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C.王无罪岁:罪过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F.非我也,岁也:年成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A.是亦走也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无乃尔是过与谷不胜食也C.弃甲曳兵而走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齐兵乃出虎求百兽而食之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11.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谨庠序之教D.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B.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不百步耳直:简直。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衣服。

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

D.王无罪.岁罪:过错。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树之.以桑B.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斧斤以.时入山林C. 寡人之于.国也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或百步而.后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D.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谨.庠序之教D.然而不王.者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非我也,兵也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是亦走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8.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树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A.既,均为“已经”。

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解析】选D。

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解析】选C。

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A.既,均为“已经”。

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解析】选D。

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解析】选C。

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班级: 学号: 姓名: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险B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 C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摆出,施展 D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摇晃,站不稳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是寡人之过.也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C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D .求!无乃尔是过.与 4.对“而”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 .①③⑤/②④⑥B .①③⑤⑥/②④C .①②③⑤/④⑥D .①②③④⑤⑥二、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7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2.2【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2.2【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

《孟子》是记载时期思想家言行的书,共篇,每篇分上下,由编成,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孟子设喻,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的这段话中含有的两个成语是和。

前者的含义是,后者的含义是。

3.翻译句子。

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⑸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东蒙主 D.王无罪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与“忌不自信”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文中“之”字出现多次,下列对“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树之以桑④寡人之于国也⑤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二)精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6~9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课内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弃甲曳.兵()数罟..()()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饿莩.()洿.池()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课外提升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作者:付灵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
..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
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C )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C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8.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D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C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10.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 )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11.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B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B.王好战,请以战喻。

【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12.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B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3.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B)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9题(35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4.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D )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1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4分)( A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16.翻译下列各句:(14分)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1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3分)
1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6分)
(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9.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4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