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第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混组分之间的配比是影响共混材料形态结 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哪一相是连续相,哪一 相是分散相。
2020/4/30
以SBR(丁苯胶)/PS共混物为例,共混体系 的形态随两组分的体积比变化如下图所示:
2020/4/30
当SBR/PS体积比为90/10或60/40时,组分 含量多的SBR为连续相,组分含量少的PS为分 散相的“海-岛结构”;
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存在三种区域结构:
两种聚合物各自独立的相
两相之间的交界面(界面层,也称过渡层)
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两种聚合物之间的粘 接强度,对共混物的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能有决 定性影响。
2020/4/30
1.界面层的形成
分两步
两相之间的相互接触 两种聚合物大分子链段之间的相互扩散
两相之间高 度分散,适 当减小相畴 尺寸。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第 章
2020年4月30日星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四
3.1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相结构--决定共混物性能的重要因素
化学结构 组成
相对含量
性能
两相
非均相 相界面
相结构
相尺寸
均相
2020/4/30
1.均相体系
分子水平上的混合,相容的聚合物对较少
2020/4/30
2.海-岛结构
两相体系,一 相为连续相,一相 为分散相,分散相 分散于连续相中, 就像海岛分散于大 海中。
根据DMTA与SEM分析 :PVC(极性聚合物) 与PB(非极性聚合物 )不相容,相畴粗大
,相界面明显,两相
之间结合力弱,冲击 强度低。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2020/4/30
当AN含量为20%时 ,是部分相容体系
,相畴适中,两相
结合力较大,冲击 强度很高。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2020/4/30


完全相容:两种聚合物可相互完全溶解而
成为均相体系或相畴极小的微分散体系,
但力学性能是两组分的平均值,没有突出
性能。
不利于共混改性的目的 (尤其是力学性能的改性)
2020/4/30
一般而言:我们所需要的是两种聚合物有适
中的相容性,从而制得相畴大小适宜,相之间结合 力较强的复相结构的共混物。
2020/4/30
到两相连续的“海-海结构”。 A= B,等粘点
2020/4/30
5.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加工温度
T A、 B A/ B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2020/4/30
3.4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测定方法
❖显微镜法:直接观察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测定共混物各种力学松弛性能,特别是
玻璃化转变的特征,从而确定聚合物之 间的混溶程度并据此推断共混物的形态 结构。
1.热力学相容性
热力学相容性是聚合物之间均匀混合 的主要推动力,两组分相容性越好,越容 易相互扩散而达到均匀的混合,过渡区也 就宽广,相界面模糊,相畴越小,两相之 间的结合力越大。
2020/4/30
两 种
完全不相容:两种聚合物链段之间相互扩 散的倾向极小,相界面很明显,相之间结 合力弱,共混物性能不好。
2020/4/30
根据Helfand理论,对非极性聚合物,当 分子量很大时,界面层厚度为:
=2(k/ χ12 )1/2 k:常数 χ12 : Huggin-Flory相互作用参数
2020/4/30
热力学因素:熵和能,混合构象熵越大,

