着喜庆,象征着幸福临门。
到了近代,红色又被赋予了革命的意义,红旗、红军、红色政权、红色娘子军、红卫兵等等无不和革命密切相关。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红”字取名的人就数不胜数。
可以认为,中国人们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
殷墟甲骨文证明,商代曾祭祀四方神。
东为太昊,佐神勾芒;南为炎帝,佐神祝融;西为少昊,佐神蓐收;北为颛顼,佐神玄冥。
周代又将四方神与四季相配,其中炎帝主夏,位在南方。
“炎”字二火,“融”字为光照四海。
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则处于
正南。
它赤红的颜色、炎热的高温和正南的位置,导致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红色的喜爱。
而红色在西方的历史上,主要在13世纪以前,是君主贵胄的服饰和教堂装饰的专用颜色。
它更多地象征着热烈、刺激、兴奋、勇敢,使人联想到火、血、王权和革命。
英语中的red(大写字母“R”)常表示“共产主义者”。
美国大多数人不喜欢红色。
因为红色意为stop(停止)。
又认为发怒时脸色发红,很不雅观。
see red在口语中指激怒、生气。
a red-blooded novel指的是情节紧张的小说。
red tape指官样文章,繁琐的手续。
再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自古“黄色”为尊,这源于古代对地神崇拜,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中,土居中央,黄色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
而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因此,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从而黄色自古为帝王垄断,代表尊贵,至高无上。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意味着做了皇帝。
农民起义要夺取政权,也须树杏黄旗号或头裹黄巾组织队伍。
明清故宫、太庙及其他皇家建筑,一律取黄色屋顶。
但是,同时黄色又有若干消极的含义。
在中国,宣传色情的书籍和杂志被称为黄色书刊。
近来媒体中又出现了黄色的录音带、录像带、影碟唱片等,统称“黄毒”,深受大众的厌恶,政府颁令加以禁止。
旧上海有一种倒买倒卖从中牟取暴利者,人称“黄牛”,至今我们还有这说法。
而口语中,如“买卖黄了”指事情中断或失败。
西方文化中,黄色有正面的含义。
在美国,黄色有期待、怀念和思慕远方亲人归来的意思。
曾有一篇美文《Go Home》,讲述了一个犯人的妻子为欢迎丈夫回家,在树上挂满了黄丝巾:The ex-prisoner got off the bus and saw there were hundreds of yellow ribbons on the great oak tree.当被伊朗扣留的美国人质回国时,美国人举着黄色的彩纸、黄绸,佩戴着黄色纪念章出来欢迎。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生存样态与演变规律,都需要在文化的背景下来作出思考。
语言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载体”,它本身就是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
的文化现象。
如前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不管是文学、翻译还是教学,都应该认识到,具有不同文化接受心理的语言所象征的或引起的联想的东西不同。
作为一名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平时更多的了解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多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多从英汉语言的对比中体会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语用失误的现象。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