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能越大,界面层越厚。


法 动力学因素:共混时增大剪切应力、剪
2020/4/30
3.熔体粘度
共混组分的熔体粘度对共混物形态的影
响的基本规律:软包硬规律
粘度低的一相总是倾向于生成连续 相,而粘度高的一相总是倾向于生成分 散相(粘度低的一相为“软相”,粘度高 的一相为“硬相”,软相倾向于包裹硬相 )。
2020/4/30
低:连续相
推论
? 不一定
高:分散相
因为共混物的形态还要受到配比的制约 。有必要来讨论粘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2020/4/30
3.海-海结构
两相体系,两相皆为连续相,相互贯穿。
2020/4/30
由于均相体系较少,而且均相体系 的力学性能介于各组分单独存在时的性 能,而两相体系较多,且共混物的性能 有可能超出各组分单独存在时的性能, 故两相体系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2020/4/30
3.2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
2020/4/30
实例:PA/PE高阻隔膜
聚酰胺(PA):极性聚合物 聚乙烯(PE):非极性聚合物
相容性差
加入反应性增容剂:PE-g-MAH(聚 乙烯接枝马来酸酐), PA上的-NH2与 MAH反应,形成了PA MAH PE的接枝共聚物,分布于PE/PA界面 层,提高了PE与PA的相容性。
2020/4/30
切速率、进而提高两相间相互分散的程
度,减小相畴尺寸,增加接触面积,增
加两组分大分子链段相互扩散的能力。
2020/4/30
4. 相界面的效应
➢力的传递效应
在共混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作用于连续 相的外力通过相界面传递结分散相,分散相颗 粒受力后发生变形,又会通过界面将力传递给 连续相。为实现力的传递,要求两相之间具有 良好的界面结合。
表明:相容性对形态结构影响显著
当NBR中AN含量超过 40%时,PVC与NBR二者 很接近,基本上完全 相容,共混物近乎均相
,相畴极小,冲击强度 也较低。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2020/4/30
2.共混组分的配比
连续相:主要影响共混材料的模量与强度
两 相 体 系
分散相:影响冲击、光学、及抗渗透等性能
对于相容性差的两种聚合物共混,界面层 厚度薄,组分间的结合强度小,共混物的性能 比较差,尤其是力学性能,会比纯基体树脂还 低。
2020/4/30
➢光学效应
➢ 利用两相体系相界面的光学效应,可以制 备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材料。
PS nA = 1.491 PS nB = 1.590
nA
nB
相界面
双折射
➢ 如:PS和PMMA均为透明材料,但PS/PMMA
2020/4/30
增加两相之间的接触 面积,有利于大分子 链段之间相互扩散, 提高两相间的粘合力 。
促进措施
提高分散度,可采用高效率的共混机械,如
双螺杆挤出机;
采用IPN技术; 最可行方法:采用增容剂
如A →PA,B →PB,在PA/PB共混物 中添加嵌段共聚物A-b-B或接枝共聚物A-gB,这些非反应性增容剂分布在界面区,起 桥梁作用,A嵌段与PA相容性好, B嵌段与 PB相容性好,从而提高了PA与PB的相容性 。
这两类方法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补充的
2020/4/30
显微镜法
分辨率:显微镜所能分清邻近两个近质点的最短距离 观察尺寸范围:指观察范围的对角线尺寸 OM:Optical Microscopy SEM: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2020/4/30
4.粘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2020/4/30
① A-1区:A组分>74%,为连续相; ② A-2区:当 A< B,尽管B的含量接近或超过
A,A为连续相; ③ B-2区:当 B< A,尽管A的含量接近或超过
B,B为连续相; ④ B-1区:B组分>74%,为连续相; A-1、 A-2、 B-2、 B-1区均为“海-岛结构”; ⑤ 相转变区:阴影部分,当 A≈ B, 容易得
合金为具有珍珠光泽的材料,为什么?
2020/4/30
➢诱导效应
➢ 如诱导结晶,以结晶高聚物为基体的共混体 系中,适当的分散相组成可以通过界面效应产生诱 导结晶的作用,可形成微小的晶体,避免形成大的 球晶(异相成核),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
➢其它效应
➢ 声学、电学、热学效应等
2020/4/30
3.3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
2020/4/30
参数
OM
SEM
放大倍数
1~500
10~105
分辨率 (nm) 500~1000 5~10
维数
2~3
3
观察尺寸范围 (m ) 103~105
样品
固体或液体
1~104 固体
TEM 102~5*106
0.1~0.2 2
0.1~100 固体
2020/4/30
例:PVC/NBR合金
PVC的 为9.7 (cal/cm3)1/2 ,NBR的与 丙烯腈的含量有关,见下表:
AN%(重量) 51 41 33 29 21 0 (cal/cm3)1/2 10.2 9.6 9.4 9.1 8.6 8.2
2020/4/30
当AN含量为0时,NBR即为聚丁二烯(PB)。
2020/4/30
3. 界面层厚度
不相容: 0 部分相容:存在 完全相容:分子水平混合,相界面消失, 一般而言:
:1nm~几十nm 如:PS/PMMA,TEM观察 =5 nm
2020/4/30
Ronca等人提出,界面层厚度可表示为: 2=k1MTcQ(Tc-T)
M : 聚合物分子量 K1 : 比例系数 Tc : 临界混溶温度 Q : 与Tc、 M有关的常数
2.共混物相界面的形态
两个模型:
不相容体系:Ⅰ组分与Ⅱ组分没有过渡层 部分相容体系:Ⅰ组分与Ⅱ组分存在一个过渡

2020/4/30
由于热运动产生的两种大分子相互扩散 对流,使得两相界面形成两种大分子相互交 叉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存在两种大分子的 浓度梯度,相界面及两相界面间具有浓度梯 度的区域就构成了两相间的界面层,而最终 扩散的程度主要决定于两种聚合物的热力学 相容性。
2020/4/30
其最大填充分散(体积分数)为74%
Φ>74%:连续相
推论
Φ<26%:分散相
26% < Φ < 74%:皆有可能,
还与两组分的熔体粘度有关
上述推导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并 非绝对的界限,在实际应用中仅具有参考价值, 实际共混物的分散相颗粒并非直径相等的球形, 另一方面也不可能达到“紧密填充”的状态。
当SBR/PS体积比为50/50时,形成两相连续的 “海-海结构”;
当 SBR/PS体积比为40/60或10/90时,组分含 量多的PS为连续相,组分含量少的SBR为分散相 的“海-岛结构”。
2020/4/30
组分含量多的是连续相
? × 组分含量少的是分散相
有人通过理论推导,求 出连续相(或分散相) 组分的理论临界含量, 假设分散相颗粒是直径 等的球形以“紧密填充” 的方式排布,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